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亲密》是一本由[美]罗伯特·奥古斯都·马斯特斯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绪亲密》精选点评:
●读过最好的情绪书(第一本入门),19种情绪每一种都可以了解它
●翻译极差无比!简单的逻辑关系都理不清楚。 看在翻译的份上给三星,对于普通人来说,其中的一些方法并不适用。且啰嗦冗杂。很多地方只是体验,并不严谨。但也给出了觉察和改进的方向,对我有一定帮助。
●教会我们如何控制情绪
●情绪就在那儿,寻找着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有的时候人们试图控制,关闭,忽视,压抑,或者麻木,很多的处理方法,自知或者不自知,很难真正清晰的看清它流入的方向。这也引出了情绪亲密的主题,我们究竟,是把情绪当作朋友,还是敌人?更深层次的是,我们把自己当作朋友,还是敌人? 这样的发问让我自己愣住了,想到自己或者他人情绪失控的时刻,曾经被情绪淹没的时刻,而这之前,我们是如何将情绪引流的呢?这是值得带入生活去觉察思考的问题。 另外几点我觉得很有趣,情绪作为进化过程的产物,保护着我们,同时限制着我们。和情绪的关系,真的是重要的课题。情绪化并不是耻辱,承认并观照这一点,就可能以更丰富,更有益的方式来创造彼此的相遇。
●关于情绪的最好的书,探索-认知-体验-领悟-整合,每一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获得不少启发
●就像推荐词说的那样我们寻找的情绪秘密这里真的都有。贴切的描述,亲和的文字,贴心的训练指导,几乎要戳中泪点。
《情绪亲密》读后感(一):治愈书籍 推荐
因为有些事 心中被恐惧不安紧紧包裹着 于是我针对性地看了书中关于恐惧的章节 现在由内而外平复了不少 痛苦转由舒坦代替 感谢这本书治愈了我的内心。
当恐惧之声升起时 不要想着去逃避这种情绪 应该直面自己的内心 与恐惧拉拉手做朋友 把恐惧当成一个脆弱而又纯洁的小孩子 用慈悲来安抚她受伤的心灵 理解她 接纳她 倾听她。
《情绪亲密》读后感(二):情绪沟通
情绪沟通
——读《情绪亲密/唤醒19中情绪的隐秘力量》
《情绪亲密》读后感(三):当怪兽来做客
约翰和妻子住在偏远的山区。某日深夜,家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他衣衫褴褛,疲惫不堪,声称要讨杯水喝。在约翰转身去厨房拿水时,那人却掏出匕首,挟持了他的妻子。局势顿时变得紧张。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随我打开这本书----《情绪亲密:唤醒19种情绪的隐秘力量》
我们自己是世界的客人,而情绪又是我们内心的客人。它常常不招自来,是个不速之客。
我常常想,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为什么第一个言行便是哭泣呢。科学的说法是:“怀孕育儿 胎儿在母体内泡在羊水里,是没有呼吸的,所需氧气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这时,胎儿两肺是闭合的,肺动脉中没有血液通过。婴儿出生通过产道时,两肺被 压缩后迅速扩张,动脉导管闭合,肺动脉开始有血液通过,婴儿开始用肺呼吸。这时,婴儿就开始哭。”但是这个解释却并不能使我满意。我的解释是:人是带着情绪来到这个世界的,不管你愿意与否。情绪是我们内心里那与生俱来、永远无法杀死的木马。也就是说它是我们身心机制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
阅读《情绪亲密》,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并非是一本完全意义的激励之书。它甚或也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疗愈之书。它只是一本“常识之书”。它内里包含更多的是我们早该知晓却长期被蒙蔽而从未认真、用心和有效去提取过的一种叫做“常识“的福利。作者马斯特斯以其35年的心理干预经验以及那颗不倦不悔的探索之心,向我们娓娓道来关于情绪的那些事。因而它是一本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常识之书、认知之书。
心理学对情绪的定义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特定的行为。作者没有特别说明便给我们例举了19种情绪。它们是恐惧、集体恐惧、羞耻、愤怒、悲伤、快乐、悲痛、厌恶、内疗、抑郁、轻蔑、自我怀疑、偏执、嫉妒、狂喜、幸灾乐祸、羡慕、惊讶和敬畏。乍一看就明白他要给我们谈的主要是负面情绪,也就是狭义上的情绪。只是他给它们做了做了有见地、有建设性的规整和分类。那么,为什么作者要跟我们谈这些个呢,我想他是想告诉我们他不是在做纯理论上高谈阔论,他更希望提供一些心理干预的可能。而且他”预谋“干预的方式又很特别,就是利用了”亲密“这一从前闻所未闻的奇武器。个人认为,马斯特斯博士正是凭借一种探研的热枕与几近”疯狂“的洞察才得以发现这一利器的。
在阅读中,我常常惊叹于作者的洞察力之深远,也常常被一些”无情的揭露“而撕碎(撕碎的是我那陈旧而脆弱的内心),更被其充满正能量而萌萌哒的表达所打动。比如他说,在同性关系中,女同们比男同们更愿意寻求心理疗愈;比如他说,对男性和女性而言,情绪亲密都是一项爱的工作,能够催生真正圆满的关系;比如他说,”亲密“男人的羞耻心可以让其放弃执行强奸的原计划,转而有礼,转而不狂;比如他说,健康的厌恶并不会贬低他人,反而保护了我们远离不洁之物。(相信爱憎分明天蝎们看到这里定会有找到知音的感觉。呵呵)如此这些,比比皆是。在作者,那是系统和理性分析下的信手拈来,于我们,却又无疑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革命和头脑风暴。
在叹服作者的洞察力和热心之余,我还尤其叹服作者做学问的那颗”平常心“。他一开始就没把情绪这回事当做敌人,深刻理解了情绪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是人在对客观认知中必然产生的一系列互动的并称。情绪既然并无对错,何妨”亲密“。而”亲密“之后的奇妙”生成“或曰”合成“将是我们身心的一种强大免疫和抗体。原来是木马的它们在”亲密“的化学作用下将被温柔地”以毒攻毒“般转化成360安全卫士,然后像保护电脑和手机一样自动开启保护模式以保护我们人类生来脆弱的内心,从而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生活环境中发挥意想不到的强大效用。
本人从前是学过心理学的。而今读此书又是一次向大师”飘洋取经“的机会。
我尤其醉心于作者对于羞耻的”亲密解读“。作者将羞耻划分为健康的羞耻与不健康的羞耻。他认为健康的羞耻能触发我们心底的良知(我们内在的道德感),不健康的羞耻触发我们内心的批评家。同时,他同时提醒我们,不健康的羞耻会常常伪装成我们的良知而存在。他尤其谈到该如何在亲密关系中面对羞耻心。他大胆鼓励你跟你的同伴分享你的羞耻,而且不应拖延,该道歉时发自内心去道歉,从而及时将不健康的羞耻心在交融互动中转化为健康的羞耻心。不必怀疑,这种观点,对老百姓在性生活中有着十分良性的指导意义,也对一些特殊的性爱方式比如SM具有非常健康而有益的引导作用。
说到这里,真心觉得马斯特斯博士真的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操碎了心。心里满溢一种奇异而久违的感动。心想,我们中国也需要这样有水准、有情怀、默默耕耘、至诚奉献的心理学家。他多像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在悬崖上的麦田边,以防止我们这些贪玩的孩子不小心坠落下去。他多像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一个交心的朋友。
让我想不到的是本书的结语是段具有相当哲学意境而耐人寻味的话语:
存在的感觉并不是开始于此结束于彼。它既不在时间之中也不在空间之中。它没有现世的坐标。然后,他仍然是一种感觉 —— 不是对任何事物的特殊感觉,而只是一种感觉。
不知道你对这种”不务正业“的表述怎么看,反正我是很喜欢。它让我陷入心理和哲理的双重迷思,从而得到关于情绪调节的新的启迪。
说到这里,开篇我讲的那个故事也有了答案。如果当时约翰能善待这位不速之客,也许情况就不会那么糟糕,那位不速之客,也就是我们心灵的怪兽也许自己就不会那么紧张,有可能他会因”羞耻“而离开,而不会掉入到犯罪这样的麦田边的悬崖,也许他还会坐下来和你喝一杯酒。当然反之,整个家庭将更大风险和可能面临一场灭顶之灾。
是啊!”我们的每一种情绪,既是帆船,也是海洋。“
《情绪亲密》读后感(四):走进情绪的核心
情绪伴随人活着的每分每秒,活着就是感觉和经验情绪的过程,对于情绪的了解我们却知之甚少,并未注意到那是一种未被开发的力量。
了解情绪,与情绪亲密起来,借由表达和分享情绪,与他人变得更加亲密。
与自己的情绪越亲密,越能熟练地接纳和表达他们,从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当任何情绪发起的时候都要充分地去感知,不要逃避,不要指责。彻底认清此刻情绪所要表达的意图,洞见和有意义的联结就会自发出现。
情绪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词,情绪比思考更加敏锐,唤醒人们在瞬间做出行动,释放自己的情绪。
而不受抑制的情绪会影响人的社交能力和心智,情绪激动的时候总会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不管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都要去了解而不是逃避。
当情绪达到极端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与情绪完全分离,来保护自己,但是这种方式不仅会给心灵带来极大的创伤而且容易将真相封存于内心之中,内心会变得更加封闭,沉默和退缩。
恐惧并非是条件反射而是一种感觉,哺乳动物都有恐惧,但人和动物不同的一点是,人会将恐惧投射到过去和未来,会削弱理性思考的能力。
恐惧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担心,焦虑,畏惧,偏执,怀疑等等。通过冥想的方式让自己沉浸在恐惧中,尽量放松因为恐惧而收缩的情绪紧张,试着与恐惧共处,不要逃避,敞开心扉去面对恐惧,看清楚在自己面前的是什么样的信息,感觉隐藏在恐惧之下的东西。
羞耻是一种隐藏很深的情绪,是自己缺陷被暴露出来之后生气的一种痛苦的自觉意识,健康的羞耻是良知的声音,但是大部分羞耻都是带有偏见的来自内心“批评家”的攻击。羞耻会导致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和自己内心的那个批评家建立连接而不是远离他,允许他在内心占有一席之地,但自己不再受其摆布。
当愤怒占领内心的时候,有的人会沉浸于暴力,愤怒本身没有错,而是我们对待愤怒的处理很糟糕,有的时候甚至会指责自己又生气了,只是简单粗暴地抑制愤怒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可以先尝试从狂乱的愤怒中尽快撤退出来,然后在内心彻底的将愤怒释放出来,在愤怒的过程中注意保持警觉和意识。不要让愤怒控制我们。学习让愤怒的力量穿透身体,对内心不造成影响。
悲伤是一种把人往下拽的力量,悲伤与抑郁不同,抑郁是消极的,而悲伤能够成为一种力量,甚至有可能是积极的,悲伤的时候就要尽情哭泣,因为眼泪可以带来深层疗愈,哭泣的时候身体放松,身体柔软,是对心灵杂物的清扫,是对痛苦情绪的发泄,不要抗拒眼泪,允许悲伤浮出表面。
快乐能够带来幸福感,这是一种扩张性的,从头到脚的满足,幸福是由心灵和精神的提升带来的,不在外面。用心找寻能够唤起内心“我觉得很棒”的部分,去体验幸福的感觉,快乐是幸福的轻松表现形式,它感染力丰富,在冥想的时候可以让内心重温快乐的感觉,这样能给身体带来幸福感。
厌恶的情绪最难以掩饰,相比愤怒厌恶传达的更多信息是拒绝,厌恶不需要公证,只是蔑视和反感,在厌恶中味觉系统和触觉系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心理做好了任何击退冒犯者的准备。健康的厌恶不会贬低他人,只是聚焦于行为上,而不健康的厌恶则是带有贬低和侮辱。让慈悲进驻内心是对厌恶最好的缓冲。
内疚是冻结的羞耻,这种羞耻中充满了一定程度的恐惧,内疚是对违反自我道德的惩罚,切断自我惩罚的内在循环,不要让谴责阻止行动。
抑郁虽然不是一种情绪,但是却十分普遍,这种“化学失衡”令人心情沮丧,没有动力,感到不快,如果能尝试与抑郁共处,能够深化了解自己的方式,用清醒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世界,当抑郁成为疾病之后,就要去医院看医生用药物来解决了。
抑郁在本质上会令人枯竭,就算睡觉也不会得到充分的休息,抑郁是一种远离压力和痛苦的自我保护形式,一开始或者是轻度的话还是有益处的,但是如果过量就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能够深入到抑郁的源头,就能发现内心最初的创伤所在之处,去面对这些创伤,重新调动身体的活力去抵抗。
自我怀疑是缺乏远见的质疑,如果长时间占据心灵的话,就会演变为恐惧和焦虑,探索自我怀疑能够更好地了解头脑所思所想,运用积极思维将自己带领到美好的一面去,怀疑自己的怀疑,切除不正确的怀疑内容。
本书给很多情绪下了定义,所有的处理方式都是与他们建立连接,不管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可以通过冥想的方式让自己与情绪更加亲密,这样一来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就会消失,而对快乐还有幸福的积极情绪反而会增强,从而增加我们对情绪的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