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是一本由哈尔·R.范里安著作,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5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观经济学》精选点评:
●算是自大学以来完完整整啃下来的第一本教材,还是为了考研,惭愧惭愧!不过经济学这样一门系统的学科,作者都能分出38章,我也是有点头大!虽然知识点比较凌乱,不过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衔接还是有一定逻辑可寻的。个人感觉这本教材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中级水平,数理论证部分过于简单了
●逻辑连贯框架清晰 数理论证部分比较简单 涉及微积分的部分都只放在附录里…
●范里安的微观现代观点并不是一本可以入门微观经济学的书,比较适合系统学习完中级微观后回顾的高观点下的微观经济理论,它的好是只有在具有不错的微观基础上才可以体会到的。此外,交大版本的翻译实在是非常差劲,费教授照例应该只是挂了名,多多少少有些失落。东南大学的曹乾教授译本要更加精彩。
●学过。给个课本五星,希望老师也给我五星。
●微观结束,接着宏观
●中微#朱70%,极致好书,值得反复读
●研究生课本
●教材,学过大部分,有必要做个复习笔记。
●考研用
●每天都在冲击我的知识体系罢辽
《微观经济学》读后感(一):中微入门好书——公开课推荐
▪范里安的书,我用的第九版教材,书个别地方翻译不太好(我读的不是特别细致,目前只遇到不到几处,结合英文版可以理解),但整理不影响阅读,知识点有一点散乱(其实有内在逻辑的)。我在学习中大中微系列时,老师把知识点框架串的很清楚。我的建议是初读者不要过于拘泥于教材,第一遍学习时部分地方可以暂时跳过,把握整体逻辑框架,之后练习课后题时再进心重点复习。
▪中山大学中微系列 我在b站专栏写了对应的课程目录索引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5140381 ▪另外,还可以参考一下浙大中微,南开宏微观系列课程,讲的都很不错。 ▪最近西财在中国大学慕课上开了个中微,参考书是范里安和尼克尔森。
《微观经济学》读后感(二):边际决策与中庸之道
2020-80! 微观经济学,一言以蔽之就是讲价格理论—如何发现并形成价格。 范里安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通过无差异曲线(等产量线)与预算约束线(等成本线)两条线组合的分析框架,运用简化的模型与严密的数学推导一步步从偏好、效用、行为选择、消费者(生产者)剩余推导出供求定理,并由此的局部均衡推广到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从而得出福利经济学的第一,第二定理,并展开市场均衡与pareto效率的讨论,进一步扩展到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思考。 从理性人,完全信息的理想假设过渡到不理性,信息不对称的真实世界中,展开了行为经济学,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经济学等的深入讨论。 TRS=MRT=MRS=-P1/P2! 每个人(消费者/生产者)决定生产,消费多少,仅仅只需由价格信号来反映商品的稀缺性—生产技术上的稀缺性(不同要素的取舍)与消费上的稀缺性(不同产品的取舍),这也就证明了市场机制比计划体制更有效。 在行为的选择上,我们总是在“边际”上进行抉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两千年前孔夫子谆谆教导我们进退有度的中庸之道被经济学里这个核心等式所证明与正名。
《微观经济学》读后感(三):浅谈微观经济学
我对于经济学的兴趣起源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当时在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时候,有好长一段时间我感觉周围的世界一天比一天明亮和清晰。在马克思之后,我对“生产”和“分配”这两个词特别敏感——我很好奇我在生产环节投入了什么?最终的产品分配又获得什么?这便是我后续阅读经济学的初始动机。 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我花费了较长时间,中间中断过两次,每次重新开始就又重头开始过一遍,得益于此,我对开始的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理解比后面的内容要深刻和系统。同时我是连同平迪克的《微观经济学》一起看的,他的书胜在实例比较多,但是表述繁琐,不如范里安有纯粹的理论分析。可以说读的次数越多,便越会喜欢语言简洁的,逻辑连贯和紧凑的,在这方面范里安胜出。
综合两本书的阅读,对于微观经济学,我有几个较为深刻的体悟: 1.微观主体的意志和约束 微观经济学的主体指消费者和厂商,也即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其意志表现。经济学上为这两个主体设定了主体意志,即理性。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追求效用最大化;对于厂商来说,他们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客观约束,消费者面临着预算约束,厂商面临着技术约束和成本约束。这样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的框架就建立起来了,接下来的内容就是如何描述效用、预算、利润、技术和成本,图表和数学便是核心工具——如无差异曲线、边际曲线、微积分和博弈论。 但是人的意志是多变的,理性人假定常常受到质疑。于是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消费者在消费时候并不完全理性,他会受到框架效应影响而偏离理性选择,这时候结合心理学的行为经济学就试图扩展消费者理论;另一方面,一些厂商在制定生产计划时除了关注自己的成本和利润之外,还会关注市场上其他厂商的生产数量和价格对自己的影响,为了谋取最大利润,博弈论作为数学工具被引入经济学。 微观主体还能将我们引向市场失灵,缺乏社会责任心的消费者和厂商会漠视其他人的利益,这样的微观主体意志会导致外部效应。这时候政府作为第三个市场主体就有一定的理由出现了——提供公共物品。尽管科斯定理另有一番理想化的解释。 整个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是如此优美和贴切生活。 2.现实生活的拟合 微观经济学一直在与现实生活接壤处寻求突破,像前面提到的对理性人假设的扩展而使得消费者更像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者,厂商更像现实生活中的厂商,微观经济学在努力赋予他们人格。同时,为了使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市场更像现实生活中的市场,局限于单个市场活动的局部均衡理论开始向一般均衡理论扩展。前者的市场主体只关心本市场的行情动态,而后者的市场主体还会关注其他多个市场的行情动态——因为市场间的供需是会相互影响的。现实生活不正是如此么。 微观经济学越努力对现实生活进行拟合,我们越会发现存在多种因素会导致市场失灵。如不对称信息。 3.公平和效率 完全竞争性市场理论通过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推导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最终得出竞争市场均衡。同时这个市场均衡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即无法在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之下改善自己的处境。这就能使我们理解为什么一直有人坚持自由竞争市场,因为它有效率——即整个市场到达一个最优的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市场总剩余达到最大,不存在无谓损失。相反,非完全竞争性市场就存在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这样政府就又有理由干预市场了。如设立托拉斯法限制市场垄断。 尽管自由竞争市场均衡达到帕累托有效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平。效率不代表公平,市场机制在分配上是中性的。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有这样的阐述:我们可以重新分配商品禀赋来确定每个人拥有的财富,然后再利用价格配置资源。前者是为调整公平,后者为实现效率。这就构成政府调控的又一合理性——为了公平。 4、市场和政府 在微观经济学的最后一模块内容,我觉得应该是政府调控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包括征税、补贴、限额等,只是这些内容分散在各个章节里,如能单做一章来分析就更好了。 现在除了少数国家(朝鲜),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的积极作用都得到人们的了承认。但是我觉得,政府力量是附庸于市场经济的,政府力量的介入只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而且可预见的(在未学习的宏观经济学),政府还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守护和发展市场经济。
费方域教授为范里安《微观经济学》写的序言,结合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高屋建瓴,视野开阔,值得一读再读,共勉。
《微观经济学》读后感(四):本书译者的话(纯手打,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