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狄兰·托马斯诗选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5-01 03:32: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狄兰·托马斯诗选读后感100字

  《狄兰·托马斯诗选》是一本由[英] 狄兰·托马斯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狄兰·托马斯诗选》精选点评:

  ●五颗星全是给英文原诗,翻译负分

  ●可能想看懂狄兰托马斯我还得等等

  ●翻译还不如网传版(这一系列的装帧好评)

  ●看了一年,还是直接读英文吧,虽然读起来还是磕磕碰碰

  ●翻译差评

  ●体验创世纪般的观感

  ●不太喜欢这版的翻译 相比这版里“我无言告知一个季候的风” 我更喜欢之前看到过的 “我哑然一个季候的风 ” “时间怎样沿星星滴答成天堂”

  ●期待新译

  ●冲有英文买的。完全可以自己译。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狄兰·托马斯诗选》读后感(一):自翻It's not in misery but in oblivion

  (本人自翻试水,欢迎查错)

  海岸先生翻译的太烂了所以我决定来翻译了

It's not in misery but in oblivion

  在遗忘而非苦难中

  在遗忘中而非苦难中

  绝非在愉悦的情绪之间。

  对春天的呐喊

  穿过恒古的冬日。

  他将倒下,此后我们的吐息

  使他圆润的面庞冻僵,

  继而在他宽阔的口中找到归宿。

  我们必须低语着穿过小径,

  只因我们曾拥有的爱与他血液中的荣光

  顺着静脉游走

  裹挟着谨慎的力

  穿过所有的季节

  从土壤中喷涌而出,

  直到源头枯竭,

  然而血管终将萎缩。

  他尚未对坟墓有所觉察

  尽管我们贬损这小径,

  将四散的追思埋入可憎的时辰

  这场高烧,正如溺毙,往复不止。

  他死去了,躺在家中,孤身一人。

  但我们的胸腔中,抑或是干涸的脉管中

  没有冗杂的话语。

  我们的不幸,

  在我们的呼吸之中消逝

  最终无一沉淀。

  浸没在罪恶抑或是欢愉中的我们,

  不会撕裂他周遭的帷幔,

  不会将这不幸吞食或刺穿。

  谁能告诉这好色之人

  遗忘如此无情。

  《狄兰·托马斯诗选》读后感(二):“而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

  “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 Dead men naked they shall be one With the man in the wind and the west moon; When their bones are picked clean and the clean bones gone, They shall have stars at elbow and foot; Though they go mad they shall be sane, Though they sink through the sea they shall rise again; Though lovers be lost love shall not; 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

  断断续续地,终于读完Dylan Thomas的集子。Dylan Thomas的诗歌意象密集而炽烈,韵律铿锵而用词富有质感。宿命的死亡,迸发流溢的欲望,无望的疯狂的性,灼热的绝望与爱恋,Dylan Thomas是疯狂地燃烧的奔突的火焰,他的诗人间罕有的勃勃的生命力令人战栗惊叹。我反复地读他的《穿过绿色茎管催动花朵的力》、《而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先读海岸先生的译文,再小心翼翼地一遍遍地读原文,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Dylan Thomas的诗恐怕不会好译。我实际上对海岸先生的译文已经相当满意,认为既然最大地保留了诗之为诗的微妙感觉,倒也不必强求什么通俗雅驯,毕竟Dylan Thomas充满生僻词与自造词的原文本就难言晓畅易懂。

  去年冬天在北京,在学校西门外的Nova酒吧,我和朋友夤夜饮酒,慷慨地谈论人生和艺术。酒酣耳热,我们一起纵声朗读Dylan Thomas的诗歌,他用中文,我用英文,引得全酒吧的人纷纷侧目。然后我们一起温顺地走进酒吧外的良夜,那天寒风刺骨,我们仰起头,望向仿佛亘古不变的清澈的星空。

  《狄兰·托马斯诗选》读后感(三):不要温顺地走入那个良宵

  

电影《星际穿越》中一首《不要温顺地走入那个良宵》(Do Not Go Into That Good Night)不仅把人们从科学的冷漠里带入到诗歌的激情间,而且重新把中国读者引进狄兰·托马斯的诗歌世界。托马斯丰盈的意象、词语的翻新、打破逻辑的句法结构以及他颇具个性的喻体下的本体,这一切使他的诗歌改变了现代诗歌的范式。他的诗歌从感性世界出发把一弯平凡的明月、一片树叶、简单的一个梦赋予了艺术的真实和升华。然而,诗人并不是单纯地追求诗歌的实用指示功能价值,而是在潜意识中挖掘新奇的意象,然后把这些意象以跳跃性、流动性的、跌宕的艺术狂想形式展现出来,表达和强化其内心的情感。托马斯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现代性,因为他的诗歌以非理性的怪诞意象和超越逻辑的、非理性语言来表现他对生与死、创造与毁灭、人类生存与宇宙规律等方面的思考,具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色彩。托马斯诗歌中的超现实主义美学张力能把读者带入由诗人从语言现实和自身出发设置的一种独具个性的、颇有神奇魅力艺术审美新领地。而他的诗歌在具备现代主义诗歌语言共性的同时,还兼有浪漫主义诗歌富于想象力、憧憬自然美、返璞归真的特点,托马斯的诗歌在他那个时代被合理地认为是新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端,他的诗歌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1、狄兰·托马斯诗歌语言独具个性的美学张力

(1)以非理性、暗示逻辑的现代诗歌语言形式力求达到诗歌语言"神奇"和"创新"的美学张力

在20世纪初期,整个西方现代社会的语言危机直接激发了现代主义作家们的语言创新意识。这时的语言危机主要在于语言变得无力表达个人的体验及个性特点,且与整个社会经验和结构相脱节,就使得社会人群越来越受制于语言。面临语言危机带来的尴尬,现代主义诗人们开始寻找新的表达模式,试图用新的创作手法来探索语言表现客观世界的新途径。"超现实主义者认为文字之于诗人,正如画的对象之于画家。不同的画家对同一朵花有不同的感受,画出画来就各有不同。而不同的诗人对同一个字有不同的感受,写出诗来也就各有不同。因此,发掘词的多种意义和遣词用字,对于超现实主义者就成了非同小可的事"。超现实主义诗人的语言艺术就是打破逻辑和理性、道德和美学的种种束缚,把人的内心世界用各种语言手段及翻新的词语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在诗歌的"神奇性"中感受诗歌美的存在,以寻求表现客观世界的新方式。托马斯的诗歌不算是气势磅礴,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理性逻辑,但是在他精心变形的诗歌中读者却能读到节奏明快的韵律,流畅温婉的语调。

(2)从语言现实出发以浪漫的情怀和自然的诗歌画卷扩展其诗歌美学的张力,触发人们的内心感情

现代主义诗歌通常与灰暗、怀疑、精神压力以及自我分裂等主题有关,而托马斯的诗歌虽然追求语言的创新意识,但是他的诗歌主题却在自然清新中渗透着独具个性的浪漫特质。浪漫主义诗歌的主题一般包括回归大自然、缅怀纯真的童年等。—些浪漫主义诗人追忆童年美好岁月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歌颂都为托马斯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托马斯的诗歌绝少有不表达对自然万物的思索,他的很多诗都是关于自然界的"。他的创作继承了浪漫主义诗歌传统,也反对艾略特等现代派诗人对英国诗歌传统的破坏。

诗人通过诗歌语言的美学张力来召唤人们重新审视诸如生命意义、死亡痛苦、爱情、幸福、绝望、个人和社会关系等。简言之,对于生命而言,我们不仅要体验自己生命的存在,而且要感受自然的一切,不管是人、动物还是植物。也就是说,人应当凭借对生与死、爱与恨、存在与宇宙等的寻思中认知一切事物从而开创新的人生、热情、希望和幸福。

可以看出托马斯的诗歌语言具备现代诗人的共性。然而现代诗歌的基调是灰暗的,往往让人觉得压抑,对于后来的读者反英国诗歌传统的现代派诗歌相对而言过于沉重,很容易引起读者抑郁、悲观厌世的情感。托马斯的诗歌却通过借助潜意识和梦境揭示“本我的秘密”自发产生意象的创作手法从潜意识中把不同形式的意象挖掘出来,使其语言打破了语言常规的羁绊,将理性的思维颠覆。诗人选择最符合想象目标的意象赋予诗歌个性化的人生描绘,以浪漫的情怀呈现出自然的纯美和脱离世俗烟火的美学张力。

  《狄兰·托马斯诗选》读后感(四):话语之力:大地上的欢乐与悲伤(论《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元音,在此处,为爆破音点燃,自诗人之嘴喷涌而出。在此处,将亡者的弥留被这样标记:怒斥、闪电、跳舞、歌唱、流星。在此处,语言的祈使之力层层叠叠扭结为劝诫的呼告,这呼告,是从死神处攥住生命的袖口喊出的最后之言:“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

  这呼告,是催逼着对死亡的远离吗?或者,言说对那灰色世界的仇视?然而,死亡并未得到直接的消极描述而沾染上负面的意义,相反,“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不以温柔之姿对待死亡,绝非因为死亡本身,而是死亡作为“the dying of the light”。

  这种区分并非琐碎无益的,这种区分使我们更细心地聆听诗的曲调,其中,赞歌从哀歌的底座流出,而悲哀则因为这大地上的伟大欢乐而更显神圣。我们从哪儿聆听出这根基性的伟大欢乐呢?也许从这里: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自然的正义要求着死亡,智者懂得这一点。但是,智者的话语,也许还包含着诉说死亡的话语,却不要求死亡,因为这话语还未分岔出闪电。这“未完成”(“had forked no lightning”)乞求着对时间的挣回,对生命的挽回。然而这一乞求,是以不可能之形象示人的,这种不可能,在自然之正义与人之正义的赤身搏斗中迸发出悲剧的闪光。这种不可能,却成全着诗的正义。在这种正义里,逝者以战士的形象怒视着走入黑夜。

  这样的印象在接下来的几段中持续得到加强,在“最后一浪”前,善良之人以“曾经本可能”(might have)呼唤着失去的时日;狂暴之人痛惜对生命之欢乐的辜负,但“为时已晚”;严肃之人本可以“像流星一样闪耀欢欣”(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的失明的眼睛。这里,词语的响度,亮度,锐度综合成对生命的本真欢乐的赞美,从而,我们注意到这一点,被唤回的,被乞求的,被迫切要求的,并非生命的枯燥赓续,而是在生命的延续中本可完成的烈度的迸发。

  在这大地的欢乐之上的“悲伤的高处”,诗人将热烈的言辞赋予父亲,这言辞,卷积着欢快的元音从嘴中爆破而出:“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狄兰·托马斯诗选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