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卡佛访谈录》是一本由[美]雷蒙德·卡佛 / [美]马歇尔·布鲁斯·金特里 / [美]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雷蒙德·卡佛访谈录》读后感(一):来自豆瓣内容简介
豆瓣【内容简介】 当卡佛谈论自己时卡佛在谈论什么?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作者,“美国的契诃夫”,坐拥无数粉丝的短篇小说大师。《雷蒙德·卡佛访谈录》是首度译成中文的卡佛访谈合集,精选他去世前十多年间接受的二十三篇重要采访,清晰完整地刻画了这位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发展脉络,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两次生命”,为深入了解与研究卡佛其人其事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在这些访谈中,传奇卡佛抖落了一身标签(特别是“极简主义”),变回说话声音轻柔的大块头男人,真诚地讲述接地气的故事:钓鱼打猎、早婚早育、打工挣钱、酗酒戒酒、写作教书、投稿退稿……他对自己热爱的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福楼拜等人不吝赞美,对部分后现代主义者、解构主义者则毫不留情。卡佛坦率、不做作的风格让陌生人放松,把正式访谈变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短暂却充盈的生命在他的话语中闪光。
《雷蒙德·卡佛访谈录》读后感(二):来自豆瓣内容简介
豆瓣【内容简介】 当卡佛谈论自己时卡佛在谈论什么?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作者,“美国的契诃夫”,坐拥无数粉丝的短篇小说大师。《雷蒙德·卡佛访谈录》是首度译成中文的卡佛访谈合集,精选他去世前十多年间接受的二十三篇重要采访,清晰完整地刻画了这位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发展脉络,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两次生命”,为深入了解与研究卡佛其人其事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在这些访谈中,传奇卡佛抖落了一身标签(特别是“极简主义”),变回说话声音轻柔的大块头男人,真诚地讲述接地气的故事:钓鱼打猎、早婚早育、打工挣钱、酗酒戒酒、写作教书、投稿退稿……他对自己热爱的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福楼拜等人不吝赞美,对部分后现代主义者、解构主义者则毫不留情。卡佛坦率、不做作的风格让陌生人放松,把正式访谈变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短暂却充盈的生命在他的话语中闪光。
《雷蒙德·卡佛访谈录》读后感(三):只是超了字数的短评
很触动,对于“健谈”的作家来说,通过阅读访谈录或许是更能够亲近他们的方式。二十多篇访谈读完,虽然采访者总是会重复地问到好几个问题,但是不同的访谈里的解答卡佛也不尽相同。卡佛已经是我很喜欢很喜欢也读过一些作品的作家了。看完访谈录之后还是有些让我印象非常之深刻的点:1.他是如此笔耕不辍,不管是在生活非常穷苦、甚至写作也还没有人指点的二十多岁,还是因为癌症每周都要去做化疗的阶段;卡佛始终坚持写作,生活环境与身体似乎都没有消减他对写作的热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要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不知道为什么这点更鼓励我要重新开始坚持写作了2.他对于素材的运用和把控真叫人惊奇,他把自己称作中产阶级之下的那类人,写作的都来自于自己的生活,不需要特别去“找”素材。有可能只是听到别人打电话,瞥见陌生人的一个举动,就能由此产生一个优秀的短篇。3.这点更私人,或许在读了卡佛的访谈录后我才知道什么是形成自己的阅读体系。卡佛所喜爱和推崇的作家,也都是我非常喜爱的。海明威、契诃夫,福楼拜,甚至还有写《石泉城》的理查德福特。他在访谈录中对于这些作者赞不绝口的时候,恰恰也是我所想,我也对比无比认同。那个时候真的觉得自己不仅仅是读者的身份,或许更接近于朋友了也说不定,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灵魂共振。卡佛真好,我非常喜欢他。
《雷蒙德·卡佛访谈录》读后感(四):不懂卡佛的人,是幸福的
我还记得11年前,第一次捧起卡佛的那本《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晚上,我在公司值班,就如现在这般,依然是一个想着干点活再摸点儿鱼的社畜。
读完那篇《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我想这个世界总算有人写出了这种文字;我走向另一个部门,找到了一个平常跟我还蛮聊得来的女同事(她还是我的小学同学),我跟她说你看看这篇短篇,我觉得我是把心都捧给人看了。
她是读完了,但是没什么想法,她说她不是很懂。她从小就是好学生,家境不错,一路读书,上大学,毕业后就进了这家公司,和男同事结婚生子,至今11年后的今天还在那家公司上班。一路顺风顺水,内心也没有什么挣扎的人。
我走了,就像离开一个好朋友那样。
就像你对着月亮说“好美啊”,身边的人却说“这不是天天都有的吗”。
向他人展示你喜欢的书籍、音乐和心里的秘密,都是一样危险的。
因为你知道,那一刻,没有人能懂你的心情。
也许,这世上并不存在一个懂你的人,而那种失望,你自己也许也承受不起。
我很少回看卡佛的书,《一件有益的小事》也曾让我莫名低落了很久。
我对卡佛一无所知,除了看他的小说。
我对传记、回忆录、访谈录也从不感兴趣,就像我听MUSE、Raidohead,但我从来不知道主唱的名字一样。钱钟书也曾说过,“ 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然而如果没有这本访谈录,我们就看不到一个真实的坦诚的卡佛,而他对于大多数人就是一个标签:“极简主义”。我一直以为他的生活是孤苦漂泊的,因为之前书系的介绍都说过他早婚早育,多年贫苦,抽烟酗酒,做过清洁工,写诗写短篇小说都是等孩子们睡觉了在外面的汽车顶盖上写的。
但事实上,他30多岁就成名了,获奖无数,后期还做过多个大学的教授,除了他确实几次破产以及因为酗酒多次进出急救室—戒酒所之外,他的人生也并不一直苦的,“在一个理想的世界——如果这是一个太平的国度,作家就不应该去上班。” 他得到过一些不被生计困扰的时光,一些安心写作的时光,得到过人们的赞誉,最后几年他说过“一些光芒,还有恩典,进到了我的生命里。”这足以让人欣慰。
卡佛晚年的诗
“削减到只剩下骨头”的写法可谓是他的座右铭,然而,所谓的“极简主义”其实还挺困扰他的,他本人不是很喜欢这个称号。有人问过他“解构主义”, 他就是很直接地说:“我智商不高,我写短篇是因为注意力很难持久,我想用说话的语言来写小说,用人说话的语言”。
你很难在一个作家身上看到实诚这个优点,尤其是获奖过的娃娃,飘了,那就飘了;而他只觉得写作只是为他自己知道的一些事情做见证。
最好的艺术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参照点,而把卡佛奉为信仰的人,或多或少是经历过一些生活的挣扎的。不懂卡佛的人,是幸福的。
“好多年后, 我还想放弃朋友、爱情、灿烂星空, 换座无人在家的房子, 无人回来, 酒想喝多少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