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13 01:52: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的读后感大全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一本由余华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一):余华的写作

  读了余华的《我只知道人是什么》,知道了余华的写作也是受其他作家的影响,有日本的作家川端康成、卡夫卡……其实写作也是需要热爱,需要坚持,更重要的也到丰富的阅读。

  他讲述了他的写作经历,他作品写作灵感的来源。他在各地各地做讲座,同其他人交流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写作经历进行反思回首。

  喜欢写作,坚持写作……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二):作者与读者的诚恳面谈

  好多年前第一次看《活着》,就深深地被震撼到了,之后就一直挺关注余华,他的书都会去看。这本《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余华受邀到世界各地去做讲座的文字版,主要分享他的写作经历,是作者与读者的诚恳面谈。最初几篇比较受震撼,越往后看就内容上有些重复了。想想也是,当做三场、五场讲座的时候,也许能每次讲新鲜主题、独特的内容,做一百场的时候还能吗?但字里行间还是透着余华的真诚,值得一看,尤其是对喜欢写作的读者来说,余华的写作心得值得参考。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三):记

  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认为人们相信了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单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永远不要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每个人的现实世界之外都拥有一个虚构世界,很多情感,欲望和想象存放在那里,期待被叫醒,电影,文学,所有形式的艺术让人们虚构世界里的情感欲望想象获得出门的机会。然后虚构世界开始修改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也开始修改虚构世界,人生不知不觉丰满宽广起来并且存储在记忆之中。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四):杂文

  写得好仓促,好多重复的内容。标题写得是真好,以为围绕标题展开写,结果写了很多范畴,读数、写作、演讲......如果自己写散文的话,可能有点启发。可惜不是,我就是个肤浅读者。文笔倒是符合我的阅读习惯,简单明了,单刀直入。兄弟和活着,都是写得非常棒的小说。---------------------------------------------------------------------------------------------------------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五):只关注人本身困境如影随形

  在打算写几行有关余华的文字前想了一下,他的小说是他最集中的也是艺术化的思考成果,从中可以总结出很多的东西,由于受本人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以及表现能力所限,担心可能会有偏颇。于是找出他的几本散文集重新翻了一遍,当然重点是阅读了他这本最新的散文集。余华文字白话得很,但表情达意却异常准确清晰,这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我个人觉得,比辞藻秀美、文风古雅更难能可贵。而且其中还有个好处,就是我们应该不太会歪曲的理解他的字面意义。在这个文字越来越有言外之意境外之像的环境下,这也是较为吸引我阅读和理解以及愿意分享下他的一些想法的地方。

  如题,这是我读过他的诸多作品后的想法,在我看来,他关注的是最普通的人,因为他最想知道的是,人是什么。而他了解和表达的方式,都是通过他对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的描述和理解。《活着》中的徐福贵是这样,《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也是这样。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六):这是杂文集

  买书时并没有看介绍,只是被书名吸引了

  不过‘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这一章就足以让我满足了。

  波兰农民救了一个被追杀的犹太人——人性的光芒总会脱颖而出

  集中营里父亲代替儿子被纳粹军官击毙——父爱

  所有的语言里都有“爱”——人的感情是一致的

  两个笑话时间地点相隔遥远——人的思维都是一样的

  不同国家的读者对《许三观》和《兄弟》也能产生共鸣——男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

  最后在同样的人的前面,每个当事者和旁观者和传达者都有着不同的体验,就像书里说的导演与作家,一个阐明艺术影像一个呈现真实。旁观者会因为自身的情感基础对面前的人和事做出基本反映,而传达者会根据自己的目的对事情做一个处理的有意为之,当然当事者往往是最直接的一类,他们的反应最接近‘原始人’,所以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类似‘人都是一样的’。

  待续……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七):初识余华

  这是我读第一次读余华的书,不是那些热门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书。 本书总体编录的都是作者各地的演讲稿。初读此书,感觉余华思想独特,不人云亦云,中间都是他“夸谈”自己的书如何如何,在哪些国家出版,总感觉得意忘形,一度打算弃书,后来还是决定读完它,然后面收获太多,也感谢作者。 一个又一个读者都是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体验和个人感受,通过阅读来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这部文学作品。 余华经历了“文革”,他的行文中有很大的时代气息与社会感悟。通过对众多文学作品的解析,我们也随他上了一堂堂深刻的人生课,其间不乏全新的独特思考,收获颇丰。 他初在吸取有些名家的写作方式,又不全身投入,慢慢摸索与实践,形成了自身文风。观察、分析、借鉴、升华、回报文学本身。 每个人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 读书,不能附庸风雅,首先得感兴趣,至于读懂与读不懂乃是次要,如有兴趣,读不懂也会爱不释手,热门也好,名家也罢,各取所需乃读书之真谛。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八):纵论

  很多作家有忧郁症,爱伦·坡几乎每天都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可是他好好的,一直没死,还写下一系列阴森森的故事给别人看,看了他故事的这些人一个个也觉得自己的健康每况愈下。安徒生也是,一生都在担心自己的身体,担心自己眉毛上的小印记会扩大盖住眼睛,担心自己偶然间被别人的拐杖碰到会导致胃破裂,所以他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麦尔维尔的忧郁症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白鯨》看似很强大,其实是在掩饰他长期以来的沮丧和忧郁,最后没有掩饰住,还是在作品中流露出来了。卡夫卡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忧郁症在书信日记里一览无余。那个号称硬汉的海明威也经常会不正常,在非洲打猎时心血来潮,以为自己是西部电影里的神枪手,让他的一个朋友头顶一只碗,他一边后退一边举起猎枪,他的朋友对他的枪法实在没有信心,在他开枪之前就逃跑了。德国的席勒写作时桌子上要摆着烂苹果,烂苹果的气味会给他带来灵感,如果你们有兴趣跑到街上去,随便找一个过路的女孩一现在流行的说法叫美女—你们问美女写作时闻烂苹果意味着什么,美女肯定会说这太变态了。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九):.

  学校书吧意外找到的书,以为是余华的散文集,结果是演讲的收录。 义务教育九年早结束了,离高考抬手之距,才惊而发觉自己不太懂语文,更根本不懂文学。每次动笔构思完伤痛轻飘飘的故事,又没下几回笔就停下来了。很幸运拾到这本书,课间闲暇的时候翻一点,感觉对怎么去欣赏、看待文学有了一点点略略的兴趣了。 之前也有读过余华谈话中提及到的一些作品,但都朦胧地、《百年孤独》给我怪诞史诗感,川端康成语调是细腻牵一绺愁绪的温柔,但都只是读,没有去思索。 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十八岁出门远行》一篇,初读确是读不懂,只觉得有意思,余华演讲中也没有刻意去剖析,我猜想这大概是语文和文学的区别,应试为了精准猜到知识点,而文学是自由的艺术创作,自己的心绪是无需判断对错的。好在《十八岁》我仍觉得有意思,《百年孤独》也是,不理解的太多,只是有兴趣想一直一直看下去继而会发生什么,幸运的是我拜读完了,且想要领会得更深。这也算是种浅浅的天赋吧。

  作家的人生轨迹本就不甚长,并花很多时间构思了其他人的一生,翻久了其实余华说的不过是那么几件事,更多的体悟要合上书去寻找罢。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读后感(十):文学,就是在敲击人性

  这本因为是余华的文学梦的演讲集且多有重复而不是作品所以打三星,并不是它不好。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个纯真的梦,是作家清澈的心。没有人敢随随便便说出这句话的,比如张三是高官,比如李四有钱,比如王五长的帅,比如赵六家孩子有出息,等等等等。我眼中的人就变得不那么纯粹了,他包裹在各种身份各种外衣各种面具下,我不能剥离这些元素来谈他,但我更不能的是用事实的眼光看待他,这又不自觉的增加一些其他意味,我的心也不再如婴儿般清澈。但你要说作者也不能做到这些,我想余华能做到保持这颗客观的心,这是了不起的。

  有部电影叫《幸福终点站》,讲述一个被迫生活在机场的男人,他的愿望就很单纯——为逝去的父亲拿到最喜欢的乐队的最后一个人的签名,最终机场督察被说服放任这个三无人士踏进纽约几个小时,这是无声的抗争,这是以有情对无情,最终有情胜利了。这被迫待在机场的男人透露出孩子般的天真可爱,也有成人般的狡黠,两者在他身上毫不冲突。他心里应该也装着这句话吧“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只认这一点就像找到自己的灯塔,指引着我走自己的道路,人最终都应该认识你自己并成为你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