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佛教把一切迷事、迷理的惑业归纳为三大类: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总称“三惑”。
何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见思惑是凡夫之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见惑总有八十八使);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思惑总有八十一品)。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亦称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属于中等,无明惑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断惑的渐次(次序),先在十信位断见思惑和尘沙惑,其中初信断三界的见惑,次六信断三界的思惑,后三信断界内外的尘沙惑。从十住位的初住以后到十地渐次断无明惑一品,证中道理一分,即断四十品惑。更破一品无明,进入等觉位。再进而破第四十二品无明惑,发究竟圆满的觉智,智断二德圆满,即为圆教的妙觉果位。
涅槃经云:“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激流。”
印光大师曾多次告诫学佛人: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激流,况思惑乎?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
一切法门,都是倚仗自力修行,出离生死。就算是有宿世善根极为深厚、能够彻悟自心本性的人,假如见惑和思惑的烦恼,稍微有一点点没有断尽,就会仍在三界的生死轮回中,仍然没有办法出离。更何况既已转世,受于五阴胎胞,因情污染接触境界而生起执著,所以生生世世从觉悟而至觉悟者少,从迷惑而入迷惑者多。上根器的人尚且是这个样子,中下根器的人还用说什么呢?想要断除见惑就好像要截断四十里宽的河流一样困难,更何况是思惑烦恼呢?想要了生脱死超出轮回,哪里像说的那么容易啊?因此靠自力修行的法门,不能普被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不能究竟畅演佛陀的出世本怀。
===============================
因为系统无法知晓并回复那些打赏的朋友,所以只好借发文之机略表谢意(决不是为凑字数,请网管勿删):
首先要真诚感谢那些喜欢阅读拙作并肯定的所有读者,感恩同仁;
其次要竭诚感谢那些认真阅读拙作并打赏的所有朋友,感恩同道;
再次要至诚感谢那些虔敬阅读拙作并厚赏的所有老师,感恩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