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讽今似乎是一种历史必然的趋势,而不是某个时代,某个领域的特定产物。远到春秋战国时期怀念等级分明的礼乐制,批判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近到21世纪以来怀念七八十年代的经典歌曲,批判现在的流行歌都是口水歌,毫无艺术可言。都说人都是喜新厌旧的,但就种种怀古讽今的潮流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在如今短视频文化横行的时代,怀古讽今事件愈演愈烈,已然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常常感叹古人的智慧令人感叹,质问为什么今不如古了。像“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之类的词句却难找到。这与我国儒家文化影响关系颇深。儒家思想强调中庸,因此造就了中国人谦虚的性格,而怀古讽今形成与谦虚的性格息息相关。当代的人会下意识的看低自己,崇拜祖先的智慧,不自傲,但在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一种不自信,伤今不可避免。
在现代怀古伤今的表现形式十分多样。从小长大,我的耳边总是有人说道,现在的歌都听不得了,都不知道在唱些什么,还是以前的歌好听,流传到现在还很受欢迎。不断的将不同时代的东西进行比较,这其实并没有什么,但令人感到好笑的是,有些人借助这种潮流,恶意对比古今事物,制造反差,误导了不少人。
这其中表现突出的在短视频行业。在一则短视频的制作过程中,别有用心的人为了制造强烈反差博取流量而不择手段。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将七八十年代黄家驹的经典歌曲发出来,文案中写着还是以前的歌好听,随后播放当代的口水歌《学猫叫》《嘴巴嘟嘟》,制造反差同时引起讨论。我们分析其做法,这内容和用意令人发笑,就算是强行进行怀古讽今,这做法也着实拙劣了些。拿一个时代的黄金,去和流行文化下的糟粕进行对比,就像是指着家里的花园,强行和流浪汉的垃圾堆比较,可笑至极。
该停止这种思想和做法了,中国正值崛起之际,国人们要树立起这个时代的自信,自信是走向强大的一剂强心剂,携手打破怀古讽今的趋势。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