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来习惯于用最夸张的想象力,来猜测父亲们对女儿的宠爱程度。
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
内蒙古一位父亲,为了迎接8岁的女儿回家。
居然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在老家的小院——浇了一个70平米的冰场。
冰场啊,这可是冰场。
想我上周去什刹海滑个冰车,都要提前几天准备。要约三五好友,再安排上满满一天的行程。
可人家小姑娘只需在家门口穿好冰刀,还有亲爸在一旁提供24小时的冰面保养服务。
就问你羡慕不羡慕。
图片
当然,眼红的人远远不止你我,只是重点各不相同。
评论区里有人感慨父爱如山,有人夸奖小姑娘的技术好,也有人羡慕宽敞平坦的小院……
但最扎堆出现的“酸话”,居然是在嫉妒当地这温度着实够低。
“这么浪漫的礼物,也只有在北方才能实现。”
01
这场面,
不拍偶像剧可惜了
北方人对家乡的冬天,一向是有点自豪感在身上的。
并非单纯觉得下雪漂亮,也不是嘴馋已经在网上刷屏过好几轮的街边雪糕、带冰渣的冻梨冻柿子。
而是因为一到冬天,整个城市就会变成超大型的游乐场:
三步一出溜,五步一滑梯的那种。
图片
家里那个种啥都养不活的小院儿,原本已经成了没人爱去的杂草地。
冬天一到,立刻变成全家人的冰球场。
图片
平时早起半小时送娃上学的路,是多少睡眼惺忪的爸妈无法忘却的梦魇。
可如今小爬犁一坐、小绳一拉,大人小孩都乐得屁颠屁颠。
图片
别管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还是千里迢迢来上学、工作或者旅游的南方朋友,就连围观的网友,同样都逃不过它的诱惑。
前几天我还刷到了某个高校大晚上推水车,要把操场浇成滑冰场。
不少学生也加入进来,纷纷表示是因为特别想滑冰,所以自发来帮忙。
一声“开闸”,喊得中气十足,还挺有仪式感。
图片
网友隔着屏幕都看得特激动,还热情地出主意:
“应该往里兑点牛奶,这样更加不会裂。”
“喊开闸的时候,左右两面那些人不是应该猛跺冰面大喊‘威武’吗?”
之前有人说,北方的冬天“自带浪漫滤镜”。
所谓浪漫,本质上更像是一种漫长的狂欢状态。
当楼梯变成雪滑梯,人工湖变成滑冰场,会让人有从一板一眼的现实中解脱出来的错觉。
工作、学习……好像什么正经事儿都可以暂时放下。
所以国产剧里拍得好的北方爱情,多半都得跟滑冰场有点关系。
一是因为,这的确曾是北方冬天最常见的娱乐活动,很适合小情侣你侬我侬。
但由于两者有个共同点:都能让人抛下现实中的烦恼,拥有一种不管不顾的快乐;
以至于两个年轻人往冰上那么一站,就天然带着文艺爱情片里的张力。
图片
《陪你逐风飞翔》剧照。
《血色浪漫》里,钟跃民和周晓白就是在冰场上相识相恋。
围着大红围巾的孙俪,像冰天雪地里的一团火焰。
图片
《白日焰火》里廖凡跟桂纶镁表白,也是小心翼翼地约她去滑冰。
桂纶镁一句“不会没关系,我教你”,就算是同意了。
图片
前年小火了一把的校园剧《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也有一个挺甜的剧情。
男主角给喜欢的女孩子做了个雪橇,还在上面刻了朵花。
图片
这段情节妙就妙在,雪橇本质上是个玩具。
如果换成自行车之类的实用性交通工具,浪漫程度立刻要大打折扣。
正如上面所说,北方冬天之所以吸引人,恰恰在于“游乐场式的狂欢”。
而滑冰、雪橇、冰滑梯……就是现实世界里的梦幻泡泡。
而冰雪带来的“浪漫滤镜”,即使脱离影视作品也依然生效——
让原本平平无奇的、步伐沉重的人,就突然就变得神采飞扬。
什刹海冰场上的中年夫妻,入场之前始终一脸拒绝。
但没一会儿就开始大笑、玩闹,仿佛年轻了几十岁。
银川的汽车修理店小老板,每天身上都脏脏的。
但他用冰车画出弧线的样子简直美极了——双手张开,在夕阳下仿佛鸟儿在飞翔。
图片
之前北京还火过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被称作“冰上劳伦斯”。
他总去国贸冰场滑冰,带着一个大大的耳机。
外表看上去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老人,表情甚至有些木讷。
图片
但是穿上冰刀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冰上劳伦斯”先生会精心带上一把颜色鲜艳的大扇子,有时是青色,有时是红色。
偶尔还会穿天鹅绒的演出服,上面点缀水钻。
挥扇、旋转、跳跃,动作行云流水——
不像是个年过古稀的老人,倒像个潇洒的侠客。
图片
02
“冬天,就得到冰上去啊”
潇洒,这是滑冰、滑雪这类运动最直观的魅力。
我小时候吵着想学滑冰,就是因为被《血色浪漫》里一段“茬冰”情节迷住。
钟跃民看到自己暗恋的女神被小混混纠缠,冲上去来了一出“双人自由滑”。
图片
上次在视频网站看到这一段,有弹幕说:“我妈一直认为会滑冰的人特别帅,我爸当年就是这么追到她的。”
我总觉得,国人其实有一种独特的“冰雪情结”。
相比于跑步、打球之类的运动,冰面、雪面天然的弱摩擦力,带来了诱人的速度。
无论是从山上呼啸而下,还是在冰上快速旋转,都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
说的诗意一点,那是日常中最接近“飞翔”的方式。
图片
但上次看到媒体采访“冰上劳伦斯”先生,我才发现这个认知有点浅薄。
“劳伦斯先生”是这么说的——“站在冰面上,感觉眼睛看得更遥远了。”
假装飞翔只是最浅显的浪漫。当脚下的大地变成冰、变成雪,眼前的世界有可能会完全不同。
这也是冰雪运动让很多人着迷的原因。
大概是因为冬奥的影响,近来越来越常听到普通人为滑冰、滑雪“沦陷”的故事。
近一点的,去年因为宣布“独自备战冬奥”,而引发关注的单板滑手张嘉豪。
张嘉豪原本是个面点师,第一次上雪摔得40个跟头没有劝退他,反而让他迷上了这项运动。
图片
为了得到冬奥的参赛资格,他奔赴各个国家训练、参加赛事赢取积分。
没有专业教练,没有医疗保障团队,也没有后勤处理签证、饮食等琐碎事项,他真的活成了“一个人的团队”。
张嘉豪最后也没能让自己的成绩达到冬奥的参赛标准,但依然对滑雪充满热情:
“我在雪上滑的时候依然能那么开心,这是我非常自豪的一件事。”
图片
远一点的,已经滑了30多年冰的内蒙古老汉王全利。
三十多年前因为事故失去了双腿,从此冰面就成了他的寄托。
一圈、十圈、五十圈……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陶醉在飞驰的快感中。
平时习惯拖着60多斤的假肢抵抗重力,直到在冰上,才重新找回了“身轻如燕”的感觉。
图片
这也让王全利变得更加自信,甚至会大声跟同伴开自嘲的玩笑,“你们冻脚不?”
然后再呵呵一笑:“我就不冻脚。”
对于他们来说,滑冰、滑雪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之前一直半知半解,直到后来看到“老年冰球队”的故事。
那是一支辽宁鞍山的业余冰球队,他们的队员平均年龄有六十多岁。
图片
“满头白发,满脸褶子。人家一看,哎呀这老头,还玩命呢。”
但要问为啥这么喜欢冰球,大爷们谁也说不上来。
每年都张罗最勤快的老褚,只留下了一句感慨:“冬天,还得到冰上去啊”。
图片
这可能就是答案,他们已经变成无法抵抗衰老的老人。
而在冰上,却依然能一步蹬出去好几米,把那个小小的冰球打进球门。
03
谁说只有“大神”
才为它上头?
所以你看,冰雪运动的魅力不在于,它并不是“大神”们的专属。
在速度和自由中找到快乐,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能力。
也正因如此,上个月阿里巴巴特地以“冰雪献礼片”的形式,向全网发起了邀约。
邀请各个领域在冰雪运动中有所感触的网友,大声分享出自己的心情。
王全利、张嘉豪,以及更多被改变了人生的冰雪爱好者,也成为了这项活动的参演人。
图片
同为参演人的,能做出空中540度高难动作的7岁单板小朋友、脚踏毛皮雪板来自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图瓦族女孩银花。
图片
还有总是穿着一身西服,不忘带上墨镜空翻的自由式大神“西服帝”。
图片
他们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职业,年龄、生活经历都各不相同。
相同的是,都在用自己与冰雪的故事,唤起更多人的共鸣。
而今天,阿里巴巴又将征集到的故事汇集起来,发布了一条由众多网友精彩瞬间组成的短片《冰雪年 新的我》。
在冰雪上驰骋、旋转的,有可爱的孩子、时髦的年轻人、深藏不露的大爷大妈……
即使你对冰雪运动了解不深,同样能从他们的笑容中,感受到他们对冰雪运动的由衷热爱。
阿里巴巴一直用行动支持着冰雪之上的人们。
在冬奥会倒计时100天的时候,就在北京冬奥组委的指导下,发布了由青年演员易烊千玺、中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共同出演的冬奥火炬短片《冰雪之约》,点燃了每个人对冰雪的向往。
图片
而随着冬奥的一步步临近,倒计时30天时,阿里巴巴又发布了冬奥主张“让精彩每天出彩”,也同时发布了主张TVC。
镜头不仅着眼于赛场,还对准冰雪上每个人的精彩。
驰骋的汉服少女、穿着恐龙衣服在磕磕绊绊的小男孩、甚至是在雪地上尽情撒欢的菜鸟……
在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中,展现多姿多彩的群像片段。
图片
奥运的精彩应该落点何处,阿里巴巴始终有所相信和坚持——
冬奥不仅是运动员的冬奥,同时也是每一个人的冬奥。
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经正式来临,赛场上的竞技激情四射,令人心潮澎湃;而每个人在冰雪运动中享受到的乐趣,则是更加长久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阿里巴巴也在利用自己的数字化能力,为普通人对冬奥的热情提供出口。
当科技照耀着奥运的脚步,也推动着奥林匹克精神不断传承、发展。数字化奥运进程中,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阿里巴巴集团是参与者,也是推动者,为百年奥运架起一座数字之桥。
这届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百年奥运史上的第一个核心系统全面上云的“云上奥运”。
奥运最核心的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运动员抵离等信息系统,均已迁移至阿里云上,为即将到来的冬奥会做好了坚实的准备。
在云的基础上,视觉智能、算法、AR等技术在赛场的应用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获得更好的观赛体验。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盛赞“北京冬奥会是第一次云上奥运”,核心系统全面上云给奥运会打开新的世界,并会为奥运会拓展新领域;本届冬奥会是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挖掘了这一潜力 ,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奥运会一直是阿里巴巴这样的合作伙伴,展示技术进步的最佳窗口。
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数字科技为奥运带来了很多的改变:更绿色,更高效,更好的体验,更大制作空间。
而当科技被应用到奥运赛场之上,点亮的是每个人从冰雪中收获的幸福感。
图片
阿里巴巴一直相信,科技是突破创新的手段。
除了核心系统全面上云外,通过全球电商服务,科技把冰雪的快乐、冬奥的精彩送到每个人身边。
从线上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到线下“云货架”,从扎身全国1700余个区县的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云店”到“云会展”,实现线上线下一体的奥运体验,开放共享,为全国带去冰雪运动的精彩。
图片
北京冬奥会期间,天猫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全新升级为“云上超级商店”,形成冬奥赛时期间:天猫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云上超级商店和互动平台三位一体,可逛、可玩、可买的用户体验。
图片
打破时间和空间,让冰雪文化不再只属于北方,这或许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去年的国际奥林匹克日,阿里巴巴还在淘宝上线了冬奥文化公益平台,引导大家捐步献爱心,为乡村学校铺设冬奥公益“蓝色跑道”。
图片
不仅改善了乡村学生的运动条件,也让更多网友能了解冬奥、感受冬奥。
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下,冬奥精彩早已不只在于赛场,看运动员展现人类体能和速度的极限。
更在你我身边,在于个体在冰雪运动中所感受到的惊喜。
无论是冬奥会的开幕,还是奥运会的数字化进程,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力量。
每个中国人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不止是被感染,也是在向冬奥送去祝福。
希望无论是冬奥选手、体育迷还是其他热爱冰雪的人,都能透过阿里巴巴递出的这把“科技钥匙”,开启属于自己的冰雪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