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一本由卡森•麦卡勒斯 (Carson McCullers)著作,猫头鹰文化·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是孤独的猎手》精选点评:
●太喜欢这种调调了,爱与孤独,人生常态。 普通的美国南方小镇,平凡人的生活。 辛格的结局令人叹息,读完后想起荒野里的推子更难过了。
●每个人的孤独都可能不会被理解,也不用期望被理解。被理解了也就不孤独了。你不过是每个孤独的瞬息……
●辛格会成为所有人孤独的出口,是不是就是因为他不会说话?能表达就一定不能倾听了吗
●孤独细碎的穿插在每个人物生活的片刻里,因为辛格只能聆听不能倾诉,所以每个人都把他当成了树洞般的存在,一种想象中的理解加之于他,孤独得以排解。人的孤独一但能有人倾听,这可以说是人活下去的希望了。
●“一个人能做的最致命的事就是试图孤立自己。”
●辛格的存在类似于宠物,几位配角将近乎于自作多情的想法投射在他身上,即使从他身上得不到有效的回应,也从中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不同的是,辛格毕竟是个人,与宠物不同的是,他也有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宠物不会自杀,而辛格却自杀了,这令人不解与愤怒,这是单向度交流的必然,也预示着书中两位共产主义者和种族歧视抗争者的失败结局。
●辛格先生自杀了,米克也要去工作了。人人都陷入无边无际的恐惧,因孤独而产生的恐惧。人活一世,不过百年,我们会想要很多东西,如别人的认同、一架钢琴、一顿美味的午餐、一份自由,可是,我们都清楚世上不如意十有八九,想得到并且能得到的只有十之一二,这个世界不会一帆风顺、心想事成的。所谓“万事胜意”只是一种美好的祈盼和愿望,它表明我们对这个时间还心存侥幸。然而、然而,我们的道路指向死亡,死亡是我们的最终站点。
●把个体的孤独置于资源分配不均,种族问题严重,同性恋,随处可见的贫穷这种社会大背景中,孤独也就有了多种深层次的内涵。 一个哑巴,吸引了四个孤独的人。他们向他倾诉,和他待在一起,以此获得安宁与平静。他们觉得他什么都懂,但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最让人绝望的是,哑巴倾听了很多,却没人倾听过他,关于他,都是谣传。所以当他的最爱死了之后,他也选择追随而去。 最终,围绕着他的人散了,带着各自的困惑,不甘,还有永不消散的孤独,继续上路。 书里的心里活动描写很细腻,但我自己的感觉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稍显刻意。另外,五个主要人物,五条主线,由此又延伸出其他的副线,以至于有些人物顾及不上,像是有一些小故事没讲好的感觉。 特别喜欢书中对早晨,黄昏,夜晚,天空,月亮等时辰和事物的描写,都用短句,写得很美。
●读完啥都不记得了,只觉得自己很孤独……
●所有人的“知音”辛格先生不过是众人自欺欺人的假象和自我外化的虚影,孤岛与孤岛遥望,形同陌路,谁也救不了谁。(完全没能融入剧情更别提情感共鸣,特别艰难地看完,睡过去无数回。)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一):孤独漫长得如同时间停滞了
读这篇小说有一种感觉:书中的世界是无声的、时间是停滞的,仿佛孤独湮没了一切。
哑巴辛格平静祥和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在他受人欢迎、人来人往的宿舍里,是他缺少朋友陪伴的孤独;
米克白日、人前是躁动、疯狂、叛逆的,但她躲在角落偷听邻居的收音机,而且不听流行乐,只喜欢听古典音乐,音乐震撼她的内心,甚至使她听后什么旋律都记不得。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二):心与孤独
阅读体验让我想到了《太古与其他时间》和《失明症漫游》。辛格所代表的意象,高悬在光明与黑暗之间,是黑与白的界线,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失去辛格的小镇,骚乱也由此开始。
所有的人都是残缺,所有的人都有着孤独。
每个人都在填满着自己,如果题目得以解释的话,我会倾向于心灵为了填满孤独而作为猎手。友情、亲情、爱情、正义、反抗、马克思主义、同性之爱、烟酒大麻、宗教或者暴力。这一切都是文章所体现的,说出来或者没有说出来孤独填充剂。
辛格是一切的镜子,每个人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形象,所以大家都爱他。而作者巧妙之处,在于身为哑巴的他,并不明白他人的想象和语言,将他自己孤悬在所有人之外,是“绝对孤独”的存在。
所以他的同性之爱,显得圣洁,并且没有太多牵挂,选择伴随爱人离去也是决绝的让人心酸。
最开始我以为我可以的孤独,其实并不是它本来的样子。咖啡和书给予我慰藉,我还可以继续蛰伏。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三):生活在尘世间的人,都是孤独的鬼
生活在尘世间的人,都是孤独的鬼
读完整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每个人的孤独都是自己最致命的弱点。在呱噪的生活里,孤独的人与世界格格不入,想找一处安宁之地去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压抑。工作中繁琐、朋友间聚餐,只有在拥挤的地铁才会表现最真实的面貌——孤独的身影显得格外的冷漠。
小镇的几位有故事的人,都聋哑人辛格当作自己的灵魂伙伴,手舞足蹈的说出各自的内心秘密和迷茫,辛格礼貌的点头,可完全不懂他们表达出来的内容是有多么慷慨激昂。而辛格遇到他的聋哑伙伴安东尼帕罗斯也是那么激动的把积聚的话迫不及待的想要表达出来,然而除了喝酒和某种孤独且秘密的消遣外,对安东尼帕罗斯来说,吃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爱好。这一讽刺的画面,真是引人发笑。
黑色的世界,每个游荡的人似乎都孤身一人。内心强烈的孤独感令人满怀恐惧。可往往最致命的是还总是试图孤立自己。黑色的夜空,没有噪声,也无人交谈,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一种疏离感。孤独的人仅一杯烈酒,这也便能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也许,有酒、有故事、有音乐,便可潇洒纵游天地之间。
释然吧!试着找个人陪伴,总好过一个人孤独太久。不快时,爬到顶端去大叫,去唱歌,或者举起手臂飞翔,都会给你一种狂野的感觉。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四):孤独是我的乐园
前阵子跟网友聊到的书觉得名字很有意思立刻就去读了。短评写不下了所以放到这里。
1 辛格和安东尼简直可以说得上是至死不渝的甜蜜友谊 2 米克的“里屋”和“外屋”理论,她是整本书里最具生命力和兴奋感的角色,读的时候真希望辛格能发现米克的少女痴情两人遂有点儿什么故事。什么故事都行。3充满矛盾感的黑人医生,在外宣壶济世在家则无法处理好与孩子的矛盾,愿望是集结一千个黑人去华盛顿游行 4 心怀天下的醉鬼杰克,老实说他的主张比医生先进一些。
在这个多雨的南方小镇上,人们该是多么孤独才把哑巴辛格当作上帝,辛格也认真扮演这角色,一面好生招待前来“忏悔”的人,一面并不产生什么共情。因为上帝也有自己的烦恼。麦卡勒斯永远在写孤独,我读着永远服帖。我是看了评论才发现人家读这些是有“喘不过气要放下书来缓一缓巨大的孤独感”那种感觉的,我完全没有,我感觉她的书就是个乐园。
或许文学和后摇一样就是一个人自言自语被无数人自作多情对号入座的一场大误会。因为我所领悟的,毕竟不是麦卡勒斯的本意,只是我自己影子的投射而已。心是孤獨的猎手,猎手永远在森林游荡。就让我在人群里单独站着,保持安静,这样就很好。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五):人终究是孤独的,好像人终归是要死的
关于孤独:《百年孤独》一个家族7代人,每个人都孤独的死去,羊皮卷的秘密最终还是破解了,那就是这个家族的故事,而这个家族的人和是都跟随这张羊皮卷飘像空中化作尘埃;《十一种孤独》十一个人的故事,每个人都想融入别人,但是都融入不进去,成了别人眼中的离群索居的怪人;《局外人》默尔索麻木的生活,对什么都无所谓,领导派他到外地出差他无所谓,女友问他要不要结婚,他回答你想结那就结。。。最后因为错失杀人,审判庭审判时追溯到了母亲过世他没有流一点眼泪而判处死刑,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安德鲁的工作是和死亡打交道,他一年要参加25场无人问津的葬礼,见证了很多人孤零零的死去,他孤独到窒息,害怕自己也会孤独终老,不会有人参加自己的葬礼,好在佩姬的出现犹如一大口氧气灌入他的生活,焕发了他生活的活力;《心是孤独的猎手》一个小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故事,没人懂他们,除了哑巴先生辛格,因为他不会说活,总是保持微笑,对谁都礼貌,理所当然的成了大家的树洞,大家都觉得只要辛格先生懂自己,可辛格先生心里惦记的却是自己的哑巴朋友,当得知好朋友在疯人院去世后,他抽了根烟喝了杯冷咖啡,洗干净烟灰缸和杯子后,他自杀了,大家都很遗憾,因为再也没有人懂自己了。
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这世上所有人都是孤独的,和一群人在一起会孤独,一个人离群索居也会孤独,有追求没人懂你会孤独,没有追求麻木的活着也会孤独。“心是孤独的猎手”,如果你此刻感到孤独,就会永远孤独,所以你会找事做,找目标,找人群来充实自己,但当对事物的人群褪去,当目标实现而又没有目标时,当人全都走光后, 你还是孤独的,人终究是孤独的,好像人终归是要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