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材料[精装珍藏版]》是一本由马克·米奥多尼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人的材料[精装珍藏版]》精选点评:
●材料真有趣
●深入浅出,甚至还有相当深入的人文思考,范本级的科普作品。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作者选取了他认为有趣又重要的十种材料向读者介绍,在娓娓道来中普及的材料科学的发展历史和部分前沿概念。科普应当这么做。
●对气凝胶的印象尤为深刻,科学上很多成果大都源于偶然的发现,成果发现后才系统的研究看拿来有什么用。
●外国人写什么书都是故事书也真的是一个双刃剑了。比如科普类,还挺有趣的。
●一般的科普书
●很浪漫
●通俗易懂的材料
●将生活中常用的材料的源头跟来历都写得很明白
●一次以外的活动看到这本书,后来看的时候发现很有意思,一些平常还蛮普通的东西,原来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原来是这样子的。
《迷人的材料[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一):评《迷人的材料[精装珍藏版]》
作者是写科普的一把好手,把人引入神奇的材料学世界,从混凝土、钢、历史悠久的陶瓷刀最新的碳纳米管、碳纤维、石墨烯、气凝胶,以及最前沿的医学研究植入物。
有趣、好读、图文并茂,让这本书成了各大图书推荐栏目的常客。(就我所知,已经有三个平台推荐这本书了:核实奇谭、喜马讲书、未读。)证明这本书还是非常老少兼宜的。豆瓣上的评分也有8.6分左右的平均分(几个版本平均下来)。总之这本书真的非常耐读,从头到尾都是干货,没有一句废话。顶多作者掺一点自身经历,也是为了说明某种材料的特性。我挺后悔没有买纸质书,总之真的非常推荐!
《迷人的材料[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二):科普书的典范
近几年,琳琅满目的科普书籍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不得不说,那些比较流行的,如《时间简史》、《上帝掷骰子吗》等,虽然姿态已经足够低,文笔也都不错,但还是有一个容易让人敬而远之的问题——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它们大多集中在宇宙、量子力学等领域,对于有兴趣的人来说还好,但如果是对生活之外的事物兴趣不大的人,往往就会产生疑惑: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本《迷人的材料》就不会有这些问题,因为它讲述的,正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玻璃、钢铁、纸、塑料······这些材料是构成我们今天先进生活的最主要功臣。但也正由于它们实在太常见了,因此人们总是习惯于忽视它们,这无疑是很不公平的。从偶然的发现、到对原理的研究、再到推广应用······每个看似平凡的材料,其诞生的背后都是一首史诗。
除了出色的选题,作者的文笔也非常棒,干货与情怀兼备,比如“玻璃”那一章的最后一小节,完全可以叫做《一封写给小透明的情书》,简直快给我看哭了~
《奇葩说》里陈铭有段话我印象很深刻,大意是说“知识的美就在于给你另一双看世界的眼睛”。好的科普书是这样一双眼睛,能让人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推荐指数:
(不过精装版就不必了,建议入手平装版即可)
《迷人的材料[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三):第一次写书评
最近几个月,脑袋一直被游戏霸占,好久没有沉下心来读书了,之前用了近半年的微信读书和kindle,倾心于他们的便捷和快速。但是到手的东西太过于容易,自己却总是不那么珍惜。疫情在家,长时间的不变环境也让人对便携,轻便不那么依赖。自己也希望能够再次开始纸质的阅读。
选了一本对于自己最能读下去的科普书《迷人的材料》,在中学,自己对于化学都有着独特的向往和喜爱,不管是神奇的实验现象还是背后原子分子的实验原理,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自己。虽然在自己大学后没有继续深挖化学的兴趣,但是把兴趣永远变成兴趣而不是未来工作,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上了两年大学,深知好的教授并不一定会是一名好的老师。作者是一名材料科学的教授,从专业权威角度上来说值得我们去认可,但他却也同样有着一颗“有趣的灵魂”,让这本书既有专业上的科普,也不失让人有继续读下去的趣味。
书里通过不同的方式,介绍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十种材料,从它们的发展历史到围观构成再到文化影响,多维度的描述了“文明时代就是材料的时代”。比较吸引我的两个材料是“气凝胶”和“玻璃”
“气凝胶”作为上个世纪的产物,知道目前为止,其科研作用仍远超过实用价值,原因仍是造价问题。即使现在通过图片来看气凝胶,也不会相信这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产物。
“气凝胶的诞生纯粹出于人的好奇、天才与奇想。在这个强调创意并奖励创造的时代,还用金、银、铜制作奖牌实在奇怪。若要用一种材料来代表人类能仰望天空并思考自身存在,能把岩石遍布的星球化为富饶神奇之地,能探索浩瀚的太阳系却又不忘自身的柔弱与渺小,如果有一种材料好比蓝天,那就是气凝胶。”
“玻璃”从古埃及木乃伊圣甲虫首饰上的沙漠玻璃的高贵,到古罗马通过泡碱作为“助熔剂”后变得廉价。但是玻璃在中国却完全被忽略,也许这也就导致中国在天文学、微生物等研究上被遥遥领先。
玻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被忽略,“最有用的玻璃,是我们用来建构现代城市的玻璃,它总是又平又厚,而且完全透明,却也最不讨喜、最难认识,因为它最隐性。”
我们总是在看穿它,而不是看见它
还有很多材料的介绍都十分有趣,这里也不一一赘述了,希望有机会的话可以拿来读一读,或许有着不小的收货
第一次想要读完一本书,认真的写一些东西得想法,话语组织应该会很烂,希望自己以后能够一直写下去。[嘻嘻]
《迷人的材料[精装珍藏版]》读后感(四):与材料学无关的杂记
我们生活在由诸种材料搭建的世界之中,却往往对材料本身视而不见。我们关注的仅仅是它们作为物质的实用性和使用性(人的尺度),比如人民币。可你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短绒棉(袖珍尺度)吗?这些材料记载了人类的过去,充实着我们的生活,又蕴含着无限可能。当然,普通人很难把注意力转向材料本身,一是兴趣不浓,二是无从下手,三是缺乏多元尺度意识,四是可能会被视为疯子,五是研究了也没什么用……
但,哪怕仅仅意识到它们不只是我们生活的工具,不是一整块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奇妙的,可分解、可组合的,也是一种进步吧!
钢:在不知其所以然之前,人类就开始了铸铁炼钢,没掌握化学知识,只凭反复试验和代代相传来延续利用钢铁的特性,惊喜,神秘,玄妙,带有故事性。
武士刀是充满吸引力和想象力的武器,对武士刀制作大师来说,打造一把削铁如泥、杀人不见血的刀是多么神圣的一场仪式:日夜炉火锻造,人人大汗淋漓;在烧得通红的铁条上叮当敲打,火花与响声飞溅;入水的滋啦声和雾气,亮出来银白如雪、秋水一痕。
混凝土:对水泥的记忆由来已久。老家的花墙就是用砖块垒起,用水泥黏合的。先从袋子里倒出适量水泥,要慢慢来,免得飞进鼻孔,说不定会在鼻子里凝固了呢。堆成火山状,往“火山口”倒水,再把整堆水泥搅拌均匀,然后用抹泥刀随铲随用,大概一半天的工夫就砌起一道十字镂空的矮墙。另外就是朴素的灰色台阶或路面,都是用水泥抹的。在等待水泥凝固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人或动物不小心踩上去,留下一个大脚印或一串小爪印,别有情趣。
纸:我们对纸充满了感情。除了纸上承载的文字、故事、知识、思想,纸张的洁白或微黄、翻动书页时的沙沙声、指尖微妙的触感、隐约传来的墨香同样是我们对实体书欲罢不能的原因。一本书放在口袋中,沉甸甸的让人踏实;在地铁上捧一本书旁若无人阅读的人,总让我感到美好。而卫生纸,这么私密的小伙伴儿,谁不需要呢?
巧克力:不爱吃巧克力,但据科学研究说吃巧克力比接吻的感觉更好,不由得想试试。
发泡材料:气凝胶,这材料真让人向往,美好到爆炸。携一朵蓝云在手掌,整颗心都变得轻飘而朦胧。
塑料:摄影、电影的胶片都由塑料制得,所以在电影院里绝对不能抱怨塑料。作者用一个粗糙的戏剧来讲这缘由,真是个可爱而有情怀的科学家。
玻璃:作者认为,近代东方忽视了玻璃,才让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因为理化生的进展都需要玻璃——玻璃制作的望远镜、显微镜、试管等。
碳: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原来只是一种营销手段,钻石不会恒久远,永流传,经历一亿年它终会变为石墨。我开始怀疑很多说法皆为营销,为了压倒对手,攫取最大利益,成为最终赢家。比如鸡精(加了料的谷氨酸钠)对味精(谷氨酸钠)的“诬陷”,哪怕已经辟谣,味精也难以翻身了。从前是红梅味精、莲花味精,而现在谁家厨房没有一袋太太乐鸡精呢?“最新科学数据显示……”,人们对“科学”二字的迷信,着实可怕!
书中提到波音787机身的七成使用的是碳纤维复合材料,不由得高兴。刚好过些天要坐飞机,当时特意选了波音787,到时候可以观察一下这种新型材料,虽然我知道自己看不出什么。
瓷器:对中国人来说,瓷器的文化意义太盛大,它是中国的代名词、图腾,记载了我们的历史、艺术、文化、外交……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象征”。
英国骨瓷,一系列繁复的烧制后,轻弹茶杯听声音,那是多美妙的音乐!英国茶是平民式的,常见小说里写就着一壶茶吃面包。
填充物:我要感谢填充物,因为,我去补牙了。
关于机缘,它往往源于偶然——遭到袭击,经历失败,受到鼓励,认识某人,旅行某处……抓住它,从另外的尺度发现意义,就成了改变人生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