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残梦》是一本由[美] 黄仁宇著作,三辉图书/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汴京残梦》精选点评:
●配合《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型》看别有意趣,国外学者对于史料的把握和消化程度值得学习,对两宋的政局、风物、书画得有多熟悉啊。唯一美中不足,封面为何不就用清明上河图?
●有种看历史正剧的感觉。想到井上靖的敦煌,徐承茵和赵行德一样在大时代下一步一步的被命运裹挟身不由己的走下去,时也命也。
●大厦将倾,任谁也是无法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了,大人物小人物都不过是苟且偷生罢了。他被命运推着参与了《清明上河图》之绘制,又与公主相恋,为得终成眷属,又于乱世之中投军希望博得功名取得地位,满怀希望回京时却已是皇族悉数被掳,包括他的柔福帝姬……历史学家写小说也不过是借着小说的框架讲自己的历史经济以及政治的见解,所以说不上是很好的小说,不过读来也是唏嘘感慨。
●“时维景佑二年,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游历西域,适遇瓜州……”井上靖作《敦煌》。靖康二年,杭州府举人徐承茵与忠仆背上追柔福,很大可能于真州身故。
●可是为什么图书封面是千里江山图?
●视角特别对胃口。非常喜欢。感觉徐陆李三人在酒馆吃饱喝足/指点江山/讨论升职加薪嫖个娼/唱罢百媚娘/叫了滴滴驴车各回各府尤为有画面感。历史潮流中绝对数人都是沧海一栗子。但是不妨碍栗子站在宇宙中心呼唤功成名就与爱。
●很多细节和评论历史考据粉大概会很爽 但是对于小说来说有点不爽 讲着讲着故事开始上课的感觉
●命运的车轮碾过浮尘,它不在乎身后那些微粒的排列组合。有一些会随着气流起舞,更多的则被压力挤入地表深处。这一切,没有任何轨迹可循。这一切,自然发生。
●黄仁宇真的可以把小说写的像历史,历史写得像小说。个人的命运随着时代沉沉浮浮,仿佛飘萍一样,诶………………
●遣词造句,文白参半;假托神品,钩沉故事。思古遣怀,繁华中显败相,盛世间露弊政。一幅传世名作,让画意史料相映为据,画工政事合二为一,拆清明热闹之局,表人心矛盾之意。史家撰传奇,别有一番意趣。
《汴京残梦》读后感(一):也不是书评
1 关于北宋政坛、宣和新政、王安石变法的章节,见解深刻独到,让人不自觉联想到《万历十五年》。
2 画评出乎意料地精彩。
3 宋徽宗热爱艺术,《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皆出于他在位时期,可见技术的壁垒并不是最大的困难,中国自古不缺能人巧匠,只需好风助力而已。
4 爱情部分比较扣分,有点莫名其妙。柔福帝姬的塑造偏单薄,就是直男初恋里那个“明媚活泼的少女”。
5 联想到《三体》中的庄颜,突然又觉得第4条不那么成立。文科直男在对异性的品位方面还是要比理工男高点儿。
《汴京残梦》读后感(二):读历史真的需要一副硬心肠,字字血泪!
文中开篇就通过朝廷变换法度,废科举、兴学校,通过书画医算取士的做法,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对宋朝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故事内容稍显轻浮,情节安排也不够严谨合理,徐承茵与柔福帝姬的爱情故事开始的太过随意,爱情升华又显得太过简单,这部分作为串联故事进展的主线,还有很大欠缺。撇开这里,对王安石变法后,新旧党的残酷党争,童贯与蔡京等权势滔天,宋江、方腊农民起义,宋金海上之盟及灭辽,童贯的封王,及太子赵恒与郓王赵楷王位之争,直至靖康之耻的发生,做了非常好的串联。读过汴京的繁华,才能更体会到北宋灭亡之痛,靖康耻之痛。
第一次感到读历史真的需要一副硬心肠,字字血泪啊!
《汴京残梦》读后感(三):#2018·阅读记#67《汴京残梦》
繁华一瞬化飞尘, 辇路劫灰平。 恨碧灭烟销, 红凋露粉, 寂寞秋城。 兴亡事空陈迹, 只青山、淡淡夕阳明。 懒向沙鸥说得, 柳风吹上旗亭。 第一次看历史大家黄仁宇先生的小说, 不得不说, 这种考据功力深厚的文人, 写的小说真是值得细细研磨。 小说以宋徽宗年间及靖难之役前后的历史为背景, 以杭州府学子徐承茵、陆澹园和李功敏三人的仕途为线索, 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过程, 铺陈出北宋末年看似繁华下的危机, 徽宗时代的人物, 蔡京、童贯…… 当年的政策主张“丰亨豫大”, 提倡以国家基础建设达到增长就业的目的, 看看……多么现代化的顶层思维建设呀! 但是政出执行难, 以至于出现了运送太湖石、激化了党争内部矛盾, 各种因素叠加, 引发了国之大殇:靖康之难! 无论是男是女, 无论地位尊卑, 在大环境裹挟之下, 覆巢焉有完卵系? 现今大家提到宋朝, 只想到是古中国艺术之巅峰朝代, 细细扒开这华美外袍, 内里的各种现实生淋淋摆在眼前, 想想现在的我们, 其实在思想意识上又进步了多少? 阅毕掩卷暗叹, 娑婆红尘皆是苦, 因果究竟终为空! #本来打算当做昨晚消遣的书, 让我一看看到凌晨3点, 真真吸引人❤#
《汴京残梦》读后感(四):作者的亲笔画绝对能吸引读者来看这本书
近人黄博士任宇,曾与国民党麾下为行伍斥候,后于海外治史有成。大作如《万历十五年》及《明代的漕运》者,意高论精而平畅晓达,学功彪彪。世有称为“大历史观”第一人者,无过矣。黄氏兢业之经史,亦嬉游于稗官。所做《汴京残梦》一部,辞藻明实而工,铺排鳞次而详,大为可读。尤以结尾处躬绘丹青一幅,最是可怜。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大儒恭谨而幽默之旨趣,可见一斑。即序如次,诸君自观:
作者在书中将其描绘为“他知道她面庞横宽,颊上有酒窝,并非出奇的艳丽,只是光彩夺目,这时候风趣横生,更显得玲珑娇小”;“她手执碗盏,两目低垂”;“而当日徐承茵所画柔福小像,则事隔八百余年,又在‘文化大革命’后出现,此‘淘气的小妮子’扔栩栩如生,由本文作者向藏件主人得抄绘如下”。《汴京残梦》读后感(五):用小说写一场迷梦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我第一眼看到《汴京残梦》想起的便是林升这首《题临安邸》。 汴州,即汴京,也就是现今的开封,北宋时期的都城。《汴京残梦》意指的就应是富丽繁华的北宋所隐藏的种种危机,也应是北宋由盛转衰甚至被迫南迁的过程。 果不其然,本书第一章便写着:不要沉湎着现今是靖康二年,或者什么建炎元年,让它倒推回去,只说于今又是宣和五年吧。 宣和,即宋徽宗在位时用的最后一个年号,宣和五年,即1123年。宋徽宗传位宋钦宗后,改年号靖康,靖康二年,即1127年,金人攻破汴京,掳走徽宗、钦宗。 而本书所讲的,也就是1123年到1127年,一个外强中干的王朝,它的文化经济的繁荣与政治军事的衰败。 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果说宋朝的文化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巅峰,那么宋代文化的顶峰就是徽宗在位的26年。 宋徽宗被后人称“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徽宗善书画,自创“瘦金体”与“院体”,是少有的艺术全才,更是少有的艺术天才。 甚至在“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宋代入选的《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也与徽宗不无关系。在《汴京残梦》中,《清明上河图》更是成了宋徽宗希望将皇都人民的生活据实写出,而委托书画局所作。 于是《汴京残梦》通过描写参与《清明上河图》绘制的画学谕徐承茵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历,去绘制另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以徐承茵的经历为主线,《汴京残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段绘画,后半段从军,期间掺杂着徐承茵和柔福帝姬的爱情故事。 宣和年间,朝廷废科举,兴书、画、算、医专科学校,徐承茵考取画学,入职书画局,参绘《清明上河图》。 徽宗下令绘制《清明上河图》的原意是如实描绘汴京百姓的真实生活。因此便免不了要上街取景,去观察世间百态。 于是在徐承茵的观察与猜测中,汴京的繁华富丽也露出冰山一角。北宋汴京是当时世上最繁荣的都城,开封府一府十六县约有六七十万人口,单以青楼乐籍为生的,就在三五万之间。而且东京依汴河而建,四通八达,商贩往来,舟车嗔咽,绫绸绢布、金银首饰、食品药材随处可见,甚至国库也有所盈余。而北宋联金抗辽战略的实施,也使北宋成功收复燕云十六州。 当真一副歌舞升平、盛世之景。 但随着《清明上河图》绘制完成,徐承茵与柔福帝姬互生情愫,金人起兵攻宋。徐承茵投笔从戎,却开始揭露北宋军事上的失败。 宋代在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武将的地位就不断被打压,以至于造成“北宋有相无将,军队羸弱不堪”的局面。 尤其联金抗辽后,这种外强中干的弱点也完全暴露在金人面前。蔡童大军号称二十万,实则不过四五万人。而且军队之中,武将被文官制肘,外行领导内行,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局势。 况且朝堂之上,主战派与主和派相互倾轧,以至于军队在战场往往进退不能,白白贻误战机。而两军交战,决定战局的往往是双方的军气,在这种状态之中,北宋又怎能不一败再败? 如果说《汴京残梦》上半段突出文化与经济的繁荣,下半段揭露军事的失败,那么政治的衰落则贯穿于全文的始终。 北宋虽重文抑武,但从王安石变法之后,文臣亦是分为两派,相互攻讦。以至于王安石都曾被辱骂为“妖臣”。 百官拉帮结派,就免不了相互打压,不能让对方尽得天子宠幸。一个党派一旦提出某种政策,另一派就必然提出相反的名目,而不考虑是否真的利于百姓。 况且宋徽宗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搜集奇花异石运到汴京开封府,用以修建园林宫殿。各层官军欺上瞒下,横征暴敛,致使劳民伤财,引发各地民变。 这汴京的繁荣富丽,原来只是官宦、富豪的富丽繁华。 一个国家,如若没有军事与政治的支撑,它的富丽繁华就注定不会长久,就像汴京的城墙挡不住金人的铁骑,曾经的富丽繁华也不过是现今的汴梁一梦。 《汴京残梦》的描绘也宛如一场梦境,把历史上并未发生在这五年的方腊起义、《清明上河图》绘制等一系列事件,统统纳入到这五年之中,却使故事更为圆润。 本书封皮正面画《千里江山图》,背面绘《清明上河图》,似乎是每个王朝期望的那样: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但以北宋宣和五年到靖康二年这两年的时代作为背景,却显得有些苍凉,就像一场沉湎于过去的迷梦。 小说者,fiction也;Fiction者,虚实结合也;虚实结合者,梦境也。用小说写一场迷梦,不也是恰到好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