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首诗,转而想起看过的见字如面最新一期里讲到的一句话,大意是说生活是具象的琐碎,我们所有的理想主义,会用一辈子的生活去消磨。看到这里我有所感触,大多的生活就是如此,一旦沉入了生活,它就是一个慢慢侵蚀自我的黑洞,而极致的琐碎会把一个人彻底撕碎,如果这个人屈服了生活的话。
小孩是天然的诗人,因为小孩没有被生活浸染。艺术家们也是小孩,因此能最大程度上接近真实,接近自然,他们可以用手感受字的温度,可以拥有无限的想象。
人们在成熟的过程里,最具有标志性的是对规则的熟悉,一种是公共承认的规则,一种是内心的规则,一种是心里承认的他人为自己设立的规则。我一次次地发现,多少人陷入后两种规则里无法自拔,生活被一种无形的线所牵引。最为可怕的是,没有人去质疑规则的合理性。又或者,无论是自己的内心规则还是他人设立的,都只是别人布下的假象,引诱人们去执行?
毫无疑问,小孩子不懂这些规则,他们起初心里是浑然的,无知无畏,随心所欲。是大人告诉了他们其实有一些规则,规则抹杀了对美的认识,构建了普遍意义上的生活,模糊了生活和想象的边界。
所以孔子言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然而实质却是,中了规则的毒太深,早已沦为生活的奴隶。又何谈逾矩,怎敢逾矩呢?
在内心的规则和他人设立的规则中,需要警惕的是他们设立的规则,如果是多数人形成的,就是世俗意义上的流行观点。一味的接受这种规则,形成的是一种没有独立思想的人,看到观点就接受,于是成了无可救药的肤浅的人。
其次是警惕自我的规则,自我的规则不会干扰,要警惕的是自我规则会不会易变,是不是会因为他人的规则而改变自己的。有的人成为信念,有的人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于有些人来说,是短期的妥协。
自己的规则越少越好,成熟人容易熟悉规则,也容易接受规则,但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拥有自己始终如一的规则、原则。如果可以的话,撕碎一些没有必要的,体会最简单的。
这如同读一首毫无意义的诗,看一部毫无逻辑的电影,但是诗中的文字上下碰撞,电影中的意象前后呼应,美的背后毫无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