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慰安妇》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5-04 04:11: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慰安妇》经典读后感有感

  《慰安妇》是一本由[德]鲁特·哈罗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慰安妇》读后感(一):碎碎念

  历史不应该忘记这些备受摧残的妇女,更不应该歧视她们,这些风烛残年的老者,是弱者,没有话语权,无法争取自己的权利,"慰"和"安"是多么温情的字眼,可带给这些老人的是无尽的伤痛,抗日战争七十二年,往日的时光没有善待她们,她们现在是和时间赛跑的人,只愿她们能够等到日本日本政府的那一天。过去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不要忘记那份屈辱,要让自己强大。在我看来,试问一个国家没有对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给予正视的道歉,一个民族没有控制住自己内心的兽性而自省,是不会进步的

  《慰安妇》读后感(二):时光请善待她们

  历史不应该忘记这些备受摧残的妇女,更不应该歧视她们,这些风烛残年的老者,是弱者,没有话语权,无法争取自己的权利,"慰"和"安"是多么温情的字眼,可带给这些老人的是无尽的伤痛,抗日战争七十一年,往日的时光没有善待她们,她们现在是和时间赛跑的人,只愿她们能够等到日本日本政府的那一天。过去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不要忘记那份屈辱,要让自己强大。在我看来,试问一个国家没有对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给予正视的道歉,一个民族没有控制住自己内心的兽性而自省,是不会进步的

  《慰安妇》读后感(三):被遗忘的历史

  期间的高教授讽刺了中国多少这种人 不过他的确是做了实事 无论是出于为名还是为利 亚洲妇女基金会真是一个令人纠结的存在 其实选择权还是在于那些被迫害的妇女吧 这已经不能简单地从失节方面来讨论 年少时饱经摧残 年迈时穷困潦倒地快活不下去 这种情况 又该怎么办呢 我梦到我回家了 那一大片稻田 时时出现在我梦中 但我没想过回去后的时候 仍然被压迫 人类思想的桎梏什么时候才能解除

  文中妇女遭人强奸的情节让我深感恶心 在那个特殊年代疯狂的人类 内心真的没有一丝良知了吗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历史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人类 从众吗?军国主义吗?愿这样的历史永远不会重现

  《慰安妇》读后感(四):不敢触碰的疤

  ——读《慰安妇》有感

  不敢触摸,害怕还没愈合的伤口反复、发炎、又撕碎、流血,身体又像踩在针尖上,一移动就刺痛心底,溃败不堪。

  “慰安妇。”用中文说出来都觉得羞愧、难以启齿的三个字,只好用日语说出来。“いあんふ”从军以“安抚”军人的妇女。随着时间的流逝,幸存者的数量正在日渐减少,但日本从始至终未改变他的态度,“个人无权获得赔偿,这些行为已经失去时效。”这句话说的那么轻松,却沉重的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每一位幸存者心中,久久不能挪动一丝一毫。

  我记得今年5月去南京参观“侵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时,也看到了大大的“慰安妇”三个字,那里有受害者弯曲的苍老的身躯,也有一个一个定格在被凌辱的磨难时刻的雕像,甚至还有受难者剥开她的内心讲述她的故事。我的心绞痛起来,步伐不能移动半分。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女性?她们的伤痕永远无法愈合,而这将伴随其一生,无法抬头,直至死亡。

  2016/11/23

  《慰安妇》读后感(五):遗忘即背叛

  “下一代,只要再等到下一代,我们曾有的罪孽,就可以被干干净净地遗忘了,我们的民族仍旧是高贵的。”

  也许,那些企图遗忘自己前辈所犯下的罪行的日本右翼分子,就是被这个念头所支配着,日复一日地漠视他人的拷问,和来自道德社会的鄙夷——但是,失去道德审判感的他们,在这个“牢记与忘却”的问题上,可能真的接近了必然的答案——我们,我们的下一代,一不小心,就会忘记“慰安妇”这道刻在人类耻辱柱上的疤痕。

  无论是电影《二十二》,还是这本《慰安妇》,里面所有的人物与情绪,都在慢慢风化,随着时间的尘埃,脱离我们的现世。我们,仍旧还牢记着这些劫难。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再记它个六七十年。很多时候,我们不惧怕那些顽固的、无人道的矢口否认,我们也不认为这些狭隘的右翼势力可以左右世人的思想——但最令人惧怕的是,我们之后的记忆开始解体,开始褪色,开始淡化。

  就算记录方式多种多样,日新月异,如果,人民都不再回顾历史,不再被曾经的苦难鞭策前进,我们又能做什么来回击那些一直躲在阴森森角落的念头?

  《慰安妇》读后感(六):关于本书一些想到的

  我本以为这又是一本生硬的报告。毕竟,这种话题的报告太多了。生硬极了。没有活力,像没有泡过水的海绵扫过人脸上最柔软肌肤的感觉,让人疼痛与抓狂。   事实上,并没有。它是一本小说。   先说说这个话题吧。   慰安妇这个话题已经是一种世界公认的压抑话题了吧。无论是谁,只要还有一丝良知,当了解到这些女孩子昔日的遭遇,知晓到这件事情有多么的可恶、多么令人作呕、多么反人类之后,都会无法抑制内心的情绪吧。而且这情绪中除过愤怒,最多的应该就是痛苦。毕竟,我们只能在这个世上共享她们的记忆,看着她们的悲伤,却无法为她们在她们的有生之年伸张正义。这无疑是一道枷锁,让人背负着,脱也脱不掉。   不过这个作者改变了一下叙事方式。她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去描写主角美安的痛苦,反而更像一个孩子回忆过去一样娓娓道来。这样的叙事方式就像是阴暗仓库中照进来的一束光,带着墙外的温暖,同时又不乏墙内的潮湿。事实上,这样的方式使人更冷静些,反而更好地去思考,也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而作者的观点就很巧妙地夹在了美安的故事里面。   美安的故事很明显地被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在慰安所的抗争,第二个则是在家乡的抗争。在第一次抗争中,美安勇敢地逃出了慰安所,赢得了胜利。可当她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时,第二次抗争也悄无声息地打响了。这一次的抗争没有硝烟,也没有刺刀和鲜血,但是远比这些东西厉害的多。   所谓伦理纲常。   美安失败了。她最开始隐瞒,后来被发现,被所有人唾弃,包括她的家庭。所有的人都认为她是个“妓女”而不是个受害者。那种伤害,对一个已经快要变成玻璃娃娃的少女来说,简直像贯穿玻璃的一柄长枪。   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无法将慰安妇这个集体聚拢起来,并向日本政府这种反人类行为施以沉重一击的社会原因。   是我们自己的压迫。是我们自己人在逼自己人,而不是别人的错误。我们将自己人从山下带上了悬崖,将自己人推下山涧,还在嘲讽着自己人的遭遇。这种行为,难道不可耻吗?   作者在文中除了运用美安的视角,还用了自己的视角。当作者和人谈起来,并表示想要见一见这些慰安妇时,大多数的慰安妇都表示不见人,或者说出故事,但恳求不要将自己的名字公之于众等等。因为那之后,等待她们的就是歧视,嘲笑,与不被理解。   毕竟,知道这个话题的人真的太少了。少的可怜。许多人因为无法背负痛苦,自动选择遗忘。我周围不知道多少人,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近代史。他们宁肯沉浸在帝国余辉中,也不愿去看看永远也不该忘记的东西。   还记得原来看过一部慰安妇主题的纪录片电影。影厅里人寥寥无几,而且大多都在闲聊,在抱怨,在笑。多么沉重的话题,在他们的眼中,竟然还不如蝼蚁重要。这样的社会,我不敢想象。这样的记忆的未来,我也不敢想象。   永远也不能忘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慰安妇》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