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时代》是一本由雷切尔·博茨曼 / 路·罗杰斯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享经济时代》读后感(一):当今很火的经济概念
共享经济时代,uber,租车,滴滴打车,其实共享经济这个概念早就在我们身边出现,这种经济模式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生活成本的优惠。这本书很好的解读了共享经济的产生,运营及达到的效果。值得推荐,看了一半。多读点身边的经济学,不错
《共享经济时代》读后感(二):论述共享经济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是全球论述共享经济的第一本书。在当时,是属于有一定预见性的。
但是有点老了,2011年出版的,还停留在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协同消费)以及B2C共享模式的阶段。没能更好地发掘出后来Uber, Airbnb的模式(其实书出来的时候这两家都已存在了),也没有很好地预测到C2C/P2P的力量。
《共享经济时代》读后感(三):翻译是一种收获
当初出于个人兴趣,觉得这本书有助于拓展视野,业余时间里译了出来,特别感谢交大的编辑,做了大量工作让这本书得以出版。在hypeconnected的互联网社会形态中,P2P的存在形态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交互模式和基于此基础之上的商业模式,同时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时代里消费、文化、价值的反思,书中罗列了大量世界前沿的互联网新兴创业公司,其中有许多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级的独角兽级明星企业。对于同在创业的我来说,是一种收获。
《共享经济时代》读后感(四):共享经济是指让商品、服务、数据(资源)及(人的)才能等具有共享渠道的经济社会体系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也称分享经济,是指能让商品、服务、数据(资源)及(人的)才能等具有共享渠道的经济社会体系。腾讯研究院认为,分享经济是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分享经济平台作为连接供需双方的纽带,通过移动LBS应用、动态算法与定价、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分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滴滴打车、UBER(车)、AIRBNB(房间)、WEWORK(办公室)、在行、猪八戒、Freelancer(全球最大自由职业者线上市场);Elance(一个eBay式的人力外包平台);小宝招商(全国最大的移动互联网销售众包平台)。
《共享经济时代》读后感(五):会抄就行
三天时间断断续续略读完此书。值得一读!
感觉本书像论文,但是不是论文不重要、书的论证逻辑也不重要,大量的互联网企业真实案例、对这些企业点到即止的发展轨迹陈述、定性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方式的衍变描述,个人觉得,在一定意义上,对很多正在创业中以及正在构思创业的人还是有一定启示的。且看,国内遍地开花的互联网企业与国外那些成功的企业模式有多像就可以知道了,三巨头自不必说全是抄出来的中国特色,社区类的weibo、zhihu(傲娇的豆瓣除外),购物类的tb、jd、dd,媒体类、视频类的等等。能抄、会抄的人,也是不一般的。从吴晓波狗血的创业经历来看,光抄真不行,用他的话说,得认清趋势,才更容易成功,他这话,个人觉得还是中肯的。
《共享经济时代》读后感(六):共享经济革命到来
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其影响不亚于工业革命。这是人们生活中的又一次革命。协同消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对经济的发展和变革造成很大的冲击,物品的实用价值受到空前的重视,我们不再像以前购物时候那样,考虑如何购买,购买哪个,怎么购买更划算,考虑这些问题多于考虑物品怎么使用,好不好用。现在,我们只在有需求的时候,想到缺一件工具,怎么得到这件工具不重要,租来的或是借来的都可以,甚至是交换来的,只要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能够派上用场发挥实用价值即可。共享经济的到来为我们过滤掉了生活中不必要的东西,只留下必需品,也为我们腾出更多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说陪伴家人,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等,再也不用伤脑筋在物品整理收纳上,同时也为我们节省了一大笔不必要的开支。生活质量从此得以提高。共享经济革命将会把人类带到一个文明新高度。
《共享经济时代》读后感(七):透析“共享经济”的前生今世,这本书极具价值
这是我读过的关于“共享经济”方面的论述最好的一书,之前看过中国某据说是“行销实战鬼才”、“资源整合怪杰”写的一本叫《共享经济:引爆新一轮颠覆性商业革命》的书,但此书只是一些案例的整合,无甚至思考,但作者却称之为什么“行销实战鬼才”、“资源整合怪杰”云云,还说其已经“透彻破解此模式的本质和未来发展前景”,看其书的空洞、苍白,与这本书相比,简直像屎一样!对了,那书的作者是搞培训的,大家应该懂得的……而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商业顾问,另一位是企业家,也是位投资商,相对而言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更加务实。而且里面有三个细节让我特别感动,一是作者将书中提到的商业案例中公司的创始人都采访了一遍,得到的都是第一手的资讯,而非“道听途说”;二,作者参考的书目达4页,可见作者为此书下的功能,极具用心;三,作者对里面的一些新兴事物提供了达22页的注解,以备不是太懂这个行业的人进行深度的了解,毕竟我们这个行业太新了。反观《共享经济:引爆新一轮颠覆性商业革命》这一本书无论是作者水平,还是写作用心程度都不是再一个水平线上,打个比方来说这是大家教授与小学生的水平差别。另外给想了解共享经济的朋友的再推荐下《零成本社会:一个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 》,这也是亦是良心之作,作者是为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他之前写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也很赞。
《共享经济时代》读后感(八):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
拿到这本书的际遇很奇妙,是负责出版的编辑送给我的,而之所以有被赠书的机会,就要感谢这个协同消费时代里的Airbnb。
以前看书不喜欢看引言,但后来觉得引言有助于理解整本书的内容,所以这本书我也是从引言开始看的。而引言部分就是讲了Airbnb的起源,我是四月份去台湾旅行的时候开始用Airbnb的,一路所住的民宿各有特色,体验到的是不同以往的人文关怀,一些房东的生活态度,对我的信任与帮助,让我在回来之后也想要做同样的事情,然后我也成了一个共享闲置房间的房东,才能认识本书的编辑。正因为书的开头提到的是和自己有关的案例,所以才饶有兴趣地读了下去。
整本书探讨了互联网思维下许多成功的协同消费商业模式,诸如“Esty”“Craiglist”“Airbnb”等等,其实细想会发现国内的许多网站大概都是借鉴国外,58同城和赶集大概是借鉴Craiglist,支付宝招财宝的个人借贷产品大概是借鉴Zopa,还有淘宝“闲鱼”APP,“享借”APP等,都是书里所说一些案例的影子。不禁感慨,我们总是落后别人一步。
书中没有列举很多枯燥的数据,讲一些网站是如何建立,也给个人很多关于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反思。尽管我自己不是一个特别爱购物爱消费的人,但身边确实也有一些朋友正如书中所写会买一些自己压根用不着,或者用一两次就闲置一边的东西,然后又因为东西越积越多更加懒得处理,同时又在购置新的东西。她们也会觉得很苦恼,一整个衣柜的衣服,仍然觉得“无衣可穿”。你拥有的终将会奴役你。
而书名里副标题中的“互联网思维”,也是整本书很重要的一点,网络在协同消费的发展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读的时候,我个人也会零星产生一些念头,觉得自己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些更有意义的事,但是还需要自己去整理考虑。我觉得在创业或者想要创业的朋友读一读可能会有所收获。
书籍的装帧印刷都还不错,行距合适,读起来不觉得眼睛累,纸质书也更有质感,便于随时翻阅。
《共享经济时代》读后感(九):为什么我2019年9月12号写好了这篇长评,存在备忘录里,一直忘记发了?
花了不少时间,总算是把这本书看掉了。原先是为了写关于共享经济的论文,借了一本张玉明的《共享经济学》,又借了这本《共享经济时代》。没想到两本书完全不同,那本书是按照学术著作的形式去书写的,具体的学术观点是否严谨暂且不表;但这本书却是一本彻头彻尾的美国畅销书。就和大多数它的伙伴们一样,基本上是观点+案例佐证,严谨性基本不需要深究了,逻辑链条可能也并不完善。这一类的美国畅销书其实和中国的高中生议论文有相似之处,其主要目的也就是把观点和观点背后的道理告诉读者,并不需要对这观点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这道理的严谨性和精确度负多少责任。 但是写的还真的是蛮不错的,虽然说出版年份已经是2015年,至今4年过去,有些地方的概念过时了。但是它所陈述的状态、所描摹的蓝图,是很难能可贵的。 可惜的是翻译上其实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很多语句读起来仍旧有不顺畅。又或许是两种文化的语法不同,导致本身的语句顺序不一样。看多了翻译的著作和论文其实可以或多或少的去原谅和理解这种翻译上的诘屈聱牙,但是这本书本身作为一本畅销书,这样去翻译,或许对于读者来说是不友好的。 其实整本书读下来,对于共享经济的印象反而不是那么的深,对于作者踌躇满志所描摹的协同消费的未来蓝图,也并没有那么深的渴望。让我感兴趣的反而是这背后的背景:在高消费主义的等待,我们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而这整本书事实上一直在渲染一个,消费主义会导致不环保,而我们需要推广这种共享经济模式,通过人际传播来使人们接受这种共享经济,的概念。且不说所宣扬的这个观点是否有部分主观偏向性,就这整个逻辑链条的理想程度来说,无论作者在书中如何强调现实确实存在阻碍,但很明显他们所刻画的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完美的未来图景。 就比如说书中所提到的信誉银行,认为未来一定会收集用户在所有平台上的信用记录,综合形成一个人的信用档案。但是一个独立个体真的能够容忍自己的所有隐私,就这样完全被暴露吗?获取作者们的这种畅想就和五六十年前人们对于克隆人的畅想一样,在理论上当然是可行的,但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和伦理并不允许这种事情在当下发生。 更令我感兴趣的一点便是第9章《品牌及社群》。作者一直在强调的是,传统的经济模式是人格化交易,而共享经济是非人格化交易。非人格化交易扁平化,所以能使交易的速率变快。但同时又有观点说,我们选择共享经济其实是一种回归,是在满足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体系的最基本的一层的同时又满足最上一层的需求。其实完全是一个悖论,就是我们需要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去让我们能够选择共享经济模式,但共享经济模式一旦做大,本质上又变成了非人格化交易,又开始变得扁平化传播。所以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做?我们究竟应该做地方社群化的共享空间,还是做那种大范围的共享单车式协同消费? 我觉得目前人们把这两种共享经济模式混为一谈,完全是可笑的。如果一个社区出现了共享工具房,人们都能来这里借工具,从而交谈,使人际关系变得改善,这当然是人格化交易,这也是通过人际传播来提高共享经济模式的影响力。 但如果有另外一种模式以共享单车为例共享单车公司在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大面积大幅度的投放共享单车,人们在彼此不知情的情况下,共同享用一辆单车的使用权。当我们骑着一辆共享单车的时候,无论是什么牌子的共享单车,无论是膜拜是青桔还是任何一个品牌,我们不知道上一个骑行的人是谁,下一个骑行的人是谁,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没有任何人际交往的,完全是被人格化传播,这和之前提到的那种靠着社区人际传播和发展的共享经济形态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我觉得如果不把这两个东西给理清楚,那根本就没有办法去谈这个模式,它到底在干嘛,这个模式的未来是什么。而相当可笑的是,无论是我看的偏向于学术著作的《共享经济学》,还是偏向于畅销书的《共享经济时代》,都在一开始就把这两种模式分得清清楚楚,然后又开始以非人格化交易来界定共享经济的本质,最后又在大肆宣扬,人际传播能够使共享经济得到发展。根本不理解,这个逻辑链条是从何得来的。 挠头.jpg。
《共享经济时代》读后感(十):整明白这个结构,你就整明白了《共享经济时代》
整明白这个结构,你就整明白了《共享经济时代》
作者:荣振环
之前分享过几本共享经济的书。
撰写了书评:
《共享经济:不在乎一直占有,而在乎曾经拥有》
《让天下没有闲置的资源》
《抢占共享经济时代的风口》
一书友和我探讨。他提到了《共享经济时代》,说看过之后没啥感觉。里面不熟悉的公司、人名太多,几次都读不下去。
这种情况下,我的建议是重新看本书目录,理顺结构,挑重要观点阅读。
一定不要逐字逐句来读,这样会让你彻底丧失读完的兴趣,从此束之高阁,看完基本上等于没看。
其实,这本书的结构很简单。三部分,共享经济的背景,共享的革命,共享的意义。
一、背景里面三句话:物质已经足够,消费一切,从我的时代到我们的时代。
1、物质已经足够
现在物质愈发丰富,浪费随之增多,个人囤货增多,闲置盈余已经大量产生,此时拥有也是一种束缚。
2、消费一切和从我的时代到我们的时代
这两句话可以合在一起来理解,那就是消费者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和他人共同享用产品和服务,而无需持有产品与服务的所有权。使用单不拥有,分享替代私有,即“我的就是你的”。
自己的房子给别人用了出现了airbnb,自己的车子给别人用了,出现了Uber……
二、革命里面提到四句话:协同消费的兴起,优于私人占有,流转的物品,我们都在这里。
1、协同消费的兴起
三个系统:1)产品服务系统:将私有的、不经常使用的物品放置于共享服务的网络,从而将使用价值最大化;特点,不用购买物品所有权,降低成本。2)再分配市场:将二手的、废弃的物品,从不需要的人手中分配到另外一些需要的人手中,形成再分配市场。特点:5R,reduce:减少;recycle:再循环;reuse:再利用;repair修补;redistribute再分配。3)协同生活方式:将有着相同兴趣的群体聚集在一起,令他们相互分享或交换各自的时间、空间、技能、资金等一系列虚拟资产,这种不同领域的分享构成协同生活方式。
1.1优于私人占有(重点论述产品服务系统)
我们对占有的偏见开始改变,“我的”和“你的”之间的界线慢慢虚化,最后所有的物质都是“我们的”。
凯文凯利说,使用权胜过占有权。
1.2流转的物品(重点论述再分配市场)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物资重新分配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基于网络,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社会闲置产能的作用,草根的力量和群聚效应,加速的流转物品的重新再分配。
1.3 我们都在这里(重点论述协同式生活方式)
讲一个故事,沙发客网站couthsurfing的创始人是怎么创业的。
一个穷小子芬顿,刚刚毕业,要去冰岛旅行,不愿意付钱住酒店,也不愿意去青年旅舍,于是在网上搜索了冰岛大学学生资料库,查看了他们的名字和住址,并向1500名学生发了封邮件:你好,我马上要来冰岛了。我可以睡在你家的沙发上,并跟你一起逛冰岛吗?
24小时内,他收到了50个邀请。最后都轮到芬顿来挑选。
回国后,他基于这次经验,开发了一个网站,目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沙发客网站。
可见,通过协同式生活方式,可以将边缘关系额人群连接起来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三、意义里面提到了三点:协同设计、品牌即社群、协同消费的演变
第三部分今天我们就暂时不分享了。
本篇书评其功效在于教你如何通过结构化拆解一本书,阅读一本书。
后续我们还会专题分享共享经济。
为什么如此重视共享经济呢?
我坚信,在未来,协同、共享的文化将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共享、协同将成为常态,这就意味着每天都在创造出新的共享模式和商业机会,问题是你能否参与其中,见证这个时代。
更多精彩书评,敬请关注微信公共平台“荣振环微书评”:这是中国最为睿智的移动互联、营销与品牌、新技术、新思维的微书评。微信号:rongzhenhuan.
荣振环图书推荐,每日推荐一本好书。让你“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好书活用,智慧伴侣。中间穿插微品牌策略、微营销策略、微文化智慧。让你学到即能用到。每日一书,人生不输。
欢迎朋友们把好书分享给你的朋友,传递书香,共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