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5-02 00:2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大全

  《乌合之众》是一本由[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读后感(一):乌合之众

  其实我从来不觉得乌合之众这本书是对的。但是.......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很有用,很有用就是有价值。他被西方主流学术体系摒弃的原因是书中很多观点过时了,但是书中的本质内核并没有被摒弃,而是被其他群体心理学吸收修正了。这本书成书于19世纪,其实,在当时还是非常符合那个时代背景的。但是近两个世纪过去,世界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体心理学也在不断的发展。所以在西方,这本书渐渐的沉寂了。

  《乌合之众》读后感(二):个人在群体丧失独立思考,但也会创就英雄主义热血的历史

  在群体中,有意识人格会消失,无意识人格会得势,思想和感情会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存在暗示的观念可被立刻转化为行动的倾向,此时,个人不再属于个人自己,而变成为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更不客气得说,成为一个有机群体的成员,在文明阶梯上倒退了好几步。一个孤立的个人可能是有教养的,但在群体中,可能会变成一个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中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

  不过,群体虽然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从感情和由其激起的行动来看,群体可以表现的比个人更好或更差,表现的结果取决于个人在群体接收到的暗示是什么性质。群体虽然经常是犯罪群体,但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也正是因为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会选择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为一个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会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如果人们都只会选择冷酷无情的方式去干大事,世界史上便不会留下多少他们的记录了。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这本翻译好好哦

  总的来说,勒庞认为群众就是非理性的、无推理能力的、易受影响的以及甘愿为奴的。然而我认为,他的观点与自己的行文是有点相悖的,书中称群体领袖的动员手段是断言、重复和传染,其实书中何尝不是在进行断言与重复。对于上述的群体特征,勒庞便是在断言,以及多次重复,通过书籍的出版达到传染。

  大概是局限于时代背景,书中的种族主义色彩浓厚,甚至认为种族决定一切,同时也带有对女性的歧视,这些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但应该意识到,本书既然能成为影响如此巨大的心理研究著作,自然是有道理的。在我觉得书中观点未免过于绝对时,又总能从生活中窥见勒庞群描述的群众的种种“罪恶”。

  确实,当我们处于群体中时,我们往往更容易被煽动,被所谓的“领袖”煽动——诸如微博各大v大粉。仿佛从未受过教育那样,我们的思考能力、判断力在聚合成群体时消失殆尽,这也是谣言如何来的重要原因。我们无意识地、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偶像崇拜,并且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为未经证实的、虚构的言论设立一个丰满的形象。放到现在 ,这个人甚至不需要是领袖,哪怕是某个群里的一位小人物,也能将一件莫须有之事描述得绘声绘色,再经由他人的手广为传播。在这个过程中,讲述的、传播的与接受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异质性群体,他们因为一件谣言而聚合到一起,又因谣言的冷却而分散。借助群体的匿名性和传染性,高度达成精神统一。

  不可否认,群众热爱造神——基于名望的神,这个名望可能是金钱,可能是能力,可能是种种。因此我们能看到,特别是在前几年,大家把一位思想愚钝可笑而又因财富横行霸道的人捧上神堂,即便这个财富不是他创造的。直至今年,他才有跌下神坛的趋势,仅仅是趋势而已。而名望又随着成功的消失而逝去,群众对曾经的“神”的态度由拥戴变为唾弃,尽管这位“神”从未做错过什么,就像他们唾骂曾经夺金的运动员。

  然而,即使对群众不满如勒庞,他也不得不承认群众的正面之处。群众的非理性、群众的幻觉、群众的冲动,往往可以推动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这可见于许多历史事件中。也正是这种幻觉——或许更应该说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不断成就着人类文明。正如勒庞所说,热爱、信仰等情感,才是迄今为止所有文明的动力。

  《乌合之众》读后感(四):勒庞眼中的群体

  在翻勒庞的《乌合之众》前,对群体的认识和了解如此浅显,根本不会意识到原来有这样的群体存在,在翻看完这本书时,思想受到很大的震撼,书中的例子竟然就存在我们身边,本以为有些人是个别现象,根本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巨大群体的普遍特征。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群体心理,这种心理群体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个人在群体中并不会觉得孤立群体是个无名氏所以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个人在群体对自我就失去了约束,为所欲为,个人的责任感也彻底消失了。想想看,假若这么多的人都有这种心理,那么当下将会成为什么样子?群体这个词太过广泛,单从心理群体这个角度来看,就有种种现象值得深析,比如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成员在某个人影响下进入脑子里的念头就变成了行动,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他们都会在所不辞,失去理性,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听命运一切暗示。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群体在极端情形下还会产生幻觉,但是这种幻觉是他们很容易理解。他们歪曲想象力,把幻觉和真实混为一谈,这也能相互传染。有一个人编造幻想某个事物存在,真的就会被所有人接受,他们没有反驳,没有怀疑。是什么让他们树立起来的如此轻信?显然这种状态是极其不好的,他们失去了一切评判的标准,真正失去了头脑里的理智。说他们智力低平也不以为然,在群体中,博学鸿儒也都比不上一个普通人,这和智力没有太大牵连,这就是让人很吃惊的地方。

  集体幻觉书中还讲到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报纸上有两个小女孩溺水身亡的报道,五六个目击者言之凿凿地说认出了这两个孩子,所有证词都如出一辙,不容法官再有怀疑,可当为孩子举行葬礼时,本以为死了的人,却以仍然活着。最可怕的是他们和溺水而亡死的人没有多少相似之处。这就是目击者的幻觉产生的影响,一个孩子竟被这么多人认错,他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实物,而是脑子中的幻觉。最疑问的在于自己的邻居、表弟、同学和当妈的全都搞错了,可见这种幻觉作用机制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最没有主见的人最容易被集体幻觉传染。

  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就更容易被理解了,他们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意见或想法,他们全盘接受或者一概否决,总是如此。他们对强权俯首帖耳,很少被仁慈心肠所打动。在她们眼里仁慈心肠就是软弱,他们反抗软弱可欺者,总是被极端的情绪左右,有权力的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她们卑躬屈膝地认为那就是使命。多么荒谬、可笑的言论,然而这种极其令人费解的想法却大有人在。群体中的他们处于潜伏状态,摸不透、抓不着,想改变他们的思想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对于群体并不能一概而论,他们也有极高的道德境界,他们虽说有时残忍、血腥,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做出崇高的献身牺牲的举动。群体为了一知半解的信仰就可以英勇的面对死亡,只为了服从命令,不是为了薪水也不是为了利益,但是这种精神在孤立的个人中是很难存在的。这就是道德净化对群体的作用,即使群体成员品质恶劣,但也会表现出一本正经,群体具备这种美德,而个人就不一定。

  既然群体是存在的,就要看到它的两面性,不该只对群体求全责备,也要换种眼光和心态看待。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他们开动脑筋考虑自己的利益,星球就不会成长出文明,人类也不会有自己的历史。”

  初读《乌合之众》尽显理论观点,感觉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但仔细读之后却完全不是这样,继而越发痴迷,一遍又一遍。这是一本影响极大的著作,值得一读、二读、再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