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茶叶大盗》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5-07 00:21: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茶叶大盗》读后感精选

  《茶叶大盗》是一本由[美] 萨拉·罗斯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叶大盗》读后感(一):原创丨为什么英式下午茶是红茶?

  英剧中,19世纪的名媛们总是爱饮下午茶,看起来十分惬意。而时至今日,下午茶仍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英式下午茶都是红茶,几乎没有绿茶,当然也没有乌龙茶、普洱茶等等。为什么呢?

  《茶叶大盗》读后感(二):马马虎虎

  作为作者的处女作,本书在很多地方都不够完善和深入。

  首先,关于福钧的盗取中国茶树种子过程的描述并没有推介的那么惊险刺激,引人入胜。

  其次,在论述过程中穿插着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的叙述手法,但显得太过杂乱无章,主线不够明晰,没有很好的突出福钧盗茶自身。

  此外,中西植物交流方面的描述相当肤浅,与范发迪《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中精炼深刻的描述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比之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这样比较浅显的著作也有所不如。

  本书对于中西文化的认识其实也是不够深入的。

  不管是当作小说、人物传记还是微观史学作品来读都有很多不足之处。马马虎虎的一本书。

  《茶叶大盗》读后感(三):对于茶叶,我了解的还比较少

  

以为是双11的一本休闲读物,翻开以后发现,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在一次温铁军的视频课程里面听到, 鸦片战争前英国人没有掌握茶叶技术,当时贸易模式是向中国出售鸦片,进口茶叶。英国人安排 罗伯特· 福钧到中国窃取茶叶技术。在19世纪50年代初,英国人成功地将从中国偷回来的茶叶移植到了印度大吉岭,大吉岭红茶成为上等红茶的代名词,英国自此摆脱了对于中国茶叶的依赖,中国也失去了对于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地位。

这件事是一个有组织有预谋的茶叶技术窃取行动!

  《茶叶大盗》读后感(四):2020#阅读记#《茶叶大盗》

  谁会想到,历史上曾经有一刻,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呢?19世纪,世界版图居然以两种植物为因由,重新划分~ 茶叶本来是中国独有的植株,因为其巨大的经济利益,于是乎在一百多年前,英国东印度公司雇佣植物学家罗伯特·福钧开展了一场迄今为止世人所知的最大一起盗窃受政府保护的商业机密事件。 帮助福钧将茶叶盗去印度,并在大吉岭开发出各种口味丰富的上等茶品的,全部都是我们中国人。 如今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斯里兰卡红茶的品牌都享誉全球。作为茶之源的中国,至今也没有建立起精细化品控管理的,具有国际品牌的茶产品,真是令人遗憾。 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历史小故事,适合休闲阅读。 豆瓣打分很低,据说和译者本身有关系。不过我个人觉得,书还是挺不错的。既然这个月不能评分,只好以后补标了。@甲骨文图书 推荐阅读:⭐⭐⭐⭐ 阅读难度;⭐

  《茶叶大盗》读后感(五):茶叶大盗的中国之旅

  三星给书,多加一星因为茶。

  此书大概就讲清楚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维多利亚时期之后,英国人更喜欢红茶胜过绿茶的基本原因,还有流行于世界的斯里兰卡,大吉岭,阿萨姆红茶的来源,都是来自从中国盗取的茶叶树和种子。

  本书想要刻画福钧这一因为英国殖民扩张产生的一代植物学家,他富有冒险和科学精神,将中国茶叶相对保密的种植方式和制作方法成功盗取,并在殖民地大量种植,改变中国茶在世界的地位。但是整本书叙述稍微凌乱,并且有种资料堆砌之感,还不如直接写成传奇小说来的精彩。况且过于强调茶叶在英国殖民扩张的作用。

  但是书里的小细节还是值得思考:中国在茶叶对外贸易中,在绿茶加入有毒染色剂,使茶叶色泽漂亮,(这种情况到现在还有),这导致绿茶被英国人逐渐放弃原因之一;并且经常在出口茶叶中加入一些粉碎物体…还有茶叶炒制的方法没能受到有效保护,是商业专利的晚来?还是中国国力凋零?又或者是农民贫困不堪?这些或许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或许在书中我们可以借鉴到的一些探索冒险的精神,还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些许热爱。

  《茶叶大盗》读后感(六):一个企业的经营

  1852年,恩菲尔德•洛克皇家轻兵器厂

  如果书中没有这个章节,或许我就只能给个3星了,虽然有多个译名:茶叶大盗、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

  但我还是喜欢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问题。

  话说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刚刚是2015年11月11日12点吧,刚刚结束的天猫双11,以912亿结束。为什么特意要把这个拿出来说呢?

  论公司规模,当年的东印度公司比起阿里有过之而无不及吧,东印度公司委托福钧同志前往中国“盗取”茶种,打算在印度开拓茶树种植,提升销售。计划进行的风生水起之时,却新型步枪的应用,子弹和枪管需要油脂才能顺利填充,所以用到牛、猪油,由于宗教信仰,印度土兵拒用导致暴乱,英国王室鉴于此,取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经营。结果就是无论茶叶多高的经济价值也无法将东印度公司从濒临倒闭的境地成就出来~

  一条毫不相关的武器发展线索居然会成为搞垮东印度公司的钥匙。

  回来这里,天猫的双11比作东印度的茶叶经济的话,虽然看似强大,但可能另外一个毫不相关的发展线索,就会成为它倒闭的契机。

  《茶叶大盗》读后感(七):仁者见仁,各有所思

  上班搭了同事很久的车,自然远离了地铁图书馆,所以节约上班时间的同时,少了很多读书时间。但愿家门口的地铁早日开通吧。 这本书整体感觉很一般。不过越是这种观点不算鲜明的原汁原味作品,更容易仁者见仁。比如有人或许会惋惜茶叶的外流让中国失去了赚回白银的机会,有人觉得大英帝国(东印度公司)真是可恶,竟然用了这么一套卑鄙的间谍手段,也有人从经理角度看到了机械化生产无情打败手工业的作坊,也有人会从福钧记录中看到当然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进而延伸到近代民族性的行程,或许这就够了,正式这本书让人有所思,有所得的地方。 个人再多说两句,这本书的后记反而把中国茶,这一神奇的东方树叶,在历史上起的作用说的很到位——记得甲骨文好像还有一本叫“茶叶黄金”还是“绿色黄金”的,还没有拜读过。另外,关于东印度公司,这书里面那段因为子弹包引发的暴乱倒是写的不错。另外,东印度公司的解体并不单纯是这个原因,更深刻的原因是他的利润已经太大,东印度公司已经更像一个帝国了,试想一下解体难道不是早晚的吗?关于这个话题,甲骨文也有一本专门的书,《东印度公司》这个我是看过的,就不在多说了。

  《茶叶大盗》读后感(八):世纪大盗

  19世茶叶贸易对英国改府而言是具有重大息义的利益中心,数十亿英镑的产业,财政的税收收入估算显示:茶叶贸易的利润在英国经济总量中占到了10%的份额,茶叶贸易所创适的利润总和相当于其他中国商品的利润总和,成批的商船往来于中国的码头卸下鸦片运走茶叶。

  1834年英国国会通过一系列的议案,撤销了东印度公司在对华贸易上的垄断地位,并且清政府有志于将鸦片种植合法化。基于对丧失巨额利润来源的恐惧,和清政府对于种茶、制茶知识产权的严密保护,致使这个有史以来首个全球跨国公司和最庞大的股份制有限公司铤而走险,派遣植物猎人到中国内地盗取最好的茶树种子和制茶工艺,并成功的移植到了喜马拉雅,经过改良价格更廉价、品质更优秀,逐步取代了中国茶。饮茶的习惯风靡英国的同时,使得人们的身体更加的健康,寿命延长,有力的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对于清政府而言则丧失了大批的利润加速了皇权的没落。

  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一起盗取受保护的商业机密事件,而且也深刻的影响到了两个帝国的发展进程,到今日也被定义为商业间谋活动,在人们看来就跟盗取可口可乐的配方一样。

  本书以小说的笔法写成,读起来很轻松,可能是相关资料的不足,各方面描写浅尝辄止。比如我非常想了解下清未衣民的风貌,但是作者仅以“触目惊心一笔带过,虽然值得一读,但不要期待过高。

  《茶叶大盗》读后感(九):“茶叶大盗”

  本书主角: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1812年9月16日-1880年4月13日),植物学家,东印度公司雇员。本书翻译为福钧。

  为人熟知的成就:从中国盗取茶叶并引进到印度大吉岭,发展了印度的制茶业,摧毁了中国的茶叶垄断。

  维基百科也没有太多关于他的其他资料。

  本人爱喝茶,对茶叶也感兴趣,所以对本书也有极大的兴趣来了解,但内容不太满意。

  本书后记也写明了“此书是一本历史通俗著作,不是学术性工程... 但也不是小说”。翻阅了一下,真的是简单的叙述,就如另一个评论里写的“查看了一些相关书籍后,进行的再陈述”,没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

  书名用了“大盗”俩字,看起来内容应该是波澜起伏,非常惊险的。但书中非常简单的写了他如何进入又如何出来,没有太多细节描写。更别说茶叶了,本文只写了在安徽寻找绿茶当中知道了几种绿茶制作方法,着重写了制茶工人如何加添加剂,没有着重讲茶叶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只偷原材料而不偷加工方式,原材料可不能直接吃。如果有人说偷也学不会,那我无话可说。武夷山那段连一点点知识都没有涉及到,恰恰英国人要的就是红茶,红茶工艺最为考究。整体太粗糙,翻译不流畅,还带点翻译腔,不够尽兴。最后一段去请制茶师傅到印度以及做出什么贡献就更没有啥内容了,到这就戛然而止了,后面一章写的就是武器发展的进步以及印度的暴动而导致东印度公司的灭亡。后面这段我觉得太多余,直接描写茶叶经济并没有挽救东印度公司的灭亡就可以了。

  有一方面挺好的,或许有人觉得是偏题,书中有较多篇幅描写了当时英国与中国在经济、外交、社会方面的冲突,对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有一点小小作用。

  说实话,书中总有一股莫名奇妙的傲慢感,尤其是深入中国那几段,建议体会体会。

  我倒是觉得「维多利亚时代的茶叶」那一章干货更多些。三星半吧。

  其他评论也说了这就是一起典型的商业窃取,西方人最讲究知识产权的保护,但这里面只体会到了偷来的骄傲,因为他偷了茶叶,所以造福世界。嗯,然后把罂粟卖出,造福世界。两种植物的不同生命旅程。

  可惜最好的茶还是在中国,依然占据着全球44%的茶叶产量。

  个人看法,如有异议,请留言,轻喷。

  《茶叶大盗》读后感(十):对东印度公司来说,当时具备了一切条件,天时地利人和

  

茶叶这种植物以及不同种类茶的制作方法的被窃取,对中国来说,肯定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但是对于当时的东印度公司来说,各种因素导致他走出这一步,天时地利人和。

人:福钧这个出身比较低的植物学家,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提升自己的阶级地位,雇佣于东印度公司到中国寻找茶叶以及制作方式(英国曾经认为绿茶和红茶是由不同的茶树做成的,其实是制作工艺的不同)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而且事实证明,福钧的低出身与贵族相比,更适合在中国不同省份之间的行动和与人打交道。除了出身,严谨的植物学理论(随时做笔记)以及责任心(快递书信需要反馈用新式密封玻璃瓶运输到印度的茶树苗的状态)也是能够成功的关键。作为植物猎人(盗贼)虽然没有任何一种植物以福钧的名字命名,但他个人在完成所有的雇主交代的任务后,通过文物以及拍卖其他植物(当时整个欧洲对植物的痴迷程度竟然要通过拍卖机构拍卖)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更有意思的是,在完成东印度公司托付的茶叶任务后,福钧竟然又被雇佣到中国调查引起鸦片战争的主角—鸦片(中国境内鸦片的种植情况)和受雇佣与美国,调查中国的茶叶情况,这是不是可以说明福钧是一个有扎实植物学知识的不恋主的员工。

天:1、整个欧洲,特别是英国在西班牙公主带来茶叶引起皇室饮茶时尚风潮后,茶叶的消耗量很长客观,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经营获得了可观的利润,然而在雇佣福钧到中国窃取茶叶的当口,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如何获得低成本的茶叶,是东印度公司需要考虑的,是否可以在印度的广大土地和廉价劳动力,避开中国的贸易限制、买办的坑蒙拐骗、竞争对手的压力等是公司必须要考虑的问题;2、工业革命的发展,除了使国内有大量的可消费的资金外,玻璃的价格也降低,专门用于远洋运输植物标本的玻璃箱-沃德箱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工业革命带来玻璃和铁的普及,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美国公路等)

地:1836年,锡金王公为了向东印度公司行贿而割让了大吉岭地区,因为锡金王公相信,只要英国统治了大吉岭地区,他就不会因为征服中国而企图吞并更辽阔的锡金王国,东印度公司多年来一直向锡金支付租金或者缴纳贡赋,直到1849年坎贝尔意外而幸运的废除了这一协议,茶树苗在印度最好的生活地有了。

对于中国来说,茶树这种植物以及茶叶制作工艺的流失(书中说是通过劳务输出,并且这批工人在印度也得到了应得的报酬,但最后他们的结局如何呢?)对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一次大的损失和全球格局的变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茶叶大盗》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