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传》是一本由马烽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胡兰传》读后感(一):伟大的花样年华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主席给刘胡兰的这句崇高评价从小就被我们挂在嘴边,记在心里,少女刘胡兰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形象也放佛印刻在脑海里一般。但是今天读了马烽的《刘胡兰传》,更加详细地了解了刘胡兰生活的背景和革命的历程,以及她就义时的惨烈,读罢之后心中久久无法平静,一位积极热情的花季少女,就这样惨死在敌人的铡刀之下,让人不禁泪目。
这部作品是山西作家马烽创作于1964年的小说体传记。虽然这其中关于刘胡兰的许多事迹和对话都是作者个人创作的结果,但也是以大量人物采访和历史资料为基础的。刘胡兰出生于山西省的文水县云周西村的一个中农家庭,从小便目睹地主及阎锡山军队对农民的欺压和剥削。1938年,日本鬼子也侵略到此地。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八路军的到来及抗日政府的成立让他们的生活拨云见日。刘胡兰与小伙伴也逐渐加入了抗日的队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刘胡兰加入了妇联组织,成为了候补党员,参加了土改工作。为此她也得罪了当地许多财主富农。随着阎锡山队伍的返回,敌人们反攻倒算的气焰愈加嚣张,刘胡兰和其他六位烈士也最终倒在他们的铡刀之下!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保留了许多山西方言词汇,因此使得故事更加生动真实。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奋发向上、敢爱敢恨的刘胡兰形象。从幼年丧母后的懂事勤劳,到积极争取上学机会,再到投身革命工作,以及最后的英勇就义,整个过程在作者笔下水到渠成,刘胡兰的成长过程细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因此当最后看到那样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敌人残害,读者的情绪也随之激愤!这是怎样伟大的花样年华啊!
新华先锋出品的这一“百部红色经典”系列从红色封面开始就让人精神振奋。红色经典系列文学作品对于现在人来说是越来越不熟悉了。但是正因为这样,才更有必要借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再度回味。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有必要在这些红色文学作品中去感受在那段充满硝烟的日子里党和人民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斗争的决心,以及对于必胜的信念。
《刘胡兰传》读后感(二):刘胡兰:一个思想独立的女性
前几天,我去剪头发。我对理发师说,头发要短一些,肩膀以上,耳朵以下。
理发师一副嘲讽的表情说:这是什么发型,刘胡兰发型?!
我当时一愣,虽然最近在看《刘胡兰传》,我只读了关于她的家庭、她的成长、她的信仰和她的牺牲,却从未注意过她的发型。
本想和理发师就他刚才的态度理论一番,但是又想:算了吧,俗话说: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长短。
对于他来说那是一种很丑、很low、很不fashion的发型,但对我来说,那是能让我舒服的发型。
第一次知道有一个叫做“刘胡兰”的小英雄是在小学二年级,那时候,老师组织全校学生看了一场露天电影,电影就是关于刘胡兰的。
关于电影的大部分场景我都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电影一开始是刘胡兰的父亲结婚,她带着妹妹躲避婚礼,我记得她的继母对她很好,也记得最后她为了保护躲在草垛里的乡亲,自己从草垛里面走出来,然后慷慨赴义。
马烽先生的这本《刘胡兰传》恰巧弥补了电影记忆缺失的部分,还原了一个完整的刘胡兰。
虽然生在农村,生在战争年代,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但刘胡兰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观察,有自己的分析……她懂得辨善恶,懂得是非分明,懂得家国情怀。
她是一个思想独立的女性,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她比很多那个年代的成年人都要成熟、理智、勇敢、坚强,所以她才能够毫不畏惧死亡,能够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保护亲人。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被毛泽东主席评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作为党史上年纪最小的党员,她的名字以及她的事迹,被永远地篆刻在人类的历史上,被写进一部又一部的教材里,被一代又一代生在和平年代的孩子记住。
记住一个14岁的孩子,也记住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记住和平来的不容易。
我们要记住一个英雄,我们也要学习英雄,即使她只有14岁。
在家人眼里她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在妹妹眼里,她是一个友爱的姐姐,在朋友眼里,她是一个可靠的朋友,在领导眼里,她是一个合格的党员……
她聪明、勇敢、正直……
其实,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常常忘记了几十年前的那些战争。
那些经历过战争的英雄,随着一个又一个的离开,关于战争的活体记忆越来越少,我们唯有在书本中,影视剧中去找寻,去探听那些痛苦又珍贵的回忆。因为那些苦难,才更显得今日的和平格外珍贵。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在这一年读一些红色作品显得格外应景。
《刘胡兰传》读后感(三):巾帼英雄的故事
刘胡兰,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巾帼英雄人物,是100位为我们国家成立作出突出贡献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她面对坏人的铡刀英勇不屈,领袖心痛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最近一直在看由北京联合出版社先锋读书会为庆祝我党成立100周年策划出版的“百部红色经典”系列丛书,本系列丛书集结了由知侠、梁晓声、老舍、李心田、李广田、王愿坚等等近百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多篇红色经典名著。
由马烽创作的《刘胡兰传》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巾帼英雄刘胡兰在非常时期的壮举,在面对敌人凶恶的嘴脸时,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震撼着我们的心。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是为了我们美好的未来而牺`牲的,她的一生就像领袖为她亲自题的词那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32年刘胡兰出生来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上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1945年进妇女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女会秘书,与同伴一起鼓励人们摒弃旧思想、送粮食、做布鞋,鼓励青年报名参加活动。14岁那年被批准成为候补一员。
后因坏蛋出卖被当时的敌人所组队伍抓获,企图威逼利诱让刘胡兰在人们的面前“忏悔”,以此达到抹黑心中信`仰的目的。殊不知刘胡兰早已看穿他们的阴谋:他们企图用血`腥的手法,在广大人群面前,使一个坚强的女子屈服······为了保持一个英雄的气节,给敌人以打击,她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当她说出那句:“我是怎个死法?”时,震撼的岂止是我们的心,同样亦给予敌人心理上致命一击,不论那些敌人使用如何残酷的手段,都无法动摇一个真正的英雄坚定的心。
整部小说以直述的方式将刘胡兰的一生平铺展开,唯有在小说的结尾,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时慷慨激昂的喊出那句“看你还有什么花招!”时以其坚贞不屈的精神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篇章。
“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
马烽以真实的笔触将刘胡兰短暂的一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以其理解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小说中得以诠释,充分的显示了刘胡兰英勇顽强的高贵品质。
《刘胡兰传》读后感(四):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
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
——读《刘胡兰传》
文/苇眉儿
源远流长的红色经典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豪情壮志和保家卫国的斗志。百年记忆,红色中国。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在历史长河里采撷几朵小小的浪花,致敬那些为了祖国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
《刘胡兰传》是百部红色经典之一。这套百部红色经典共有29册,我读过其中的《两个小八路》《中国制造》等几本,深受激励和震撼。如果有机会,把这29本都找来读一读,清涤不思进取的思想境况,砥砺甘于平庸的现状品行,想来自己会更珍惜眼下和平安宁的生活,活得更加有动力,毕竟理想还是要有的,进取也是必需的,向上的生活态度永远都不会过时。
云周西村,是革命女英雄刘胡兰烈士的故乡,她出生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斗争在这里,就义在这里,最后也长眠于此。
上小学登记姓名时,继母胡文秀把她的名字“刘富兰”给改成了“刘胡兰”,闲暇教她织布认字;奶奶教她做各种家务活,教导她做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父亲刘景谦经常对刘胡兰说的一句话就是“答应下八路军的事情,咱就是拼上命也要完成”;刘胡兰所在的云周西村经常驻扎着一些八路军,他们在这里学习训练、办培训班,做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小延安”,这一切的一切,都为刘胡兰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让她接触到革命精神,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步步逐渐成长和成熟。
刘胡兰9岁成了一年级小学生,10岁参加了儿童团,不到14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上了区里的妇女干事,15岁就惨死在了敌人的铡刀下。
正所谓英雄浩气传千古,胡兰精神照后人。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的话:“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八个大字,刻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烈士陵园纪念馆的一幢汉白玉纪念碑的正面,是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词。用书中的话说,这是对刘胡兰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她革命功绩的崇高评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的精神,她的英名,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一读再读。
在《阴暗的早晨》一节中,刘胡兰在临刑前,曾将三样东西交给母亲胡文秀保管。这三样东西是:银戒指,万金油盒子,手帕。
银戒指是奶奶临终前亲手给她戴上的;万金油是她的入党介绍人石世芳送给她的,虽早已用完,但盒子她一直珍藏在身上;而手帕则是王连长临归队时送给她的。每一样,都有着非比寻常的纪念意义。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三样真的是不值钱、不起眼的小玩意儿,而它们却是刘胡兰最珍贵、最宝贵的纪念品。我的眼前一一浮现的三样东西,用手帕包裹的银戒指和万金油盒子见证了刘胡兰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姑娘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英雄。虽是短暂的青春年华,却谱写出了永生的壮丽,就像《刘胡兰传》一书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刘胡兰烈士永垂不朽”。
向英雄致敬!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如此信仰坚定、视死如归,甘于平庸不思进取的你和我,我们,是时候好好思考如何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了。毕竟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我们没得选择。
“汾河怒涛声隆隆,吕梁铁脊骨铮铮。巾帼英雄染风雪,明日河山分外红。”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刘胡兰传》读后感(五):自古英雄出少年!她牺牲时,还不到15岁……
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课本上也有关于她的故事传播,刘胡兰出生在山西一个农村家庭,经历了地主的压迫,时代的动荡,10岁就参加了儿童团,十四岁成为预备党员,直至牺牲时还不到15岁......
她是党史上牺牲时年龄最小的共产党员,花一样的年纪,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毫无保留的挥洒在祖国的土地上,毛主席曾给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课本也把她的事迹纳入文中,时代流传,让后辈们学习了解先烈英雄事迹.......
现代作家马烽也于1978年,完成了纪念刘胡兰的作品《刘胡兰传》,作者本人出生于1922年,也是山西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大半个中国时代的变幻,作品中也富有强烈的民族精神,用铿锵有力的文字记录了刘胡兰短暂却不平凡的一生!
《刘胡兰传》在这几十年,很多版本,这次阅读的是先锋精心选版的百部红色经典之一!
书中介绍了刘胡兰出生与家庭成份,奶奶是个封建的旧社会老太太,父亲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农民,可是在那个枪炮硝烟的年代,谁家也无法过上安稳日子......
刘胡兰也是在这样动荡的环境长大,上学以后,勇敢的小刘胡兰加入到革命队伍中去,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给共产党站岗放哨、收集情报通风报信、送军粮、做军鞋......
小小年纪就成了预备党员,在敌人入侵扫荡了当地平川地区在这样的形势下,文水县委要求共产党干部分批转移上山,作为14岁的妇女干事刘胡兰却坚决要求留下来坚持敌后斗争,理由是:“我的年龄小不容易被敌人识别出来”
在敌人包围村子、封锁路口将刘胡兰同志等逮捕,想用严刑逼迫刘胡兰投降,当着她的面用切草刀铡死六名村民,刘胡兰却从容地躺在刀下说:“死有什么可怕的!铡刀放的不正,放正了再铡!”
自古英雄出少年!刘胡兰牺牲时,还不到15岁!回顾刘胡兰短暂又有价值的一生,做为后辈,也一直敬佩着她勇敢坚毅、心系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想想我们今天国泰民安的生活,是多少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永远铭记先烈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为人民作为的牺牲,同时先烈们身上的革命精神也值得我们永远延续下去!
红色读物,真的值得每一个大人孩子去阅读,延续革命精神,了解革命事迹,铭记先烈功绩......
《刘胡兰传》读后感(六):在混乱的年头,看到盛放的花样年华
混乱的年头,生活总是会特别艰难,小时候听过母亲讲述他们那一辈人年轻时候的故事,虽不是混乱的年头,但也是刚出混乱之后不久的岁月,正是处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的时刻,但那时候的生活已然是颇为苦涩艰难的了,更何况是在混乱的年头呢?我辈没经历过混乱困苦的岁月,但总能从父辈口中听到一些已经逝去的故事,而刘胡兰的事迹,也从妈妈的口中第一次“听说”到的。听说在更远一些的时光中,有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她无畏死亡、无畏强权,坚定于内心守住了中国人的根骨;也听说她被毛主席赋予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般最真的评价。
而她的故事也已从山西那个小小的村落中被流传于大江南北之境了,也曾有影视作品将她的事迹以另一种形式展现给全国人民,对于电影印象颇深刻的是那句歌颂刘胡兰的歌词“真金不怕火来炼、绳索刀斧摆在眼前,也难动我的心半点。”,而今再读电影的原著作品《刘胡兰传》,就更能体会这句歌词的含义。原著是山西作家马烽的代表作品,是结合了诸多关于刘胡兰真实事迹、相关人物采访以及各种相关历史资料而创作出来的作品,是真实还原了刘胡兰本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时代背景的作品,与1964年创作,在之后的岁月中,成了每一代新中国人民纪念、记住人民英雄的重要的篇章。
全书共用41章将刘胡兰从参加儿童团协助大人们做抗日工作,到抗战胜利后她加入共产党担任各种妇女工作,再到她与其他人民干部被阎匪杀害的,于15岁时便英勇就义的故事。累述已然无法体会到这位少年英雄的感人事迹,但却能够从马烽的作品中去体会那位幼年丧母,靠自己努力进取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并投身于革命事业中的少年英雄,是有多么的勇敢与聪慧。自小颇有领导能力,带领小伙伴们放哨站岗不说,还能协助干部党员做好相关工作,也带领这全村妇女投入到备份军需的工作中。15岁,正是花样年华的时期,我15岁时还在象牙塔中享受着闪闪发光的青春,阅览着图书馆里已成书海的藏书,在运动场上肆意张扬的奔跑呐喊;可在混乱的年头,15岁的刘胡兰已经绽放了她那短暂而又绚丽的花样年华。这般的对比,更是能够让每一个人去记住这位少年英雄。
你可以从马烽的字句之间去体会那混乱岁月中她走过的每一步以及面对这困苦的每一步她是如何积极勇敢地去面对。也可以从这则传记中看到我党走到今日这般辉煌成就的艰苦百年,是有多少有名、无名的英雄用他们的血泪去堆铸出来的成就,也是他们的拼搏与无畏,才有了而今我们的岁月安好。
刘胡兰虽生于混乱岁月、死于混乱岁月,但她却永远存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也如那首经典流传的歌词所唱的那般:风会停 云会散 阎匪总会消灭完 等着吧 到了胜利的那一天 我们再相见
《刘胡兰传》读后感(七):送你一朵小红花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才能够被立传呢?应该是很了不起的人吧。因为她的存在,可以赋予一个地方意义。何为意义?意义有什么意义?人活着不就是为了追求意义吗?我们为这个地方,这里的建筑打上标记、烙上烙印,赋予它们特别的精神,因为这些,才足以支持我们活下去,找到生的意义。人之所以伟大,莫是因为你活得有多久,而在于意义二字。我想这就是伟人要告诉我们的,要传达给我们,要我们带着他们那一份好好活下去的意义。所以,我们缅怀他们,设立一座座纪念馆,立起一块块功勋碑,书写一本本血泪史与传记,让他们可以隔着时空和我们对话,让我们可以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向他们表达衷心的敬意,给予我们建设祖国的勇气和信心。千千万万的男女青年们,正在继承着烈士的遗志奋勇向前……也弗枉费我们的美好生活是堆砌在他们的血肉之上。不管如何,人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品质就是感恩。我们能做的不多,但至少在今天能够永远记得他们,遂于今朝翻开此书。
战争年代的孩子都早熟,胡兰子五岁丧母,照顾妹妹,分外懂事,从小男孩子气,敢在黑天半夜给爷爷和爸爸送饭,勇敢无畏。她的家庭传统观念就是明哲保身,爷爷不敢参与先浇田的反抗活动,奶奶不让评论公家的事,都说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很大,可胡兰子却可以跳脱出来,以天下为己任,成为一代烈士,难能可贵。随着抗日队伍的到来,胡兰子一家过上了短暂的平静安稳日子。在这些日子里,胡兰子体现出了和常人不一样的品质,她会在过新年的时候想着别人家里是不是有饺子吃,还会让宝贝饺子给妹妹吃。让我想到了我的表妹,小时候一旦有东西要挑,我都会让给妹妹先挑,但是我的小表妹又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她会故意挑难看的东西,把好的留给我。一般都是姐姐让妹妹,但是我妹妹却可以反着让着我。爱兰子和胡兰子之间的姐妹情谊我可以感同身受就是因为我也有一个惹人疼的小表妹。通过情节推动,也从侧面反映了山西那边的风土人情与习俗,和我所在的江南地区还是略有不同的,各具特点,为全文增添人文色彩与乡土气息。“勤务员”顾县长在胡兰子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心里好像明亮了,也为她后来的成长做下了铺垫。原来胡兰子一开始有做女兵的念头是为了逃避父亲新娶的后妈。在农会秘书石世芳“人心换人心”的劝解下,胡兰子和后妈的关系渐渐改善了。后妈胡文秀把刘富兰改了名字这一段让人感动,在母亲的极力劝说下,奶奶也只得同意胡兰子去上学了。其实后妈还是很喜欢丈夫原先的两个小女儿的,还给她们缝鞋子穿。大概那个时候的人都善良吧。抗日课本在炉灶内烧成了灰烬,也燃起了胡兰子心头的熊熊烈火。顾专员和石居山的殉身让这把心头的火烧得更旺了。嘘,胡兰子的大爷偷偷做起了抗日活动。中间还插穿了一个类似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革命儿童必须要诚实。抗日干部常去哪里,胡兰子就往哪里跑,尽管奶奶千般阻挠。劳动妇女李薏芳身世悲惨,面对敌人的拷打是一块硬骨头,让人敬佩,为胡兰子做下了很好的榜样。在胡兰子的通风报信下,汉奸们刘子仁和王益龙被镇压,从不买零食的胡兰子也换了一些杏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胡兰子加入的妇救会等一些列抗日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日本投降,抗战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胡兰子很激动,对牺牲的战友们又感激又敬佩。
女八路朴朴素素,不爱打扮,胡兰子也把自己的金牙给抠了,这个行为在我看来既有志气可爱。胡兰子真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子呢,好想和她做朋友。尽管奶奶并不支持她,她也毅然决然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多时候,有家人发自内心的支持是幸福的,但是没有也没关系,路总得自己走下去,再孤单,再被阻挠,也得走,不是吗?四十天的妇女干部训练班让胡兰子接触到了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得到了第一份职务——妇联秘书,和玉莲、金香办起了冬学。奶奶去世,胡兰子才领悟到不是奶奶不支持自己,她关心胡兰子,担心她小命不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封建礼教毒害了思想,因此胡兰子更加痛恨旧社会。我们只看到前方战士奋勇杀敌,却看不到后面一双双巧手缝纳的军鞋鞋底。都说中国人打仗就赢在人多,可这要落实到一双双鞋处,真叫人犯愁。胡兰子做好思想工作,连一双坏军鞋也不肯放过。经过努力,她终于做上了区干部,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积极开展着工作。
胡兰子没有死在日本人的手里,却死在了勾子军的手下。鲜血与头颅也不曾让她屈服,惨绝人寰的屠杀也不曾让她惧怕。“怕死就不当共产党!”一朵鲜艳的红色小花永远定格在了花样的年华。她只不过就是个年轻的农村小姑娘,她用自己的亲春热血为后人无私地铺下了一条血路。我永远记得刘胡兰同志,欣慰于曾经有这么一个灿烂的生命在世间活得如此绚丽。十七岁(虚岁)她都还没有活到我这个年龄,宁死不屈再也不是一个随口就可以说出来那么轻描淡写的成语。“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刘胡兰传》读后感(八):生的光荣,死的伟大
每年的一月十二日,全国各省的青年都会来云南文水县。
因为这天是刘胡兰的纪念日,当年离世的时间就是一月二十日。
享年仅14岁零7个月,正因为花季的年龄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决不服从,宁愿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也不出卖战士,这个年龄段按理说还在不知道天高地厚,然而小小年纪的她确有这番见识和胆识,可见她是不一样的女孩。
这部《刘胡兰传》的作者是山西作家马烽代表作,1964年创作,虽说离现在年代有一段距离但是作者还是结合了刘胡兰当时的许多事迹以及大量的人物采访和历史资料,真实的还原了刘胡兰的性格特征。
作者马烽
少年坚强,则国强
很小的时候刘胡兰就比一般的孩子要早熟,这来源原生家庭,由于当时的母亲体弱多病,尤其是生完妹妹爱兰之后身体一直没有好过。
在饥荒的年代,劳动力是最佳体现个人的自我价值,所以已经常年卧床的母亲状况自然而然地催生了年幼的刘胡兰早熟,懂事分担母亲的一部分家庭任务。
如果没有她,妈妈卧床一口饭都吃不着;如果没有她,妹妹爱兰天天要哭喊;如果没有她,奶奶见母亲的样子天天要唉声叹气。
在最后的接骨上,母亲已经很久没有吃东西,一向脸色不好的她忽然可以做起来,并且还和大娘交代了自己的后事,最后念叨心中的火一直串,很想吃西瓜。
想到大冬天的很难有西瓜,后来说吃梨也行。
于是刘胡兰拿着大娘的一毛钱满街找,好不容易花了半天的时间买到了,没想到回到家,家里聚集了人,原来母亲已经去世了。
敢成事,能成事
英雄的人物身上都有一种特质就是不怕事,来什么就解决什么。
有一回刘胡兰看到邻居家的玉莲和黄梅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出来玩,她也好奇着。
本来担心着是别人的物品弄坏了怎么办?
然听到玉莲说:这是铁打的,没那么容易坏,又不是纸糊着。
也是,既然是铁打的,索性也骑骑,不骑不知道,一骑发现特别好玩,一个上午度过了大家都要休息的意思。
没想到玉莲汗流的,一侧手忙擦汗,刘胡兰此时骑的自行车一侧失去扶持重心不稳,啪,倒了。
结果刘胡兰自己擦伤了而且连新的自行车侧面也刮损了,还有坐垫也挪不回来。
按理说出了事故大家一起承担责任,然刘胡兰主动地揽下这份责任并且将自行车还回去。
也做好了被骂、被惩罚、要赔偿的心理。
好在对方是一个阔气的人不但没有要赔偿的意思还耐心地问刘胡兰是否伤到,这给刘胡兰极大的勇气和自信,勇于承担错误并非一定要承受惩罚,坦白反而更容易取得信任。
冯唐曾在《冯唐成事心法》中提到:成事是一生的修行。
显然刘胡兰一直秉着成事的原则时刻的约束自己,不随波逐流。
即便是当时重男轻女特别严重思想中,刘胡兰也不愿意相信。她相信男人能干的事女人也能干。
写到最后
作者马烽是山西人,外加刘胡兰也是山西人,很自然就有种熟悉的感觉,融入了许多山西方言词汇,使得故事生动形象,自然真实。
用细腻的手法将一个奋发向上,敢爱敢恨的刘胡兰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幼年丧失母,而后努力勤奋地争取上学机会,最后投身革命工作中。
每一步她都积极勇敢地面对,遇事不怕事,解决它是她最真实的想法也是行动最诚实的展现。
毛主席评价她:生的伟大,死得光荣。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浓缩了她一生的成就,成事是一生的修行,再此也共勉!
这本书记录了刘胡兰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姑娘成为英雄一生的过程,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get它,超值!
我是沐尔夕,这是我的原创作品,欢迎留言、点赞、评论一起成长。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若是侵权请及时联系,直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