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奇谈》是一本由七月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镇奇谈》读后感(一):来自真实大背景下的神秘物质
新生代科幻作家七月最新出版的《小镇奇谈》,我用了四天时间通读完。给我的直观感受是,悬疑元素的全文占比大于科幻元素。这个写作方向及近年来许多国内原创作品,都是在提醒科幻读者,悬疑与科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界线逐渐被作者笔下的圈套打破。二者之间,互相糅合,融为一体。悬疑因科幻的加入而变得更精彩。科幻因悬疑的加入而变得更神秘莫测。
出生在四川,经历过“五一二”汶川大地震的七月,非常善于利用现实写作,这次,他将故事大背景放在中苏交恶下的20世纪60年代,国家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将远在千里之外的电力重工业迁入四川山区腹地之后,在依托工业而形成的汉旺镇发生的。故事的主角并非是从上海专程调入404工厂,去研究神秘物质“异客”的核物理学家刘佩。而是他的儿子刘子琦和另外四位同班同学。
主角们的选定,也许就是映射作者当年的初中时期吧。一是体现在王瑞薛晶李勇程凡对待新同学刘子琦的态度上,对名牌运动服的羡慕、对他身世的揣测、对他家经济水平的好奇等。二是带着刘子琦去大型游戏厅打《三国志》的情节,这大概能激起很多同龄读者儿时的回忆。再有遇见被退学的小混混闫涛抢钱的段子,也是真实发生在那时的。我深有同感。三是王瑞刘子琦们在学习成绩高低、父母家教效果、对儿子的评价等情节上,也着实写实。工人家庭的子女,和科学家家庭的子女,家里有钱和没钱的子女,表现都是千差万别的。
在悬疑线索设定上,一是紧靠大背景埋线索。在山区炸山建厂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刘佩唐援朝他们要研究的神秘物质“异客”又是什么?令读者费解。二是同学程凡失踪事件的发生。该处写作思路借鉴了网络上流传的“谭博文失踪事件”。除了去探山的四位同学,再没有任何一个人成年人或者同学,还记得程凡这个同学的存在。连照片上的程凡,也被抹去不再存在。主角们为了找出程凡失踪的真相,这才引出一番惊天动地的行动。他们自身莫名而来的超能力、打探消息的日本人、多年前被诊断为臆想症的黄希静奶奶、上寺的主持和尚、传说中东山再起的汉光武帝刘秀,都指向传说中一种叫“秀龙”的怪物,它和“异客”又是什么关系呢?
从悬疑元素再拐回科学元素,进一步突出人物矛盾:一是新老交替的负责人刘佩和唐援朝的看法争论,唐求稳怕乱,刘则藐视形式主义,要立志出真成绩,用更刺激的办法研究“异客”——30多年来对“异客”的研究,一点儿进展都没有。二是王瑞刘子琦等人对杨氏双缝衍射实验问题的请教,从波粒二象性到引出量子叠加态的讨论,从接触“秀龙”到引起四个人的奇怪超能力,在量子场论的科学背景下,把“异客”的本质逐步剥开给读者们。最终,“异客”从地下爆发,造成了汉旺镇大灾难。“四小强”置生死于不顾,协助唐援朝以防空导弹射向汉旺镇上空,击碎了形成实体的“异客”。
《小镇奇谈》这部科幻题材的悬疑冒险小说,充满大量了来自官僚主义的国内官场和学校、家庭中“内卷类型”对话,真实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的实际情况。假如真有深埋在大山内“异客”,再有一百年,也难以研究出个所以然。
《小镇奇谈》读后感(二):揭开世界真相的少年冒险之旅
《小镇奇谈》这本书是著名科幻作家七月的最新力作,讲述了上世纪末在四川的一个小镇发生的一个诡谲离奇的故事,小镇是真实存在的,故事的背景也是真实的,只有故事本身是虚构的。我本来只是想翻开浏览一下,没想到从潘海天的序开始就欲罢不能,最后花了一晚上一口气读完。读完后的第一感觉正如潘海天在序里的感受:羡慕嫉妒恨。羡慕七月写了一个这么好看的故事,嫉妒他把自己从小到大一直想写的那种故事先写出来了,恨自己笔力不逮。
这是一个典型的少年冒险故事,但与其它故事不同的是少年们面对的不是坏人,甚至不是人,冒险的目标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拯救世界! 一、小镇少年 故事发生在四川一个叫德阳的小镇,故事的主角是五个初中生,他们发现了一个足以毁灭整个地球的秘密,为了拯救世界,少年化身英雄…… 这是典型的小镇少年冒险的故事,我相信作者应该或多或少受了近年大热的《怪奇物语》的启发,把深埋自己心中多年的冒险梦想写了出来。故事里有作者少年生活的影子,那个熟悉的90年代,那个酸甜苦涩都有的学生时代,那些熟悉的街机游戏,是作者的童年,也是同龄读者的童年。 那是个或多或少有点中二的年纪,那个年龄的孩子或许都觉得自己异于凡人,即将承担天降大任,期待能成为英雄。但渴望冒险的内心却还有些许惧怕,毕竟还只是个孩子,人世间的凶险几乎都没有经历过。小镇少年们只能抱团相互鼓励。在这样的故事中,以父母和老师为代表的大人们一定是不可信赖或者指望不上的那方,如果什么危险都向大人求助,那不叫冒险故事,那是小学生活课本。这样的故事一定不能发生在繁华的大城市,一定要在相对闭塞的小镇里,在资讯不发达的地方。如果所有疑问都能上网搜索解决,那还算什么冒险,那叫键盘侠。所以,小镇少年们唯一能指望的就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友情和勇气。他们就像黑夜中在荒野行军的旅团,火把的光亮只能照亮眼前的一小块,目之所及是大片的黑暗,在光亮照不到的地方传来不知什么野兽的动静。小镇少年在这样的旅程中成长,走出少年的幼稚。《伴我同行》、《怪奇物语》等诸多经典都是这样的设定。这样的小镇少年是不是曾经的你? 二、时空裂隙 我不知道用什么准确的词来形容书中的这个谜团,不知道时空裂隙这个词是否恰当。我想表达的含义是,当我们以为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足够了解,却没想到世界的表层下面藏着另一幅面孔。时空裂隙就像一把尖刀,刺入看似完整的世界体系,让我们的整个世界观分崩离析。这种事情发生在西方的小孩第一次认识到圣诞老人是假的时,发生在古人第一次发现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时。 时空裂隙在政治领域有一个代词叫阴谋论,从肯尼迪遇刺到共济会传说,人们制造了各种真假混杂的流言来揭秘历史事件背后的暗流,补齐历史事件的逻辑链,证明各种各样的阴谋理论。时空裂隙在玄学领域表现为各种预言,从诺查丹玛斯到推背图,人们从各个角度来解读古人留下的只言片语,试图证明自己看穿了历史巨轮内部的每一块齿轮一根链条的咬合方式,洞悉了未来历史的走向。时空裂隙现今比较时髦的说法是里世界和表世界,在我们所处的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里世界,表世界只是里世界的表现,里世界为因,表世界为果。能够看到里世界,就能看穿表世界的因果。 本书中,作者借用了真实的历史背景,比如四川山区中的军工厂,比如中su中美关系,以及南联盟事件等,使读者阅读时增加很多真实感和代入感。而在真实事件的大框架下,作者又借用了目前网络上比较流行的集体意识偏差的例子来佐证书中的设想,例如“五十六个民族/星座”歌词,“具”中间有几横,来证明这个世界被改写过,我在读的过程中数次对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产生了一丝怀疑。 三、量子力学 (以下部分略有剧透) 前面两部分让这本书成为精彩的幻想冒险小说,而加入量子力学的解释真正让这本书成为科学幻想小说。科幻前辈作家告诉我们:“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当你写科幻小说的时候发现圆不回来了,往量子力学上凑准没错的!(以上是玩笑话) 本书中作者巧妙地借用了量子力学中的XXXX的经典概念,并且举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以及单电子衍射实验等真实案例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这些解释放到整本书里是非常合理的。科学理论这一部分涉及全书的核心内容,写得太多容易剧透,就不做赘述了。只能说量子力学是一门关于宇宙的终极秘密的科学,还有好多谜团等待人类去解开。在量子理论面前,人类过去上万年积累的大部分科学知识都不再适用,传统的时空观和因果观已经失效。量子力学是那把刺入经典科学殿堂的尖刀,把大殿破坏的支离破碎,只有用量子力学重新搭建起科学体系,人类的科技水平才能取得突破。 最后吐槽一下这本书的书名,《小镇奇谈》,大家体会一下,想象一下佟丽娅这样的大美女改名叫刘红吧。可能是内容越复杂越不容易起名,那我贡献几个吧:《四川闪灵》、《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同学》、《一个都不能少》、《秀龙变》……
《小镇奇谈》读后感(三):今年千万不能错过的“中国科幻”小说
《小镇奇谈》,讲述了几个少年因好奇小镇近日发生的一些奇怪之事而上山探寻,最终不仅探究到了一直隐藏在厂中的超级机密,并且这些少年最终还拯救了整个小镇。
《小镇奇谈》最为惊艳我的是,它是一部融合了三线建设、古代历史、中国神话、“80年代”等诸多中国特有元素的“中国科幻”小说。
自然,在看完这本科幻小说后,我如同回到了我一直想回去的童年和青春时光,作者七月将这些元素融入的非常完美。特别是“三线建设”的由来、厂区的样子、厂区孩子间的情感,这些描述几乎和我过往的生活“一字不差”。
但又很不同的是,当年在我们成长的环境里,纵是流传着各种诡异的故事以及一些无厘头的八卦,可始终是没有听到过,来自科幻类的“诡异”之事。书中的几位少年,让我羡慕呀。
近几年,我脑海中会时不时的出现许多过往的场景,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我都遗忘的但很重要的场景。它们都是我过往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尤其以初中生活的场景最多。我曾经尝试画下它们,但永远都不如我脑海中的影像来得更加鲜活。
看完这书,我特别渴望有“剪辑”的能力,回到那个时刻(可惜没有)。但很荣幸的是,有了《小镇奇谈》这本书,有了七月对于“三线建设”、厂区的细腻描写。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我仿佛回到了我的过去。
不过,说到“三线建设”,当年,一帮热血青年,带着梦想,从北到南。之后“三线建设”发生了变化。因本就“隐姓埋名”的存在的许多厂,如今更是人去楼空,而当年的热血与梦想,也就留在了这些厂房的碎片碎瓦之中。
我所在出生生活的城市——重庆,是当年“三线建设”的重点布局城市,我有着许多书里相同的记忆,也因此,我热衷于打卡老厂房。那些庞然大物,杂草丛生,铁迹斑斑,砖瓦生苔,门窗破败,早已被时代抛弃。而如今的我们,又何曾感受过,当年开山挖山,再重的东西也常常只能靠人力去搬,硬生生将坚固之物凿成他们的有型之梦。那里记录着它们最后的残存,成为我仅有能因此怀念他们的地方。
如今,大街小巷里,都在老厂新生,有的命运多舛,有的福气不错,但都希望为过去画上一个句号。我想《小镇奇谈》的小说写在“三线建设”的背景下,是七月用着“科幻小说”的方式,来再次复活我们心中曾经的“三线建设”,并用少年拯救小镇的故事,去圆了当初那些未来得及圆下的梦吧。
读七月的文字,有一种干净、清晰的感觉,特别是对于“三线建设”的交代,让不了解的人,一看就懂,让了解的人,一下子就勾起了许多回忆。而整本书读来,独有的中国元素融合,配合的天衣无缝,没有谁抢了谁的风头,是难得一见的“中国科幻”小说。
《小镇奇谈》读后感(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本作名为“小镇奇谈”,何谓奇谈?我理解的奇谈有两种,一种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之物,第二种则是看似平常却渐渐偏离常轨之物。本作合二为一,于不起眼之处切入,却在终点处柳暗花明,并呈现了光怪陆离的新世界。让读者们有种“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下面将从三处简单探讨本作的特色。
小镇背景的悬疑作品由来已久,许多经典的欧美悬疑剧都喜欢将故事的背景放在小镇上,例如《怪奇物语》、《暗黑》、《东城梦魇》等等,甚至小镇本身已经变成了一个悬念的符号。小镇是一个很适合展开悬疑故事的舞台。首先,虽然相对于城市而言人数较少,但小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更为紧密。一个成熟的作者可以很轻易地在小镇编织出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网,使得读者们不需要记住太多的人名就可以体验到复杂而丰富的故事。第二,小镇的“小”也意味着矛盾的集中化、聚集化。形形色色的人物各怀鬼胎,如果放在城市中可能大隐隐于市,但在小镇里抬头不见低头见,自然而然会擦出火花。第三,小镇往往是个熟人网络,初来乍到的陌生人会变得非常突兀,很容易制造矛盾和冲突,正如往一盆清水里扔进一块石头。根据视角不同(陌生人视角、居民视角)可以制造不同的效果。第四,小镇往往给人一种荒凉,边缘化的感觉 ,作为恐怖和悬疑故事的载体在氛围上更加合适。综合来说,小镇就像是一个扩大版本的暴风雪山庄,矗立在封闭和开放的边界之上。对于制造悬念来说不大不小,刚刚好。
本作不仅保留了许多小镇悬疑类作品的优点,同时进行了优秀的本土化处理,具有其鲜明的特色。本作的小镇位于西南群山中,是出于国家的机密任务而建设的,这也和本文的主轴紧密关联。这座小镇拥有所有的小镇需要具备的一切基础设施,成年人几乎都是404厂的员工,而孩子们从下到大都就读于404子弟学校这个小世界,这种镇厂合一的设定很好地体现了时代特色。这座小镇虽然外表朴实,来历却不简单。在国家机密工程的基础上,作者七月还追加了紧扣主题的历史设定(刘秀的故事),且丝毫没有违和感。既拉开了时空的维度,又增加了小镇的神秘性。此外,这个不大的小镇里却集中出现了国家机密工程、天外来客、超能力、世界末日等等丰富而精彩的要素,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兼具了欧美作品的悬疑感和中国的地方特色。迫在眉睫的危机和蒙在鼓里不自知的小镇居民又是一对经典的矛盾,我将其称之为悬念之海。水面以上的部分静若处子,水面以下早已暗流涌动。读者从上帝视角切入,既为小镇感到担忧,又能获得足够的刺激感。本作的小镇也充分使用到了“扔进清水里的石头”,本作的Trigger(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被设置为初来乍到的上海转学生,他的父亲正是刘工。这既串联了成年人和小学生这两条故事线,同时也是推动整个剧情向前进的关键。
小镇类作品常以青少年为主角,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心照不宣的共识。究其原因,成年人对于周遭熟悉的一切发生的细微变化难以察觉,好奇而敏感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现成年人无法第一时间注意到的问题。此外,青少年相对脆弱,面对危机却无法求助于成年人,可以形成很棒的情节冲突,增强阅读的刺激感。本作的主角团就完美体现了这一点。主人公一行人虽然通过交换获得了少量的超能力,却由于孩子的身份的制约,处处受制。
科幻小说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个写作上的难点,即如何兼顾晦涩难懂的科学理论基础(或是独创的科学设定)和读者的阅读体验。小说中长篇累牍的科学理论阐述会大大降低作品的可读性,一方面故事的节奏容易被穿插的科普部分打乱,;另一方面大部分读者阅读科幻小说并不是为了学习艰生的知识,很容易产生倦怠的情绪。而作者异想天开的独创概念,则往往存在难以有效传达给读者的问题,读者无法理解,get不到,作品就变成了作者的自娱自乐。本作不仅涉及相当多复杂的量子力学知识,还很有野心的试图描绘超越人类认知的生命形态,写作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解决阅读体验的问题,七月可谓是下了苦功。
首先,不同于大部分科幻作品使用旁白或者专业科学家作为理论的叙述者,本作反其道而行之地选择了一群小学生。这其中也许隐含了这样一层意味:理论虽然复杂,但若是好好理解即使是小学生也可以充分吸收,并理解整个事态,这在无形中缓解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压力。高高在上的科学工作者们自带的门槛容易将读者直接吓退,甚至在阅读的时候自动跳过理论部分。
第二,本作避免了一次性倒豆子填鸭的现象,将理论部分进行了拆解,并融合在了整个剧情之中。而在理论和情节的结合上,本作也做的非常到位。每次出现理论的阐述都是配合着故事剧情的发展,完美踩点,给读者提供了舒适的节奏感。本作一直遵循着遇到特殊事态,协作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三步骤进行循环,而理论部分每次都穿插在第二步和第三步之间,正是带入了主角视角的读者们最迫切需要一个解释的时候。此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特殊案例来形象地阐述理论,自然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此外,本作的理论部分本身也是层层递进,书中多次出现了主角团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补充整体框架,这完美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经验已经证明,遵循着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沿着逐渐深入的轨迹来进行知识学习是最有效的。换句话说,七月在无形中扮演了老师的角色,而本作的科普部分甚至比教科书更加行之有效,润物无声。
第三,七月的语言功底非常强,能用简洁而一针见血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或是现象。最典型的便是开头部分主角团和科学家分别接触“异客”的场面,七月只用了寥寥数笔就使得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特殊生命形态所带来的压迫感和奇妙感跃然纸上,而大结局部分,为了呈现出人类和“异客”在时空维度上的差异,七月使用了照相机相片的例子,极其生动形象。既保留了“异客”的震撼感和神秘感,又使得读者们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主角团的困境和任务。
本作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带给人的临场感和真实感却很强,这源于七月对于回溯视角的妙用和强大的环境渲染能力。所谓回溯视角指的是在非架空的虚构小说中,如果故事的设定在过去,读者除了文章提供的信息外还拥有额外的“天眼”视角(即真实的历史)。在小说中,主角和读者会存在一个视角的交叉,对于主人公而言还没有到来的未来却是读者眼中的过去。七月在小说中不停地利用这个回溯视角来制造彩蛋,例如文中有一段唐工和刘工(后文也都采取简称)关于国家军工基地是否该安装美国提供的密码门的讨论,就读者视角来看多年之后曝光的斯诺登事件以及芯片贸易战已经充分显示了在关键位置使用国产技术,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但对于文中的刘工和唐工而言,这还仅仅只是个防患于未然的前瞻性想法。这段剧情很好地加强了对于刘工这个角色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他思考的缜密和对于国家的使命感。在文中的其他位置也多次出现了关于“未来”国际形势的探讨,七月融入了许多读者已知的历史事实和自身的思考来强化剧情,同时也反映了他本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回溯视角的另一个案例是诺查丹玛斯预言,即所谓的千禧年世界末日预言。从读者们的角度回看,我们都知道1999年末人类并没有发生人类灭绝的大灾难。但从小说主角的视角,尚未到来的千禧年仍然是不确定的未来。读者同时夹带着期待和安心感进行阅读,获得了一种立体而有层次的阅读体验。
此外,七月自然流畅的文笔也给本作增光添彩不少。文笔其实是个很综合的东西,既有字面意思的文采,也包含了句子段落组织的逻辑性以及作者的知识积累。用一个词来形容本作的文笔的话,应当是“接地气”。许多国产类型小说常常出现“不说人话”的问题,这也许是源于我国的类型小说相对于欧美或是日本发展得较晚,以至于早期作家常常会模拟欧美和日系作品。如果故事发生在架空世界还能接受,背景出现在中国时读起来就特别奇怪。本作对于中国的特殊时期军工小镇的风土人情的描绘则非常的自然,既有特殊小镇的特异性,又有那个时代中国社会风貌的共性。404厂是厂镇一体的行政单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小镇的学校、理发厅、游戏厅中处处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影子,堪称时代的缩影。七月必然是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深入调研,才能写出这份厚重感和真实感,这才是中国人自己的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