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的一生》是一本由[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契诃夫的一生》精选点评:
●苦难的开头,意料之外的盛放,戏剧般的末路爱情,自始至终的平和,传奇、充实又短暂的一生。作者本人太tiangou了,捧一踩一有点没必要。袁老师译笔真的太优秀:“开头...,到结尾烟花一场。”契诃夫本人对妻子的诉求也是很清奇,想要月亮般的妻子,偶尔出现在他的地平线上。
●@mu5122
●人文新出的这套內米封面挺好看哇
●稍后感想
●“开头总是满当当的许诺,仿佛我要写的是长篇小说,中段便变得皱巴巴怯生生,到结尾……烟花一场。”这是契诃夫的小说,也是他的一生,更是许许多多人的一生。 伊莱娜的文笔太美,简直不像是给人做传,而是在写小说。当然,译者也有功劳。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也在读萨冈的《孤独的池塘》,同样流畅的句子,我惊奇地发现是同一个人翻译出来的,对译者顿生好感。
●内米一定太爱契诃夫了,要为他作传。作成一本心头之吻。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凝视着它,爱和勇气,生活和温柔。封面和装帧赞。
●【藏书阁打卡】我们看作品,常常不但只注意作品,还总会好奇写出这部作品背后的是怎样一个人呢,有时,可能作者本身反而大过作品。而契诃夫是怎样一个人呢,腼腆,温和,文雅,待人友善体贴,他人对他的评价说他总是克制自己的情绪,绝少发怒,在他的小说中,也常看看到他对各种各样的人的同情。但契诃夫却是在一个非常糟糕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从小就的干各种各样的活计,看店,被严苛易怒的父亲责骂惩罚,几个兄弟之间吵吵闹闹,生活并没有摧毁掉契诃夫,契诃夫总爱逗乐他人,脸上带着他不变的聪慧和一丝忧郁。就这样,契诃夫短暂而丰富的一生过去了
●“从文学成功的角度来看,哭比笑更有价值。但是,在契诃夫的内心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自由,某种细微精妙、含糊不清、自相矛盾且又生机勃勃的东西,没有任何人能够抑制。他自己也意识到了:‘我总是感到,我欺骗了人们,’他说,‘以我太过愉快或太过严肃的面容。’”
●写的太棒了!“但对于契诃夫而言,成为地产主是多么快乐!不再需要交房租,单是这一条就令人兴奋不已。”我也是。
●哭。他的温和是被孤独缠绕的。
《契诃夫的一生》读后感(一):摘抄
春节看过法兰西组曲之后,这是内米的第二本。女作家的笔触细腻冷静,la vie de tchekhov,娓娓道来。夹鼻眼睛之后的作家面貌模糊化,光阴倒转,亚述海滨杂货店老板家的孩子之一,从容地长大,穿过165页,和世界道别。中后部讲戏剧,难免想到《演员的自我修养》。不同于托尔斯泰的伟光正,陀氏的暗戳戳,契诃夫是个正常人,虽也需为稿酬默默向上游打拼。爱与拒绝,喧嚣或人群中的孤独,不诉衷肠,偏安一隅……咳血不是扮文弱,肺真不行。
此外,契诃夫还是医生。他清楚的知道百姓特别是下层的生活,他不会画饼,也不会梦呓或者抽风,他深知穷困和无知才是彼时大众的标签。他说老百姓总是虔诚的握着圣经,毕竟没有别的书,毕竟不识字...
你忘了吧所有的格瓦斯爱国主义,也忘了吧一言不合就长篇大论的虚无主义。
俄罗斯,作家莫问出处。
《契诃夫的一生》读后感(二):月亮般清冽,却似星星给后人照了个亮儿
《契诃夫的一生》,已读完。 作者:【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陈剑 2020.06.17-2020.06.20 这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一本小书!! 袁筱一在序中写的很好,亦表达了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 “‘然而在无动于衷的人群里,契诃夫的妻子和母亲紧紧的依偎着,相互搀扶,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当中,契诃夫曾经真正深爱过的唯有她们俩。’ “是看到这里,要合上书页之时,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混合着玩笑、伤感和平静的失望’,什么是‘水晶一般的冷漠’。在疲惫和孤独的背面,始终希望能够捕捉到一丝让这个世界亮起来的清美的光辉,这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笔下的契诃夫,也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自己。” 记得有人说过,俄国文坛没人不爱契诃夫! 契诃夫一生的作品都带有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 生于苦难、长于苦难的他,从不带着自上而下的同情,而是选择站在人们身边,去感同身受地经历他们生活的不易和活着的艰辛。他在想人到底为什么活着?但他又说生活就是生活,就像糖就是糖,酒就是酒,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人类真正的伤痛,它无能为力,只能做一个冷静的目击者,用克制又精确的笔端记下。 袁筱一说,他的态度是温和而苍凉的,有时带着一点点微微的嘲讽。在他身体和灵魂都已不堪重负的时刻,伊莱娜说,他仍然“没有一刻想过逃避的责任”。 契科夫又是一生孤独的。 “我也挺想结婚,但请给我一个月亮般的妻子,不会出现在我的地平线上。”没有人了解他灵魂,也许是他根本不想让任何人了解。他温柔又深沉,却又从骨子里透露着月亮般的冷漠。在灵魂的深处和命运的尽头,他是绝望的,但正如他说“没人把冰块放在空洞的心口”,他好像接纳了这种绝望。就算到头来只是烟花一场,但他仍给阅读着他作品的我们以颠扑不破的希望。 在书中,作者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是个极具水准的叙述者与思考者。作者笔锋平实却不乏深刻,她能带领我们“深入一个如此非凡的生命,一个我们爱戴却不算了解的心灵”(让·雅克·贝尔纳)。 同时,作者和契诃夫都未能逃脱英年早逝的悲剧,让·雅克·贝尔纳不能不引人深思: “契诃夫的一生是短暂的:疾病令他英年早逝。伊莱娜同样也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把她带走的,并非肆虐在她一人身上的疾病,而是践踏了整个世界的恶魔。扪心自问,两者之中,哪一种命运是更为深重的悲剧。结核病尚且让人得以喘息、休憩,甚至还能有些许快乐、零星幻想,较之戕害伊莱娜的刽子手是不是至少还多几分人性?”
《契诃夫的一生》读后感(三):不喜欢说话的人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契诃夫像我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
他们通常很沉默,不喜说话,不喜辩解,不喜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喜说自己所忍受的。他们话很少很少,但必要的时候他们也会说出有质量的见解。他们只是更喜欢把所有精力用到做,而不是说上。
不喜说话的人里又分两种,一种是实力超群,傲慢形于色。还有一种仿佛受过很多苦,一直谦卑驯顺,几乎没有傲气。
前一种像《灌篮高手》里的流川枫,《棋魂》里的俞亮,出身良好,天赋超群,会有傲慢冷淡疏离。后一种我想到了易烊千玺,还有大学时遇见的一个学姐。学姐为人和善,总是笑笑,做事也拼,勤力,但就是不爱说话。我面对她会有一种挫败感,我总是不知道她对某件事的看法。我没法了解她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抗拒什么,只是看到她对很多东西都可以可以。
不爱向外表达,无论多么和善,都会给人一种疏离感。作者说契诃夫这点时,用了“精神贞洁”这个词,也多次提到一直没有人能够理解契诃夫在想什么,不论他小时还是作为作家成名之后,他都很少披露他的想法。
也许,在不喜说话的他们这里,是用沉默来屏蔽周围环境的影响,用沉默来保存自己内心的纯粹,又或者,他们认为做比说更有力量,也许他们认为说是一种看起来热闹的徒劳而已。
作者从契诃夫的童年说起,就很苦。虽然被父亲送去上学,受到教育,但是因为父亲和当时环境的鄙陋,契诃夫遭遇了专制和困顿。
被父亲逼着去教堂唱圣歌,唱完要深夜回家,还因为天快亮了,索性被要求去父亲的小店买东西,那种又困又累却又无处诉说的疲惫无奈真的呼之欲出。
哪怕到了青少年时期,父亲投资改建家里小店失败,带着其他人孩子逃去城市,把契诃夫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老家,让身无长技的他自谋生路,乃至最后他靠写书后要养活一大家子。契诃夫似乎从来都没富裕过。
作者在传记后半部,把托尔斯泰和契诃夫做了对比,前者什么都有,时常为自身蓬勃的欲望而苦恼,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激情。而契诃夫什么都缺,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倦,没有生气,似乎自小而附身的贫穷困乏消耗完了他的活力。
里面有两个女的戏剧演员,都爱上契诃夫,一个以为他爱的是和他自己类似的,苍白,内向,悲观,含蓄,拼命表现出这个样子。而另外一个则是:外向,充满活力,放不下自己的目标和愿望,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爱。结果契诃夫选择了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女人,那大概是他自己的另一个理想自己。第一个女人大概从没有想到爱情大多数都不是寻求知己,而是寻求互补。《契诃夫的一生》读后感(四):谁不曾与契诃夫心灵相契?
当我们捡拾惯用的“传奇”、“天才”等抽象字眼来描述安东·契诃夫时,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却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普通人”契诃夫。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契诃夫的一生》异于传统的传记体。伊莱娜不局限于叠加事例,拆解和评析主人公,而是用优美的文笔和真切的情感,带我们深入契诃夫魂灵的园地——从童年迈入青年,接着游荡于壮年,直至望见生命的消陨。
不得不说,伊莱娜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性,是远胜于理性的。或许,一方面源于她的精神世界与契诃夫遥相契合,另一方面,契诃夫的温柔、和善与谦恭,他的孤单、悲伤与忧愁,总能触及多数人内心最柔软的地带,包括作者伊莱娜本身。
安东·契诃夫契诃夫出生在一座俄罗斯外省小城——塔甘罗格,他在这里度过了黯淡的童年。除了忍受父亲的暴力,接受家庭的困窘,他还要抵抗周身环境围绕的粗俗与冷酷。从一开始,他就学会以独有的方式保持一种“奇异的贞洁感”,发乎自然地坚守着自己尊崇优美、善良与礼貌的本性,像“植物会从最贫瘠的土壤中吸收点滴的养分让自己生存下去”。
怨恨与苦恼?对契诃夫来说,从未有过。他不会被虚荣心侵蚀,也不会因穿着裂口的鞋子而遮遮掩掩。关于自尊,他在从童年过渡到少年时,便有了极其高明的见解。当弟弟米哈伊尔在写给他的信中落款“你微不足道的弟弟”时,他回复道,“为什么要这样称呼自己?又不是面对上帝,你无需承认自己的微不足道”。
十八岁起,契诃夫开始通过赚取稿费维持全家的生计。他选用安托沙·契洪特的笔名“半机械化地写作”,不停地写,就像“呼吸和说话一样”。那些逗乐的小文迎合了各类刊物读者的需求,让他体会到尽其所能维持生活的平凡快乐。而有时,他心底积淀的忧伤和现实的丑陋与悲苦,也会成为刺醒他的针尖。
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必须严肃认真起来。在1886年“转型”,成名,契诃夫的文字和人生,在大众面前竖立起这样的形象,“一个生来公正、高尚、善良的人,而且从不停歇地尽力使自己变得更好,更温和,更可爱,更耐心,更乐于助人,更无微不至”。但这却导向一个古怪结果:“他越是向别人表现同情,他的内心越感受不到它。”
他身上渗透着“水晶一样经久不变的冷漠”,如他终其一生对墓园的偏爱一般,孤独地活也孤独地死。或许,他曾经向外部交付过自己,但内部却永远疏离、飘远。即便拥有此起彼涨的荣誉和赞美以及“月亮般的妻子”温柔的爱,他最真实的自我也随时都可能迷失和深陷绝望。
契诃夫患病多年,伊莱娜笔下,他临终前的场景,仿佛一场简洁而充满暗语的戏剧,“一只巨大的黑色蝴蝶飞进了屋内……一头扑向点燃的油灯,缓缓地坠落,带着燃烧的翅膀,再度飞起,盲目而宿命。而后,它找到了敞开的窗户,飞向温柔的夜,消失在黑暗中……”而契诃夫,停止了生命,孑然回到了属于自己的荒原和孤岛上。
月亮的清辉,时时闪现人间。
撰文丨 陈文君
本文来自世纪朵云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
《契诃夫的一生》读后感(五):间隙的发散
(与本书内容并无太大关联)
2018-2019年(一次旅行),我进行了一共看了二十三本书(包含四本漫画),其中不乏有些是为了快点看完,纸质书放在那里,你随时翻翻,就像张嘴喊着:“这又本书落单的书!”的感觉,所以想赶进度,草草了事……
除了几本,我非常耐心的看到最后一页
一本极为沉重的反思(赎罪)
一本缅怀逝去的情怀(对书的爱与恨)
一本轻薄却字字惊悚
三本漫画对不属于自己的旧时光的感叹
一本漫画的奇妙无比的幻想夜晚
一本短篇集 深水处的我们都是恶人
一本感叹一个人的重要 不低于一群人(这本书如同梦魇一样折磨我)
一本我身在“荒原迷茫期”的指导
一本那个人的烟花人生
......
契诃夫的一生9.3[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 2018 / 人民文学出版社被淹没与被拯救的9.6[意] 普里莫·莱维 / 2017 /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自由 犯错 赎罪 迷茫 “荒原期” reBron 似乎像魔咒一样重蹈覆辙,直到找到庇护港,这种情况才安稳下来......
劳累的工作,生活,似乎绑带自己最后会返璞归真,曾经能力至上,却时机不佳,当下时机成熟,能力下退,思维无法集中,现在看来,契诃夫,是艺术家,是天才,我曾经自拟包囊宇宙帝王学(笑),现在却是狼狈不堪;他和我都会面对共同的“愚者的观看”但,他是文学的天才,我只是力争成为“有文化的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