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芙琳的七次死亡》是一本由(英) 斯图尔特·特顿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2021-4图书,本书定价:48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芙琳的七次死亡》读后感(一):当执念消失后的前路
我阅读有大量主要人物的外国小说的能力真的太差了,花了很久才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书的一些情节和阿加莎的《弄假成真》有些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游戏,也同样有替身,不同的是《伊芙琳》中在主要人物中跳跃的设定还比较有趣。庄园中的每个人都隐藏着秘密,当秘密一个一个被揭开,真相也浮出水面。我原本对主角和安娜最后的相互依赖非常不屑,觉得仇人变朋友的剧情老套又没有道理,当写到这时,我突然想到,这就是监狱存在的意义吧,“对人的改造”,只不过这种改造似乎更彻底一些,保留着上个轮回残存的一丝记忆,重新获得一次做人的机会,或许主角和安娜正是放弃了当时的偏执,找到了另一种不那么极端的安身立命之法,才最终能刑满释放吧。书中主角的宿主相互影响着彼此,通常来说都是现在影响着未来,但书中更多的是从未来决定现在,这像极了一个怪圈,之前主角和其他犯人都不停的、固执的在圈里打转,当蒙蔽他们双眼的固执、恶意消失之后,恭喜他们终于看到这个圈上通往新生的旁枝。
《伊芙琳的七次死亡》读后感(二):一场稍显遗憾的酣畅阅读体验
一部融合了时间循环、人格转换等多种要素的暴风雪山庄式推理小说。讲述了艾登·毕肖普在时间循环中不断化身不同人物以寻找伊芙琳死亡真相的故事。
这本书构思的很巧妙,读者一方面以艾登的主观视角不断体验纵向展开的线性时间循环,另一方面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也会发现这些时间循环在客观上其实是横向铺开同时发生的,这两种不同的观念所产生的碰撞不仅产生了吸引读者读下去的不协调感,也营造了一种大卫·林奇式的诡异氛围。而书中人格转换的多重叙事也让故事在变得更加精彩的同时将真相埋藏到了更深处。
但可惜本书的结局是一大败笔,在邻近故事的高潮处,艾登通过打破时间闭环改变了命运,找到了真相的钥匙。这明显是作者取巧的手段,因为虽然这样读者很容易接受,也能感受到艾登在经历冒险后的成长,但这意味着此时时间变成了线性的循环过程,这明显和构成全文的基础有矛盾。
虽然这一点让我很遗憾,但作为一部推理小说,这本书还是可圈可点的,而书中隐藏的蛛丝马迹和不断反转的真相也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精彩。
《伊芙琳的七次死亡》读后感(三):本以为是推理,事实上是救赎
看到介绍是暴风雪山庄×时间循环×多重推理,本以为是像《七死男》那样的SF推理,没想到看到最后却是《异域镇魂曲》?小说内容很有趣,能强烈吸引人阅读下去,但问题是内容过于冗长了,很明显的作者在小说里过多的加入了细节描写,这即是优点也是缺点。在下以为如果能删掉1/4左右的内容作品明显能更精炼一点。
小说一开始的人物介绍表就多达20多人,老实说有时候看到某人出场的时候直接一脸懵逼,还得翻到前面看看人物表才能知道此君是谁。故事从“第一天”开始,“我”一开始即失去记忆迷失在森林里,唯一有印象的是某位女性的名字,随后就在森林里目睹某男追逐某女的恐怖场景,并听到了一声枪响,惊慌失措的“我”却被人放了一马并指明了方向。糊里糊涂的“我”顺着方向进入了某庄园,得知自己是名医生,是受邀前来参加宴会的。随后,更是卷入了一堆怪事。精疲力尽的“我”最终进入了梦乡。没想到“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有人敲门,打开大门后“我”竟看见了“我”?
时间轮回改变命运的推理或悬疑作品很多。就在下所知,日系小说有西泽保彦的《死了七次的男人》,电影有美国的《12:01》,漫画有JOJO第四部的大战吉良吉影,更不用说有一票涉及时间循环的游戏了。不过此书和上述作品皆有不同,首先主人公是“我”也非“我”,他只是一个灵魂进入了其他八人的肉体。除了第一天的“医生”之外,还有第二天的“管家”(这个比较惨,人物号基本一登场就废了),第四天的“贵族”(像猪一样痴肥),等等(其他人再说可能会泄底),在运用肉体宿主特质的同时,在思想上还要受到原主们的强烈影响。其次,主人公的每一位宿主行动其实都对其他宿主存在着影响,有些前期的谜随着后期人物的行动反而变得很明显了(如第一天的医生可说是一无所知,但其实其行动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三,除主角外,整个轮回中还存在着两名竞争者,他们甚至会危及主角的性命。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主角到底是谁?而这所谓的八天轮回到底为何物?是谁杀死了伊芙琳?“我”念念不忘的女性又到底是谁?
个人觉得,如果书友要把此书当做本格推理来看或许会大失所望,从书中的线索根本无法推理出正确答案。但是此书无疑是部优秀的悬疑小说(能不能说是SF悬疑个人存疑),最后的数次翻转(包括对案件真凶的反转和主人公身份真相的反转)都给人以极强的震撼感。不在乎此书篇幅的(是的,这书确实比较长)建议一读。
《伊芙琳的七次死亡》读后感(四):藏在黑暗森林里的“心”迷宫
神秘的布莱克希斯庄园,诡异的化妆舞会,哈德卡斯尔家族不可告人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各怀鬼胎的客人谁是帮凶、共犯,谁又是可以信赖的伙伴?翻开《伊芙琳的七次死亡》 ,读者会追随主角的视点闯入一个暗藏杀机的夜晚。开头浓郁的哥特小说氛围让人想到《呼啸山庄》里探寻庄园秘密的意外来客,或是爱伦坡的“红死病的假面舞会”。随着剧情一层层展开,我们才发现这个深不见底的世界里有大卫•林奇式真假难辨的“妖夜慌踪”,需要拼接诺兰叙事的“记忆碎片”,经历“土拨鼠之日”的无限流循环,拨开身份和记忆的迷雾,救赎和堕落的一念之差,或许能让死人“开口说话”。
这是个层层套娃脑洞大开的多口味悬疑“大礼包” 。在盒子的最里层是经典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式案件,森林包围下的古老庄园形成了“暴风雪山庄” 的经典模式,老奸巨猾的律师、表里不一的医生、知道太多秘密的客人、飞扬跋扈的猎场看守、暗中观察的管家、行为异常的画家…..客人们相聚此地既是为了见证一桩为了财产联姻注定不幸的婚姻,也是主人为了重现19年前小儿子托马斯之死时的在场人员,刻意安排的“局中局”。这种旧案重现的模式也是阿婆所惯用的经典,比如《啤酒谋杀案》、《大象的证词》、《闪光的氰化钾》等等,都是通过当时证人的复述发现旧案的新线索,或者时隔多年的再次犯罪引人找到真凶。
19年前,家族三姐弟中的小弟弟托马斯之死的真凶究竟是谁?当年另外一桩马童失踪之谜和此事有什么联系?19年后,伊芙琳小姐的“自杀”是为了逃避不幸的婚姻还是另有它意?其他被“连带伤害”的客人是被灭口还是始作俑者?
小说的题目叫《伊芙琳的七次死亡》,让人第一时间想到西泽保彦的《死了七次的男人》,在西泽保彦的故事里,主人公小男孩每一天都会过七次,为了救人破案,他利用七次重复的一天,寻找各个时间段的线索。《伊芙琳》的设定却比这种“月光宝盒”式的穿越更复杂。在循环的一天中,伊芙琳每次都会在晚上十一点死去,而“我”的任务就是阻止伊芙琳的死亡。
在故事套娃的第二层,给救人破案任务增加新难度的地方在于,“我”不仅要找出十九年前后的凶手是谁,还要每天从不同的“宿主”身体中醒来,有时是医生、有时是管家、有时是律师、有时是银行家、还有时是警察……如果说无限流的穿越故事像《恐怖游轮》和《忌日快乐》,这个层级的“精分现场”又像《致命ID》《万能钥匙》的灵魂穿越,主人公一方面要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尽可能完整地拼凑出一天之内所有人的行动线和时间线,另一方面相当于一人分饰多角,既是侦探、又是嫌疑犯、是证人、还可能是侦探的助手。这里的阅读体验很像解谜游戏《艾迪芬奇的一生》和《疑案追声》,经历每一次死亡来体验不同的人生,跟随不同人的行踪来拼凑谜语的全貌。
但这还不是最复杂的一环。主人公除了要破案、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还要接受来自“瘟疫医生”的考验,随时可能被代号为“仆从”的神秘人追杀,一次次真相快要浮出水面,“我”又一次次因为过早的死亡和昏睡而错失时机,再醒来又是另一个陌生的宿主,游戏再一次“重启”。在这一层故事里,瘟疫医生才是操控游戏的幕后黑手,“我”和安娜以及另一个“竞争对手”都被安置在这个无限循环的角色扮演游戏中,只有解开谜题才能突出重围,重新回到真我的世界,摆脱噩梦一样的劫难和死亡。另外的对手或同伙是谁?三个身陷迷局的“局外人”是互帮互助的侦探小分队还是处于你死我活的“饥饿游戏”中?信任和背叛的决策会怎样改变故事的结局?在核心解谜和心灵冒险之外,这又是一个古典配方下的“狼人杀”和“谁是卧底”。一层层的悬疑洋葱剥到这里仍然没有穷尽,神秘的瘟疫医生还有着另一层身份和秘密,游戏也不只是游戏……
在阅读解谜的途中,可能不少读者会被过多的要素和过大的信息量、目不暇接的新情况和新人名绕晕,本作难得的地方在于一方面结合了经典本格推理的核心诡计和设定系的“怪力乱神”,另一方面在纷繁复杂的叙事压力下,没有忽视人物的塑造,主仆两边出场人物20多人,通过魂穿宿主的方式实现了多视角叙事,在结构和技巧作用之外,又用主人公的切身体验让不同的身份和性格深度参与解谜的过程,“我”从一开始的记忆混乱、人格失调,对衰老的、肥胖的肉体感到不适,对懦弱的怪癖的性格感到厌恶,到后面学会了变被动为主动,从“吐槽”宿主的不堪到吸收利用各个角色智力和人格的“光环”特点,变阻力为动力冲出重围。
在这个维度上,关于“凶手是看起来最不可能的人”的老梗有了新的破局方式,除了“谁是凶手”的最大悬念之外,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读者的关注点还被引导到每一个“配角”的“主角”时刻,我们关心的也不只是每个人的“不在场证明”,而是每一个都是如何参与案件故事,如何以自己的身份“在场”的。
总之,这是一本需要耐心阅读并做笔记不然就会错过很多细节的书,适合在风雨之夜窝在沙发上沉浸阅读,投入到迷幻的黑暗森林,打开每个人的心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