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做到》是一本由[美]肯·布兰佳 / [美]保罗·梅耶 / [美]迪克·卢赫著作,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道做到》读后感(一):少而精,重复做
值得阅读的一本书,醍醐灌顶,一直只知道学,也知道要行动,热衷于学习新知识但是不知道要"少而精"并且间歇性重复,除此之外制定跟进计划也特别重要。
【总结全书内容】 如何做到知道做到? 1、应用"少而精"哲学,间歇性重复 2、积极聆听,启动绿灯思维,时刻思考"怎样才能应用到它" 3、寻求某个能够帮助你实现转变的人,一起制定跟进计划
《知道做到》读后感(二):怎样将你所知道的,付诸实践!
怎样将你所知道的,付诸实践!
《知道做到》读后感(三):如何知道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1、识别缺失的一环:信息过载,消极思维,缺少跟进。 2、应对缺失的一环的关键在于重复!重复!重复!即间隔性重复。 3、信息过载:
人们应当少而精的学习,而非多而浅的学习。比如,对员工进行深入的培训,只讲授少数几样东西,然后不断的重复。每年讲一样的东西,用不同的方式。 4、消极思维:
A.一个对你充满信心的人可以改变你的人生;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去聆听什么。
.在这里,关键是带着一种开放、积极的心态去聆听,并重复这种积极、可能性的心态。
C.尝试在每一次给出消极反馈前,一定要首先给出积极反馈支持新想法。
《知道做到》读后感(四):《知道做到》读后感
我无意中在一堆书中发现此书,看此书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知行不合一。
我看了一遍后有所收获。在“得到”专栏上购买了成甲说的此书后,我收获更大。这时,自己有个灵感,可以在得到上找寻“每天听本书”上自己感兴趣的书,然后一边阅读一边听人说书,这样的收获会更大。
此书的主要观点是从知道到做到,关键在于“间隔性的重复”。
人们要采取少而精的策略,同时启用“绿灯思维”,在加上有一套自己的跟进系统。这样,人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
现代社会的新知识、新体验太多了,很多人都只会流于表面,极少人可以把一口井挖深。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只有聚焦在几点地方,你才可以做得比其他人更好。这其实就会成为你区别于其他人的地方,不论你将来找工作还是创业,都会成为你的一个名片。
看了此书,得到很多。开卷有益!
《知道做到》读后感(五):消除知行鸿沟:为什么许多事你明明知道,却做不到?
《知道做到》读后感(六):践行的意识
看完书先画图。
这本书的内容不算多,主要是讨论了学习的第二步——在“知道”之后,你要有“做到”的意识。也给出了一些关于“做到”的思考和办法。
但在我看来,从个人角度来说,只依靠书里的内容就很好的达成“做到”,是很难的事情。(我要强调一下个人角度,因为作者书中举了很多管理角度的成功例子,而我并不了解管理。)
为什么大家做不到少而精?为什么总是贪多?为什么总是消极思维?不能积极思考?为什么跟进系统总是很难建立,建立了也很难坚持?
不是因为大家“不知道”,所以如今“知道了”,也并非治本的良药。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一套完整、坚固、久远的心理机制,倘若不从源头处下手,这本书也会成为万千“道理”中的一个:“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这种“道理”。
但不是说这本书就没有价值,它很好的开启了我们的践行意识,让我们明白,学习不是止于“学习完毕”,而是始于“学习完毕”。
当你学完新的知识,开始将它融入自己的行为体系,变成行动的一部分,那才是学习的开始。
《知道做到》读后感(七):没有改变的学习都是在瞎扯淡
lt;知道到做到>2020年1月7日到2020年1月11日
核心思想:获取信息就是为了改变,没有改变的学习就是在瞎扯淡。
客观事实①:人都是从内到外在不断的改变。
改变的三个过程:1.知识上(获取知识的途径—批判的态度上看);2.态度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内在动力:1.给你带来了什么;2.给别人带来了什么);
3.行为上(1.选择一个能坚持下去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2.不断重复几个关键点,最少必要性知识)
核心概念:间隔性重复:1.边做事情边做笔记;2.24小时之内重读你的笔记;3.一周内写出总结并公开发布可以让别人评价你的地方。
周期性重复:制定跟进计划(一个月为期):1.找到这个领域的高手,观察他;2.不断的反馈自身不足再改进
要改变自己所需要知道大脑的运行规律:
大脑规律1:大脑一直在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学习新事物,一件事情是遗忘;
措施:1)间隔性的重复,可以通过训练改变;
2)应用少而精的哲学,只在关键理念上实践(需要不断的提取和思考什么是关键的);
3)跟进计划;
大脑规律2:大脑会对新事物产生消极、抵抗的情绪(你之前没有经历过的事物)
措施:学会绿灯思维,先说优点再说缺点。先接受然后再不断的验证。
《知道做到》读后感(八):从知道到做到,究竟经历了什么
一年前其实看过这本书但收获不大,今天重听,找到一些答案,原来听书的用途不是直接告诉你书里讲什么,而是补全你看书之后的认知不足。
为什么很多人知道却做不到?
▪️信息超载
大脑喜欢接触新鲜感,所以每天一看到新鲜的事情就会感兴趣,就会发动好奇心想去了解更多,从而产生更多想要学的东西,有时候就会忘记了原本自己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甚至产生知识焦虑。
→解决方法:
①明确自己目前的重点学习区域
②重复学习重要而精华的区域
③有多余时间再关注感兴趣的
▪️消极过滤
遇到跟过往认知不一致的东西时,我们的大脑容易产生抗拒的消极情绪,甚至刻意逃避以及忽略信息。
→解决方法:
①开启绿灯思维:了解新认知的优势与合理之处
②倾听+沟通
▪️缺少跟进
我们理应该用一倍时间学习,用十倍时间实践。
→解决方法:
①开展项目进度计划
②每天盯进度
③反馈中前进
当我们清晰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也清楚成事方法后,我们就只剩下动作:重复。2021很渴望体验一下重复的快乐❤
《知道做到》读后感(九):重复的力量
为什么都知道道理,却总是做不到?
《知道做到》这本书提出,就是因为做的不够。根据心理学研究,我们95%日常的思想、行为和决策都是潜意识控制。所以,仅仅知道,还不足以影响行为。要把知道的道理,贯彻执行下去,通过不断重复,才能把道理变成行为。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道理写入潜意识,从而影响所有行为。
一、为什么做的不够?
1、爱新知。
我们人类天然喜欢新知,喜欢探索新的信息、新的认知。这是我们大脑的多巴胺奖励回路在起作用,刺激我们。新鲜的信息,总能马上让我们兴奋,这种即时反馈的兴奋,驱使我们更进一步喜欢猎取新信息。
2、“做”的奖励回路太长。
去做,去实践,带给人的愉悦性,往往需要历时更久,奖励没那么迅速。因为去做的过程,奖励反馈没有那么及时,所以大脑对实践的兴奋并没有那么强烈。
3、“跟进“、”重复”很枯燥。
即便我们做了一次两次,但如果不能重复做下去,那么”知道“还是很难转为”做到“。而重复做一件事,其实很枯燥,甚至大脑是排斥这种行为的。
二、解决方案
1、精简信息输入。
我们做不到知道的道理,恰恰是因为我们知道的道理太多。因为知道太多道理,反而不知实践,延缓了行动,以至于一个道理都没有去实践。所以,我们需要精简”道理“,找准核心”道理“,不做信息奴隶。
2、做的过程中,增加即时反馈。
在做的过程,通过增加反馈,不断精进、深入,体验到提升,建立奖励回路。比如一个组织,公开每个人工作进展的可视化进度条,就能起到很好的行动反馈作用。
3、重复。
制定具体详实的跟进计划,间隔性重复,内化。
世界上,好的道理、好的工具不难获取,难的是,我们去运用它。只有当我们学着用它,实践它,”道理、工具“才会通过行动发挥价值,带来结果,让我们过好这一生。”结果“是靠行动产生,而不靠知道。
在这条已知的康庄大道上,大脑对信息的奖励回路是仅有的一只拦路虎。我们需要克服愉悦的幻象,死磕自己,为了更美好的明天。
《知道做到》读后感(十):道理都知道,但为什么还是做不好
As the author said, it's a tool for crossing the bridge from knowing to doing. But just a tool.
中国人讲知易行难,求知行合一。而这本书也从这一问题出发,先引出知行中缺失的一环,强调了重复的重要性,这个重复可以是看做对记忆遗忘曲线的应用。并且在书中,每一章末尾都会有精华的提炼,将这个“重复应用”应用在了将这本书应用到从书面的知行合一的知识到让我们实际地能应用这一知识。(老套娃了)而我也正在通过笔记/读后感重复中。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的时间线带入知易行难的三个原因,并分别给出了知道做到的工具,分别为:
1.信息过载。谈到信息过载我就想起了我曾经的论文,没想到会在这里再次遇见这个词。作者们认为人脑是有限的,我们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哲学。而我最近也正恰好在看美版的《福尔摩斯》男女主中也有关于人脑和精力分配的讨论。
我的看法与福尔摩斯不谋而合——人脑是有限的,但脑力是可以锻炼的。对我而言,我的瞬间记忆力不错,但是东西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因为我遵循的是“多而精”,我希望我能学很多东西并把它们都记下来,但是这样很累。看来我需要增加重复并且减少无关紧要的记忆(这一点对于决策和时间管理也是一样的策略)。现在的我依然遵循“多而精”,只不过未来会再减少对于琐事的记忆。
2.消级过滤。人对于未知或者与自己既有认知相悖的消息,总是倾向于过滤和排斥。这里也提到了重复的作用,当重复次数增多,受众会慢慢倾向于接受到完全吸收。(但在这里,我这个悲观主义者要提出一个风险: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受众的情感可能会有负面变化,类比广告的负作用)。
作者们应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两个方法:积极聆听、和使用绿灯思维。积极聆听是指采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信息,并跟以前的认知和想法联系起来,这也是我常做的。但是这里有一个理论: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新的记忆点会对以前的记忆点产生混淆。所以其中关于两个认识是否真的可以放在一起的判断以及其中得失的度量要靠自己掌握
关于绿灯思维,之前在某4A公司参加training的时候也接触过“戴帽子”的团队思维方式,会更全面,也同样适用于个人。
3.缺少跟进。这一部分是管理者需要对于真正有价值的培训,对于他们的下属提供更多的指导、支持和问责,并在他们运用的过程中给予积极反馈。注意:按进度提出表扬。
其实对于个人来说,第三点,其实是没有坚持。很多时候我们能学会一个东西,并且在初期运用它,但是,我们却没有坚持下去,形成一种习惯。而很多事情是需要长期才会有明显的收益的。对于我来说,我不喜欢坚持,因为这太累了,所以最好的是形成习惯,把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另,广东经济出版社2015年10月版中,第71页第二个“完全接受”,应为“完全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