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大变局》是一本由樊树志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明大变局》读后感(一):晚明也有大变局
到底谁是古老中华帝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历史教科书上教给我们的答案是林则徐等人。而樊树志教授在《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应是徐光启为代表的明末士大夫。作者认为晚明时期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是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思想和文化根源。“近代人们常说晚清大变局,殊不知,晚明也有大变局。”
《晚明大变局》读后感(二):一本好书的价值不局限在书的内容本身,而是能够进一步启发读者的思考
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其独到的分析视野,全书对晚明海洋政策、贸易、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交流、士人社会等方面的变革作了系统论述,尤其将这些变革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强调“变”的外源性,这一点具有高度的启发意义。 该书史料翔实、视野独特,我想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定论,而是提供一种研究历史的视角。。
《晚明大变局》读后感(三):劝退
这全套五本书90%的文字是对于历史资料的大段摘引,是原始史料大段地堆砌,加上一点作者自己的评点。作者在排版时干脆把这些原始文本的摘引全都直接放在正文段落里面。非常难以阅读。全套书的各个章节之间,也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可能对于专业历史学者来说,算是个整理了的资料库,对于业余历史爱好者而言,完全没有必要,也千万不要因为媒体和网上所谓的“如潮好评”,去买这套书看。我买了,看了几章,就发现去看完这套书,真是浪费时间。
《晚明大变局》读后感(四):晚明大变局--摘录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从此,人类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洲,而是全球各大洲;人类的视野不再是半个地球,而是整个地球。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佛学传入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远,人所共知;而明末西学东渐的影响可以与之媲美,或许更胜一筹,使得中国人看到了欧洲先进的天文历算、数学物理、农田水利、机械制造等领域的新知识。
《晚明大变局》读后感(五):晚明大变局
《晚明大变局》,樊树志著,中华书局,2015年8月第1版。所谓变局,从经济入手,从海禁到倭患,再到白银流入与江南丝织业发展,经济带来文化,外国人与外教、西学传入,江南士人结社。但分专题写来,又不够系统。书虽专业,但正因专业,有些枯燥,对我等业余历史爱好者看来,实在不能仔细读一遍。比如讲起江南丝织业发展,一个镇一个镇罗列其专长于何种织物,产量、贸易量等等,只能快速翻过。不是说书不好,只能说自己学识不够。
(公号:行云楼)
《晚明大变局》读后感(六):除了不好看,其他都挺好的
晚明史是樊树志先生的“绝对领域”,根据樊的定义,晚明指万历元年到崇祯十七年,而樊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写成了《万历传》和《崇祯传》,在此基础上引入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全球化视角,完成了《晚明史》,这三本书是樊先生晚明宇宙的奠基之作,之后的作品,多少就有点重复了。 本书,包括全套重写晚明史,也是脱胎于前面几本书,有些章节几乎是原封不动,看过的可以不用重复看。要吐槽的是老先生的写法,越看越多的专业学者强调要写好看的历史,本书可谓是这方面的反面典型,论及一个问题,就把作者看过资料全部列举一番,甲是这么说的,乙是这么说的,看一两页还觉得牛逼,看多了就是灾难。而“大变局”的六个方面,如同平行世界一般互不联系、互不影响,甚至各自对后世的影响也几乎只字不提,让读者自己去体悟?都说历史一但被总结就会走样,于是樊先生彻底放弃了总结,噼里啪啦一顿操作,全书戛然而止,读完最后一页,我是有点懵逼的……
《晚明大变局》读后感(七):越读越迷惑…
这本书读完根本没有解决我对晚明时期历史的疑惑,我想了解的是:1.晚明资本主义萌芽是因何开始萌芽发展,又因何而被扼杀在摇篮中;2.晚明思想解放的起源,哲学家们为了摆脱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桎梏,而关注个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3.晚明时期恰逢世界贸易的大发展,在此背景下,对当时明有何影响?
书中虽然从“朝贡-海禁”“全球化贸易”“江南市镇经济发展”“思想解放”“西学东渐”“文人结社”等六个方面,想诉说晚明是中国历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发生颠覆性大变局的思想和文化潜源。
作者切入的角度很好,想要表达的理念也很新颖,只是书中大部分都是历史材料原文的摘录,以及对其他历史学家著作的引用,以此作为自己对晚明时期认定的佐证,也就是先预设了一个结论,然后找资料来证明。读完没有解决我的疑惑,反而像是一本了解晚明史的书单清册。读史让人明智,这怎么越读越是迷惑了…
《晚明大变局》读后感(八):可以一读
前半部写经济,后半部写思想。
东南沿海因海禁而“倭寇”,实际十之七八是无法正常贸易的走私团体。王直之死、胡宗宪的无奈,令人叹息。言官猛于虎。葡萄牙人荷兰人先后来了澳门日本等地,中国商品出口天下,华人大量至东南亚经商,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苏杭由鱼米之乡转型而成丝绸之乡,市镇网罗,商业发达,老百姓生活较为富足,工业化初见端倪。心学发展,文人结社,更重要的西学东渐,徐光启等人才算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利玛窦给晚明带来了西方的知识和科技,他的儒教化天主教,也算是特色本土化天主教了。
书名大变局,实际远称不上“大”。苏杭发达依托丝绸,地域局限,其他影响经济和工业的因素也并未有所阐述。海禁未开,大航海时代不思向外探索。西学东渐只让一小部分人了解了西方的科技,而没有形成大的影响力。心学、文人结社更没有在思想上真正带来什么变革。如梦幻泡影,最终这变局也没有为中国发展带来什么。
总体来说,了解一下晚明的几个切面是有趣的,但是内容够不上标题的格局。
《晚明大变局》读后感(九):书生议政乱局谱:读《晚明大变局》
樊树志的《晚明大变局》构思宏观,跨越主题范围广,从国家体制、国际贸易、文化变迁、思想激荡等多个方面来阐述晚明这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社会形势。以史学来构建社会学,作者所选的面是大了些,以至于这些菜放在一处,成了大杂烩,味道怪了些。又有点像自助餐,可以让大家各取所需。比如,我看的时候,就先切入第六章《新气象:文人结社与言论》。明清交际,党社林立,对时局影响深远。谢国桢有本专著《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把学术交往与政治势力结合进行社会学分析。《晚明大变局》更像一本关于晚明的论文汇编,而不是专著。
书生对政治的影响在和平时期比动乱时期要大得多。动乱之时,以武力掌握发言权,“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至于和平时期,书生中君子又每被小人压制,“小人之倾君子,未有不托于朋党之一言”。“君子似私似横似有党,小人似忠似柔似孤立”的表象往往误导君王,正直的读书人渴盼逢明君。彼时的内阁首辅温体仁忌惮复社等力量,不容挑战其政治权威,想方设法予以铲除。早在张居正的时候,就对士林领袖何心隐动屠刀。“不死于人,死于口;不死于法,死于笔”的晋江狂人李贽也是为政治权威所不能容。在科举制度下落第书生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很难,又不像现在经商也可以发挥人生价值,党社成了他们发表政治见解的舞台。所以,党社特别吸引屡试不第者和新晋官员,后者希望通过士林拓广人脉,博取名望,为仕途做铺垫。
《晚明大变局》读后感(十):很好的题目,但内容缺乏洞见
2016年北京朝阳公园书市买的书,放在家里几年了一直没有看。此前关于明史甚少涉猎,只看过万历十五年以及朱元璋征战建国的一些故事,均是皮毛。此番略读此书,几点评价和感想如下:
一、该书封面设计和装帧非常好,纸张用料讲究,印刷上乘,最令人爱不释手的封皮的设计,拿在手中手感极佳,确实有古籍的感觉。点名表扬一下本书的印刷商——北京天来印务有限公司,真是良心公司。真心希望中华书局未来的古籍能够按照这种水准装帧。
二、此书的优点之一是能够援引日本、韩国及西方有关明代的诸多记述和论文,角度多元,观点相对客观。书的结构也比较符合一般认知规律,由政治经济深入到思想和社会,符合通常的史书写作惯例。
三、第一章关于明代嘉庆年间倭寇的真相其实是明代政府逆势实施海禁的结果,所谓倭寇其实是东南沿海地区富商大贾支持的由中国海上商人主导的对抗政府海禁政策的武装势力,雇佣少量倭人倚为声势,地方官僚顺势炒作蒙蔽朝廷。加之近代以降,中日两国民族情绪对立,国内对日情绪十分反感,文人和史家盖顺应民族情绪夸大明代倭患及戚继光抗倭之事。
四、第四章其实可以写得更加精彩,经济社会转型带来思想解放的时代,尽管有明一代通过八股科举导向对文人斨害颇深,但中晚明时期以王阳明、李贽为代表的文人萌发出对程朱理学的尖锐批判和自主思想意识,并不逊色于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如果不是后来清朝入关后对汉族文人的变态压制,害人不浅的儒教其实也有可能通过宗教改革而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五、第五章关于利玛窦等天主教传教士对中国文人开眼看世界起到了引导作用。如果没有清军入关打断中国历史进程演进的正常节奏,心学一脉或许能与西方近现代科技合流,在古老的东方大地造就另外一种近代文明模式,或许与日本比较相向。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六、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本书缺点也比较明显,其一就叙述罗嗦,将中外诸多学术成果罗列堆砌,大段引用他人观点而缺乏自创分析。如果精心选编,其实本书至少可以压缩删节一半以上篇幅。其二就是各章之间内容缺乏逻辑贯穿,似乎每章都在讲一个独立的事情,但究竟各章之间与晚明大变局之间是何种关系作者并未阐明。其三也是最为关键的,晚明大变局究竟为何?看过并不十分清楚,至少作者应该在本书最后加以总结升华。其四,本书定价稍高,当然也可能与装帧有关。
七、其实作者全书最深刻的几句话恰恰和明史无关,507页余论部分,揭露出清朝康雍乾三朝所谓盛世的谎言,不过是建立在杀戮与钳制上的海市蜃楼而已。放眼西方诸国蒸蒸日上,此时已然落后,挨打是早晚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