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爱的古道邂逅
日期:2022-04-02 12:44:51 作者:手机用户52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爱的古道邂逅

  自四年前到这边来以后,我发现霍拉山一直是个神奇的存在,喜欢看它整天的面不改色,望它一年四季的不怒自威,眺它千年不改的鸿蒙初辟。我知道它如此这般的处变不惊,肯定是有极不寻常的过往。

  我曾一度被它挺拔的身躯和独有起的气场所吸引,多次试图爬到它的最高处,用它的“上帝视角”俯瞰万物,探寻千年辉煌。每次趁兴而往,却只能攀至丛峰中的一处高地。屡败屡战,越挫越勇,越攀越高,越登越险,怅然张望,高山仰止,顿觉无法逾越,方觉如尘封典籍,神秘而厚重。也曾用登山所遇,加之神话传说,得其表而泛泛成文,揄扬它的神韵。

  直到看见它不一样的另一面,我发现自己原来一直站在他的背后观望。

  那天快到中午了,我和爱人带着女儿原打算趁着休息到处走走,导航的屏幕上闪现出霍拉山景区,指尖的缘分或者哆嗦,成就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一路上穿行在村落与戈壁中间,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恢弘景象,爱人和女儿的失望不觉已流于言表。滔滔不绝的责怪如期而至,这时我知道我该发言了。道路左侧的佛寺遗址,那是“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最好佐证,当然成为引题最好的素材,我构架起一个悠久的故事结构,用一个赤脚行者的身份,将“张骞凿空”“骠骑西征”“玄奘取经”罗列出来,嫁接到一起,滔滔不绝的讲述起来,女儿倒听得很开心,爱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呼呼的睡了起来。

  从七颗星主干道上,顺着标牌,一个九十度的转弯,算是正是踏入景区地界。现代文明的喧嚣慢慢退去,映入视野的是高山和延展着的戈壁。我刻意将车驶出泊油路,转入交错的田间石子路,想切身感受千年驼队车马走过的感觉。

  走到一处树阴下,我停下车站在田埂上,感受退去人文色彩的天籁之境,闭目吐纳之间,耳畔传来的是悠悠的驼铃声和嘚嘚的马蹄声。

  回头间,看见爱人拉着女儿的手,笑着走了过来,她一手拿着玉米,一手托着方向盘大小的葵花。问及时她说是农夫给的,人家不要钱,就用矿泉水交换了。我质疑的劲头马上消失,想来应该是事实,这千年古道上的“庶民”历来是热情善良的,是他们用这没有政治加持的淳朴本色,让丝绸之路绵延千年。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爱人拿着没有经过市井商贾资转的原生态物资,用古老的交换方式,在千年后的古道上成就的买卖,那是文明交替相容的雏形啊。

  到达景区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思维穿梭在途中戈壁和绵延的山峦里,故事中的行者处遇越来越让女儿高兴,因为他面前出现了一片绿洲,破旧的草履即使已经无法裹护流血的脚板,但是他的脚步却愈发的轻快。

  霍拉山村到了。横在车前的拦车杆,被我喻为关口士兵手中的长戟,身着褐色服装的保安,生疏的说着汉语,应该是甲胄在身的士卒,下车核验身份时,我差点向他们抱拳行作揖礼,逗得一旁的妻子呵呵大笑。

  从戈壁到绿洲,心随境转,我带着他们惬意而满足的在每一个角落兜兜转转、走走看看。在天地间的这个角落里,有这样一块安逸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脸上洋溢着热气坦然的表情,富有古色的民房,依然留有千年前的痕迹,土木迹象很明显。不时出现在眼前的农家乐,是那样的与历史所述一致,赓续了祖先留下的精神智慧,驿站的本真样子该是如此,千年未变。

  我们选择在一处宽敞的地方停了下来。下车后听到的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曲目—“十二卡姆卡”。就这音乐,一个和女儿年龄大小的维吾尔族姑娘,身着黄色的裙子,欢乐活泼的跳着舞。她身后的母亲优雅的擦着古色古香的桌子,不时露出微笑,回头观看女儿跳舞。

  看到我发呆的爱人,用一句“听不听得懂”,把自己科班出身,声乐专业毕业,在体现自己存在感的同时,从来源到节奏、韵律,给我如数家珍般的释疑解惑。着实“解惑”,我确实明白了,殿堂级音乐,这个文化大师余秋雨两次赴莎车去听,我曾多么期待能在大剧院现场聆听,如今在乡野间用这样的方式与我们见面,这或许就是穿越千年的缘分。

  前行不到百米,四周丛林遍布,合抱之木随处可见,潺潺流水声穿过耳旁。我们迷失在眼前,不知何往,甚至觉得无路可行。爱人催促我前进,我竟一下子找不到出路。现实的经历早已迷惑了我的双眼,亦步亦趋,困惑不前,终是“没有人走的路最好不要走”的警示或现实痛悟。

  正当这时,另外一辆依维柯驶入,下来了一群人,看着像一家人,但是数目却很庞大,足足有十三个男女老少。老者拄拐,壮者信步,幼者姗姗,我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是能感觉到气氛很温馨、很欢快,可以肯定这是一家人。

  “一块土地因为有一群了解它的人而有灵魂”。破局,一家人在我们面前,看似七零八落,却是目标一致的轻松穿过,我们赶忙跟上,一路前行。不远一段距离,老人停了下来,身后的孩子立刻拿出床单,平铺到地上,恭敬的扶两位老人坐了下来,孩子们围成一圈,看着老人,温馨的说笑着。距他们不远的地方,我们也停了下来,静静的站着、听着,生怕突兀的穿过,会破会眼前美好的意境。

  随后老人示意孩子们继续前进,自己就和老伴坐在树下的清泉旁,幸福的看着孩子们前进。跟着队伍穿过同心桥,抬头处是截面峭壁,一块平整的石头上,有一处岩画,刻画着太阳崇拜的图腾,还有惟妙惟肖的牧羊景象。这些超越文字以前的资料,粗狂、古朴,作为人类最早的精神产品和艺术语言,将历史的纪元似乎一下子拉长了很多。

  镶嵌在崖壁上的台阶,起落点成拱形,恰恰又在凸出的角峰处,最高点可以俯瞰左右。我站在上面,刚瞄到了烽火台的端倪,爱人愣是将这古典文化,在自拍中进行现代艺术化,她和女儿的“比耶”声,惊雷般在我耳边闹起。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听到几声饶舌汉语,转眼看到一个中年维吾尔男子,他双手合十,朝岩壁叩拜。我们也走了下去,抬头时看见一副观音像,看着像是近代凿刻上去的,但是在那里出现竟然毫无违和感,更像是自然天成。

  “树为媒,天地佐证”。前面出现一颗飘荡红绸的大树,上面绑着数不清的红布条,这是姻缘祈福,由来历史已久。这么多红绸,可以判断出这里应该来过很多情侣,或者企求爱情的青年男女。我想在这条古道上,第一个在树上绑红绸的应该是一个商人,他从大唐长安带着丝绸出发,一路西行,黄昏时经过此处,想起双亲妻小,从货物中扯下最艳的红色丝绸,绑在树上,祈祷他们平安。后经此处的人,一再效仿,成就千年精神价值,创建集体人格,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树上绑红绸祈福文化。但是用农夫山泉红色包装纸,绑在这么神圣的树上,有些人的爱情却是有点不认真了。

  道路的终点应该是赫然堵在眼前的巨石,它脚下碑刻着“转运石”。简介上寥寥数字,记录着有关神话和政治的过去,可信的是焉耆国王每年会在这里进行山神祭奠。无法考证的神话传说,只有从它的纹路、质地冥想老人,还有那与周边石山格格不入的色泽,似乎告知着他不一样的过去。也许它真来自史前,客观讲它史前肯定存在。

  饶石而过的河流,是一路陪伴我们的,无声无息的静静流淌着,若不是两旁植被比其他地方茂密,它清澈见底的样子,可能真的会被我们自己眼睛所欺骗,忽略它低调的存在。

  “见过高山才知仰止无穷,看过细水方知温柔穿石”。这条河流是我此次所见过最充满“道”意的。它的千年传说,温文尔雅,有史以来从没有听到它有不训不桀。也许是因为它的出生就在山顶,看穿世间千年万象,知道纷乱复杂的人生,终归大海的宿命,使得携带着“百谷之王”的基因,从以“善下”的性格,悄然奔流,润泽万民。

  一眼千年,高山流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爱的古道邂逅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