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拉宫的午夜》是一本由[美] 查尔斯·金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一):编辑出来走两步
注释是怎么回事
注释是怎么回事
后边有分章注释
正文里边却没有注释的编号 只看到两个
什么鬼
注释是怎么回事
注释是怎么回事
后边有分章注释
正文里边却没有注释的编号 只看到两个
什么鬼
注释是怎么回事
注释是怎么回事
后边有分章注释
正文里边却没有注释的编号 只看到两个
什么鬼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二):黄昏的水面闪耀着粼粼波光
当曾经辉煌的穆斯林帝国的最后一缕余晖,慢慢消失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伊斯坦布尔—这座曾经站在世界之颠的城市,转过身,开始她午夜站街妓女的生涯,向世界袒露她所有的无情、冷酷、肮脏、堕落。二十世纪的伊斯坦布尔是这个世界的一条褶皱,是间谍、谎言、阴谋的滋生之地和乐园。无论对原乡人、还是异乡的移民、难民,亦或是那些要经由逃命的犹太人,这座城市永远是冰冷而绝望的。佩拉宫饭店作为其历史的亲历者,穆斯林基金会是它最早的所有者,亚美尼亚人为它规划了发展,比利时跨国公司让它名扬四海,希腊商人收购又失去它,最后阿拉伯出生的土耳其穆斯林穆海耶斯,带它狼狈地走过二次世界大战,却在某一天,在酒店的一个房间里死去,“现在,我的猫死了,”他说,“我也活不下去了。”也许,在他的梦里,他的猫被三只巨鼠撕碎在佩拉宫的台阶上……读完这本书,关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探索告一段落,并且,我没有理由不相信,世界正在朝着末日的灰黯前行,黄昏的水面正闪耀着恼人的粼粼波光。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6月中旬要去土耳其了,于是把这本书拿出来读。一开始有一点点难读,看了三分之一倒开始觉得很有味道,这本书讲了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一战以后土耳其民族国家的建立,伊斯坦布尔作为欧亚大陆的交界、奥斯曼帝国的中心,在那个风云变幻是时代自然无法逃脱其历史命运,因而许多事件都与这座城市著名的酒店佩拉宫有联系。托洛茨基、海明威、阿加莎等名人的故事给人带来了戏剧性,而历史其实是由很多个小人物的小事件组成。在我看来,原来伊斯坦布尔就是一个大型中转中心,穆斯林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白俄人,各国的间谍都聚集于此,留下足迹;因此土耳其永远不可能置身事外,从一战时对于协约国占领者的唯唯诺诺,到奋起反抗成为战败国中唯一一个没有丧失土地反而建立了现代化的国家(当然其中永远无法抹去对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到二战时想要努力保持中立,最终被逼的不得不做出选择。仿佛一直在逃避,却最终躲不过宿命。晓松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想去看看退却了往昔的繁华,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到底是什么模样,我想在其世俗化的面具之下,多民族的文化一直暗流涌动。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四):从伊斯坦布尔到伊斯坦布尔
本来看评论说有翻译问题时,心里不禁一凉,再加上同系列的《杀戮与文化》不怎么好看的情况下,开始了慢慢阅读这本书。(是真的很慢……)结果算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至于翻译问题,嗯,大约瑕不掩瑜。
在读书二战时躲避纳粹屠杀的犹太难民取道伊斯坦布尔前往巴勒斯坦的章节时,我开小差去看了《太平轮》,居然看出了不少相同之处——同样希望逃离苦难混乱,去往一个未知但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地方,同样的苦难深重,同样的骨肉离散……
而其他讲述城里的咖啡馆、音乐、电影、甚至还有选美,这些章节同样非常有意思……20世纪的30年代的一首流行歌曲叫做《过去是我心口的一道伤》,这在我看起来实在太伤感浪漫了吧!实在很想听听据说曲风叫“土耳其探戈”的这首歌啊!或者可以回到20世纪前面动荡的年代,入住佩拉宫的客房,体验那时候混乱摩登的伊斯坦布尔……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五):希望有生之年不要发生战乱
刚刚看完《佩拉宫的午夜,现代伊斯坦布尔的诞生》(以下简称《佩拉宫的午夜》),心情很复杂。 一是很开心,总算看完了这部巨著。看起来很厚,不过也确实挺厚的,三百多页,字体相比我看过的其他书都要小,真正印证了那个短语,密密麻麻的一片。而且拿起来还挺重的,拿久了双手很累。 这是一部历史大部头,从书名可以知道,讲述的是伊斯坦布尔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段历史,很精彩。说实话,我并不喜欢历史,可能是读书期间留下的刻板印象,历史不就是时间,重要事件,结果以及历史意义的组合体吗?再加上对数字的不敏感导致记不住时间考试总是一团糟,所以非常讨厌,学历史也太痛苦了吧。 之所以选择看,是因为吴主任的推荐(是啦,我是吴主任的迷妹啦),他说,这本书可能是他近年来看过的文笔最好的一本历史书,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好文笔,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我就是被“文笔最好的一本历史书”吸引了,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了。 可是,当我拿到这本书,看完封面、图片,翻到第一页就后悔了,我这是怎么了,干嘛要为难自己呢。字体小,封面还是硬壳的,捧起来非常不方便。以及书里出现的人名,地名,国家名,以及各种宗教名称,让我脑袋瓜混乱,不知所云,特别是前面几章。 看着看着眼皮就不自觉地合上,只好放下睡觉算了。还真别说,放下之后很快就睡着了。发现了这个规律,就纯粹把它当成催眠书来看。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或哪个章节开始,竟然越看越兴奋,太不可思议,太好玩了。有时候为了明天上班不打瞌睡只好告诉自己,延迟满足感很重要。 之后想了一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后面的故事篇幅更多,更吸引人,也足够好看。偷偷庆幸,还好我没放弃。 二是恐惧感油然而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伊斯坦布尔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令人惊心动魄,在看的时候,不禁为这座城市与那里的人捏一把汗,又暗自开心出生在今日这般和平的年代。 合上书的那一刻,对战争是充满恐惧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更多的是生命的易逝。一个普通民众,即使你不参与战争,你也会顺理成章地被卷入其中。也许因为国家某个领导人的一句话,就会造成残忍地杀害,比如土耳其成立之初的非穆斯林希腊人,二战期间的犹太人。你没做错什么,就因为你的出生,你的身份,所以你必须死,容不得半句辩解。 在那个战乱年代,如果想要活命,唯一的办法是逃,逃出你的家乡,逃出你的国家,但也有前提,你得有足够的金钱与资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足够硬的后台,有能力的朋友有当官的亲戚,你才有可能免于一死,如果都没有,等着被德国人押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接着送进毒气室吧。残忍到令人发指,没办法,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现实。 好好工作,好好赚钱,让自己强大起来,不是因为战争,也不是害怕战争的发生,而是为了自己更好地生活。这是看完《佩拉宫的午夜》最大的感受,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六):冒险家的乐园——伊斯坦布尔与老上海
看这本书,很容易想起民国时期的老上海,跟伊斯坦布尔有很多相似之处,感觉写出来会是一些更加精彩的故事。翻看《佩拉宫的午夜》的目录,感觉大上海对于每一章都有对应的故事。如果有空,我想写一部大上海的故事。
一、 大酒店
跟佩拉宫相似的应该是和平饭店,和平饭店坐落在外滩,也是一座西式风格的豪华酒店,号称“远东第一楼”,名扬海外,在当时的大上海应该是首屈一指了。往昔,这里有诸多名人曾经入住,也留下很多故事。
听说最近有部剧就叫《和平饭店》,是一部以和平饭店为背景的谍战剧,应该还是挺有趣的。
二、 摩登时代
毫无疑问,那个时期的上海应该是中国最摩登的城市。路过百乐门,漫步愚园路,遥想当年这里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感慨良多。不过,更多涌上心头的是《上海滩》的主题曲。
这座冒险家的乐园,成就了许多冒险家,黄金荣和杜月笙应该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了。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涌现,又在这里死去。
三、 孤岛生活
在日本未开启全面侵华战争之前,上海曾是一座孤岛。在太平天国围困期间,上海也是类似的处境。
孤岛中的上海居民,应该是既庆幸又彷徨又恐慌吧。
四、 占领/反抗
抗战时期,上海沦陷。有过可歌可泣的淞沪会战,也有过凶险万分的地下暗战,反抗从未停止过。
相比于土耳其,上海走向胜利与和平花费了太长时间。土耳其经过凯末尔的反抗,几年之内就驱逐了国外势力,实现了和平,而我们用了数十年,不胜唏嘘。
五、 暗影战争
这个时期,上海的势力众多。英国等盟军势力,美国等中立国的力量,日德等轴心国的仆从,关系微妙而暗藏锋芒;爱国者与汉奸的互相扑杀;国军与我党从激烈对抗,到表面和解下的暗战;军统特务对日军和伪军高层的刺杀;本地青帮势力在夹缝下的左右逢源或者左右为难;甚至还有朝鲜思密达组建的流亡势力。
在看见和看不见的地方,暗影战争无时不刻在上演。
六、 像松鼠一样生活
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各国居民聚集的城市,亚美尼亚人逃离安纳塔尼亚后来到这里,俄罗斯内战爆发后也有大量“白俄”逃到这里,犹太人在遭遇各种灾难后也涌入这座城市,更别提还有鼎鼎大名的托洛茨基等世界瞩目的人物。
巧合的是,上海一度也有大量难民涌入,这个城市友好的接纳了四方来客,来客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很多印记。“白俄”来到这里,带来他们的特色食物、音乐和舞蹈。犹太人逃到这里,惶惶如丧家之犬,上海人冲破封锁给他们扔过去食物,让他们在全世界都难以容身之时给了他们一线曙光。
佩拉宫最后的命运是经营每况愈下,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遗迹。而和平饭店依旧屹立于黄浦江畔,一如既往的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名流,多年过去,饭店周围风景变幻不定,而饭店本身还像是当年的样子。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七):伊斯坦布尔的印记
古老的伊斯坦布尔,曾经称为君士坦丁堡时就受到历史的洗礼,严重的破坏。阿拉伯人攻城的经历,人们认识到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1071年的曼齐刻尔特战役,1205年十字军彻底的洗劫,大屠杀等事件都成为伊斯坦布尔曾经的印记。1892年,佩拉宫开业,它见证着土耳其在这片土地上新的历史篇章。《佩拉宫的午夜》承载着伊斯坦布尔现代历史的印记,带来着战争、政治制度、多种文化的改变。
作者查尔斯•金,美国乔治敦大学国际事务与政府学教授,全球问题评论员,曾著有《敖德萨》等。本书用一个个主题,讲述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展示着伊斯坦布尔的现代史,而佩拉宫正是这座城市改革的见证者。在写作上,每一个关键词都可以单独成篇,如《战后世界奏响爵士乐》,从佩拉宫入题,描述着音乐的美妙,但同时也诉说着伊斯坦布尔的文化、宗教、思想等方面的悄然转变。每一个主题又是整个历史长流中改革的一部分,另外书中精美的插图,不仅有历史时刻,也有普通人的故事。
《佩拉宫的午夜》一共提出了十七主题,囊括了大约四个大方向的内容,给现代的伊斯坦布尔留下了历史的印记。第一方面,以战争为主线,伊斯坦布尔经历两次世界大战。1920年,伊斯坦布尔已经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法军、英军侵害穆斯林,佩拉宫酒店经历着所有权的更替。1922年,奥斯曼王室治理帝国600多年,统治伊斯坦布尔469年,退出了历史舞台,末代苏丹沦为难民。1941年,佩拉宫发生爆炸,提醒着人们战争就在身边,希特勒入侵苏联,土耳其加入间谍的活动。第二方面,人物留下的踪迹。在《博斯普鲁斯的莫斯科》中,生于高贵格鲁吉亚家族的沙里卡什维利,十月革命之后,随民族潮涌入伊斯坦布尔,却因1921年布尔什维克的突袭格鲁吉亚而被困在伊斯坦布尔,开始了悲哀的难民生活,他同时在见证着伊斯坦布尔的政权转变。《孤岛生活》中的列夫•托洛茨基,一直在土耳其过着流亡生活。第三方面,佩拉宫的历史经历。虽然佩拉宫的历史见证贯穿着整部书,但《君士坦丁堡》、《暗影战争》等篇章中依然呈现着佩拉宫的变革。它经历过所有权的多次更换,1923年,从在外业权人名下的资产宣布收归国有;1927年,佩拉宫又被穆斯林商人收购。1941年还经历过爆炸事件。第四方面,书中呈现着文化的元素,爵士乐、电影、舞台表演,都体现着伊斯坦布尔品位、人口和政治的变化。
在推进改革的路上,《佩拉宫的午夜》一直在格外提到一位领袖穆斯塔法•凯末尔,他开始改革,称为凯末尔革命,持续了近百年,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土耳其的民主共和国,后转变为君主立宪制,使土耳其实现现代化改革。在《远去的面纱》中,他现实创新把女性的平等权益正式写入法律体系。他为整个土耳其民族做出伟大的贡献。我深刻感受到了人们对他的尊敬。《暗影战争》中,穆斯塔法•凯末尔被授予姓氏阿塔图尔克,翻译为“土耳其之父”。他离世时,全国人民悲痛,伊斯坦布尔更是陷入疯狂的哀伤。他所做的一切对土耳其有着深远的影响。
《佩拉宫的午夜》以佩拉宫入题,印证着现代伊斯坦布尔的历史转变。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八):长夜漫漫路迢迢
文/赵客
佩拉宫(Pera Palace)是一家酒店,坐落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佩拉区。著名的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是在这座酒店的411房间创作了《东方快车谋杀案》,让佩拉宫从此举世闻名。小说中的东方快车1883年开始运行,从法国巴黎出发,途经洛桑、米兰、威尼斯、贝尔格莱德、索菲亚,最终冒着滚滚蒸汽在伊斯坦布尔停下车轮。
佩拉宫迎来送往,东西方各国各界名流汇聚于此,见证了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查尔斯·金的笔触仿佛一个个电影的长镜头,从房客缤纷的佩拉宫开始,升至半空以俯瞰整个伊斯坦布尔,再逐一聚焦到某个人物身上:年轻的记者海明威、十月革命发起者之一列夫·托洛茨基、土耳其共和国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等等。作者笔下的这些知名或不知名的人物仿佛水滴缓缓凝结在一起,汇成了涓涓细流,而这条小河之中流淌着奥斯曼帝国日薄西山后的历史。
被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称为“欧洲病夫”的奥斯曼帝国存续时间长达619年,然而强大的帝国在诸强夹击下节节败退。一战失败后,协约国派驻人员驻扎在伊斯坦布尔,建立了自己的行政机构。伊斯坦布尔因其地理位置特殊,一直是欧洲和亚洲的主要风暴中心,驻扎不可避免带来了文化、经济以及社会思潮的冲击。奥斯曼帝国的土地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一首受到西方流行的探戈舞曲影响的歌——《过去是我心口的一道伤》
过去是我心口的一道伤
我的命运比我的头发还要黯淡无光
想起这些事我不时哭泣
这就是我悲伤的回忆
歌唱家赛扬将其这首歌演绎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对个人旧日生活的回忆,更像是在感叹奥斯曼帝国的命运。日暮途穷的奥斯曼国民一片茫然,国家将要走向何处?国民又该何去何从?代表着不同立场的政客梦——资本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民族主义者们不满于现状,纷纷登上了政治舞台,试图将奥斯曼帝国这艘大船开往自己所向往的方向。
佩拉宫没能逃脱同样的命运,它从伊斯坦布尔唯一的豪华酒店,变成了被杂乱肮脏的街道包围着的破败旅馆。这期间它几易其手,在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战乱后,已无法和其他新建成的连锁酒店竞争。这座历史的铭记者和经历者,也在夕阳中告别了过去的辉煌,沉浸在无边的黑夜之中。
午夜时分,是旧的一天即将结束之刻,也是新的一天将要开启之时。有时候夜漫长得不可思议,生活在夜里的人无可奈何,不知道多久才能看到黎明,不知道走到何处才能放慢脚步。然而希望总是在前方,《乱世佳人》里的郝思嘉说过: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九):横跨亚欧大陆的历史见证者
对于《佩拉宫的午夜》这本书来说,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首先会映入眼帘并且留下深刻痕迹的蓝色。事实上,这也正是伊斯坦布尔这座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也是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新闻、贸易、交通中心——虽然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首都是安卡拉而不是伊斯坦布尔——留给世人的最显著的颜色。伊斯坦布尔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从公元330年起坦士坦丁大帝把此地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并称为“新罗马”,到后来以坦士坦丁堡之名成为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到1930年代后正式以伊斯坦布尔之名闻名于世。伊斯坦布尔就在见证着无数次起起落落,直至成长为今天的“模样”!作为一座横跨亚欧大陆的战略要地,可以说,无论是君士坦丁堡还是伊斯坦布尔,都能够始终冲在世人第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这样的姿势和地位仿佛从来都未改变。
19世纪、20世纪初,当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大跨越,并一步步走向帝国主义时,曾在1453年一举攻克君士坦丁堡,最终灭亡存在千年之外的拜占庭帝国的奥斯曼土耳其,已经到了大而不当、日暮途穷的地步。更可悲的是,他们站错了队,以至于一战结束之后立刻成为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后半截,被心怀鬼胎的协约国和近在咫尺的希腊所“欺负”,亡国灭种的命运似乎已经在所难免。佩拉宫见证了这一段时期的风起云涌,见证了穆斯塔法·凯末尔如何带领青年土耳其党人奋起抗争、挽狂澜于既倒的经过,更有后来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如何一步步地告别宗教冲突走向世俗社会的过程中更多的风云变幻。
当然,佩拉宫不仅看到了当时国际政治在小小的伊斯坦布尔以及更大的舞台土耳其的“你方唱罢我登台”,而且还看到了土耳其至今仍然无比讳言的亚美尼亚问题,以及更多的问题。土耳其在地域政治中的位置已经决定了,它即使想躲开,也终究是逃无可逃——它必须面对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战战兢兢地走下去,直到迎来似乎是最终的命运……当然,有“国父”凯末尔在,土耳其终于还是起死回生了!但一个不能坦率地面对自己全部历史的国家,可想而知,接下来的征程中,它想要走多远,它又能够走多远?!
更不用说,如今的土耳其国家,似乎又有些迷失方向了,曾经的宗教冲突隐约有复萌迹象;一方面是北约成员国,军事实力在北约内部只居于美国之后;另一方面,却因为历史问题认识与现实之间的纵横交错,迟迟不能加入欧盟……很显然,它不仅仅需要又一个穆斯塔法·凯末尔、哈莉黛·埃迪布、瑞科曼·哈里斯以及其他曾经在土耳其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名人,还需要一种与当年近于亡国时的那一种莫大的勇气!
1892年建成的佩拉宫,到今天已经走过了近130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它看到了很多;而且在未来,它还会看到更多……
《佩拉宫的午夜》读后感(十):当“旁观者”成为“托管人”
今天提到土耳其,人们首先想到的城市通常是伊斯坦布尔,而非首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极其特别,以至于奥尔罕·帕慕克曾言,它可以用它来判断一个人到底站在东方还是西方视角看问题:对1453年的历史事件,西方人说成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而东方则叫做“伊斯坦布尔的征服”。查尔斯·金站在西方视野下,书写他眼中的伊斯坦布尔:它不仅仅是土耳其的一个地标。让伊斯坦布尔人说出自己是土耳其人,可不像地理划分上那么理所当然,这一步恰恰是伊斯坦布尔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幕。
《佩拉宫的午夜:现代伊斯坦布尔的诞生》讲述的就是上世纪20年代,伊斯坦布尔将土耳其共和国唤作母亲的历史。在此之前,接二连三的暴动、叛乱和游击运动就让苏丹头疼不已了,然而这一切都比不上一战时协约国的占领来得激烈,而且是看不见的激烈——战争看起来与它无关,“伊斯坦布尔看起来越发像是建在本地的外国城市”。一面是暗流涌动的反抗,土耳其拒绝成为殖民地,甚至不惜矫枉过正,驱逐一切“异乡人”;一面是打破僵局又处处设限的革新,选美皇后及妇女生活的改变、文化的融合及被审判的诗人、自我流放的本国革命者及流放至此的他国革命者……同样的,佩拉宫的繁华亦不似表面看来的单纯,这是它的主人没想到的。
作者以佩拉宫为切入点,因其是历史荣枯的旁观者:在阿加莎·克里斯蒂入住时,它像东方快车一样,代表的是先进的西方技术和富有阶层的名片,拥有巴洛克风格的繁华以及欧洲安装的第二部电梯(第一部是埃菲尔铁塔);一战前后,佩拉宫的易手亦是大手笔,经历过协约国占领、希腊人和土耳其人划清界限的强制迁移、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城市里人来人往,佩拉宫包藏了诸多惹人刺探的秘密,暗探、刺客、告密者、大人物,终招致1941年的大爆炸;今日的佩拉宫虽可纳八方客却并不平凡,似能听见历史的余音。而作者强调的“午夜”,在书中直接的描述是,1926年1月1日,“所有伊斯坦布尔人第一次达成共识,一致认可午夜的概念”。在那之前,土耳其的历法与国际相异,但这更像是一个隐喻:时间的转换,像是“穆斯塔法·凯末尔政府发起的变革”,标志着一个新生的伊斯坦布尔的诞生。从兴建钟塔,到调整当地人根深蒂固的时间观念,“午夜”一词哪里如我们说的那样轻描淡写呢?
在相近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可以把历法的改变和改称土耳其人两件事并列来看。查尔斯·金指出,“土耳其人”这个称谓曾带有贬义色彩,类似于我们说的“乡巴佬”,没有穆斯林想以此来形容自己。但凯末尔使之成了公认的国籍。过去的伊斯坦布尔可以接纳任何人:穆斯林、犹太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或者是流浪汉、奋斗者……作为一片居间的土地,伊斯坦布尔的性格是中庸的,它有力量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展现它得天独厚的美。可眼下,它要掌控的是自己的命运。西方世界的踏足形同威胁,内部的动荡滋生不安,就像一个自诩优越的孩子,抗拒着以贱名相唤,待他身染沉疴,便不再执着于此。凯末尔认为,必须有个灵魂人物将国家带入现代化,其前提是多语言、多宗教的国民能有单一的自我认同。对此,帕慕克另有一番解释,他说,强调“土耳其人”有两个目标:倘使土耳其不幸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可昭示这座城市的土耳其性;倘它他取得独立,可宣告国家的诞生。
这也反衬出伊斯坦布尔长久以来的暧昧不明。它始终像个中间人,摇摆不定,不招仇人也不结挚友:被协约国占领时唯唯诺诺的当权者、类似佩拉宫一般承担各方势力的中转站、协助犹太人逃离纳粹魔爪却不够尽心竭力的机制……它明明不可置身事外,却仍把自己当作旁观者,及至凯末尔立下壮志、及至佩拉宫一声巨响,方才回过神来。从某种意义上言,恐怕是西方的进犯逼着伊斯坦布尔,由蜷在母体中的胎儿呱呱坠地。
此后,新生的伊斯坦布尔依然为自己的个性所累,成为爱纠结的“少年”。他需平衡西方与己的关系,也需面对坚守传统与向往现代的关系。在帕慕克笔下,这是伊斯坦布尔民族个性中不可取代的“呼愁”,是映照自我的慰藉。于读者而言,亦是伊斯坦布尔的迷人之处。然理性观之,伊斯坦布尔的努力常常被自己的纠结扯了后腿,似是辜负了昔日的繁华。站在西方人的视角,查尔斯·金感慨,“这是一记警钟”。就如同佩拉宫的归属,它原来的主人在种族交换中被迫回到希腊,物产自动“充公”;它后来的主人满心欢喜地经营它,却眼看着无妄之灾,不知不觉为历史买了单。身在此中,谁可将财富凌驾于世事之上?谁可做独善其身的旁观者?无论荣辱与兴衰,无论摇摆或坚定,皆是托管人。
——戊戌年读查尔斯·金《佩拉宫的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