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春晚相信大家都看过了。
不知何时起,它已经变成观众无力吐槽的节目。
谁还记得,曾经它也是个王者。
1984年1月10日,农历腊月初八,再过不到一个月,中央电视台1984年第二届春节联欢晚会,就要跟观众见面了。
央视1984年春晚筹备组委会里,包括春晚导演黄一鹤在内的筹备组人员,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一首歌曲的曲风问题。
有人认为这首歌曲太过于软绵绵,不健康,是一首“靡靡之音”。
究竟是怎样一首曲子,被扣上了这样的帽子?
01
1983年的冬天,在一个只有600平米的旧演播室,黄一鹤和他的团队筹办了第一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造了很多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现场直播、互动联欢、主持人串联、电话猜谜……
图片
第一届春晚主持人刘晓庆、王景愚、姜昆、马季。
第一届春晚,在一夜之间赢得亿万观众的喝彩,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心中最具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之一。
黄一鹤也成了“春晚第一人”。
图片
第二年,黄一鹤决定在春晚上,用一首具有标志性的歌曲,作为晚会的结束曲,在新年钟声敲响时演唱。
黄一鹤有这个想法时,距离除夕已经不到一个月了。
他赶紧找到了著名词作家乔羽,希望他马上创作出一首表达家人团聚、祖国大团圆和对未来报以希望的歌词。
乔羽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或许十分陌生,但在那个年代,他是德高望重的词坛泰斗。
他为电影《上甘岭》创作了主题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传唱大江南北。
他还曾在北海公园一下午就写出了经典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成为了80后、90后的童年必唱歌曲。
图片
事出紧急,乔羽不敢怠慢,熬了一个通宵后,他拿出了《难忘今宵》的歌词。
却没想到,歌词却在拿回央视之后,起了那么大的争议。
难忘今宵,
难忘今宵,
不论天涯与海角。
神州万里同怀抱,
共祝愿,
祖国好。
告别今宵,
告别今宵,
不论新友与故交。
明年春来再相邀,
青山在,
人未老。
但《难忘今宵》的歌词,现在我们看来,没有任何问题。
李谷一也很认可这首歌的歌词。在一档节目中,她这样理解歌词的含义——既包含了深刻的家国情怀,也包含了全世界华人华侨永远在一起的情怀,“人会老去,但我们的精神和友情是不会老的,所以我们明年再相邀”。
黄导也觉得歌词正是他想要的,与他心里对春晚结束的构想十分贴合。随即,他找到了有着“歌坛李白”美誉的王酩来作曲。
没想到王酩谱的曲也引起了争议。
一首现在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当时为什么会受到争议?
02
上世纪70年代末,盒式磁带兴起,港台歌手们的录音带开始在大陆流传,其中最著名的歌手,当属邓丽君。
图片
这些区别于传统音乐,歌颂爱情、抒发情感的流行歌曲,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传。
不过,那时的中国文艺界,还在延续着以前“高、快、响、硬”的传统。
在这种背景下,大陆的流行音乐创作开始崭露头角,诞生了李谷一、蒋大为、郑绪岚等一批歌手。
也是在这一时期,李谷一凭着悟性,摸索出了气声唱法。
图片
邓丽君用的就是气声唱法,这个唱法当时在世界上很流行。但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还没多少人敢尝试。
现在气声唱法的代表,周深算一个。
而当时对于这种新的唱法,文艺界的争议很大,有人甚至认为这种缠绵的歌曲是“黄色歌曲”,是靡靡之音,是颓废、低级的,应该禁止播放。
1979年,随着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的播出,由著名作曲家张丕基作曲、李谷一演唱的主题曲《乡恋》红极一时。
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开家乡,踏上漫漫的和亲之路,她把家乡的山水幻化为心中的亲人,以表达思乡之情。
你的身影,
你的歌声,
永远映在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
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
你的一片深情。
这样的歌词,再加上李谷一抒情的唱法,马上引起了争议。
一时间,批评的声音此起彼伏——趣味不高,格调低,不健康,靡靡之音。
《乡恋》一度被禁止演唱。
图片
但那时的李谷一太火了,《乡恋》还是唱到了人们的心坎里去,广泛流传开来。《乡恋》被制成磁带专辑后,马上行销全国。
李谷一有多火?当时流行一句话,叫“无片不歌唱,无歌不谷一”。
批评最严重的时候,李谷一经常失眠。即便如此,她也坚定地认为自己根本没有错。
到了1983年,黄一鹤筹备第一届春晚的时候,其实已经打了《乡恋》的主意。
黄导并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导演。在那个年代,用直播的方式来呈现春晚,绝对是史无前例的举动。
几乎所有人都反对直播。在当时,电视节目的播出还不像现在这么开放,出了任何事故,要担很大的责任。
担任第一届春晚主持人的姜昆问黄导,干吗非得直播啊?
图片
黄导回了一句,小姜我问问你,足球赛如果不直播的话,你看录播,有意思吗?我要让中国所有的观众跟我们一起过春节的时候,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一个大胆的举动,让第一届春晚成为了中国电视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提升了全民的审美品味,也体现出了新时期中国电视人的自信。
庆幸的,是黄导的魄力,幸运的,是中国的观众。步入新时期的中国,将会带给人们多少惊喜?
第一届春晚的节目单上,有李谷一的6首歌曲,2首戏曲,《乡恋》能不能唱?黄导让李谷一先准备着,至于能不能唱,观众说了算。
图片
现场有4部热线电话,观众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来投票点播自己喜欢的节目。
晚会现场,李谷一一首接一首地唱,观众的电话也不断打进来,几乎所有人的愿望都是让李谷一唱《乡恋》。
黄导拿着工作人员记录的厚厚的一摞观众名单,找到现场的领导。领导一看,这不也是满足人民的需求吗?当即拍板,上。
图片
当姜昆让李谷一上台演唱《乡恋》时,她有些吃惊。
因为这件事,晚会结束后,大量的观众来信都表扬中央电视台是人民自己的好电视台。
李谷一也创造了一届春晚演唱9首歌曲的纪录,至今无人能打破。
这是那年很重要的一个文化事件,从此《乡恋》得以正名,成为了中国内地第一首流行歌曲。
03
到了1984年筹备第二届春晚的时候,《难忘今宵》遇到了与《乡恋》相同的遭遇。
图片
1984年春晚,姜昆和李谷一表演花鼓戏《刘海砍樵》。
批评声音如出一辙——太抒情,软绵绵的,不太健康,是“靡靡之音”。
而且以往的晚会,在结束时往往会来一个高潮大合唱,这么抒情的歌曲,不符合惯例。
黄导则认为,自己策划的这台晚会,主题就是要抒情,表达港澳台同胞亲人团聚的场面。因此,他坚持用王酩的谱曲,并坚持让李谷一来演唱。
他咨询李谷一的意见,后者回答,既然已经有了词曲,一定要唱出来,立体地去感觉,才能知道合不合适。
黄导就果断让李谷一去录了音。录完之后,黄导打来电话说,歌通过了。
图片
1984年春晚,陈佩斯和朱时茂首次登台表演小品《吃面条》,成一代经典。
李谷一很喜欢这首《难忘今宵》。它突破了以往那种在喧闹之中结束一台晚会的套路,而是在喧闹完了以后,让人们静静地思考,自己一年之中做了什么,明年计划做什么,在很温馨,很有人情味的氛围中结束晚会。
不过,1984年的春晚,首次面世的《难忘今宵》还是没有逃过合唱的命运。
而且那时也不叫《难忘今宵》,而是叫《再见歌》。
图片
当晚表演的时候,先是由主持人赵忠祥、卢静朗诵歌词,然后再由李谷一领唱,众演员一起合唱。
此后,从1985年到1989年,李谷一没有再登上春晚的舞台。她成立了中国轻音乐团,希望推广更能雅俗共赏,更多流派的音乐。
后来,她也培养出了付笛生、任静、韦唯等著名歌手。
年轻人对这三个人也许都很陌生,回家问问你们父母,应该都听过他们的歌。
那个大名鼎鼎的“洗洗更健康”的广告,就是付笛生任静夫妇拍的。
而《难忘今宵》真正由李谷一登台演唱,是在1990年的春晚。
图片
当时,阔别春晚舞台3年的黄一鹤再度执导春晚。
也正是通过这年的春晚,人们记住了李谷一的《难忘今宵》,从此,作为春晚的压轴曲目,一唱就是三十多年。
期间,春晚也尝试过用别的歌曲取代《难忘今宵》。
2012年的龙年春晚,歌曲《天下一家》成为了结束曲,一些人觉得有新意,但更多的人还是怀念《难忘今宵》。
后来,《难忘今宵》重回春晚舞台,就再也没从春晚节目单中移除过。
李谷一对这种现象,有喜有忧。
她觉得《难忘今宵》当年由她首唱,受到大家欢迎,至今还在作为中国最大晚会的压轴曲目,久唱不衰,她是非常高兴的,说明《难忘今宵》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
但是,用了这么多年还在用,有人说这是中国歌坛的悲哀,李谷一觉得不至于这么惨,但起码是一个遗憾,“多么希望能有更多的好的歌曲能替代她。现在有这么多词曲作家和年轻演员,他们的水平都很优秀,怎么就出不了一首超越《难忘今宵》的晚会结束曲?”
四十多年倏忽而过。黄一鹤导演已于2019年去世,李谷一最近一次露面,应该是在《你好生活》第三季里。
节目中,她跟尼格买提、撒贝宁、倪萍、蔡明以及一众嘉宾们共同演唱了《难忘今宵》。
图片
今天的中国,也确实像歌里祝福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好了。
春晚的舞台也变得越来越豪华,越来越高科技,演员和歌手的阵容也越来越强大。
图片
1983年第一届春晚现场。
图片
2021年春晚现场。
以前是一个人唱9首歌,现在恨不得9个人唱一首歌。
但中国人对春晚的满意度却在不断下降。
黄导曾在2011年的一次采访中直言,这是不正常的。
他曾凭一己之力,在1984年春晚上,让魔术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骗人”玩意儿,成为了大众喜爱的表演形式,也把小品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态发掘了出来,通过陈佩斯、朱时茂的演绎,风靡全国。
后来养活了太多的喜剧人。
图片
1984年春晚,中国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我的中国心》。
现在的春晚,该走向何方?
但无论如何,春晚已经成了中国人过年的一种习俗,即便它现在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吐槽对象,也成为了很多人过年的BGM。
即便是,《难忘今宵》也已经成为了调侃对象。但春晚,还是中国人过年的仪式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