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慰藉》是一本由杜君立著作,华文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慰藉》读后感(一):在历史深处慰藉历史
杜君立先生首先是一个思想者,从历史的细节到历史的慰藉,他一直在用细节深处的细节,来审视宏远的历史洪流,历史也由此变得丰满而充满空间。在当代,思考的书籍越来越少,这也是本书的可贵之处。本书我还未能细细窥完全貌,但基于历史的细节带给我的阅读经验和享受,我希望本书能带给自己更多的思维角度和知识养分。
《历史的慰藉》读后感(二):用历史抚慰历史
杜君立先生首先是一个思想者,从历史的细节到历史的慰藉,他一直在用细节深处的细节,来审视宏远的历史洪流,历史也由此变得丰满而充满空间。在当代,思考的书籍越来越少,这也是本书的可贵之处。本书我还未能细细窥完全貌,但基于历史的细节带给我的阅读经验和享受,我希望本书能带给自己更多的思维角度和知识养分。
《历史的慰藉》读后感(三):在正确认识历史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安静的心
我们所理解的历史,是一个什么样的过去。曾经以为的,现在看来却不是真实的,什么才是真实。历史是真实,还是书写出历史的思想是真实。徘徊的时候,心浮气躁,没有具体的方法能平静下来。唯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是扭正自己的认识。
通过不一样的角度,看着是不同的内容,但各内容之间又有着深度的联系,联系着看每个阶段的每个内容,有种快感,很爽。
《历史的慰藉》读后感(四):简评历史的慰藉
在当下,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娱乐化的倾向日益泛滥,而杜君立的书——不管从《历史的细节》还是《历史的慰藉》都是运用大历史观下从细节入手,让我们能静静地在消费历史、庸俗历史的荒无的田园中发现一片净土。
《历史的慰藉》关于戏曲、饥荒、土匪、盐政、钱币、茶叶等不太被大众关注的历史,这些故事,文笔流畅,引经据典,史料充实,再加上作者本身丰富的文化与历史知识,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态度,对历史的深深的思索,从而拓宽了历史的视角与思辩真实背后的历史,思考历史语境下的自由、权力与生存。
我们读此书会得到历史的慰藉,丰富自己的人生。
《历史的慰藉》读后感(五):读君立作品——《历史的慰藉》有感。
读过君立先生的许多作品,如《历史的细节Ⅰ》、《历史的细节Ⅱ》、《中国盒子》等。获得许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对事物正常的判断和思维方式。我是君立的同龄人,但是君立文章中的深邃思想,我只能仰视。我比较喜欢君立的杂文,例如“于丹的秀”、“ 莫言: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等。
《历史的慰藉》已经看到了“弯曲的膝盖”这篇。抄录几段闪光的语句,讲的好!——“哪里有专制,哪里就有愚昧;同样,哪里有愚昧,哪里就有专制”。 “如果说人性是恶的,那么权力就是恶的平方”。“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可能变得富裕、文雅、华丽,甚至辉煌”,但在专制社会中“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的”。
这就是所谓学会了“事物正常的判断和思维方式”。
随看随感。随着阅读的进行,新的感受及时与大家分享。
《历史的慰藉》读后感(六):《历史的慰藉》:或可令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杜君立先生这本《历史的慰藉》写的很不错,有大量的引用、注释、参考文献,看起来很严谨和旁征博引,而且更加关注过去历史教科书上容易忽略或者轻描淡写但却很重要的历史细节,有小人物的命运无常和时代的灾难,读后能够给人不小的震撼。
早在几年前,我便从网络上看到杜君立的名字,之后反复在各大主要思想网站看到他的作品。他的高产、他的勤奋、他的旁征博引,令人印象深刻。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有一种孤愤,有一种中国历史上优秀的知识分子才有的精神自觉。
长久的付出果然是值得期待。于是,从《历史的细节》到《历史的细节2》,再到现在《历史的慰藉》,杜君立先生一路写下来,笔耕不辍,佳作不断。
如今这本《历史的慰藉》,延续他的一贯流利的文笔和情怀,里面的文章既不乏很有意思的篇幅,更不会缺少读后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内容,值得一读。
《历史的慰藉》读后感(七):历史不只是慰藉
杜君立先生这本《历史的慰藉》写的很不错,有大量的引用、注释、参考文献,看起来很严谨和旁征博引,而且更加关注过去历史教科书上容易忽略或者轻描淡写但却很重要的历史细节,有小人物的命运无常和时代的灾难,读后能够给人不小的震撼。
早在几年前,我便从网络上看到杜君立的名字,之后反复在各大主要思想网站看到他的作品。他的高产、他的勤奋、他的旁征博引,令人印象深刻。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有一种孤愤,有一种中国历史上优秀的知识分子才有的精神自觉。
长久的付出果然是值得期待。于是,从《历史的细节》到《历史的细节2》,再到现在《历史的慰藉》,杜君立先生一路写下来,笔耕不辍,佳作不断。
如今这本《历史的慰藉》,延续他的一贯流利的文笔和情怀,里面的文章既不乏很有意思的篇幅,更不会缺少读后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内容,值得一读。
《历史的慰藉》读后感(八):一部生活史
看了这本书之后,在我们所学的课本上,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政治所展开的中国式贵族史!能体现我们生活,商业,文化,江湖,艺术等等都是管中窥豹!很少涉及,这恰恰是我们欠缺的!这本书所述大都吻合历史事实,其中三篇内容让我印象深刻,1.御状与京控 列举历史事实,我更能联想到当今最流行的一部电视剧 人民的名义!在任何时候,个体很弱,但是集体的力量却很大,在某些程度,我们都在影响着历史的进程。2.民国十八年年谨,那段黑暗的日子,战争,地震,虫灾,水灾,瘟疫等,一起爆发,可想而知有多么惨烈,能活下来不容易,历史上的也发生过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所以我们要把握当下的生活,相比之下,我们还是很幸福的!3.弯曲的膝盖,这是自宋代以后,中国身上的奴性越来越强,尤其是到了明清以后,基本上一言堂,一把手具有绝对的权力,这自然就会产生腐败,独断专行等。读史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更容易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本质,内涵!也让我们能够规避自己的错误言行和心态!
《历史的慰藉》读后感(九):冷眼看《历史的慰藉》一书
杜君立成名于《历史的细节》两册大书,如今又有新书《历史的慰藉》上市了。冷眼看来,这本新书很好的继承了他的一概写史风格。
心平气和的说,就一般想看厚重历史的读者来说,《历史的慰藉》一书无疑是一顿饕餮盛宴。就个人而言,给《历史的慰藉》打8分(满分10分),距离笔者心目中收藏的分值仅差1分。跟作者交流过,他说自己喜欢写技术史,不想跟我一样,整日梳理复杂玩意的人。也许这就是,1分之差吧。但实事求是说来,这书在如今这个三教九流的图书出版市场中,已经是上等中级读物,很值得一读,尤其书中关于那不堪回首的民国十八年饥荒。
最后,再引用作者书中几段话吧。
杜君立在《历史的慰藉》一书自序第9页中,说过:“真正的历史是‘失败’。”
还在后记中说过,“就内容和观点而言,本书并没有多少历史创造;但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与整合,这些文章提供了一种最为精简集约的读史方式”(第352页);还说过“现代互联网技术无疑是信息压缩和信息传播的革命,但传统的纸书仍是知识和思想实现系统化的最佳解决方案。信息的碎片化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知识与思想的匮乏,而历史从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第354页)。
以上文字算不上是一篇有板有眼的书评,最多算得上是笔者的个人小看法罢了。欢迎拍砖与批评。
《历史的慰藉》读后感(十):被遮蔽的历史
“慰藉”,这是一个似乎久违了的名词。在近年来出版的书籍中,似乎唯有资中筠先生翻译的“英伦才子”阿兰 德波顿的著作《哲学的慰藉》,使用了这个词。那么杜君立呢?这位出身于底层、勤奋而有天赋的民间历史写作者,打算通过他的新作《历史的慰藉》,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从内容上来说,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中国戏曲史、中国古代告御状,以及作者故乡关中历史上出现过的土匪、闹过的饥荒。说起来,这场发生于1929年的大饥荒,对于关中人而言,其刻骨铭心的程度大概就如同一九四二的大饥荒对于河南人一样。但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记载这方面的历史作品似乎从未面世过,以至于关中地区以外的公众,长期以来根本不知道发生过这么一场灾难。想到那些生命在消逝时无声无息,过后又不能被同在一个文化共同体内的人们以庄重的方式记忆,忍不住慨叹:历史有时可真是残酷啊。所以在我看来,杜君立这篇可能是第一次将这场饥荒的真相付诸公开出版的作品,多少含有一点向历史抗争的味道。
书的第二部分,写中国官吏制度的演变,写中国跪拜史,又评述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文化,将它与现代法治作对比,可谓功力深厚。作为一名完全没有受过学院派训练的业余写作者,杜君立对这些大命题的解读和剖析能达到如此游刃有余的程度,完全不在一些优秀人文学者之下,不得不让人叹服此人的天赋之高、文才之盛。
本书第三部分,是有关中国经济史的几篇长文,涉及盐史、钱史、茶史、煤炭史和商帮史。读到这里,大概没有一位读者会不感叹作者的视野之开阔、兴趣之广泛。难得的是,这些文字,篇篇都是干货,完全没有注水,这在如今的业余历史研究者中堪称罕见。
光有好的透视角度和写作天分,显然还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真正好看的历史读物。杜君立之所以能在一众同类题材的历史写作者中脱颖而出、赢得读者,肯定有他的绝活儿。这绝活儿是什么?相信读者至少从这本书里可以体认到,作者的风骨的确在一般写作者之上,因此立论行文才显得大气——同时也不失严谨。比如在《权力的道德》这篇文章中,作者写道:“国家是战争的产物。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国家是战争结束的产物,即和平的产物;而有的国家是战争胜利的产物,即征服的产物。前者实现了去战争化,使人类终于摆脱了暴力和恐怖的威胁,这就是所谓的文明国家;后者则以奴役延续了战争状态,使人类继续一个暴力、恐怖与死亡的噩梦。”读罢全书你会发现,类似的表述在书中比比皆是。而由作者用词之恳切、感情之真挚可以断定,这样的表达完全不是意在哗众取宠,而是发自肺腑,不吐不快。
作者在后记中说,一切历史的都是乡土的,一切历史都是心灵史。对于这位关中农民的儿子来说,写作大约是一种“我必须”的行为。就此而言,《历史的慰藉》这部厚重的民间史,既是写给读者的呼唤文明之书,也是写给作者自己的安抚灵魂之作。对于后者而言,没有它,就没有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