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客卡南》是一部由Mari Selvaraj执导,丹努什 / Lakshmi Priyaa Chandramouli / Gouri Kishan主演的一部印度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剑客卡南》观后感(一):唯美的村落起义
最近有好多印度关于反对霸权的片子,《农夫起革命》、《杰伊比姆》,还有这部《剑客卡南》,每一部都描述了几乎一模一样印度警察对低种姓人民的粗暴和残酷。让人很难不相信印度警察确实是这样一手遮天的。这几部片子其实都很像,但是《剑客卡南》是三部里拍的最唯美的一部,田园风光的展示以及各种意向的架构,让这部片子看起来很养眼。被绑住前腿的驴,象征着被束缚的村民;大爷的死亡和初生的婴儿相呼应;妹妹的化身是复仇女神,为伸张正义铲除邪恶鼓掌。印度电影真的让人很解气,无论是《误杀》还是今天这部电影,印度法律无法给人民的,只能靠人民自己来获得。我想这应该也是印度人民骨子里的血性吧。
《剑客卡南》观后感(二):大型MV
电影质感是不错的,对群演的控制尤为出色,剑和面具妹妹的鬼魂给片子添加了一种使命和魔幻感。
但是这个故事拍出来远没有片名和介绍那么有趣,从呈现的结果和导演拍摄手法,我明显感觉导演对片子的情绪化符号化的渲染超过了对剧本的控制,整个片子接近一大型MV现场,慢镜头之多简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我甚至能够想起的类似场景必须要回到吴宇森的香港枪战时代了,但人家吴宇森也没有通篇炸慢镜头,这片看完之后给我的最大印象就是通篇渲染情绪的慢镜头,已经快被喂吐了。
除了慢镜头,导演特别喜欢:
1 拉特写
2 背光高反差
3 符号寓言
刚开始看几个镜头,确实就像看MV一样还挺好,至少画面感和情绪上去了。但是整个片子都这么整下来,就会让人越看越无趣和反感。似乎导演除了进入MV模式,就没有其它办法去渲染情绪和推进关键剧情。
如果导演能花更多时间在剧本上,从人物塑造、对话、节奏上做更多事情,而不是动不动开MV搞气氛搞情绪,那片子质量会搞不少吧。
《剑客卡南》观后感(三):卡南的剑
去年,印度南部的康莱坞(泰米尔语电影中心)推出了两部主题非常接近的电影[比姆万岁]和[剑客卡南]。前者上线亚马逊流媒体,在印度及国外引发讨论热潮,后者在印度上映,热度虽然稍逊,但对底层反抗制度之恶的表现,同样震撼人心。
[剑客卡南]的故事发生于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一个偏远的村庄,村民都是不可接触者(贱民,即达利特人,意为被压迫者)和低种姓者。
印度宪法虽然承认达利特人和所有人一样,拥有平等的公民权利,种姓制度的特权和歧视不被法律认可,但上到国家机器,下到低种姓平民,都还广泛存在着对他们的歧视。有些达利特人更改了种姓,希望人们能够忘记他们的出身,然而肤色、身份和生存环境不易改变,他们依旧被当贱民对待。
离这个村子最近的公交站,设在不远处的邻村的村口,村民在种姓制度里,地位稍高。虽然两个村子隔得不远,但达利特人乘车始终是要走上一段距离的路,公车明明每次都会从他们村口路过,却不能停车。更大的问题是,达利特人常被邻村村民在公交站和车上羞辱、排斥,因而发生冲突。他们多次请求政府在自己村村口设公交站,无人搭理。
主角卡南是达利特人中的“异类”,自信张扬。当达利特人在公交站被欺负时,只有他敢单枪匹马去找对方算账。这样的个性,既让他成为达利特人的英雄,也让他成为村中一些长老心里的麻烦,担心他给村子带来灾难——警察和邻村村民的报复。达利特人本没有土地,如今获得土地,犹如得到了恩赐。大家只想守住它,对歧视和不公保持沉默,逆来顺受。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开事端,得到安宁。
影片开始于一场公交事故:镜头缓缓推近马路上一名正在踌躇的女孩,从脚到头,直至观众看清她痛苦的样子,汽车从她身旁驶过,没有一个人下车救她。随后,歌声响起,人们在呼唤卡南,反抗之火正被点燃,地上的小女孩变成了印度宗教里的神话人物。小女孩是卡南的妹妹,化作神话形象,经常出现在卡南和村民之间。她不是能拯救他们的神,更像是等待被拯救。
两只前脚被绑在一起的小毛驴,只能一蹦一蹦着缓慢前行。据说驴主人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驴逃跑。驴主人从没在片中出现,这只驴更像是束手束脚的达特利人。卡南看不惯这种做法,脸上浮现迟早要把驴脚上的绳子解开的神情。村里的一个少年,整日照顾一匹黑马,却从未见他骑在马上。神灵、驴、少年都是达特利人的缩影。
卡南的境况同样糟糕。他的母亲整日提心吊胆,怕他给家里带来灾难;父亲精神恍惚,经常梦见去世的女儿;姐姐因为没有嫁妆,没能成家。卡南像英雄一样,在村里的传统祭祀仪式上,拿到了仅有象征意义的宝剑。村民们围着他狂欢庆祝,但他的生活没有改变,仍然在村子里无所事事,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征兵考核上。村里人希望他的成功,能帮助实现在村口建一个公交站。
邻村村民在公交站调戏了卡南村子里的女孩,导致她不敢再坐公交车去上学。卡南愤怒地跑到邻村,教训了那几个村民,但那名女孩还是心有余悸,其他人也都默默接受了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卡南被邻村的人视为眼中钉,但每次他一反抗,就被同村的人劝住,这更让他怒火中烧。
正当此时,一名孕妇站在路边,迟迟拦不下一辆公交车。孕妇年幼的儿子砸烂了公车玻璃,才让车停下。司机和他们吵了起来。卡南一言不发,默默解开拴在驴前脚上的绳子,然后拿起地上的木棍直奔公车,将积蓄已久的愤怒化作砸车的力量。这次不仅没人劝他停下,还有几个年轻人跑来加入。被解放的驴终于可以奔跑,和神灵/受害者站到一起,看着反抗中的卡南和他的同伴。
当警察为公交车被砸案进村抓人时,村里的长老们试图尊重民意,庇护卡南。公交公司为平息事态,取消了指控并答应在达利特人村设立公交站,警察却不想就此了事。他们将长老们抓回警局,名为录口供,实则暴力虐待。长老们这才明白,警察殴打他们,不是因为公交被砸,只是因为他们是不听话的贱民。警察一边问他们的种姓,一边打得更用力、更愤怒。
警局的墙上挂着达特利人出身的印度宪法之父的肖像,在他的“注视”下,警察将老人打成重伤后,扔到阳台上。卡南带人砸烂警局,救回老人。村子架起了防御工事,应战警察的反击。就在此时,卡南收到了征兵考核通过的通知。村民们一致让他离开。他们仍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一个即将成为政府一员的人,虽然只是一个兵。
警察摧毁了村庄,暴力殴打村民。孕妇生产的惨叫声响彻整个村庄,被逼自焚的老人倒下,新生儿降临,少年终于骑上了他的黑马。毁灭和新生共存。路上的卡南仿佛听到了村民的惨叫,少年骑马将他接了回去。失控的局面终于引起官方重视,卡南和村民们争取到了应有的权利。这是一个英雄的传奇,更是社会的悲剧。
(原载《看电影》杂志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