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为生死而念佛
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乘愿再来,被尊为净宗十三祖。印祖一生专修专弘净土宗,皈依者五十余万人,多属名流贤达。往来书信集为《印光大师文钞》,广传海内外,度化无数,影响深远。其偈语“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是对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偈语“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的继承和发展,给我们指出“了生死的捷径,修净业的纲要”。我们要想今生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必须依教奉行,一心念佛,志求净土。特敬录印祖文钞中的相关开示,与君共勉。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思地狱苦,发菩提心,信愿念佛,回归净土!
悲世众生,根钝业重,唯念佛定可克期生死。当观如囚赴市,步步近死。凡我念佛同志,必须念念屏息诸缘,决要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以六字洪名不离念,念佛声不断,佛心自然相契,三昧自成矣。(印祖文钞三编卷四·尘空法师创办莲社纪念题词)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印祖文钞增广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虚度七十, 来日无几。 如囚赴市, 步步近死。
谢绝一切, 专修净土。 倘鉴愚诚, 是真莲友。
(印祖文钞三编卷四·苏州报国寺关房题壁偈 民廿四年 大师自题)
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
(印祖文钞续编卷下·自励)
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阁下素修净业,而且令夫人料理家事,妻贤子孝,心中了无可忧虑者。宜将一切家事,并自己一个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作将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杂念。能如是者,寿若尽,则决定往生西方,超凡入圣;寿未尽,则决定业消病愈,慧朗福崇。若不如是作念,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即或寿尽,定随业漂沉,而永无出此苦娑婆之期矣。祈慧察是幸。
(印祖文钞增广卷二·与方圣胤居士书)
凡人有病,可以药治者,亦不必决不用药。不可以药治者,虽仙丹亦无用处,况世间药乎。无论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药。此药绝不误人,服则或身或心,必即见效。然人生世间,无论久暂,终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归之处,可不预为安顿乎?有力量者,自己预为安顿妥帖,则临终固不须他人为之辅助。然能辅助,则更为得力。无力量者,当令家属代为念佛,则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爱牵缠,仍被爱情所缚,住此莫出也。(印光大师文钞增广卷一 复黄涵之书一)
温州之灾,闻之惨然。天灾人祸,无有底极,实足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之佐证,亦堪为信愿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灾,惨深无量无边倍。而人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者,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地狱苦事;一则亲眼见(水火),不觉毛骨为悚然耳。
(印祖文钞增广卷二·致包师贤居士书)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燃,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所以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此之谓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见贤思齐,当仁不让。岂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生作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
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已,而亲与自己之莲品,更当高增位次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
(印祖文钞增广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