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止损》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5-05 02:16: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止损》读后感摘抄

  《止损》是一本由[美]吉姆·保罗 / [美]布伦丹·莫伊尼汉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22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6-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止损》精选点评:

  ●赚钱的方式各有不同,大佬的语录里关于赚钱的方式甚至有不少自相矛盾的言论,但是亏损的方式永远只有几种。不止损,永远无法在资金回撤之后浴火重生。

  ●关于无法止损的心理过程,否认,自我安慰,讨价还价,抑郁,接受,分析的非常好。另外一个重要概念,亏损的内在化。

  ●第5章小马过河式的投资专家打对台很有趣:基本面

  ●两部分的结构本来就够神奇了,夸张的叙述,凌乱的逻辑,都让人觉得是一本烂书。但是我喜欢这本书,原因是终于有人谈投资中的存或者偏差了。最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一句鸡汤: 我们经常把客观存在的现象转化为内在感情,很多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他是客观的,并不是你主观的对错

  ●中文标题: 止损 如何克服贪婪和恐惧 标题就值回票价了

  ●做任何重要决策之前,一定要想好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设定好对应的策略。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关注的市场如何行走,你都可以从容的应对,并在可控的范围内。如果市场超过了你所能接受的最大掌控,你一定要做好止损,并冷静下来重新思考这个市场再重新下决定,比在错误的基础上加更多的个人情绪更明智。这里不仅适用于投资,也使用与对未来重要决策的规划。

  ●感觉一般

  ●嗯,讲了大半本书的人生经历,重大就是书名。

  ●讲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实在没有太多的感觉

  ●19年第23本,两字值千金

  《止损》读后感(一):我们该怎么做?

  查理芒格说过:“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一生都不会去那儿。”反过来想,一定要反过来想。先不要想如何成功,而是要想如何才能失败。把失败搞清楚了,就知道如何才能成功了。交易员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先进场,再做计划或者没有计划。因为决策之前没有计划,进场后一遇到亏损就会出现“亏损五步曲”,个人产生情绪化,死抱亏损仓位,任凭损失扩大。有时运气好,赚钱了,这就是用错误的方法得到了好结果,下一次他还会这么干,那总有一次会被市场抓个正着,让他倾家荡产,死无葬身之地。 本书讨论的是失败,“失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开始确信自己很成功”。当你“把成功个人化”的时候,就开始孕育失败的种子了。与中国道家的阴阳相生相克太极图,有曲异同工之妙。 得到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不仅仅限于交易。首先,万事先有计划,而计划的关键是要建立控制机制,即不管赚赔,都必须设定退场条件。 “计划的有效与否,就看预先设定止损,以避免心理因素造成的损失,这对市场或市场外的活动都是如此。” “在派兵之前,我们应先想好退场策略。”决策之前,先考虑止损。 第二,不要把个人价值或自我尊严与“事业想法的成败看做是同一回事。” “你的自我形象不在于你所完成了什么,而在于你是怎么做那些事情的。” “所以,不如把自我尊严摆在你能否客观地设定参数条件来寻找机会,能不能切实遵守自己定下有规则来执行。也就是说,就看你自己能否选定分析方法制定一套计划,老老实实地按图操作,以这个标准来要求自我。” 第三,生活中一些很爽的事情往往不是好事,比如抽烟喝酒,大吃大喝。但交易正好相反。 “在市场上,痛苦和成功刚好站在对立面,因此你要是感到痛苦,就赶快离场。如果你做多,而且价格正在上涨,感觉很棒吧?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继续高兴下去啊,持股紧抱,它自然会越来越好。让你觉得很好的仓位,就继续抱着;要是你开始觉得不妙,就退出。自己的心情不好的时候,你总会知道吧。所以在你觉得不好的时候,你就别再继续了。就是这么简单。” 而作为“群众”的我们,一遇到赚钱就恐惧得要死,生怕盈利跑掉了,赶紧平仓走人;经常遭遇的亏损,不管心里有多痛苦,仍然紧抱不放,直到酿成大祸,造成巨额亏损,同时心理崩溃。所以,在交易中赚钱很爽,就应该继续持仓;亏损很痛苦,就清仓离场。前提是事先计划你的交易,事中交易你的计划,事后无悔。 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止损》读后感(二):懂得下车的才是老司机

  

我短暂的投资生涯从特斯拉开始。

后来卖掉了一半,之所以留着一半是因为人性都是贪婪的,万一后来再次暴涨呢?一月特斯拉股值冲上800的时候,我开心之余更多的是担心。这不太正常吧?不过任何判断都只能留待事过境迁之后才能评说,君不见亚马逊,现在可是3000一股。正如本书作者说,判断没有对错,只有优劣。

决策是谨慎考虑、求取结论的过程,也就是在几个不同方案之间下判断、做抉择,因为在决策进行的当下,事实还没有发生,也不可能发生,必须仰赖日后诸多事件的揭示才会逐渐成形。因此,决策不是在对与错之间做选择。日后等尘埃落定再回头来看,决策是有优劣之分,但没有所谓的对错。

2015年开始老李一边嘴上说着“我不是逃跑”一边卖光国内产业,退出国内市场,而实际上他内心独白是他长期秉持的信条:你不能赚尽最后一个铜板。铜板论的大白话就是“做人不能太贪心”。自从某某上台后,国内格局风云万变,既然看不懂还不如不玩了。不过我觉得老李肯定不是看不懂,而是太懂了所以选择离场。

所有的金融活动,无论你是买卖房产还是基金股票,你所交易的都是对未来的预期。而未来到底如何?没有人能说得准,正常人做判断的时候都是根据所能掌握的资料去推算概率。可是全球化加剧了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很多因素你看不到,却对你打击最大。这就是所谓的黑天鹅。那你能怎么办?不要企图是预测未来,而是做好风险管理。学老李的不贪心,肯定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法则。

在这市场中,有成千上百万个机会,你的规则只能抓住其中几个,别想统揽全包。

另外一条法则则是“情境预测”,给自己的离场设定条件。

你不会知道交易的获利可能,只能算出暴露的风险。因此你能做的只是怎么管理自己的亏损,而不是预测获利。风险怎么管理呢?很简单,给自己设定出场条件:如果什么事情发生了,你就卖出。你的出场条件创造出一个结束仓位,不会让它变成一拖再拖,最后损失惨重的独立事件。这就是德鲁克说的“策略先于控制”。

当你在做选择的时候,你需要管理风险,而不是去预测收益——因为未来无法预测。

值得厘清的两组概念:

管理风险,而非预测获利风险是指发生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大多数人都误以为这样的机会可以用数字来表示,而把风险和概率呼混淆了。我们在市场中所看到的是独特而不可重复的事件,无法对其发生与否赋予概率。以统计术语来说,这种事件属于“个案概率”(case probability),而非类别概率(class probability)。这表示市场事件其实是算不出概率的,事实上你只能就行情会不会到达某个特定价位,来分析自己的风险程度。因此,你能做的就是管理自己的风险和损失,并无法预测获利。金钱胜算与概率胜算 许多市场人士都以风险报酬比(risk-reward ratio)来计算成功的概率。我以每股26美元买进,在23美元设定止损卖单,然后我准备在36美元卖出。因此我的风险报酬比是3:10。拿3块钱冒险,可以转10块钱。这个3:10的比率,跟股价会不会涨到36美元的概率完全无关,只代表着我以为自己可能亏掉的金额和我以为自己可能赚到的金额,但它跟任何事情会不会发生的概率都没关系。

  《止损》读后感(三):止损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止损。什么意思?说人话,就是不要亏光,以一种较为理性的方式管理自己的仓位。

  作者吉姆早年在黄豆油市场上输了个精光,这给了他一个成长的契机,也就是痛苦的自我折磨,促使他试着寻找金融活动的圣杯。他的切口和大众并没有什么不同,同样是从大师身上学习。但是其视角却和常人全然不同,没有对大师的亦步亦趋;而是发现大师们互打对台,彼此冲突,这让他想到,也许问题的关键不是实证法,而是否证法。换言之,重点不是该做什么,而是不该做什么。

  吉姆在直觉探索上,找到了谬误性。他认为任何投资标都存在着内在的不确定性。判断和现实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亏损不应该视为自我评判标准,而是类似某种不良率的东西。总是会有,无法避免。

  但是呢,面对未来不确定的重大不幸,我们或多或少的会陷入内在损失的五个阶段: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并且,当我们陷入群体之中,感染和暗示会无限蔓延,使我们很难从叙事谬误和情绪化中摆脱出来。

  就好像是进入了迷宫,很难找到出口。这样一来,就埋下了亏损无限扩大的风险种子。想象野兽在你的身边游荡,而你已陷入自我欺骗的情绪中,这一切不是真的,直到。

  吉姆开出的药方也很简单,大而化之的说就是计划的概念。不管你做任何形式的下注,你一定会有一组逻辑,同时也应该关注到风险点。这便是你应该考虑的退出条件。这样你在事前,就给自己设定了逻辑化的退出条件,从而避免陷入情绪化的摆动。

  关于避免陷入叙事谬误,吉姆如是说:“在你回答之前就先思考,甚至在回答之后,也应该继续思考。”并且持仓让你很痛苦,或许就不该持有,或者说你没有做好功课,那么退出是应有之意。这大概就是索罗斯的背痛吧!

  该如何制定计划?什么样的标的,和计划是最好的?这是另一个议题,在我看来,投资者应该做最周全的计划,并且接受最坏的结果。

  塔勒布说吉姆 “只给干货,不装腔作势,投资理财书中的珍稀之作。”,深以为然。逻辑错了,可以精进;情绪控制不住,爆掉就再所难免了。

  内容摘要:

  l 以为自己在投资的,大多数是在投机;以为自己是在投机的,大多数是在赌博。

  l 交易市场上最古老的法则之一是:要是市场碰上大利多还不涨,反而下跌的话,你要是做多,就要赶快跑!一个意料不到的反向行情,表示这里面必定有某些严重问题。

  l 专家们个个都相互打对台,如果不照专家的意见做就一穷二白,他们早该破产了。于是我才想到,与其要寻找赚钱的圣杯,也许探索赔钱是怎么发生的更重要。学会怎么不赔钱,比学会赚钱重要。

  l 亏损应该被看作是坏灯泡或烂苹果,只是业务一部分。市场亏损应该是外部客观损失,一旦你把个人情绪带进去,它才会变成内部主观损失。自我过度涉入,让你用一种负面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亏损就成为失败,是不好的事情,是错误。要是人的自我评判标准在意志操控范围之外,必定对岌岌可危的自尊带来慢性危害。

  l 内在损失五阶段:《论死亡与临终》的书中有提到,人面对重大不幸事件时,会经历五个阶段: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市场参与者并不一定按照顺序抵达接受阶段。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容易触发内在损失五个阶段。

  l 涉及风险和概率时,大多数人常见的心理谬误。

  概率低而金额高的彩金常常被高估,概率高而金额少的彩金则被低估。

  连续独立事件的概率,常常误以为是加法而非乘法关系。

  连续成功之后,必定会有一次失败;反之亦然。这是“蒙特卡罗谬误”。

  对有利事件发生概率的心理认知,会高于实际上的数学概率,反之亦然。

  观察日常随机事件,受频率影响。不常见事件比较注意,而常见事件则不太在意。

  常常把不寻常事件和发生概率低的事件混淆在一起。

  l 市场事件是独特而不可重复的,其实算不出发生概率。因此,你能做的就是管理自己的风险和损失,并无法预测获利。

  l 西格尔不知道绿木头并非漆成绿色,也一样可以成为成功的交易员。因为他买进、卖出的周期很短,只需要一些短期信息即可做决策。

  l 情绪是非常强烈的主观感受,不必经由自觉的心理运作即可唤起。要是你不能在意识层面上控制自己的行动,那么你的情绪就会控制你。

  l 金德尔伯格的明斯基模型:位移(事件冲击经济体系),机会(投资和生产集中于有利可图的部门),信用扩张(繁荣),兴奋(伴随着投资及生产/销售热潮,更刺激价格投机)。

  l 个人会仔细考虑自己的意见,群众则受到情绪化观点影响,而非理性思考。在群众中,情绪和欠缺考虑的想法会经由模仿和感染迅速蔓延。群体心理的三个主要特征:无敌力量,感染扩散,暗示力量。

  l 个体陷入群众模式之中,就会陷入情绪化,例如:冲动,易怒,不理性和情绪乖张,而且无法做出重要判断,那他就可能做出群体交易。从而陷入妄想和幻想之中。

  l 投机需要深谋远虑。行动之前先思考,理智判断是否进行某项交易,何时买进或卖出。投机客必须先预想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决定各种状况下应该采取的对应行动。

  如果你没有一些方法中断连续过程,就很有可能陷入内在损失五阶段。

  有无数种分析方法,每一种都可以解读价格变动;分析变成自身的奖赏,于是你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交易就成了投注。

  只要你能制定计划并切实遵行,你就不会是群众的一员。任由情绪控制行为,即是弱者。坚强的人必定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要是你还想对市场虚张声势,以为它会怕你,你迟早会把钱赔个精光。要是你偏离自己订的计划,就等于点燃爆炸的引信。

  l 如果是做多才看涨,那你的决策就是情绪化的,你会找寻各种能够符合你仓位的意见和看法,以免自己看起来像个笨蛋,当然更不会承认错误。

  l 避开发表看法陷阱:在你回答之前就先思考,甚至在回答之后,也应该继续思考。要是有人问你对市场有什么看法,你可以用“如果,那么”的说法以避免情绪化。

  l 让你觉得很好的仓位,就继续抱着;要是你开始觉得不妙,就退出。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你总会知道吧。所以你觉得不好的时候,你就别再继续了。就是这么简单。

  l 不管是哪种风险承担,投资,企业经营或创业活动,你都要先注意亏损的问题(甚至赌博也是如此。赌客先决定自己要押多少,知道亏损会是多大,才真正开始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止损》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