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朋克不死》影评精选
日期:2022-05-18 02:06: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朋克不死》影评精选

  《朋克不死》是一部由Susan Dynner执导,Glen Matlock / 比利·乔·阿姆斯特朗 / 杰拉德·威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朋克不死》影评(一):一无所有只能行动起来

  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吗,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富有,每个人都卑贱,每个人都值得杀戮,因为每个人都成熟,

  这是一个播种和收获的地狱,来看这里的天堂幻想吧,但是我们是朋克,我们不需要这些,

  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事情,自己做,这就是朋克,

  想起那些已经消失的东西,其实他们都没有消失,这是sub的味道,总有一天回成长起来,

  彻底地破土而出,

  《朋克不死》影评(二):punkpunk

  我觉得这部电影里很多punk的东西没说清楚,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发行的缘故。但确实使我增加了了解。只是看的时候感觉太形式化了。punk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形式。愤怒是核心。也就是说,哪怕你每天穿西装打领带,你内心是个punk你就是punk。你就算留个莫西干,什么地方都怪里怪气的,不具有punk的精神,你就不是punk。punk不是流行,不是形式。

  《朋克不死》影评(三):在里面很受触动的话

  我是朋克吗,当然是 不管指节上有没有纹身去,我就是朋克一百年以后还是。那么你是朋克吗?我不知道,我无所谓你是不是朋克不由我说了算懂吗?谁是朋克?我不知道,我不是警察但我知道我是朋克乐手 我还知道有些十几岁在上高中的孩子像我一样,非常害羞被同学排斥,不能融入 他会以局外人的心情想,组个乐队 他是朋克乐手吗?是的他是 他有吉他,但愿有,但愿还有音响 他将演奏朋克?我打赌他将是朋克 某种东西来源于朋克摇滚 去,我怎么能说那些少年是不是朋克?我不会去决定,究竟是为什么?我不知道

  《朋克不死》影评(四):Punk never dies

  生是朋克,死是朋克。

  好片子。

  五十字,我写不到,但是五千字也不足以表达里面的东西。

  所以我决定用极度不和谐的方式来凑够这篇评论的字数。

  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操你妈

  够了?

  《朋克不死》影评(五):朋克不死!革命万岁!

  起源于工人阶级的朋克,还有那么多觉悟了的资产阶级子弟,如恩格斯般的谦恭,深居地下,推动历史进程,揭露政治丑恶,组建朋克军队!最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浮上地面的流行朋克,虽然商业,仍然以地下为荣耀!带苦的甜,苦涩的背叛掺杂在商业的甜饼里进入“背叛”的朋克口中,却没有使他们背离朋克原则,如greenday般持之以恒反抗美国暴政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些OLD赞扬与学习!纵观全球朋克发展史,朋克没有死也没有达到高潮,40年我们的历史给我们这些现行的朋克树立了正确的框架,由我们把朋克运动推动到极致!!!

  掘墓!!!

  附注:可能优酷这傻逼如豆瓣一样,迫于什么鸡巴运营商的压力,把《朋克不死》视频删除了,逼得我在土豆又找了一个。这样也好,这说明这帮孙子害怕了!这帮财团的走狗们害怕了!哈哈!~

  《朋克不死》影评(六):你真朋克!但,真朋克怎么说?

  

原本是奔着Iggy Pop和 the stooges去的,结果发现Iggy昙花一现。

影片主要展现了朋克人的生活态度,从怪异的着装开始一步步将朋克这一群体展现给观众面前。

早先的朋克乐队用着装来展示自己的身份标示,用暴躁的音乐抒发自己内心中对世界的不满。后来,原本吃不上饭的朋克乐队突然一夜爆红,他们的音乐上了电台,MTV,可大部分朋克乐队成员还在干着一些小工作——刷油漆,洗厕所。有位乐队主唱如此形容自己的爆红:“我开着车,发现电台里放着我的音乐,后备箱里还放着刷油漆的家伙事。我停下车,好奇的看望四周,想知道那些坐在车里开车的司机知不知道唱歌的人就是我,那个刷油漆的!”

随着爆红,带来的还有商业化对朋克们的影响——时尚潮流开始消费朋克文化,朋克原本的身份标示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潮流符号。最潮流的时刻,大街上每三个孩子就有一个人有着朋克的气息。他们戴着柳丁手串,表示自己可不怕妈妈!由于商业气氛的浓郁,大量的服装厂商开始从朋克身上获取灵感来赚的利润,可同时的朋克歌手还在为着自己的伙食费而发愁。“一个乐队的成员甚至会掏空腰包只为加满油,只是为了能够周游四处进行演出。” 苦恼的并非只有朋克,父母家长,此时也开始大举保护孩子的旗帜来反对朋克音乐。“这是杀人音乐!”

不知何时开始,原先耀眼的Sum 41, Green Day, Sex Pistol, Nirvana也难敌现实,朋克开始走向下坡路。但好在老一辈的朋克歌手及时发现了这一点并将朋克带入了地下音乐的范围,40多岁体态发福的朋克歌手散发着残存的青春活力时,也在期望会有新人加入朋克,将朋克传承下去。

朋克又火了,不过,歌迷似乎不太买账。新复苏的朋克乐队,觉得自己跟上一辈乐队还有“联系”,他们认为自己玩的还是朋克。可歌迷却认为朋克开始融入了不同的元素,金属元素、流行元素。更有甚者,公开在大街上斥责Sum 41 不再是朋克,后来Sum 41主唱对线不过表露自己身份,镜头切换到sum 41主唱,他在对方的歉意中留下了一个含义复杂的眼神作为本章的结束。

最终,那些玩朋克的暴躁青年开始认识到现实的重担,房租的压力第一次浮现于他们的眼前。有一个朋克在镜头前表露:“我当时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下一顿有没有的吃”。由于现实的压力,和嬉皮士运动的星期,朋克此时开始变得有些哲学。“朋克和嬉皮士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朋克是雄辩的嬉皮士。”不过关于朋克和嬉皮士一致所认为教条的“世界变好了吗?” 一位朋克老炮在镜头前直接摊牌 “朋克25年,什么都没改变。”

关于朋克不死这件事…… 我个人的认识是,“朋克精神不死,只要还有不平等,朋克就会从大众中浮现而出,乐队手用大量的失真和头破血流的pogo来发泄自己内心当中对当局的不满。“

朋克是不死,但是也没活的很精彩。

  《朋克不死》影评(七):龐克不死

  這是一部為紀念 Punk Rock 三十週年而拍的紀錄片。

  龐克搖滾源之於工人階級,「憤怒」是核心。因為對社會、世界諸多議題與體制的不滿,他們憤怒、叫囂,以最直接衝動的噪音來表達;同時也反應在服裝造型上,刺青、刺頭、穿環與破洞的T恤、皮衣等等,在早期都是一種識別性的反體制標誌。

  但三十年過去,隨著龐克聽眾與接受者的增加,原本只在地下室、小酒館表演的地下龐克,也必須面對同商業主流之間的辯證。就像所謂的龐克打扮,發展到後期成為一種時尚。所以不能反客為主,不是穿上什麼樣衣服、打扮的人才是龐克,重點還是行動背後的精神本質。

  導演聚焦於此,大量訪問歐、美老中青三代的龐克樂團,包括 The Adicts, Anti-Flag, The Anti-Nowhere League, Iggy Pop, NOFX, The Offspring, The Ramones, Rancid, Sex Pistols, T.V. Smith, Social Distortion, U.K. Subs, The Used 等等。

  看到七0年代末的老骨頭們,面對龐克精神的低潮期可能的失去、質變,十幾年來,他們只是不斷繼續地巡迴演唱、傳承,例如原本有媒體能見度的 U.K. Subs,仍選擇轉往地下,二十幾年來各地巡迴著,樂團的 reunion party 上幾代更替的樂手齊聚,好不熱鬧;甚至有二十幾年來從未更換團員的樂隊。他們通常所抱持的信念是:不把龐克當職業,就是一份愛好,所以一路走來,還維持當年開破車住破旅館,只為唱歌、分享音樂的單純(唯一的變化就是多了小孩一起唱唱跳跳,笑)。當昏暗的幾百人場子,被十幾歲的年輕人塞滿,舞台上蹦蹦跳跳的是五、六十歲,頭髮越來越稀疏的老頭,那種傳遞的氛圍,很令人感動。很多事物的成功與意義,就在於累積,特別是文化方面,然後有一天它們會在意想不到的時機,開出一種茂盛。

  由於導演關心的是地下樂圈的活力,也能看到現在十幾歲的青少年們,以一種長期在商業體制底下生活所以更清醒與純粹的心情與行動,在各地所搞的地下龐克場合,可能是個後院,或是個一群人聚集起來的「家庭」。龐克對他們不只是音樂,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與情感的聯繫、溫暖。

  噪/躁動的龐克搖滾既來自憤怒,意謂著他們都十分關心社會與政治議題(至於情歌,有人看不慣它的呢呢喃喃,有人卻認為那是對生活複雜度一層更深刻的理解。畢竟所有的憤怒,歸根究柢,還是來自「愛」的)。Green Day 的主唱 Billie Joe Armstrong說道,他從未在學校的教科書裡學到政治,卻從龐克樂裡學到了。而對這些議題與事物的敏感,除了來自本身階級與在群體、體制下的疏離感之外,也代表不斷的思考與感受。對我而言,那是強調一種人的完整性,先活得像個人,而不是在體制下把自己給非人化。於是在強健而無處宣洩的的活力底下,重又啟動對知識與思考的啟蒙、對既存不滿的反動。

  所以玩龐克不需要完美的技巧,首重的是一種態度,在不被接納的排擠裡,去反思、有感於更多更寬闊面向的可能。於是去作、去 DIY,在大街上聚集起同好。而只要繼續有叛逆的、格格不入的、早慧的青少年,相信這份 Punk Attitude 也會流傳下去,只要我們都保持清醒。Subhumans 的 Dick Lucas說得好,經過 25 年的驗證,龐克搖滾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依舊充滿飢餓、不公與戰爭,但龐克卻深深改變許多人的生命歷程。我想,音樂之於教育是一樣的,過程雖然緩慢,卻是最根本的一種啟發、再造與希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朋克不死》影评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