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52蓝》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1-22 00:0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52蓝》读后感1000字

  《52蓝》是一本由[美]莱斯莉·贾米森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52蓝》读后感(一):一个人需要帮助是因为她需要帮助

  要说莱斯莉·贾米森的这本《52蓝》,还是要先从本书的书名开始说起,对于未读过本书的人来说,这是个有点奇怪的书名。本书共分了三个部分,渴望、追寻、念想,第一部分第一篇便是与书名同名的随笔《52蓝》。对,本书就是一本文学随笔集。 莱斯莉在《52蓝》这一篇中讲了一只与众不同的蓝鲸,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在于所发出的声音的频率是远高出一般蓝鲸的52赫兹,还在于这是一只孤独的蓝鲸。看到这里就让人不禁回想起本书的封面,原来是它。莱斯莉在这一篇中所传达的便是关于孤独这种情绪。

  当然,本书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都不是为了讲故事,莱斯莉在书中也是断断续续讲述着关于52蓝的故事,顺便说出了那些在知道52蓝的故事之后引起共鸣的人。其中有一位与52蓝同样孤独强烈共鸣的人的故事也走进了莱斯莉的关注范围内,莱斯莉又断断续续说出了更多感受。 本书第一部分中,莱斯莉的四篇随笔记录的四个故事看起来都有些小众,有的事情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52蓝这件事已经够小众了,偏偏莱斯莉在第二篇《我们跟自己讲故事,为的是再活一遍》中讲了个转世的事情,让不相信灵魂和轮回转世的人不禁感到奇怪,怎么会有一些小孩记得一些几十年前发生过的事呢。让人差点误以为这是一本猎奇故事集。 也许这种现象会有一些科学客观的解释,并非怪力乱神,然而这也不是莱斯莉所关注的重点。她只是去遇到了这些人,去认识了这些人,去了解他们,与这些人交流,然后将这些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让这些事情没有就那些消逝。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接下来的一篇,《滞留的故事》。这一篇的故事在本书中算是篇幅最短的,只有几页,最后却让人啼笑皆非。关于一个难以形容的女性的故事,莱斯莉在飞机上偶遇的一位女性,在滞留时还充满好奇地在网络上搜索这位素昧谋面的女性,想来对方也这么做了。只是最后从对方口中得知的真相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 也是这件事引发了莱斯莉对于困难与帮助的思考,我们帮助别人仅仅是因为那个人需要帮助而已,并非因为那个人身上有些吸引人的故事或者其他的事情。 本书第二部分,莱斯莉的主题是追寻,在这一部分我们能看到莱斯莉从地球的这一头跑到那一头,起初以为只是如往常一般的旅程,最后却又看到未曾见过的景象。莱斯莉在这一部分多次写到战争,我们必须要承认,虽然现在没有大规模战争,局部地区却冲突不断。无论你曾经通过各种形式看过战争后的景象,都不如自己亲身到现场走一遭给人的冲击力要强。 莱斯莉在念想中则是以亲人的逝去为开端,而后开始慢慢将自己对亲人的念想都写在了纸上。那些感情,都随着文字在纸面上流淌。

  《52蓝》读后感(二):孤独的人的共享密码

  文/舒念

  《52蓝》是一个文艺到几乎可以走进青春伤痛文学的名字,但这却是一本实打实的非虚构作品集,莱斯莉·贾米森借着一头鲸鱼的故事,展开了一场对于生活的观察,这本书从太平洋上无人见过的鲸开始,又从一个关于分娩的故事结束,从孤独探讨到陪伴,人生会经历的这些心灵感受都汇集在这一本书中,让阅读的过程也成为了一场解码的旅程。

  莱斯莉·贾米森会记录社会上的人们时间,也会观察自己身边的故事。一头孤独吟唱的鲸鱼,无疑代表了遥远的某个地方的呼唤。这头鲸鱼以52赫兹的声音去吟唱,所以它找不到自己的同伴,没有另一头鲸鱼能用同样的赫兹回复它,茫茫大海,让鲸鱼也变得渺小起来。

  于是这样的故事代表了许多象征的含义:“寻找共鸣、孤单寂寞、独自游荡、不屈不挠”,这些拟人化的感受赋予了鲸鱼以人性,也让更多的人类在其中找到了安慰,但我们明白,这些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共鸣,就像是孤独的人找到了一个密码,就以为彼此可以共享,而这种想法就足以成为一种精神的慰藉。

  除了对社会群体性感受的观察,莱斯莉·贾米森也在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她像是一个扫描仪,以思考的眼光扫描整个世界的细微变化。《滞留的故事》中,莱斯莉·贾米森以一种细致的自我剖析,展示出了一些人性本质的拷问,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的行为是如何愉悦自己的,即使仅仅是飞机滞留一晚的小故事,也会延伸出关于人性的观察,而且莱斯莉·贾米森一点也不担心揭露自己的心灵,这样的坦诚让我们更容易走进她的故事中。

  非虚构写作的本质就是一种记录,作品以现实元素为基础,即使其中呈现了小说的创作技法,但我们仍然知道故事本身是真实的。这本书中的14个故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无数人物都是真实的,所以他们的悲欢离合不是作者信马由缰的创作,而是对真实世界的有感而发,所以当故事中的人在表达自己的痛苦挣扎的时候,我们会更明显的发现一种人性的反应,或许是逃避,或许是冲突,总之都充满了对肯定的渴求,也充满了矛盾的独立。这就是《52蓝》想要表达的东西。

  《52蓝》读后感(三):52蓝,在生活的荒漠里虚构一片海,纵身一跃

  你感受过孤独吗?当你感受孤独的时候,你又会想到什么,你又会做些什么? 给你讲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只蓝鲸。这只蓝鲸发出的声音频率是52赫兹,而发现这个声音的音频技术员,把这个声音亲切的称为52蓝。

  也就是我们今天这本书名字的由来《52蓝》,作者[美]莱斯莉.贾米森,这本书写了14个真实的故事,这些记录中,人们用虚幻的言词解释自己为何孤独,如同作者说的那样,我们给自己讲故事,是为了活下去。 渴望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名字是叫做渴望。有自己所求的,才会有渴望。这只孤独的蓝鲸渴望什么呢? 当世界上只有一只蓝鲸的时候,它在想些什么呢?谁又能想得到呢?

  无数的人听说这个故事之后,都产生了不同的想法。谁又能想得到呢有人说只想抱抱他。有人说,想要找到他,他代表着希望和失落。 但是却有一个人,通过52蓝的故事,让他找到了一种方法,来理解自己被遇到的悲伤事情的那种孤独,在13岁时哥哥走了…再也不见。 还有的人认为52蓝代表的是分手后的寂寞,与众不同的歌唱,别人都不懂。 你感受过52蓝么?渴望52蓝么? 追寻 每次看一些,直击灵魂的故事时,都会有一些感触,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忙忙碌碌,我们都在追寻些什么?

  有一位摄影师,叫安妮,她用25年,23000的照片,跟拍一个墨西哥家庭的悲欢离合,执迷于说出所有、记录所有、捕捉所有。 年轻时候的玛利亚,带着她的孩子在海滩。深邃的眼神,仿佛可以为孩子做一切。孩子在她的怀中酣睡,感觉特别的安全。 25年里,都发生了什么?她的照片见证了一切。 如果说她的作品只出于爱,那么这种爱并不会令她的注视钝化或扭曲。会令她看得更加清楚。可以让你的眼光更敏锐的捕捉到,平常的瞬间背后涌动的情绪。一个母亲带着它的婴儿,一个父亲拿着他的书和他的龙舌兰酒瓶,母亲离开,去过新的生活。

  《52蓝》讲了14个直击灵魂的短文,一本非虚构类的文集,让人体会孤独、渴望、念想等心灵的情绪。你会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什么呢?

  《52蓝》读后感(四):一鲸落万物生,孤独的《52蓝》

  文:书侠麦克元

  我曾看过大海,也曾看过高山,但是不曾看过你。

  分享一本书,最大的幸事就是通过书,跟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这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也是些许的孤独。这是音乐里的蓝调,也是人生里的一点心灵的慰藉。

  你可曾听过蓝调音乐?淡淡的、冷冷的,带点孤独的忧伤,一杯鸡尾酒就是一个夜晚。而《52蓝》就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作《make it scream make it burn》直译为:让它尖叫让它燃烧。但是52蓝的名字由来,正如封面一样,是一头鲸鱼。

  孤独的深海游行者

  书中有十四个故事,分为三部分:渴望、追寻、念想。而中译本《52蓝》,就是来自第一篇:52蓝。一条深海的蓝鲸。蓝鲸之间音频交流的赫兹是15到20赫兹。这是人类听觉很难察觉到的,需要借助声呐设备才可以。但是有一条蓝鲸它的音频赫兹是52赫兹,这就很难让它跟其他的鲸鱼交流。在深海之处,不能与其他鲸鱼交流,形单影只,这是何等的孤独寂寞冷。当人们发现这条鲸鱼的时候,发现他的音频技术员将其命名为“52蓝”。这条鲸鱼成为了很多孤独人士的心灵藉慰,这条52赫兹的蓝鲸一时成为众人精神上的象征物。我对这种文化概念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想来这是西方人的一中行为方式吧。但是这条蓝鲸的一生,很难跟其他蓝鲸有太多交流,注定是要走完孤独的一生的。

  我们无比同情“52蓝”,其实我们同情的不是 并非这条鲸鱼,同情的是我们以它的样子创造出来的东西。

  幽灵的后妈

  这个故事你会想到白雪公主,没错确实是挺像的。这是一个继母的故事。说到继母,多半想到的不是什么好的。不管是故事里的继母,还是我们身边的后妈。想想心里总是有个坎的。心理学家研究中,这种继母表述,虽然有时候会跟现实的生活有很多区别,但是这种命题却无能为力。继母不过是一种行为的替罪羊,这是有历史渊源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继母这种恶毒女性的表现被越来越降低。书中有许多关于生育、女性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很多我现在也是尚不能接受的。这可能就是文化的差异吧。

  逃避是人生永久的普遍冲动。

  莱斯莉贾米森的这本《52蓝》,是其非虚构文学的第三本书,入围美国笔会文学奖散文艺术奖决选。对于这本书,跟我们国内的很多散文很不相同,这就是老外文学跟国内文学的区别吧。

  这本书有心理、有渴望、也有念想。人生的路很漫长,在煎熬中成长,寻找心灵的出口。

  《52蓝》读后感(五):有一种精神和情感寄托,叫52蓝

  一头游荡在太平洋深处的孤独蓝鲸,世界上没有第二只鲸鱼能够听懂它的歌,但却能让在生死线边缘挣扎的女人获得重生。我们无法否认信仰的力量,但对于自然,我们应当选择保存它本来的样子。

  本书作者莱斯莉·贾米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知识型写作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本科以及艾奥瓦作家工作坊,并在耶鲁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非虚构高级写作班。贾米森出身书香世家,或许是受家庭的影响,贾米森的创作大多直指心灵的救赎。2019年出版的《52蓝》(Make It Scream,Make It Burn ),入围美国笔会文学奖散文艺术奖决选。本书讲述了14个直击灵魂的故事,在每个故事里都会有孤独、渴望、念想等心灵的情绪。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例子不胜枚举。杜甫写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乱世别离的凄凉情景中,代表美好的花鸟也会变得触目惊心。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寄情于景与本书的“52赫兹”又有所不同。“52赫兹”的喜爱者大多将其当作另一个自己,或者是精神和情感的寄托,甚至是生命绝望之时的最后伙伴。而中国文人似乎更加“理性”,自然只是他们借以书写情感的附着工具,并不是可以左右情感甚至生活轨迹的重要意象。

  将情感寄于自然意象其实无可厚非,但没有必要为其贴上标签,鲸鱼超越一般频率的“高歌”并不必然代表着孤独与凄厉,它的意义不过是人类凭自己的意志建构和赋予的。私以为书中的一句话十分有理:“我们不要去打扰它”,一封封传达心底声音的信抒发着它对人们的意义,刻画着“救赎”、“替身”的笔触是饱蘸深情的,以笔写心永远会是最好的寄托方式。鲸鱼并不明白人类的情感,它也许只是生理上的正常行为,不应为人类的解读而买单。中国文人在这方面的“理性”值得借鉴。

  无论“52赫兹”是谁的精神伴侣,是谁的情感图腾,是谁的希望,是谁的知己,它只是它,一只在大海里畅游着高歌的鲸。Make it scream.纵它歌唱,Make it burn.燃烧自己心中的呐喊。将“52蓝”一分为二,一半是它自己的模样,一半是我们的想象,我们会解放它,而不再活在彼此的阴影里。

  #好书推荐##读书分享##推荐书评#

  《52蓝》读后感(六):侧耳倾听,深海低吟

  52 Blue is not blue. ——题记

  朱自清在独自一人面对晚风中盛放的一池荷塘时说:“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那种衬着迷人月色流露出来的孤寂,让读到的人更感孤独。

  在读完《荷塘月色》之后,我却隐约觉得:孤独是一种可以明说的感受。孤独本身并不孤独。

  但是,孤独要如何被诉诸于文字?又如何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在读者眼前?

  来自美国的非虚构作家莱斯莉·贾米森用她的作品《52蓝》为我们揭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莱斯莉·贾米森在耶鲁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她被看成是去年末辞世的美国随笔作家琼·狄迪恩的接班人,因为两人的文字都有洞察一切的特点。

  但是,与琼·狄迪恩专注于描绘社会现象及人性不同,莱斯莉·贾米森和她那创作了心理学著作《天才向左,疯子向右》的姑姑、同为作家的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一样,专注于用文字刻画人心。

  在《十一种心碎》里,读者看到了人心的痛苦一面;在《在威士忌和墨水的洋流》里,读者看到了人心的渴求一面;而在《52蓝》里,读者将看到人心对孤独的诠释。

  传闻,在太平洋东边的深海里,有一头独一无二的蓝鲸,他孤独地洄游在阿拉斯加至墨西哥一带,以52赫兹的低声吟唱着同伴难以听闻的歌曲。

  这条被水下测音器捕捉到声音的蓝鲸,因其独特的吟唱方式和始终神秘的身影被热烈的追随者称为“52蓝”。

  那些渴望一睹52蓝身影的人,其实是在寻找同样孤单的另一半。他们认为自身感受到的孤寂并不能为同类体会,就像“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于是,将这种孤独感寄托于他物,就成了他们仅有的选择。

  文中介绍了一位从未见过52蓝,却因它重拾生命信念的女子。

  女子名叫莉奥诺拉,一生未婚未育。

  她不是天生的单身主义者,也并不想丁克,但严重的顽疾让她失去了婚姻与生育的权利。

  她一度想过要结婚,也几乎要走进婚姻的殿堂。但这一切,在她突然濒临死亡之际通通化为泡影。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得不成为这世上孤独的一份子。

  在医院昏迷了近7周之后,莉奥诺拉终于醒来。伴随重生的是很长一段时间的无法行走和因失忆引发的失语。可以说,几近绝望的处境再次引发了她对孤独的深切体会。

  她躺在医院里,感到被整个世界抛弃。寥寥无几的探望者里,全是关切不到她内心的人,包括她的父亲,在她zui痛苦的时候,提到的人却是她那早已亡故的母亲。

  无法诉诸语言的孤独感就像深海里52蓝的歌声,永远也得不到回应。

  幸运的是,一次网上冲浪让莉奥诺拉认识了52蓝,那尾神秘蓝鲸。她就像是风雪夜中独行许久的人突然遇上了一间散发着暖黄灯光的小木屋,她毫不犹豫地扎入海里,寻找那个能给予她友谊回响的存在,哪怕那只是一汪想象的海水。

  她开始学着一个人照顾自己,按时服用维生素、报名艺术课程、种植蔬菜......她也开始相信知更鸟从眼前掠过这件事的发生会让近期的愿望成真。总而言之,“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后,她已支离破碎,但她还在用所有的碎片拼凑出新的生活”。

  所有像莉奥诺拉一样追随着52蓝歌声的人都相信:自己的孤单终于得到了定义,那寄托在52赫兹低吟中的孤单得到了跨越种族的友谊回响。

  莱斯莉·贾米森以自身的感受和专业的文笔,将这种跨越同类找到共鸣的行为称之为“孤单的隐喻”。她说:

  也就是说,孤独这种感受是可以被明说的,它会以隐喻的方式寄托到一种不常见的表达上。如此一来,孤独本身就不会是孤独的了。

  一旦孤独患者接受了隐喻所带来的友谊回响,他们的生命就投射进了希望之光,活着的信念也就由此产生。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一瞬间的孤独,就像深海里洄游的52蓝,唱着不为同伴听闻的歌。不必因此感到生活无望,当你侧耳倾听时,总会有来自深海的低吟为你的心声带去回应。

  52蓝

  8.8

  [美]莱斯莉·贾米森 / 2022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52蓝》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