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11 01:05: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读后感摘抄

  《我把北方念给你听》是一本由凉子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读后感(一):我把这些情 念给自己听

  最初被简介里的小故事吸引,决定读这本《我把北方念给你听》。看简介以为是一篇写在西北背景下的悲怆爱情故事,读了才知道是一本短篇小说集。 全书一共三大部分,共22个小的短篇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着浓烈的西北味道。作者就是西北姑娘,对西北的风土人情十分熟悉,因此她的文章里用词大胆,多用方言,描写的不花哨,却也是淳朴动人。唯一的遗憾是每一篇故事都很短,每一个故事都那么意味深长,让我刚刚咂到滋味还来不及细细品味,故事就结束了,读起来十分的不过瘾。所以读完整本小说之后,对西北的概念和印象也是碎片式的,不够连续、完整。有机会的话想要拜读一下作者关于西北的长篇小说,重新完整的认识西北。 读完整本有几个故事格外印象深刻,有《疯娘秦楚》、《兰州的街巷不欺负歇脚的旅人》、《未完成的皮影》等。尤其读到有关于母亲、父亲的片段,经常是读着读着眼睛就湿了。作者写了很多东西,想表现出来的情也尤其多,而深深让我为之动容的依旧是亲情。《疯娘秦楚》和《兰州的街巷不欺负歇脚的旅人》就是两篇描写亲情的典型代表,都有一个共性。主人公在年轻时都因对父亲或母亲存在偏见,所以一直不能善待父母,反而恶语相加,似仇人般对待。可在年岁渐长后,或父母亲离世后才幡然醒悟,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都是父母们没有说出口的爱,这些爱一直都在,只是掩藏的很好没有被发现罢了。待到醒悟过后,也为时已晚,父母亲早已不在,想弥补往日里的遗憾也已经来不及了。这一点让我颇为感慨,珍惜当下,感恩父母,是我时时刻刻都要谨记着并且铭记于心的。

  《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读后感(二):忘不掉的乡土

  说起西北的人情地貌,文化流传,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是刀郎和他那首《冲动的惩罚》,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似乎没有能够引起我们过多关注的事情。然而,就好比任何事情一样,最好的不一定最适合自己,无论走到哪,家乡都在我们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位置。 书中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西北人,来了走,走了来,他们追求爱情和亲情,殊不知自己只是这世间渺小的一粒尘埃,终躲不开这一回,又走一回的轮回。”在这个年代里,有的人死了,有的人活着,有的爱情成了笑柄,有的守望被埋在泥土。那些生生死死的纠葛,最终都被时代淹没。 可以说《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这本书将西北人的人情冷暖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本书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当你读第一个故事的时候,你就会被故事,被情节,被那种乡土人情所吸引,在书中阅读不一样的人生,追溯炎龙子孙在不同地域中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西北地区被人们熟识的与绘画艺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民间美术犹如群星闪耀,剪纸、皮影、刺绣、面塑、炕围画、饰件、卷轴画、寿材彩绘、墓葬壁画以及堪称稀世珍奇的百寿图等等民间美术作品。我记得书中有一篇文章叫《未完成的皮影》,皮影戏作为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已不像最初那时受人喜爱,但仍然有一部分人坚守这一职业,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皮影戏作为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人物艺术,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可以说这门艺术本身并不亚于传统相声和京剧。但“文革”时,皮影艺术遭“破四旧”的影响,再度衰落。后来文革结束后,国家又讲他作为珍贵的民族文化保留下来,可以说发展到今天十分不易。 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国家的风土人情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每个地域受传统文化和本地文化交织、演变的过程不一样也就因此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东西仿佛很难看到了。毕淑敏说过,变化使我们成熟,但它首先使我们痛苦。人生中最重要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大的焦灼和忧虑。可是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读后感(三):那些不平凡的平凡人的故事

  从去年等到现在,《我把北方念给你听》终于出版了。

  虽然不是我自己的书,但作为老友,还是替凉子感到非常高兴,她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关于文学的梦想也终于如愿以偿。

  在鸡汤盛行、传统文学市场日渐低迷的今天,凉子的新书《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赫然是鹤立鸡群的存在。

  和凉子,真的算老友了。认识凉子,始于《阿蛮》,那时候她还没有进入短篇小说编委,也还没有成为签约作者,更没有步入婚姻殿堂,偶然在首页看到她的文章,觉得眼前一亮,她的文风是属于那种给人很惊艳的类型,文笔老练,构思奇特,于是果断关注。后来慢慢熟悉,经常聊天,三观惊人相似,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我们能聊到一起的原因。

  在凉子的书中,西北这块土地,既充满了人情,也充满了事故,既厚实淳朴,也充满着岁月的沧桑感。

  阿蛮,芒岁岁,西梅,秦楚,苗凤凤,阿应,灵娃,叶慕青,大山,李亚军等等,凉子笔下的人物命运各不相同,却又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他们或悲凉,或凄惨,或顽固,或倔强,但最终兜兜转转还是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时代的烙印,被凉子巧妙地安排进文章里,作为背景,铺展开来,纸上的人物儿一个个粉墨登场,大西北的粗旷和民风夹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着实有意义。

  书中的第一篇故事,阿蛮,讲的是一个命运多桀的姑娘,她生于陕北,深爱着愣子哥,却被骗嫁到了关中的赖子家,新婚那夜,阿蛮流下了悲伤的泪水,那个年代,无路可走的阿蛮只能认命,后来阿蛮产下一子,名烈火,“世有男儿,生于烈火。” “刃上淬酒,心如热雪。”可命运仍然没有放过阿蛮,不久赖子和人发生争执,被人打死,阿蛮成了寡妇,一个弱女子带着孩子在那偌大的关中艰难生存。

  就像凉子自己所说的,无论是书中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生命中的所有际遇,都从一个叫作“故乡”的地方开始。当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书中故事的理解,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经历不同,感受也就不同,“仁者见仁,知者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我把北方念给你听》是凉子的呕心沥血之作,内容不会让你们失望,至于有哪些高人之处,还是由阅者自己斟酌。

  1960—2018年,那些不平凡的平凡人的故事,凉子,讲给你听。

  《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读后感(四):来自北方的故事

  拿到这本书许久了,一直也没时间看。这天是中秋,因事在公司加班,忙完了琐琐碎碎的事情之后,一眼就看到了她。想着,距离下班还有一段时间,随便读上两页便下班吧。没想到这随便一看,双眼便再也无法挪开分毫了。 在阅读《我把北方念给你听》的时候,我不止一次的在想,究竟要有着怎样人生阅历的人才可以写出如此厚重的故事来呢?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里面,却充满了北方汉子特有的那种粗犷的感情,干脆而热烈,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冲动。因此当我看到本书的作者凉子姑娘竟然只是一个90后小姑娘的时候,我被深深的震惊了。我实在是难以想象如此炽烈的文字竟然只是出自于一个90后,一个小女孩的手笔。或者出生于西北大地的凉子姑娘天生便是为这片土地而生,天生便是为了讲述西北人的故事而生的吧。 当读完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之后,心里便被一种不知名的感动充盈着。换亲,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名词,想来如今的年轻人是没有多少人听过的,至于经历过的,或者就只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了吧。当阿蛮被自己的阿爹瞒着换亲给别人的前夜,阿蛮爹告诉阿蛮,明天就嫁吧,权当在这乱世里拿蛮娃孝顺老天爷了。当看到这里的时候,一股抑制不住的悲愤突然涌了上来,却不知道这悲愤究竟从何而来,到何而去。阿蛮嫁了,长情欢成为阿蛮一辈子埋在心底最响的呐喊,共长生成为阿蛮一辈子最热的泪,最深的痛!读完《阿蛮》,蓦地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我不喜欢齐欢。甚至有些讨厌。没有来由。如果硬要说有,大概便是来自于秦楚吧。或者是因为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与人。秦楚是一个人见人怕人见人厌的疯子,这个世上所有的人都可以躲着她欺负她,但是齐欢怎么可以这样做。齐欢永远只看到了秦楚的疯,却从未感受到秦楚的爱,纵然秦楚口不能言,但是她却倾尽了所有来保护着自己十月怀胎诞下的女儿。母爱如斯,感天动地。只是齐欢永远不懂。所以,秦楚死了,就在死前的那一刻,她依然在维护自己的女儿,只是这一切齐欢终究未能懂得。。。 苗凤凤死了。这是我始终难以释怀的一件事。她做错什么了吗?我想不出来。仅仅是那一夜的荒唐,便要众口铄金。人言可畏,流言杀人,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姑娘来说未免也太残酷了些。东子不知道凤凤去了哪里,找了五年,找遍了西北小镇的角角落落。心爱的人儿,究竟在何方?一座孤坟,荒草萋萋,原来,你早已离开,西北的冬天,为何要如此的冷。。。 我想我是没有办法一口气读完凉子姑娘所有的故事的。我的内心远不足以承受这故事的厚重。好了,我要歇一歇了。或者等到我内心足以强大的那一天,我会继续我今天未完的阅读。。。

  《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读后感(五):凉意如刀——读《我把北方念给你听》

  拿到这本《我把北方念给你听》的时候,看着文艺小清新的封面图,我还以为是一本风花雪月的诗集。一翻开发现是短篇故事集,有20余篇,每篇的篇幅都不算长。第一篇《阿蛮》读完,我就有点发怔——明明介绍作者是90后的凉子姑娘,可这笔力文风都像极了一位历经风霜的西北汉子。待到全本书看完,只觉得一股逼人的凉意从字里行间透出来,如锋利的刀子般,一下一下地扎得人生疼。

  260多页的书,分成了三个部分,一是“生生死死:世间的黑白发”,这部分年代感总体更久远一些(远的到上世纪60年代),主角生活环境主要在农村;二是“来来去去:一草一木,皆是北方”,这部分的人物生活环境在校园和城市的更多一些,故事也是近三十来年的背景。第三部分是“平地起风:冷风下的手艺”,主要讲了各种手艺人的命运故事。

  作者的时间感处理得不错,在行文中穿插了很多具有年代记忆的小细节,提到不少电影和老歌,比如《霸王别姬》、张国荣和梅艳芳的逝去、《山楂树之恋》、《哈尔的移动城堡》《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把人一下就带到了当年的回忆中。

  再说空间感,书名虽然说是北方,但故事更多是发生在西北,尤其是甘肃。故事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兰州,黄河、拉面、《读者》,很有地方特色。想起去年暑假带着孩子,专门去黄河边看羊皮筏子,走了一趟黄河大桥,看夜色中的白塔亮起灯来。还曾经去地道的拉面馆,一碗面条能因为粗细分出N个品种名字来,差点看花眼。街边的小吃尝了不少,其中的甜胚子我和孩子都喜欢。还去兰州大学老校区逛了一圈,在校园里问路时,眼睛亮亮的小伙子好奇我是不是校友……

  除了兰州,书中故事还提到郎木寺,那个位于甘川交界之地的小镇也很有意思。省界线穿镇而过,四川境内的寺庙是银顶居多,甘肃境内就是金顶居多。镇里还有白龙江的源头,儿时居住的村庄外有一条白水河,也是汇入白龙江。再往后,看到写砸酒的那篇,遇见一个更加熟悉的地名——文县。儿时父亲曾在这里的水文站工作,我也曾跟着父亲在文县居住过大半年,还记得水文站里有一条测水用的黑色铁鱼,让我又好奇又害怕。

  构架在这些时空之上的,是一个个厚重悲凉的故事。作者有时会用第一人称去写作,在不同的故事里,作者或化身成丈夫,或化身为女儿。去写亲情,写爱情,写相逢、写离散,写生与死,写恨意与原谅……那些夹杂的泪水与叹息的故事,有无奈,有懊悔,有坚忍,有麻木……看得我再一次感慨,这真不像一个90后姑娘的文笔,分明像是西北的干燥风沙中,满脸尘土的中年汉子在述说。

  故事里,大多凉意如刀,看得人心里凄凄惨惨,万般感慨。内容不多剧透了,用作者写在封面上的一段话来结尾吧:“西北人,来了走,走了来,他们追求爱情和亲情,殊不知自己只是这世间渺小的一粒尘埃,终躲不过来一回,又走一回的轮回。在这个年代里,有的人死了,有的人活着,有的爱情成了笑柄,有的守望被埋进泥土。那些生生死死的纠葛,最终都被时代淹没。”——其实,换做哪里的人又不是如此呢?

  《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读后感(六):平凡故事中的不平凡

  读了《我把北方念给你听》很难想像作者凉子姑娘是一个90后的女孩子,我喜欢她把温情藏在犀利背后的文字,它们一语中的、毫不留情,但你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背后深藏着的、对每一种结局充满喜悦怜悯的深情。小说写得让人感觉很真实,让人感觉每个故事都是有灵魂的。虽然喜欢完美的结局,但是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残酷的。不是每一种爱情都会有结果,不是每一种亲情都会被理解,不是每一种友情都会升华。

  一、生生死死,时间的黑白发

  阿蛮满心欢喜的上了花轿,可是盖头被腿去的那刻,自己要嫁的那个人并不是心心念念的愣子哥,阿蛮只能用眼泪去接受这一切,在时间的长河里,阿蛮不在望那条通往北方的路,并心然的接受了这一切。可是天不随人愿,她的男人 因为分地发生了争执死了,她成了寡妇,酒卖不出去,他的孩子被退学在家,他决定带着烈火回陕北,烈火又被狼给叼走了。阿蛮的命运因为一场“换亲”而绝望了,直至改革开放的声音让这位沉睡的姑娘苏醒了。

  一场“换亲”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一场“相亲”同样也改变了李一年和芒岁岁的命运,他们在相亲中相识,并通过慢慢的接触产生了情义,在这场有爱的婚姻里他们有过短暂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没有一直长久下去,这一切都因为芒岁岁诞下了一个死胎,这无疑对这场婚姻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两个人之间的裂痕与不信任无端的猜忌,再加上婆婆的一句再生不出来就离婚,导致了这场婚姻的终结。

  二、来来去去,一草一木皆是北方

  母亲为我从过良里的那位母亲的放荡在镇子上出了名,她可以毫无顾忌在我面前与别的男人调情,而沉溺于麻将和酗酒的父亲对此却视而不见,因为打麻将的钱是母亲提供的。后来父亲去北京打工,一次父亲回来发现了母亲与张黑的事情,他们发生了争吵,我听到他们的婚姻居然是因为有了我?我给了母亲一巴掌,让母亲从了良,开了一家小卖部,直到我结婚,日子也就这么过下去了。结果母亲把父亲杀了,原因是父亲要毒杀我丈夫。

  三、平地起风,冷风下的手艺人

  二流一个从小就没了娘的孩子,在他十五岁的时候,他爹在河坝里淘沙被 一个巨浪给拍到了崖口下,人走了。他成了一个没爹没娘的孩子,他二叔把他接回了家,可是他二婶和他的三个孩子并不欢迎他,他离家出走了,认识了疯狗和虎子一群人,他们一起做了梁上君子—小偷。他的扒手生活,被疼爱他的二叔发现了,他们决定用钱来试试二流的良心是不是没有了,二流因为亲情与爱决定放弃自己的扒手生活,二流进去并参加改造。这是因生活所逼而做上了小偷,也因良心的唤醒而坚持了做人的准则。

  看似毫不相干的二十二个平凡的小故事,却诉说了北方从1970年到现在的变化,这些故事均以时间为线索,让人回味,让人印象深刻。

  《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读后感(七):我读不透你,读不透北方的样子

  我打开这本书,连书签都是北方的样子——   

  我愿那时的你一直在北方,你的一草一木,皆是北方。   

  我没有去过北方,但认识了无数豪爽的北方汉子。他们聚在一起喝酒吃肉唠嗑的样子,让我觉着他们一直都在北方,只不过是我一人离开了南方。   

  看《我把北方念给你听》之前,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看完《北方》之后,我更觉得所有的词语都不配去形容它。   

(一)生生死死:世间的黑白发   

  阿蛮的孩子最后被北方吹刮的狼叼了去了,芒岁岁再也没有出现过,我对西梅的同情正如我对千千万万个寡妇的同情,我多么希望秦楚还在,她在的话应该会听到有人喊她一声“娘”......   

  都说北方人的腔里写满了故事,故事不能够被写在纸上,他们就把它一刀一刀刻在了心里,映在了脸上。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最终都在劫难逃,逃不过死去一关。他们都在那个漫天黄沙的时代里头死去,死去的时候有人就坐在槐树地下指指点点。可时间一长,所有的记忆也一并被封锁在了沙子当中,谁也不愿意记住谁是怎么死的,因为谁都要死,谁都会不幸。   

(二)来来去去:一草一木,皆是北方   

  如果我知道叶慕青进入产房后就再也出不来,我可能这辈子也不愿遇见她;大山知道自己爱着茂清水,一直都是,即使知道她在骗自己的钱,也依然爱她;张乔和乔茳最后都没有在一起,而彼此相爱的回忆就仅仅留在了那一句——“这是路飞,他的橡胶手臂像雷达,扫描一切地雷般的凶狠角色,他的胃能装下一头牛,他的伙伴是一群海贼。”......   

  真感谢在这呼啸的北方我能遇到给我温度的你,无论你是爱人、朋友还有我的至亲,无论你现在在或者不在,我都曾经或者一直爱着你。

(三)人人道道:道不尽的北方愁   

  我无力把整本书翻完,因为往下读就越是如鲠在喉。同情书里的每一个人,阿蛮还是秦楚,但与这个世界完全告别又是属于她们最好的宿命。   

  是啊,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宿命这一回事。   

  路过的人,总是来来往往。他们带着故事来,然后带着故事走。运气好时,就留下了路过的痕迹,若不然,空气里都找寻不到关于他们的一丝记忆。   

  所幸,凉子姑娘把它们都一一记下来了,写在会随着时间泛黄的纸上,记在会随着时间停止的心里,留在千千万万个同样买过这本书却有着不一样性格的人的脑海里。   

  谁会把关于西北的记忆一直传递下去?谁也不知道。也许望着陕西黄土路时会想起,也许站在满眼黄沙的沙漠上会想起,也许再也记不起。   

  可这些厚重的感情啊,那一句句荒凉的秦腔和道不尽的北方愁啊。终究有一天,我们唱着北方的挽歌,把苍凉留在了隽永里。

  《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读后感(八):我活了,我爱了

  在如今这个车水马龙、忙忙碌碌的社会中,许多的人为了事业、家庭而奔波着,但我相信,在他们过去的数年亦或是数十年里,定有一份埋藏在心底的情怀,这份情怀不多不少,不卑不亢,可以是发生的,也可以是未知的。而我,则属于后者,我的情怀是北方,你要问“为什么?”,我只答“不知道!”。对!很模糊,却又很执着。这份心思大约是出自我对于西北的那种好奇,和对一望无际的黄土与戈壁的那种向往,我想感受那个地方的人文乃至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就像我如今选择拜读《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这般迫切,第一眼便注定了我与这本书的缘分。 下面便分享一些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些许感想吧!首先这本书,作者凉子姑娘以第一人称视角分别从男、女甚至是动物的视角出发,描写了以大西北为开端的一桩桩分分合合、生离死别、刻骨铭心的故事。文章中大多以爱情的方式来呈现,其中也掺杂着亲情、友情,虽说不轰轰烈烈,却也动人肺腑,用情至深。从第一篇故事到最后一篇故事,作者好像都没有赋予其中任意一片故事以一个完美的结局,好像多多少少都带着些许遗憾,让人难免在情绪上有些感伤,特别是我这种相对比较感性的读者…… 整篇文章读下来,我有两篇非常喜欢的小故事,分别是《阿蛮》和《我把北方念给你听》,首先,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一定知道,《阿蛮》是整本书的第一个故事,故事中,阿蛮是地地道道的陕北姑娘,打小喜欢张家的愣子哥,无奈受到了换亲这一旧习俗的迫害,被家里人骗去了关中做了胡家赖子的媳妇儿,不久诞下了一子,本打算放下执念安稳度日、酿酒为生的她却又在七八年得知了丈夫赖子的死讯,伤心欲绝的她决定带着他们唯一的儿子回陕北,无奈风餐露宿,抵达陕北后,被老家人寻到,只是儿子已经在那遥远的路途中被狼叼走,她再次万念俱灰。直到八十年代恢复高考,阿蛮又重新振作,重操旧业……短短的篇幅叙述了阿蛮跌宕起伏的一生,但作为一名地道的陕北女性,我们也看出了她的那种朴实与坚强,即使所嫁非人,即使家破人亡,她都没有选择了却残生,也没有抱怨不公,总能在让人觉得最绝望的时刻重新振作起来,不屈服于命运,真真做到了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拿得起、放得下。我想这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代表陕北女性的那种洒脱吧!虽然结局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无奈,但阿蛮的这种不屈不挠,豁达的人生观却也让人油然生出一股敬意!《我把北方念给你听》作者以男性第一视角叙述了和女主人公叶慕青从相知相识,到相恋相离,最后结婚生子的爱情故事。故事没有太大起伏,却动人心弦,用最平淡无奇的叙述方式深深地感动着我,有种返璞归真的意味在里边。同样的,故事的结尾也是不那么完美的,女主人公叶慕青在生完孩子后因为生产的原因离开了人世,离开了“我”。这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女主和男主跌宕的感情线在经过一次次考验之后,最终稳固下来修成正果,无奈现实总是事与愿违的,上帝有时候会残忍地在你最幸福的时刻剥夺了让你幸福的源泉。或许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人生漫漫几十年,谁也不知道会在其中的哪一天忽然发生变故,这就像是与时间的一场赌博,更像是与时间赛跑。

  《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读后感(九):《我把北方念给你听》|“低不到尘埃的种子,开不出花来”

  我在读凉子姑娘的作品《我把北方念给你听》时,首先想到的是这句话。 张爱玲的“低不到尘埃的种子,开不出花来”,我知道它是写给爱情的。但我还是很固执地用在了这里。 诚如其名——我把北方念给你听。 凉子姑娘以一种很细腻而诚挚的笔触将发生在她的故乡,她故乡里那些或许是曾经遇见,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梦里,不论是在真切认识了解,还是仅有一面之缘的人物,每一个平凡而渺小的人物,用心用力地刻画了出来。 你读这些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在他人生中短暂出现的片段,没有丝毫的忸怩或者做作。我想凉子姑娘是一个足够懂得大西北的人,我用的不是“了解”或者“认识”,而是“懂得”。“懂得”太难了,它更应该用来形容的是知己。因为并不是每一个说心里装着故乡的人都能把那里的人事写好,写得真实而出色。 凉子姑娘便是低到故乡这片尘埃的种子,因为观察得真切,体味得细腻,感受得真实,才能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跃然纸上,开出花来。 我向来是不愿意写故乡的,无论是上学时候的命题作文,还是快要逃离应试教育时写下的散文随笔,我知道故乡是滋养一个写作者最根本的动力和源泉。我太怕别人发现我笔下的故土和别人走进那里认识的故土不太一样。 我的故乡在大西南,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每一个刚要认识我的人都会对我的故土充满好奇和惊喜,原来你是那里的人呀!我说是的。那里是不是每个人穿的服饰都多彩而绚丽?那里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歌善舞?那里的人们是不是都很朴实?我并不想打破一个个“外面”的解读者对于那里充满野性和自然的太多期待,我很想告诉他们,不是的,那里的人们因为贫穷大都会穿着廉价容易起球的地摊货,一针一线密密纺织的嫁衣也有,但大多人早已束之高阁;那里的人大都会吼两句民族歌曲,但更多的是跑调的流行歌,当我和别人谈起那里原始森林和蔚蓝的天空,我也很想告诉他们,那里车水马龙的高架桥和彻夜通明的霓虹灯,那里有良善也有犯罪和欺骗,并没有什么完全理想的地方,但如果你想深入地问,我可能还会告诉你,那里神秘的迷信和信仰…… 那片滋养我的故土许我的这些许年岁里,我所认知的大多数时候仅是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我之所以不愿意讲是因为我解读不好。怕别人认为苍山洱海玉龙雪山不过仅此。所以更多人打听,我说得最多的一句便是,你应该亲自去看看。 所以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何我是敬佩凉子的。这是一部乡土文学的短篇小说集,根据不同的人物故事规划为三大类。这里生活着的人们的生生死死和来来去去,已经在大西北“土生土长”的手艺人。要在这个时代把乡土文学写好是很不容易的。“变”的是时代的步伐,“变”的也是太多“老”和“旧”人事的泯灭,但始终不变的是一方故土一方人的气质。凉子是把大西北的精气神给拿捏了出来,入得了故乡的过去,故乡的根源,故乡人的内心和气质;同时出得了时代,出得了潮流的禁锢。得知凉子是“90后”时还真的有些惊讶,近现代以来写乡土文学的写作者不再少数,每个年龄的阶层的人窥见的人事亦是大不相同,但凉子的这部作品集却显得成熟而老练,不知是该感谢大西北成就了凉子文字的真实细腻,还是凉子还给了读者大西北的细腻真实。 在另一个版本的《我把北方念给你听》当中将凉子称为女版“陈忠实”实是有些不快,每一个写作者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察见世界的角度,凉子也不例外,她是独特的。值得你去记住和阅读。但换句话讲,这亦是对凉子的另一种肯定。或许你应该读读凉子,读读大西北,从它滋养的精灵的写作者的眼里,看一看你兴许未曾了解的,这个时代的西北人事。

  《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读后感(十):听,那来自西北的声音

  一提起“西北”总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最初,对“西北”的印象便是小学课本里那关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记述。后来,陆陆续续地,又读了一些边塞诗,那些将军横刀立马驰骋疆场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便和“西北”纠缠在一起了。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眼界的开阔,渐渐的,知道了西北不仅仅有沙场点兵、长河落日,还有窑洞和腰鼓,还有秦腔和花花儿,还有秦岭和黄河,还有八宝山和壶口瀑布,还有玉门关和嘉峪关,还有兵马俑和莫高窟,还有羊肉泡馍和兰州拉面……那时,互联网还没有像现在这般四通八达、无孔不入,所有知识大都来自书本和电视,但仅凭着这些文字与画面,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个热气腾腾、活色生香的“西北”,不由得,心向往之。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因为公事的缘故去了趟西安。彼时,飞机和火车还没有像现在这般普及和便利,身处燕赵大地的我们前往千里之外的西安还是一件很费时间和财力的事情。早前有幸品尝了邻居打西安带回来的石子馍和老孙家的羊肉泡馍,唇齿留香,魂牵梦绕,便特意嘱咐父亲一定要带些回来。这大概是二十年前我离“西北”“距离”最近的一回了。

  工作之后,我有了一定的财力储备和“出门”的经验,便和同学携手游览了西北。我俩的西北之旅是分两年进行的,第一年我们游览了西安和华山;第二年,我们走的还远些,去了甘肃和青海。

  同学来自“九省通衢”的武汉,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妹子。第一年,我俩相约在临潼见面,一起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和华清池,一起爬了骊山、上了西安的古城墙、逛了碑林。我俩一南一北都感到非常震撼,震撼于十三朝古都悠远的历史积淀,震撼于八百里秦川深厚的人文底蕴。

  第二年,我俩相聚在兰州,一起看了黄河水车和黄河母亲,一起尝了马子禄牛肉面和云峰牛肉面。(陪伴了我和父亲两代人大半个学生时代的《读者》,其编辑部就位于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我有感于兰州人的粗中带细,一团面既能抻出棱角分明的“荞麦楞子”,又能抻出千丝万缕的“毛细”。后来,我们又去了敦煌、张掖、嘉峪关。甘肃,大概是我游览过的古今中外人文自然融合的最好的一个地方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敦煌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中外文明在此碰撞,造就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莫高窟与千佛洞里活灵活现的壁画和抄写于各个时期的经文在向世人诉说佛教曾在这里兴盛,兰州城里大大小小的巴扎和清真寺也彰显了伊斯兰教的兴盛。在张掖,我们品尝了一道当地特色的“卷子鸡”,菜、肉、面集于一盘,简单明快,粗狂朴实。这不也正是西北人的性格特点么?

  一条黄河、一碗拉面、一本《读者》、一座敦煌。黄河诉说的是兰州人的情,《读者》诉说的是兰州人的品,敦煌说的是甘肃人的味。而那碗拉面,诉说的,是兰州人的故事。

  凉子姑娘的《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让我又听到了那来自朴实而壮美的大西北的声音,高亢而悠远,质朴而嘹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把北方念给你听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