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梦》是一部由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库执导,阿曼德·阿山特 / 贾米·埃曼 / 拉兹万·瓦西列斯库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加州梦》影评(一):家庭题材,拍的却很魔幻
讲的是一个精神病院回来的老爸如何和女儿修复关系的故事,但是拍的很魔幻,老爸依然在做梦,女儿依然带着怀疑审慎的眼光看老爸!但最终,老爸是真的!虽然我们看上去不真!老爸也为他的梦想付出了声明,或者说他在那下水道里寻着了自己的梦幻国度!
家庭题材,却拍的很魔幻,挺有新意的!
《加州梦》影评(二):有点烦躁
情节是比较慢的,不过还比较符合所要表现的主题,慢条斯理地展开。那份期待与莫名的反感是属于不同的经历吧,谁又会反感并未加于己身的打击呢?可是当期待的梦也开始向自己反击的瞬间,期待是连同梦一起破灭的,多么厌恶自己的无知呀,又哪里会知道漫天的耀眼烟花洒下的是泪与血的懊悔,还是把自己放在命运的天平上承受命运的轨迹吧,让他匆匆的过客随车轮离去。
生命需要精彩的瞬间却不能用这瞬间担负全部的生!
《加州梦》影评(三):熟悉的感覺
一顆出走的少女心,愛上突然闖進平靜小村的軍人。
多麼似曾相識的羅馬尼亞版《孔雀》。
一面咬住美國的霸權主義,間中諷刺克林頓
一面自揭東歐人,政府貪污官僚化,人民愚昧
quot;Monica and David"是多麼的青春浪漫愛情故事竟然緊接
quot;Doiaru and Jones"的老頭子吃飯劇情,雖然這節節奏轉慢(悶),但卻交代出Mr. Doiaru阻撓列車前進的理由。
《加州梦》影评(四):孤独的战后儿童,再也无法抹去战争阴影
一部获了大奖的罗马尼亚电影,名字就叫《CALIFORNIA DREAMIN》,79年生人的年轻导演拍完片子就早逝了,给我们留下这个罗马尼亚文片名为ENDLESS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列装载着美军武器及士兵的火车在途中一个小站停留的故事。故事里一个对童年战争阴影无法释怀的火车站长,孤独地带着他已经成长的独生女儿。他恨美国人,女儿却与停留在站上的美国兵调情。
两代人,对生活的任何方面都感受不同,尤其是对待美国人的态度。
片子结尾,站长终究没有能阻拦美国人的前进步伐,他孤独地接受所有人的挑战,最终死在当地居民的围攻里,死在女儿面前,一个强壮威严的男人,一瞬间失去活力。美国兵,到底是助人者,还是战争制造者。无论如何,他们总是最后取胜的人。
即便不能控制结局,我们可控制自己的态度,站长的死,就象萨达姆的死一样,叫人震撼,发人深省 —— 对于世界来说,美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片尾曲奏响,正是那首熟悉的CALIFORNIA DREAMIN,遥远的季节和城市,爸爸妈妈乐队的声音,来自美国。
《加州梦》影评(五):没啥好,也没啥不好。
这部片子由于英年早逝的导演而在今年的戛纳上格外引人关注,毕竟是人最后一部片子了,怎么也得表示点尊敬。最后捧回un certain regard“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影片奖,不管他致敬成分有多少,还算实至名归。这是那种典型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社会的电影,敢拍这种题材的导演就不是省油的灯,所以不出佳片也难。其实本片也算中规中矩,没有突破,也没有错误,以一个小镇为背景展开的故事,牵扯进的事情极多,线索比较烦杂,黑白的闪回镜头其实在剧中起到的是解释人物心理溯源的作用,其他的任务并没有太多的深度可挖,只有老头子Doiaru是一个个性设置复杂的角色,闪回镜头也全是围绕他展开。另一个海报上大大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则显得比较简单,他对于本片其实是一个剧情开始的导火线,也是Doiaru一种夙愿,一种症结的实现载体,美国人来了,但是此时已不是二战,美国人不是来就你的,而是来侵略你的,对于Doiaru来说,他就既是魔鬼,又是天使。老头子一辈子怕孤单,坚持原有的信仰,最后在女儿要离开,又将重回孤独的情况下死去,不知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无奈。
全片2个小时30分钟不止,着实吓了我一跳,要不是坚信他会是佳片,绝对坚持不下来。的确,这种电影,绝对是好电影,但是这部又是好的当中的其次的,有这么长,大家别看了。
对于中国影迷来说,本片结尾音乐倒是能震人一震,那首熟悉的California Dreamin',在这里感觉实在是太特别了。加州啊,我也梦着呢。。。
其他我自己的影评欢迎来我space看:
http://jeff-lee1987.spaces.live.com/
《加州梦》影评(六):随波逐流仍有梦
节奏有条不紊的展开 镜头很平实 没有过多的润色 诸多细节体现了当今罗马尼亚的风貌 在更新在发展 但是不免感染上全球化尤其是美国化而带来的精神迷失 当代罗马尼亚年轻人上外语课上的不专注(好象学的是西班牙语)但是对美国文化甚至美国人的狂热追寻可见一般
罗马尼亚短短一百年间 经历数重革命 所有变革必定体现两面化 从君主制 到资产阶级革命 到成为社会主义苏联小小邦联 再到今日和平演变缓慢步入 或者说是随波逐流地走向欧洲共和 看似波澜壮阔 其实走过的是一条 传统与现实逐渐远离的路途 民族的才是世界了 但是民族性逐渐丧失的剩下来的大同 真的有意义吗
其实 电影一开始 看见 小村街道上的牛 和平房 我就想到了我的家乡 其实有着相似历史背景的中国人 应该更能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那种感觉 有的时候 一个国家 渺小的如同落叶 在历史的长河中 身不由己的飘零
其实还是羡慕罗马尼亚人的 开头美国大兵车辆行使过狭窄的街道的时候 穿过一队正在举行葬礼的罗马尼亚人 很难忽视那举着巨大十字架的人 说明了无论如何 罗马尼亚人民还是有自己的信仰的 经过多少政治体制的变迁 有些东西并没有改变 而我们呢 我们还拥有什么呢
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 感觉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想尽可能的告诉我们很多当今的罗马尼亚和罗马尼亚人 毕竟这是他的处女作吧 比如送火车站站长说送面粉要送当官的一点可以记录在损耗里 火车站站长流利的骂出F开头的4字母(可以想象出美国队长的惊讶)......
这是我的第一部罗马尼亚电影 给我感觉是缓慢却意味深长 诸多隐喻却恰倒好处 不会让人觉得为了说明什么而说明什么 今年罗马尼亚电影很红的 以上两部之外 科波拉的没有青春的青春也在罗马尼亚取景 里面有个小姑娘是四月三周两天的女主角 恩 我眼力真好啊
《加州梦》影评(七):best film 2007 and best romania film since 89'
ure damn good!我真系好运赛阿 一年多罢看电影后 终于决定有限度的看些片子就看到这部啦
通过这部电影我看到了一个深爱自己祖国和人民的可爱导演 这不是加州梦而是导演自己的罗马尼亚强国梦
可惜导演不幸早逝 真是罗马尼亚电影的一大损失啊
这部电影表达了相当丰富的内容但导演并没有教导大家应该怎么做 即使最后结尾女儿上大学也不过是城乡差距的自然反映 算不得导演的寄托或是有希望的结尾
全球化悖论
真实的祖国乡村生活
城乡差距
青年梦
官僚政治
军人的责任
行贿受贿ABC
与教科书不一致的二战沉重历史
美帝国主义的五彩像
有黑恶势力背景的资产阶级与工人的斗争
招商引资到疯狂的地方基层官员
买办和帝国主义的媾和
把要搞倒的人扣上专制暴君的帽子 然后联合所有自以为不属专制阵营的人打倒前者的推行美式民主经典手法
不过如果你把这部电影当作最新的反美电影就大错特错了
时代不同啦 老头子想不通为何其他人都对美国人这么友好?
那是当然的 人民是最爱遗忘的 世界上有几个有他那样的童年创伤 有几个家让美国兵灭门了 不也就伊拉克正在死着几个人么 不也就一些美军基地附近几个妇女被骚扰一下么 大家还是津津有味的看好莱坞大片吃麦当劳不是 经济要发展人民要幸福的生活 华盛顿和施瓦辛格的画像摆在一起多么和谐阿
本地的地头蛇和外来的买办帝国主义哪个更邪恶凶恨一点?或者这么问吧哪个剥削的你轻一些?这么说是不是有点暗无天日?
女儿多次出逃显示着想与她的土财主爸爸决裂 而后在美国兵的手心上又只画了个小太阳 哈哈 有骨气的人才配活下去 傍大款的永远生不如死
罗马尼亚已经加入eu 路子是自己走的 前途如何不能靠别人 还是多唱国际歌吧
建议此片批转全中国供大家批判学习 记着一定要送下乡 给城市人中的大多数看他们没共鸣的
哦 对了忘说这部电影属于未完成的了 所以看完后你可能得眨眨眼
不过因为未完成所以是永恒 呵呵
《加州梦》影评(八):别样的天空与色彩
人生之旅,深入内心的血脉喷张,真是难以计数,只是人们都不愿意停顿下来回想。那看似消失的踪影,那奔跑在大风中的喘息,那冰雪当中的静静凝望,还有倒在泥泞里的奄奄一息……
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让人抽搐和颤抖。这就是你时常驻足在窗前眯着双眼外望的原因,其实并不是要欣赏什么美景,再说外面也没有什么美景,只有零乱的挤压和剥夺。你只能看到一堵墙倒下或者再起来一堵墙,只能听到如潮的嘈杂声。你想听到自己的声音都已很难,你还指望什么呢。嘈杂的速度永远胜过内心宁静的细流,微风永远留不住清脆的足音。
正如罗马尼亚电影《加州之梦》,一辆运送美国大兵的火车被堵截在罗马尼亚的一个小站。小站的站长,年老又固执,就如那个挡住列宁的哨兵,他也要秉公办事紧守属于他的原则,没有正式的通行证,他就是不让这群嗷嗷叫的美国大兵过去,老头才不管什么科索沃战事,也不管什么部长手令。他只记得儿时遭盟军飞机轰炸的情景,理所当然,他要记上老美这一笔旧帐。问题是老头的女儿偏偏爱死了美国大兵,整个小站之村的人都爱死了美国大兵,都在做着富足的“加州之梦”。就连罗马尼亚随军翻译也被硬生生当成了美国大兵,被麻辣的小村女孩子死死簇拥着,就像蚂蟥找到了人的大腿。这种似曾相识的情景,好像在哪出现过,但又想不起来。小村依然热闹非凡,欢迎的晚会与升腾的焰火,让美国大兵直忘掉科索沃的战争,让他们不愿离去这沉醉的温柔之乡。
是梦就会醒来,一切就绪,美国大兵与各色小妹依依不舍,火车载着她们的“加州之梦”远去,而回望小村只有血腥的派系争斗,老头倒下了,死在自家小村人的手中,刚刚温馨送别美国大兵的女儿顿时嚎啕大哭。一切都已远去,一切也都已逝去,包括生命连同美好的“加州之梦”,只有连绵痛苦的天空,只有小站与小村复归的宁静色彩。
影片结尾,老头的女儿与同村的小伙都在读大学,同在布加勒斯特一个咖啡厅会面,虽是一闪而过,却昭示着什么,似乎在往好的方面转化。放大开来,这或许就是1989年齐奥塞斯库倒台后罗马尼亚社会全方位的嬗变景象,从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总要伴随着种种阵痛与不平,自由的意志需要付出相应的牺牲与代价。
执导这部《加州之梦》的罗马尼亚年青导演克里斯提昂·内梅斯古,本身就具悲情色彩,片子刚刚拍完,还来不及剪辑,他就于2006年8月的一天因车祸去世。他生于1979年。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英年早逝的他,没来得及最后审视一眼自己的片子,他也不知道戛纳电影节上所引起的轰动与掌声。
他走了,就像另一个你经常叹息的加拿大年轻导演让-克劳德·奥宗,1992年他拍了惊世骇俗的影片《里奥洛》,他却于1997年一次空难中丧生。但你不能就此停顿,生命本身还有别样的天空与色彩。以前是这样,以后还是这样。
别样的天空,别样的色彩,又是什么呢。
2007、6、28
《加州梦》影评(九):黎明光 自在手
2006年内梅思古没来得及完成自己的梦想便被一场意外的车祸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加州之梦》在07年嘎纳电影节获得“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在颁奖礼上内梅思古的照片被打在大银幕上,没有获奖感言,没有颁奖仪式,无声的纪念令人唏嘘不已。
《加州之梦》,这首曲子出自2001年因心脏衰竭而去世的美国民歌手约翰.菲力普斯之手。这首歌在《阿甘正传》里是阿甘在越南雨水里给珍妮写信时的期许与执着;在《重庆森林》里是王菲半梦半醒之间哼着的对爱的追逐;罗马尼亚人内梅思古索性将电影命名为《加州之梦》。“树叶转黄,天空灰蓝,我散着步,在一个冬日里,我很安全又温暧,如果这是在洛杉矶,在这样的冬日升起。”加州之梦,是美国梦,也是内梅思古的罗尼亚梦。
《加州之梦》是内梅思古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剧情长电影。电影结尾虽然标注了未完成,却仍然用两个半小时的长度将内梅思古未完成的梦想铺开完整的呈现在大众眼前。尽管他的梦想并不像童话那样展现出来的是美好,甚至令人胸闷和无助。故事中罗马尼亚小镇--卡帕尼塔的白天始终在云层的笼罩下,弥漫着灰蒙蒙的光,直到最后才从莫妮卡和安德烈喜庆的幕布后,变得暖洋洋起来。电影用美国大兵为了送武器到科索沃,因为没有正式的通关文件而被火车站长阻扰,困于卡帕尼塔作为主线,延伸描述了罗马尼亚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如今生活在其中作困兽之斗和充满希冀的人。二战,对于所有参战国家来说都有其专属记忆和情感。二战结束后的50年,罗马尼亚再次沦陷战争中。二战时存活下来的火车站长托亚鲁,因为五十年前掉落在自己侧身的美国制造的哑弹,以及对满载美国士兵的列车刺鼻的火药味的记忆,他不像小镇上其他人那样,对美国人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一边不屑于美国大兵2000美元的贿赂,不在意罗马尼亚国防外交部秘书的威胁,对美国大兵说了毕生以来最多的Fu×K,顺带问候了克林顿,一边又潇洒的和美国大兵喝酒抽雪茄,却也始终坚守着没文件不给过关的底线。而另一边,托亚鲁的女儿莫妮卡的房间里挂满了美国偶像的海报,一心憧憬着美国梦。罗马尼亚年轻人的精神迷失在这群年轻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些被玩弄过丢下来的女孩们,被美国大兵抢占了资源的男孩们,以及为了讨好美国人而撒谎的人,警告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遗失。值得庆幸的是,莫妮卡最终没有迷失自己,她在美国男孩安德烈的帮助下学习英文,学会了唱加州之梦,也学会了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影片最后也是高潮,美国上尉怂恿工人们和托亚鲁派发生械斗,托亚鲁终于在猩红的死亡中破碎了女儿的美国梦。五天之后火车驶离小镇,离开的时候是夜晚,烟花璀璨。而在火车驶离之前,莫妮卡没有留电话给与她有过一夜之欢的美国大兵大卫,而是画了一个笑脸。而她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要去罗马尼亚首都念大学。
影片的镜头晃动很厉害,旁观者的感觉十足。英语和罗马尼亚语的对白,深化了不同文化的隔阂。最后,坐在布加勒斯特咖啡店里的莫妮卡和安德烈,或许他们还是原来的自己。其实他们都可以改变,但他们只能改变的,也只有自己。电影在《加州之梦》的音乐中结束,即使这不是洛杉矶,我仍然感到既安全又温暖。
《加州梦》影评(十):直到那天 老美来了
《加州之梦》 (California Dreamin')
导演: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古(Cristian Nemescu)
主演:阿曼德·阿山特(Armand Assante)、贾米·埃曼(Jamie Elman)、拉兹万·瓦西列斯库(Razvan Vasilescu)、玛丽亚·蒂努列斯库(Maria Dinulescu)
5 月落幕的第60届戛纳电影节,罗马尼亚人卷走两个单元大奖,其中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影片奖,便是由《加州之梦》获得。在《California Dreamin'》外,《Nesfarsit》是影片的罗马尼亚文名字兼后缀,直译为Endless,则是“未完未尽”的无结尾之意。
如常人看到电影的第一反应,片名确实与那首众人皆知的《加州之梦》有关联,王靖雯在《重庆森林》中已哼红了全球和亚洲。片中多亚努(Doiaru)的女儿学习英文,以期能更好地和爱慕的美国士兵交流,《加州之梦》歌词恰被用上。但它含义又并非仅是一歌名那般简单,在影片中,加州之梦还投射为父亲和女儿对待美国和人生的态度不同——甚至是来得截然相反、相隔几十年的美国梦。
影片有两段平行展示的故事,同样都是发生在罗马尼亚小镇卡帕尼塔(Capalnita),一段在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一段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前者更像是记忆闪回的层见迭出,借此交代主人公的不满原委。后者就是影片的主要内容,美军意外停留在小镇,上下一团抱怨,多亚努以没有通行文件为由,拒绝给过路美军放行,讽刺的是却也只有他一人对美国人心存看法,小镇上的其他人对意外到来的美军表现得好奇而热情,招待周全,好吃好喝连带女人一并奉上。
通俗的说,《加州之梦》可称为罗马尼亚现代版的 “老美来了”,比如有着狂欢式的剧情发展,尴尬无语的结局到来,不过却不如苦难沉重般的中国农民惨烈。它的人物和故事设置确实很容易使人联想,同样是意外的到来,同样有交流障碍,同样反映普通民众对待“异族”的态度,甚至各只有一个持以尖锐反抗态度的象征人物。
整体风格上,《加州之梦》采用了大量手提拍摄的运动镜头,情节上借助语言隔阂,放大彼此罅隙,带出一个五天之内的故事以及如梗在喉的结局,放于2004年加入北约后的罗马尼亚,《加州之梦》抛出针对美国的观点更显弥足珍贵。如果和陪陪弟弟说的《四月三周两天》提到的:罗马尼亚电影在消失了很长的一段之后终于又重回到西方主流视线里。而罗马尼亚电影导演绝不是简单迎合了此般猎奇与好奇的视线捕捉,至少《加州之梦》中,人们很容易发现讽刺与尴尬的无处不在,而矛盾对准的恰是西方主流。如果说单看简介会以人错觉,在并非“反战片”的《加州之梦》中,美国人则是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又出现在罗马尼亚人眼中(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一群人),美国背后就是西方主流。卡帕尼塔作为整个罗马尼亚国家的象征,而多亚努一人又成为这个东欧族群中的异类化身,由此造成巨大反差。
多亚努等了几十年,期望全无并仅相信只有自己可以把握幸福之时,盘算着打罗马尼亚人邻居的美国人却途经而来,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发生了一件错误的结局,对于女儿莫妮卡,美国人走后的遗憾亦是如此——美国人并没有带走她,却带走了另一个至亲。
《加州之梦》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它既是导演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古的处女作剧情长片,也是他的唯一作品,这名27岁的年轻导演在2006年8月因车祸去世,同时丧生的还有影片录音师。案发时,影片正开始后期剪辑,现在观众所看到的是剪辑师卡特林·克里斯图蒂乌(Catalin Cristutiu)遵照剧本原意,顺剪155分钟的长时间版本,所以它加注“未完成”——换话说,这并非导演亲手完成的标准版本。
事实则是影片到后面,当多条故事线索交错在一起,预示高潮即将到来时的确变得有些凌乱,再是一场来势凶猛的武斗,一个意犹未尽的结尾,而光这些就已经用掉了155分钟——超乎标准剧情片的一般合理长度。可惜,导演剪辑版本也只会是一个梦,到不了而会醒来的完美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