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恋》是一部由陆小雅执导,李克纯 / 吕晓禾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热恋》观后感(一):一些感想
第一次看陆小雅导演的作品,太喜欢她,也太喜欢她的作品了。
影片关注现实,反映时代,又充满哲思。讨论的问题到现在也丁点不过时。
第四代真是宝藏。
(通过影片,感受到了刚刚改革开放时、很有代表性的国人心态,和社会变革的环境、状态。再缩小到关于女人的选择上,能享受选择的权利很幸福,但真的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出一个不会后悔的选择。)
见识了海南风情;除了侯麦,最关注服装的一次观影(映后也分享了一点选择服装的往事,导演真的也很重视服装);知识分子的落魄、理想主义的挫败,让我非常难过。
太喜欢导演了。
80岁高龄,映后交流思路清晰,记忆力好(分享了女主选择倪萍又换成李克纯的经过),观点让人受益匪浅。
问:如何看待胶片和数字技术?
答:以后技术还会有更新,但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有一种电影,就是讲人性的电影。
(大致记忆)
第四代真是宝藏!
(特别想参加其他几部的影后交流,想听导演的影后交流,但时间都犯冲,也都没票了。桑心。)
《热恋》观后感(二):希望的另一面
上影节上看的,人很少,不得不说是难得的好片子。
开篇的镜头摔得人眼花缭乱,定下神来轮船上的男男女女所聊话题之大胆也让人咋舌,改革开放下海大潮的背景呼之欲出。脱胎于文学作品,语镜表达上在遵循影像表达特点的基础上透露出对现世的直接关怀,这是第四代标签式的创作方式了。
影片讲述了一个毕业于师范大学的内地女生,在海南省建省初期怀揣着梦想来到海南岛上,由最初的一片赤诚到最终向生活妥协,嫁给暴发户的故事。热恋作为片名真的可以说很符合女主的心路历程了。女主在刚刚上岛之时可以说是意气风发,一副新时代弄潮儿的模样。在她眼里心里看到听到的,无论是歌舞厅还是热闹市集,无一不透露出勃勃的气息,与热恋中的男女在左脑控制下多巴胺分泌过多时的情致无二,还是最后向生活妥协,最终用:女人最大的弱点是贪图安逸,来为自己的妥协寻找借口的失落。整个片子的起承转合像极了一场恋爱的过程。
这部最神的地方在于,女主出场时顶着帅气不羁假小子式的造型,加上她大胆新潮的思想,成功地让所有人在脑海中yy出她和吉他歌手风雨飘摇,浮沉商海后最终幸福携手婚姻殿堂,或是女主与正直清高的男老师情投意合,在女主的勇敢指引下追寻理想,最终在美丽的天涯海角逆光剪影的浪漫画面,最终导演陆小雅却慢慢慢慢无声无息地打了所有人一个响亮的耳光。
影片始终在强调选择的过程,一开始的文老师在当老师还是去外面做的两种选择里坚定选择了后者,这时的选择权是坚定掌握在她自己手上的,而当这次的选择在她看来“失败”之后,她只有无可奈何地回到学校教书,这时的她是并没有完全放弃选择权的,不甘心只做教师的她报考了研究生,最终结果又以失败告终。看起来所有的“选择权”都已经行使完毕的她已经无从选择,嫁给暴发户似乎已经成为她自己潜意识里的既成事实时,她仍然做过微弱的反抗,斥责范经理的粗鄙,投机倒把,诅咒他不懂得企业管理几年之后准完蛋之后,却又鼓励范经理学习,给了他可乘之机更给了自己正正当当当上阔太的理由。
人们常说女性成功的标准就是家庭是否幸福,又老说女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嫁得好。那么到底什么是嫁的好?女主嫁给了还不算老,有钱又爱他的富翁老公,只听外部条件,这算是很好了吧?然而女主纵然是为暴发户生下了孩子,却仍然以泪洗面,这又该作何解释?女主不愿意接受“高尚”的男老师,也不愿意接受暴发户的粗陋。人生中的一个个选择本就是险象环生的伪命题。女人在选择和男人仗剑走天涯的时候也该料想到江湖的现象丛生,然而男人没有退路,只能够一路南墙撞到底,女人在选择了和男人同样艰险的道路后也该出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让自己的各项硬件设施与男人平行。不然,当所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全部耗尽,女人只有接受回到自降地位的被动选择里。
《热恋》观后感(三):在时间的,答案里(答案在时间里)
有时候刻意追求一种状态,并不是自在且完美的。
美好的事物总让我不禁爱怜,就往后放放,便没有了看完及时记录的冲动,久而久就搁置了。
生活的态度会投射到方方面面,因而投射到写影评上。
那天回到资料馆,我的内心雀跃无比:
电影非常好,非常细腻地捕捉到了人的情感,人在时代中的彷徨与坚定,时代的脉搏,每个人的选择就是人生;
映后见到了陆小雅导演,状态那么好,去分享当年拍这部电影时候的一些感想(以下括号中为为导演所言的提示与备注生发此语的原因,引号为导演的话。)
陆导说:“自由、欲望促使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追求,但是那段空白,缺少信仰” (飞速发展的时代)
“'何为热恋'-充满欲望的 城市与女人 (原名)这片土地 海南 热恋”
“人们眷恋生活和人生 都想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 眷恋自己的一切 都是人生的热恋”
时间(片中有一段是女主站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时间”写作) “在时间的过程中认识生活,认识自己”
“滚在生活里”
”我就是这么看待生活和时间 人们对待生活的看法 从艺术创作角度更多一些”
贴标签 “所以现在的作者就受其所累 圆融”(观众谈到导演有无在创作时秉着女性主义的视角和态度)
“第一层感官;第二层情节;第三层人物;第四层哲理;第五层 我投入其中认识自我”(看电影的五个层次)
现场观众问题:时间和个人感情的辩证:时间会冲淡一切还是加深一切
“一个成熟的人是不会后悔的,他会想办法面对因为人生不会重来没法后悔”
“写人性的,写人的电影不要丢失”
“热爱电影,看电影,给我人生带来丰富的启示,战胜孤独”
“电影里面的画面,都是不朽的!”
笔者的话——我也在梳理 在记录中梳理 在梳理中梳理 在想开-想不开-再想开中梳理
补记《热恋》,江湖再见
《热恋》观后感(四):爱的挽歌
说白了,《热恋》表现的就是一段三角恋情。但是电影本身的深厚,却注定了这爱情不会只是爱情而已。而我们甚至可以把《热恋》形容为一曲爱的挽歌,或是时代的挽歌。
女主角文洁非作为一名稀罕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在八十年代确实具备“俯视”的资本,而她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这种视角来观察、掂量周遭的人事。这种态度与反应,说得好听,是洁身自好,说得不客气些,尤其放在当下语境里,那恐怕会与“清高”沾边。但以这样的设定介入当时的环境,不仅有意思,而且有价值。
彼时海南作为大特区,正在经历万象更新的蜕变。文洁非初来乍到,看到了老旧的街区,也看到了簇新的高楼,看到了旧人,也看到了旧人的新变。而海南那股百废待兴的劲头,又让她察觉到自己的许多可能。所以,她把执教作为备选,先行应聘其他岗位。然而,职场藏的污纳的垢,都在面前表露无疑。应聘时看到通传人员对美女使眼色,她就愤然离场。当上了国企秘书后,因为听到一群领导开着不干不净的玩笑,她也立马辞职走人。在遍地是桑拿、歌舞厅、录像厅的城市,她终于表示,“我决定还是干老本行,去教书。女人的弱点,喜欢安定。”在这份略带不甘的托词之下,她一面教书育人,一面报考研究生。
显然,被早在在海南的男友与妹妹游说过来的文洁非,并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女性。她愿意跳出自己的安全区,尝试靠一己之力谋求不同的出路,可谓那个年代的勇者。不过,她的洁净,让她对这个迅速“崩坏”的社会感到困惑。而改革开放十年,这种矛盾心态如此普遍。就在这个时进时退的人生阶段,卡在理想主义与务实主义之间的文洁非,恰好要应对这两个走向的婚恋对象。
有着同等教育背景的男友张恕,力邀文洁非一起在海华中学当教师。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清贫乐道,怀有简单但崇高的理想,认为“每一篇作文,每一篇日记,都是一个信念的记录”。他热诚地希望文洁非做自己的亲密战友,当得知对方要去考研,他坦率表示,像她这样的好料子不从事教育研究,那是极大的浪费。文洁非尽管对他心存好感与敬佩,但终究表示,“对不起,你太高尚,我感到吃力。”
另一面,则是存款过百万的农民建筑商范继原。打从第一眼开始,他便对文化人文洁非心生好感,毫不掩饰地处处出手相助。文洁非纳下他的好意,却始终觉得对方过于粗鄙。她直截了当地指出,“没有文化,不懂管理,做什么企业家?过不了几年就会被淘汰。”但锲而不舍的范继原愿意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跟她学习、备考,以求在“举止风度、文化素养、思想观念方面”全面提升,“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单从品性来讲,二者都不差,很多时候,他们所暴露出来的短处,都是被代表着另一极端的对手所反衬出来的。因此,哪怕文洁非当上了范继原的新娘,也不能说明张恕本人要比范继原差劲。毕竟,这更像是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低工资与高收入的一次无力抗衡。
十年前对理想的崇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让位给对金钱的膜拜。海南已成为资本战场的典型,身在此中的人更能体会到收入差异所对应的不同生活。对文洁非而言,爱情成了更现实的考量,成了吃过山珍海味后无法再度细品粗茶淡饭的现状。见识过贫寒与荒谬的新一代,“不得不”动摇了。而这,不仅因为她看到了范继原大手一挥就来了一套住房,更看到了满大街都是“屈尊”的文化青年,大学生在卖报纸,“85届硕士研究生为您提供速算”,教授则开起了水饺店,而国企领导满是不屑地聊着“大学生,说不定还有去当妓女的”。
文洁非们的思想在转变,而这段不再“门当户对”的恋情,有了独特的时代性。所以,在《热恋》中缺席的“热恋”,恰恰成了巨大的反讽。须知热恋的对象,已经不只是“人”本身了。
在最后一部作品中再次对焦平凡百姓思想转变的陆小雅,还在《热恋》中增添了几组比较对象。除了自认要赚“昧着良心的钱”的黄色录像厅老板,改当妓女的纯洁女孩,还有文洁非依旧“单纯”的妹妹文洁灵。她评判丈夫“不顾一切地想发财”,文洁非则表示这就是普遍心态,而且“现在很难说什么是正路什么是邪路”,她质疑姐姐的变化,姐姐说了一句大实话,“不是现在才变,你没看,一切都在变吗?只有你没变……这是个大社会,谁也没办法逃脱。”更让人心酸的是,连张恕都看清了金钱社会终将的模样,并执意离开这个伤心地,于是他对老校长说,“我非常敬佩您,但我不想像您那样子生活一辈子。”
站在近乎30年后看当初,许多定义与标准早已变得满目全非。但回想在初到海南时的文洁非,还是会让人体会到那时某种信仰倒塌的焦虑与心痛,以及对新生事物谨慎的观照和期待。那时张恕说,“生命是短暂的,你还是来做你的老本行吧。”文洁非回应,“什么是生命?生命就是选择的历程……就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我要充分享受下选择的自由。”谁料转眼一切变更,守在思想不对等的丈夫身边时,她那种困惑与伤感,就不再是个体的哀鸣了。
(原载于《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