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规则的“度”
很多妈妈会纠结管孩子的度的问题。觉得育儿是度的问题,不知道怎么把握度:
要管到什么程度?
什么时候该坚持?
看起来这是个博弈:妈妈要为孩子设立规则并坚持规则,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超我。但方式又不能太简单粗暴,让孩子的超我过强,就会造成压抑和伤害。
这跟执法一样:不要执法过严,不然人心惶惶过于压抑;不要执法过松,不然社会动乱人心不安。
很多妈妈找不到这个度,一边用惩罚、说教、威胁、诱惑等方式帮孩子形成超我的同时,一边又担心着界限的把控:
管多了,会不会伤害孩子?
管少了,会不会没教育好?
管还是不管?这是一个问题。
做孩子的容器
的确,建立规则的过程伴随着伤害。但避免伤害的方式,让规则松到一个度里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用良好的态度。
这就需要妈妈有另外一个功能:做孩子的容器,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爱可以帮助孩子消化向规则妥协时内在的不愉悦感。
而做孩子的容器,就是妈妈在坚持规则的同时,能传递关注、接纳、重视、认可、欣赏、理解等爱的态度,避免让自己的态度伤害到孩子。
建立规则,不会对孩子造成太大伤害。人要穿衣服上街、上厕所要去马桶、不能触碰电和火、不能吸毒与杀人、不能闯红灯,这些规则建立的时候伤害到孩子了吗?怎么建立不要打游戏、认真写作业的规则时就容易伤害了呢?
伤害孩子的从来不是要建立规则,而是建立规则时妈妈的态度。妈妈敌意的态度,会带来伤害。在要穿衣服上街、不能闯红灯等规则建立时,妈妈传递出的是爱。妈妈不带敌意的界限、恰当的安抚、耐心、鼓励和支持,便能帮孩子消化内化规则时的痛。
因此,育儿的两个核心就是:
一方面帮孩子建立超我,学会向规则妥协;
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有能量灵活妥协;
两方面综合形成孩子的内在人格。
所以,其实育儿的难题,不是如何把握规则的度的问题,度只是个表面问题。真正的难题是,妈妈建立规则时,如何使用令人愉悦的态度。
所以与其纠结怎么把握度,不如思考如何改善态度。
孩子不听话,是很多父母内心的特大烦恼。
民主点的家长,已经不喜欢“听话”这个词了,它暗示了父母的权威和孩子的服从,暗示了和孩子关系的不平等。但即使嘴上不喜欢,其实这依然是许多父母内心深处的愿望。
这个难题,主要表现在2个问题上:
你想让他做的,他偏不做;
你不想让他做的,他特想做。
父母在应对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大致分为了2派:软硬兼施,让他听话;假装放养,内心期待。其实还是想让孩子听话。
那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呢?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超我和本我的冲突:
你想让孩子按良好的规则生活,这对他好——这时候你代表了他的超我。
可他想按照自己本能感觉生活,这让他爽——这时候他想使用他的本我。
因此,孩子不听话,其实是因为他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超我,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所以父母暂时替他行使超我功能,而这会遭到孩子本我的抵抗,外化出来就是你们的冲突:他想跟你对着干。因此,冲突是必然的。
孩子需要在一次次跟你冲突中学会跟规则妥协,把你的要求内化为自我要求。
育儿的核心就是:超我的形成。
一旦意识到这个问题,你就不必再怕冲突。因为超我的形成,就是我们的本能对规则妥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伴随一些不愉悦的。
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就是要忍受做些不喜欢的事、见些不喜欢的人、说些不喜欢的话,这些是我们更好地活下去的必须,没有人能一直任性快乐洒脱。
因此,让孩子学会为规则妥协,其实是帮他适应社会。
有的人觉得建立规则的过程会伤害孩子,需要把握一个度。其实建立规则本身不会伤害孩子,伤害孩子的是建立规则时的态度。这个我们下篇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