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天金山》是一本由[澳大利亚] 米兰迪·里沃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胶钉平装,页数:20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石天金山》读后感(一):中文版前言
作为一名澳大利亚华裔作家,我一直喜欢描写不同文化背景下生存的人们。我的父亲是中国人,在印度尼西亚长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来到澳大利亚,在昆士兰大学读书。母亲是爱尔兰裔英国人。我年轻的时候,讲述亚洲人在西方国家生活的小说不多。我最初写的几本书是以1865年的伦敦为背景的一个犯罪小说系列,主要人物是欧亚混血儿。写这些书的过程中,作为华裔作家,早期来到澳大利亚的中国人的生活深深地吸引了我。第一批踏上澳大利亚这片土地的中国人可能是与澳大利亚原住民做海参买卖的商人。十九世纪初,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在澳大利亚卖苦力、放羊、开酒馆。真正大规模涌入澳大利亚的中国人是在所谓“淘金热”时期。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被称为“金山”,而后来澳大利亚的“淘金热”被称为“新金山”。
这本书以1877年昆士兰北部的“淘金热”为背景,故事发生在更著名的维多利亚“淘金热”之后的十到二十年间。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想探索跨文化的关系和淘金生活的艰辛,还想研究每一个人—欧洲裔澳大利亚人、华裔澳大利亚人与原住民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
写这本书之前,我到了帕尔默河地区。那里的风土人情是这部小说的特色之一。我和丈夫去了北昆士兰。旅行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许多中国淘金者上岸的港口—库克敦开始。库克敦是个漂亮的小镇,但比它鼎盛时期小得多。滨海广场俯瞰碧蓝的海水。站在海岸线上,我仿佛看见就在这里,无数中国人第一次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穿过荆棘丛生的红树林,在浓密的树荫下寻找藏身之地,看阳光如何将绿油油的树叶变得金黄。我丈夫指着一棵结满坚果的树,说那种可以食用的坚果叫“海滩杏仁”。我想知道是否有人砸开那从未见过的“杏仁”尝鲜,或者把它们装进口袋,等饥饿难忍时再吃。或者树上累累果实被从旁边走过的人摘了个精光?据报道,这一时期,多达一万九千名中国人来到帕尔默河沿岸淘金,这个数字远远超过该地区的白人定居者。
为了探索蕴藏黄金的峡谷和溪流,我和丈夫租了一辆四轮驱动的汽车。我们不想像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淘金者那样,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艰难跋涉数百英里。在柏油路上行驶了大约一个小时之后,汽车离开电话信号覆盖区,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又颠簸了两个小时。极目远眺,层峦叠嶂,郁郁葱葱。三只黑色的凤头鹦鹉在一棵红树枝头啁啾。一只野鸡从灌木丛中窜出来,绚丽的羽毛光彩照人。
最后,我们来到梅敦—西部雅兰吉人的传统领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梅敦有许多酒馆、商店和肉铺,还有一家那个时代难得一见的柠檬水工厂。当小镇挤满中国人、欧洲人,牛车、马车,狗和鸡的时候,这条土路肯定终日黄尘不绝。现在,岁月在小镇留下 的唯一的痕迹是沿主街铺设的鹅卵石小路、面包房和邮局的废墟。
莱斯利街的两边都挂着牌匾,纪念曾经矗立在这里的店铺。一排五 间房,分别属于范、周、李、靳耶和靳浦。几公里外是华人墓地, 被栅栏围起来,俯瞰一条蜿蜒曲折的峡谷。旅居澳洲的逝者没有被 装在特制的骨灰盒里送回祖国,只能躺在整齐堆放的岩石下面。
那天下午,我们在帕尔默河的沙滩上露营,欣赏让人惊叹的嫣红的夕照。我想知道,大约一百四十五年前,这段平静的河床上是 否曾经聚集了数百名中国人。他们在这里辛勤劳作:淘金,种菜,运货,配药,出售食物。现在,与我们为伴的只有鸟儿—翠绿色 的鹦鹉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还有两只幽灵般的小猫头鹰,借着我们 的灯火扑向飞来飞去的昆虫。
我在北昆士兰看到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都出现在这部小说中。希望你喜欢这部描绘这个特殊的时间和特殊的地点的小说:《石天金山》。
2020年9月13日
写于布里斯班
《石天金山》读后感(二):《石天金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淘金历史
当我看到书名想起了曾经看过的孙俪饰演的电影《金山》。那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叶,加拿大政府到中国招募劳工修铁路的故事。而《石天金山》讲述的故事要比电影里讲述的年代还要早一些,是讲述的中国人在澳淘金的故事。同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艰辛,同是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的异国经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先辈们曾经有过那样一段艰辛历史,曾经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是那么的卑微,也让同为女人的我为这两位主人公而骄傲、而赞叹。
《石天金山》的作者米兰迪·里沃,是一名澳大利亚华裔作家,她的父亲是中国人,在印度尼西亚长大。也许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让米兰迪·里沃对早期到澳大利亚的中国人的生活、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探索跨文化的关系,还想研究每一个人——欧洲裔澳大利亚人、华裔澳大利亚人与原住民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
也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翻译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华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尧。一本优秀的外籍小说,如果没有碰到一个优秀的翻译者,那这部小说也无法让更多的国人所了解与知晓。如果说本书的作者为了写好这部作品,踏着华人淘金的足迹,走过梅敦和库克敦。那本书的翻译也可谓是形象生动,给我们读者呈现了一幅幅身临其境的场景。
本书的两位主人公哥哥来悦、妹妹梅莺为偿还父债,救赎被人贩子买走的弟弟妹妹,远涉重洋,到澳大利亚淘金。然而事与愿违,兄妹二人被残酷的淘金现实跟种族主义的迫害打击的体无完肤,后悔不迭,努力攒钱希望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而更让人意外的是,哥哥来悦几经磨难,流落到人迹罕至的牧场,为白人牧场主放羊。最后在用生命换来的血汗钱被白人牧工抢走后,孤独绝望、精神恍惚,在丛林中上吊自尽,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结束了。在生命的最后他看到的是他的家乡、那些土地上的亲人,还有他的弟弟来成。
妹妹梅莺女扮男装,就如《金山》中孙俪饰演的“小虎”,混迹在男人堆里,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屈辱。后来与梅敦小镇一位给妓女索菲当仆人的白人姑娘梅里姆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畸形恋情,也因此惹来杀身之祸。最后在族人的帮助下,死里逃生流亡到库克敦,踏上了回国的漫漫征程。
故事的结尾是开放性的,莺不知道来悦已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仍期待着有一天兄妹相见;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经历些什么,她想她可能会回国,回到母亲身边,也可能再回到这片让她心有余悸的土地。
故事写的是曾经的历史,而历史已然成为过去,但也见证着祖国的日渐强大。从昔日的“东亚病夫”,任人宰割,到现在的世界强国,岂容他人觊觎。成长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经常会骄傲跟自豪,我们生在中国,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我们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形成了一道阻挡病毒的“隔离墙”。在前几天的千年难遇的河南暴雨灾情中,我们中国人民再一次用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国家在不断的强大,我们的国家在努力地做到保护好他的每一个子民——即使是身在异国他乡的同胞。
《石天金山》读后感(三):《石天金山》:黑色的羽毛让他窒息,黑暗遮住他的眼睛
提到淘金,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美国18-19世纪的西部淘金热。
1848 年1月24 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磨坊中发现了金子,随着新闻的播出,人们蜂拥而至,加利福尼亚成为怀抱发财梦人们的向往之地。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以美国西部淘金热为背景创作的作品《热爱生命》更是加深了世人对美国西部淘金潮的印象。
无独有偶。1851年5月15日,英属澳洲的《悉尼先驱晨报》刊出的一则消息称:一个名叫爱德华·哈格雷大的男子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省的巴瑟斯特,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黄金……很快,数以千计的人们抛下一切加入前往新南威尔士省的淘金队伍。紧接着,为了阻止人口流亡,澳大利亚其他地区开始鼓励省内探矿。不久后,维多利亚省、昆士兰省、西澳大利亚省陆续发现金矿。
最近读了澳大利亚当代华裔作家米兰迪•里沃(Mirandi Riwoe)以1877年昆士兰北部的“淘金热”为背景创作的《石天金山》,又一次勾起我对淘金潮的好奇。
坦白讲,在阅读《石天金山》之前,我对澳大利亚淘金热知之甚少,前述内容是经过一番查阅后获知的。在澳大利亚淘金热期间,有大约五万华人漂洋过海加入到淘金队伍之中,他们期待着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在澳大利亚这片遍地黄金的土地上收获财富。
来悦和梅莺兄妹二人也是淘金大军中的一分子。与其他人加入淘金队伍原因略有不同的是,来悦和梅莺兄妹二人因家庭突生变故加入淘金队伍,他们希望能够挖到足够的黄金回家将被卖掉的弟弟妹妹赎回来。为了淘金,梅莺将自己装扮成男孩子,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莺,与哥哥一起住在淘金区简陋的“棚户区”。
来悦一家原本家境殷实,怎奈父亲不仅败光了家产还欠下巨债。为了偿还父亲欠下的债务,来悦的弟弟妹妹被卖掉,母亲终日劳作已瘦得皮包骨头。来悦的母亲并不赞成来悦兄妹来淘金,但是来悦相信这是让一家人团聚最快的办法。
来悦怀揣着淘金梦,带着十七岁的梅莺信心十足地踏上前往澳大利亚的轮船。然而,现实与梦想如同磁铁的两极,总是避而远之。读到来悦开始走父亲抽和赌的老路时,真是又气又恨。然而,眼看着来悦被现实一次一次地打回原形,又禁不住为来悦的悲苦难过……
《石天金山》两条线并行讲述,一条是来悦兄弟在淘金区,另一条是索菲的女佣梅里姆在梅镇。梅里姆是澳门人,但是因为她为之工作的索菲是妓女,梅里姆受到镇上其他妇人的排斥。梅里姆去镇上的商店买糖果,老板娘库珀太太只顾着和其他几个女人闲聊,对梅里姆不理不睬。
梅里姆在梅镇没有朋友,她在索菲家工作的同时,还要担心索菲的客人骚扰自己。梅里姆想要回家,但是因为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误而不敢面对父亲。
原本,来悦和梅莺存下了一些黄金,他们相信两个人很快就能够存够钱回家。正在这时,梅莺病了,病得很重,来悦只好将存下的黄金一点一点拿出来为妹妹治病。
淘金区的日子无法继续,来悦兄妹决定去附近的梅镇打工以维持生计。从这里开始,故事开始三条线并行,来悦为白人牧场主放羊,莺在一家华人开的商店里帮工,梅里姆依旧是索菲的女佣。
米兰迪•里沃讲述的《石天金山》的故事情感非常细腻。当梅莺和梅里姆相遇并建立起友谊时,我在这两个孤独的女子身上感受到了纯真、挚诚与温暖。
因为种种原因,梅里姆是有些“害怕”黄皮肤的中国人的,所以当梅莺将梅里姆跌倒滑落的眼镜递还给梅里姆时,梅里姆甚至都没有说一声“谢谢”就匆忙走掉了。第二次,梅莺帮助梅里姆摆脱索菲客人搔扰之后,梅里姆心底对“中国佬”的防线终于松动,两个年轻的女子开启了她们共同拥有的快乐时光。
《石天金山》还有一点非常打动我的是,来悦未婚妻珊的存在。寄居在他乡的来悦胆小懦弱,他急于挣钱回乡,但是对白种人明目张胆的偷盗行为无计可施。只有在面对珊时,他大声对珊讲话,丝毫不在乎旁人的目光。
其实,来悦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喜欢自言自语的傻子,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珊能够让来悦变得勇敢,珊能够陪伴来悦度过所有孤寂的时光,这就够了,足够了。
—END—
《石天金山》读后感(四):《石天金山》:畸形恋情的背后,不仅是情感的饥渴
文/叶小禾
家境贫困的梅莺为了赎回卖出的弟弟妹妹,和哥哥来悦一起背井离乡,踏上了艰辛地淘金之路。岂料事与愿违,不仅没有挣到钱,反而受到种族歧视,遭受压榨和残害。
梅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她只能女扮男装,假扮成一名男孩,并给自己起了一个比较中性的名字“莺”。虽然兄妹俩和众多的淘金者一样,没日没夜不停地挖沙筛金。但是,收获却极小,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养活不了,更别谈返乡救赎弟弟妹妹了。
正如淘金者塔姆·希·浦在他的回忆录中所说:“寻找黄金就像海底捞月。”
没办法,为了生存,兄妹俩来到梅镇打工。哥哥来悦帮白人牧场主放羊,莺在同乡阿凯的帮助下,来到一家商店工作,与前来购物的女佣梅里姆相识,并且产生了一段畸形的恋情。
这是小说《石天金山》里的故事情节。透过这段扭曲的感情的背后,可以看到那些被歧视的外乡人,他们的内心渴望被接受和得到认可。
作者米兰迪•里沃是澳大利亚当代华裔作家。因为父亲是中国人的缘故,她被早期来到澳大利亚生活的中国人所吸引,想通过了解艰辛的淘金生活,进行探索种族之间跨文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
米兰迪作为一名文学研究与创意写作博士。2017年以中篇小说《鱼女》在澳洲文坛崭露头角。该书入围“斯特拉女性文学奖”,获得昆士兰州文学奖。她的多部作品被收入《澳大利亚最佳小说选》。2020年出版的《石天金山》获得昆士兰州文学奖和澳大利亚首届历史小说奖。下面让我们随着米兰迪的笔墨,感受淘金者的内心世界吧!
01渴望被接受
梅里姆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因为她为情所惑,情不自禁地坠入爱河,却被奸人所误,导致未婚产子,丢了家族的脸面,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了梅镇。为了生活,没有一技之长的她,只好给妓女当女佣。
镇上的白人们表面上个个都是正人君子,私底下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他们拒绝和梅里姆说话,不欢迎她参加舞会,甚至不卖给她商品。
而来自中国的莺,同样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白人们随时来商店捣乱,肆意砸烂东西和辱骂。他们肆无忌惮地暴行,无非是因为商店是中国人开的。
相同的境遇,让两颗压抑的心慢慢走近。梅里姆由开始的怀疑态度,渐渐地接受了莺的友情,到最后,她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莺。
虽然爱莺,但是,她最终没有选择和莺离开。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她善良,需要留下来照顾索菲,也不是她和自己的父亲和解了,可以和家人团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种族之间的差异。
因为梅里姆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爱上了中国人,并且为此感到脸红。固然是为了保护莺的安全,更多的是梅里姆感觉自己做了一件不体面的事。
由此可见,种族歧视是根深蒂固的,不会因为爱上对方而消失。
02重压之下的绝望
挣钱回家一直是哥哥来悦的梦想。无论是淘金路上的艰辛,还是遭受白人们的欺凌,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然而,梦想的破裂,无望的归期,导致他对生命的绝望。
在长途跋涉中,白人们把他视为异类,拒绝他的融入。他渴望友情,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可是在他们的眼里,只是一个行走的挑夫而已。
他们可以吃他做的饭,但是,不和他交流。他们诬陷来悦是吃猫的怪物,异样的眼神让人胆寒。他们可以对一只小猫付出爱心,而对来悦漠不关心。
长期没有人交流,来悦只能和心中的人说话,这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疯子的自言自语。但是,期盼早日回家的信念,支持着来悦。
然而,直到来悦辛辛苦苦攒的钱,被三个白人偷走,彻底地摧垮了来悦的意志。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偷走了来悦的钱,而是偷走了来悦的希望。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一根稻草固然是主因,但是,正是前面无数根稻草,一点一点摧垮掉骆驼的意志。
03种族歧视只会增加仇恨
罗曼罗兰说过,我们只崇敬真理,自由的、无限的、不分国界的真理,毫无种族歧视或偏见的真理。
作为同是后来者的白种人,他们不仅欺压中国人,还要消灭原住人。来悦看到他们杀害土著人时,毫不手软。把已经爬到树上的土著女人,一枪击落,还戏称打中了一只大黑鸟。
来悦由此背上了沉重的枷锁,时时出现在他的脑海里的大鸟,意在唤醒人们的良知。
米兰迪用文学创作的方式来还原历史的本身面貌,不仅是记录淘金者的艰辛之路,有的人甚至像来悦一样,对家乡的思念,只能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同时,也警醒人们种族主义的幽灵依然存在,不要让它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