文章吧手机版
《长江》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5-02 08:40: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长江》经典观后感1000字

  《长江》是一部由佐田雅志执导,佐田雅志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江》观后感(一):佐田雅志的《长江》是一部私人志

  侯孝贤拍故乡的镜头,伊文斯左翼式的热爱,芥川龙之介的历史乡愁,松坂桃李的父辈共情,汇成佐田雅志的长江万里图卷。像无数次怀念长安之春一样,想象并触碰长江之源,是日本的浪漫与佐田雅志的青春志,35mm电影镜头既是探险,也是怀乡。

  他坐在武汉大学古老楼宇之间,被日语系学生客气地问,“为什么对中国感兴趣?”sada嗫嚅了半天。我非常喜欢他的这段沉吟、犹豫与说不清楚。历史的渊源、三代家族的羁绊乃至地理等具体理由,都被列出来,又都被一句朦胧的“对梦幻的中国的向往”打败——这种激荡的浪漫,就跟他因拍摄本片负债35亿日元而拒绝破产坚持还债30年而创造了个人4000场演唱会记录一样,是赤子的浪漫。

  电影开创性首次记录了长江全画,这幅重似玄武渺若青龙的长长身影,明显区别于2年后风行中国并使用了大量本片素材的《话说长江》。佐田雅志的《长江》是一部私人志,他更想记录前清的秀才、渔船的歌谣、古城的干尸、汉口的大雨、奉节的台阶,成都的煎饼、金顶的梵唱……片中无数次出现他一个人茕茕独行的身影,这种个人情感的浓烈与长江的永恒互相映照,或许成为本片更久远的价值。

  溯源而上,水涌山叠,佐田雅志手绘长江图,用汉字一个个标明了梦幻节点:“上海、無錫、太湖、鎮江、南京、九江、武漢、岳陽、荊州、宜昌、三峡、白帝城、豊都、重慶、宜賓、楽山、成都、峨眉山”……拍摄量为剪辑成片一百倍,删掉无数素材,唯心地说,那些不是他的长江。市川昆作为总监制,帮忙串联了全片,或许也放纵了他的任性。

  他最终没有去到长江源,像不完美的完美遗憾。

  《长江》观后感(二):长江与人

  如果去读李之仪的《卜算子》,你会感知到,长流不息的水承应着的,是绵绵终无绝期的幽情。“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水是天然载体,载的是人与人的对空遥祝,载的是人与人的相思不负。

  看佐田雅志的《长江》,我也时常会有这种感觉。长江,已然超脱于传统的地理学和水文学范畴,成为一种景观叙事,让人的画面、人的场景、人的表情、人的精神得以依附与传递。在影像里,人从自然当中被撷取出来,无数的人间又汇聚成自然的面貌,这个过程竟有了一份史诗的意味。这种源自平凡却又让人凝神的史诗感,与空间记忆与情境形构有关,与他乡游历和他者体验有关,又与时代刻印和审美超越有关。

  在佐田雅志的企划里,长江是一条路线,溯游而上的本质并非环境科学意义的考察,而是去领略那些根植于长江边的人的氛围。

  往太湖走,他看见的是被水面托举着的渔家,渔家的“三转一响”、渔家的柴米油盐,还有渔家的浅吟轻唱,都让这水面有了被寄居的生气——这是长江孕育出的人的诗性。到了丰都,他目睹的是既往时空里,战俘在墙壁上留下的遗墨;南京城山环水抱,但城门上不也残存着抹不去的炮痕?——这是长江见证过的人的春秋。到了重庆,他看到的是在矿藏之中求生存的工人,铁青的一张张面孔铸成群像,他们的劳动仰赖于地质,而水利又让这种劳动的前路变得未知——这是长江也无可奈何的人的变迁。

  当沿岸的周遭在历史进程里变得日益趋同、浅表时,那些被记录下的人的情境和际遇,催生出一种普遍意义的集体乡愁:村社合一,水岸共生,人在经济发展大势下所面对的生态、生产和生活交融在同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即将迎来秩序的转型与价值的重建;影像之珍贵,在于它把这些坚实而朴素的曾经,一一记录了下来。

  在《长江》中,令人盎然的部分常常来自于佐田雅志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他者身份,以及他在游历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在景德镇,他稀奇地带领人们去观察那一双双抚摸着水土、锻造出工艺的手,甚至亲自点燃烧窑的星火;在汨罗,他不甘心沦为纯粹的观众,也要去撑桨、去赛龙舟,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在荆州,他也跟随市井妇女的步伐到水边洗起衣服来,比划着找身边的人借棒槌;更不要提他旅途中的独处时刻里,时而牵一只土狗为伴,时而在列车上凝视幼童入睡,又时而寻山觅道画符......沿着长江往上走,这个他者,竟也成了长江景观叙事中的一份子。正因为怀抱着某种“成为一份子”的动机,佐田雅志并不屑于用刻板印象去阐释他所看到的东西,亦不屑于为长江下断言,他只是去亲历、去体会。

  旅行,或许是人在倦怠了自己的日常之后,意图稍事游移的一种选择。佐田雅志的异乡体验若被孤立地玩味,似乎符合这样的论点,但那些徐霞客式的游历片段被一条大江串接在一起,又好像让人感到,他的野心绝对不满足于此:他要去深描。当他落脚武汉大学的校园时,他找来学生对谈,谈文化身份的问题,要把自己竭力剖析一番肝胆,再来拷问自己这一趟成行究竟是为了什么。当他将要行进金沙江时,被告知无法继续前往,他在电话里捶胸顿足,苦恼着“他者”的标签被重复强调。这时的长江,只有默默看着他个体的遭遇,长江是他叙事的缘起,长江也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目的,我们陪他看长江,也在注视着他身体力行当中的诸多可能与不可能。

  这样的影像民族志,在呈现长江沿线社会生活事象和多元景观的同时,也无疑会成为一份日后可供拷贝和再度分析的时代文本。佐田雅志的个体游历是不乏野心的,《长江》作为文本仿佛也被寄予厚望,这份厚望体现在它不并囿于当时的美学特征,而一定要去开拓,练就一种超越时代的技法与风格。

  无论是富有质感的胶片拍摄,还是具有前沿性的航拍技术运用;无论是耐人寻味的近景特写刻画,还是文字版式的精巧与字体的慎重选取,《长江》都拥有艺术层面的自觉。尤其是当同一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还脱离不了政论片的说教气息时,《长江》已然能够让人进一步去思索创作维度的主观声音介入、公私内容权衡、独立审美追求和非虚构文学技巧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先验的美学实践与表达,让作品在四十年后的今天被观赏时,也丝毫不令人感到脱节和滞后。

  当长江被人的经验所建构起来,当长江成为他者情感的投射,当长江激发了艺术创作的灵感,它就绝不仅仅是一片水域那么简单。这也是佐田雅志的《长江》所要传达的:长江要流淌在人的视线里,要串联起人的感性,要丰富人的知觉;长江的价值不单单是地理的,它还取决于人如何看待它、如何与之共存。

  《长江》观后感(三):关于一个日本年轻人斥巨资投入的梦想与执着

  选择去看一部影片之前,首先是对影片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在心里对影片有一种预想和期待,因为看过NHK版本的《丝绸之路》,一部纪录片延伸成地理片,人文历史片,科教片方方面面,所以想必这部也会差不多,尤其知道参与影片的这位二十九岁的日本年轻人佐田雅志痴汉一般的为此片背负了巨额债务,直到六十岁才还清欠债这样的传奇故事更加深了对这部影片的好奇。

  开篇第一站就是上海,镜头从气势磅礴的长江河流中逐渐显露出一座还没有那么现代化,但恰恰如此更能体现那个老派气质的上海,外白渡桥穿梭的车流,南京路上见证沧桑与繁华的旧日商贸建筑群,川流人群中这个日本年轻人懵懵的站在那里张望,镜头又对准外滩晨练的老年人一下子转到佘山圣母显圣堂中礼拜的人群,看到这里不由得起了鸡皮疙瘩,对应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在访问敦煌时,曾说过:“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看来这在当时一部分日本人心中确实有着共鸣,联想到当年东渡的鉴真和尚,而这一趟行程在此刻也仿佛有了朝圣的意味。不由得感慨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在文化上紧密相连的东亚国家,在文化研究上对中国的感情是何等深厚。

  即便如此也无法抹去近代战争对这层关系之间的破坏,当一路沿着长江流域去探寻源头的过程里,经过了南京,武汉,重庆,这些曾被日本的入侵蹂躏,殖民,轰炸过的地方,这位年轻人没有回避的表达了对日本人屠杀中国人这些残忍历史的不可容忍与反思。或许也与他自己的身世有关,与武大年轻学生的交流中得知他的爷爷青年时代曾在中国生活,他的父母也在武汉度过了青春时光,所以他从小就对中国有着神往,当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就像回到了故乡,这份热爱继续带着他跋山涉水,来到一座座沿着长江而存的古老城市。

  我觉得他在丰都县那一段很有趣,在这座号称由阎罗王掌管的生死之地,他看着那十年里被破坏的塑像,小心翼翼的走过桥上以免跌入有罪之人会落入的血池,那一幕真的很可爱,在山上从那几位仅存的老道士手里求得了路引的免罪符,就上了大街与那些被称为鬼的后代子孙排列在静默不动的镜头里,像是在说如果有罪,那我们谁躲得掉呢,又显得那么的顽皮。

  但因为种种原因他没能去到长江的源头,遗憾,不干,急躁在他那通电话里表露无遗,毕竟这是一个年轻人的梦想呀,也是他最大的动力,但不得不接受现实,无奈中只有用歌曲抒发自己的心意,在那首歌曲中体会到不同于我们习惯以庞大厚重的名义去歌颂历史丰功伟绩而不同,他将这一切赞美与敬佩送给了古往今来沿江而生辛勤劳作的人们,充满了人情味儿。

  真的很谢谢他,因着这份执着而留下这部宝贵的纪录片影像,也让我们这些后来人看到了那时的山川河流美不胜收,想想他后来一直在还债的时候,是不是想到乐山大佛下与孩子们的儿歌交流与合照,那只可爱的没关系,还有壮阔的峨眉山日出,想必他又会干劲十足回味无穷的卖力还债而乐此不疲了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长江》经典观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