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做工的人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11 00:49: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做工的人读后感精选

  《做工的人》是一本由林立青 著 / 赖小路 摄影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工的人》读后感(一):当故事会来看吧

  作者充满怜悯的眼光看着这个群体,他用的词是"请哀矜而勿喜",描述真实人物的故事,能让读者知道这一群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所用视角却是上帝视角,监工看工人。谋篇文字毫无匠气,这应该不是作者返璞归真,而是工科男的短板。全书思想性不强三观不是很正,"正义、公平"有偏差,略微体现"人文关怀"。本书在台湾获奖很多,工人出版社引入应该算两岸文化交流的成果一件,读后却有两岸文化水平差距真是越来越大,我们要不要等等他们的感觉。认为本书不会有再版或第二次印刷了,不太推荐,除非想当故事会读。

  《做工的人》读后感(二):《做工的人》作为一本引进版权图书,与宝瓶版相比有哪些不同?

  当立青告诉我说中国大陆有出版他的书以后,我赶忙回复问到是哪家出版社。原以为是一些比较不入流的小出版商,没想到他告诉我的却是老牌的隶属全总的工人出版社来出版。后来立青告诉我说:你们那边那个版本有删节。 当时我很诧异,但是很快又觉得很平常。向来这样的“境外读物”是一定会有多多少少的删节,但是没想到立青这本丝毫不涉及国家敏感话题的书也会遭到删节。几乎又在同一时间,我们发出了不同的两种句型但意思几乎一样的聊天消息,“陆配部分被删”,“是大陆配偶或是移工部分被删了吗?”。 这样的对话最后以我的叹气结尾。一个“自信大国”却在陆配的问题上显得那么小肚鸡肠。当然,好在能够出版,对于境内的读者来说,也不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的机会,真正的两岸民间交流应以民众为主体的自主独立交流如是也。

  《做工的人》读后感(三):做工的人

  一本充满生命力的书,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叙说着一个个平凡人的生活,艰辛的,尊严的。故事的主人是工地上的水泥匠、焊接师傅、外籍劳工、女工、工地大嫂、小吃店老板、陪唱的阿姐,无论大陆还是台湾,他们都是在舆论环境中失语一群人,我们对他们感觉很熟悉,但对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又很陌生,很少有人用文字记录他们,更难得有人融入他们去观察他们的人生。身为“做工的人”一辈的孩子,我几乎完全不了解父辈的工地生活,我不了解他们工种的分类,不了解他们展现精湛手艺的光荣,不了解他们病痛时服用的止痛药的名称。大概四五年级的暑假,我曾有短暂的工地生活经历,当然不是在工地工作,只是短暂的逗留,印象最深的每天酷暑暴晒之后父亲与他们工友们暗红的皮肤,湿透的衣服,食堂里乏味的伙食,也好像这段生活经历之后,我模糊的认识到一个农村孩子好好读书的意义。本书作者是工地监理,介于底层与高层之间的层级,用阶级的、经济的视角解读生活是粗暴的,对于体制与社会的不平等,作者有他的观点,书扉页上写着“若有雷同,请哀矜而勿喜”,更珍贵的,是人的温情与慈悲。

  《做工的人》读后感(四):原来作者是这样的人

  林立青的第一本书,竟然就是这本《做工的人》。

  这是一个在台北集市长大的孩子,父母经营着一个卖玉石水晶的小摊位,生意繁忙时无暇顾及儿子。在他成长过程中,最不缺的就是自由的养分。

  林立青爱出风头,频频跟老师顶嘴。有一阵子,又喜欢跟着一帮孩子溜出校园,去网咖打《星海争霸》。父母终于确认儿子不是读书的料,决定送他去打工,想让劳动代替说教,敦促儿子成长。

  15岁开始,林立青卖过花生和佛跳墙,当过面包坊的学徒,帮人组装过电脑。干了很长时间的体力活之后,他还是想读书,报考了专科学校。排在末尾的成绩,他只能去学别人剩下的土木工程。

  冥冥之中,好像一双手把林立青推向了工地。毕业以后,他在工地当了一名监工,到现在已经十年。监工身份让他成为最合适的观察者。他目睹过很多故事:劳工阶层的悲欢离散,与执法部门的来回博弈,还有工地上那些外籍配偶、槟榔妹、性工作者,以及“看板人”。

  于是,林立青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经历的工地百态,这就是《做工的人》 。

  《做工的人》读后感(五):1

  开始接触到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给我的,就是聊最近看的书,然后他讲在看纪实类的就推给了我。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平常我看的都是小说,但是架不住他讲,我就去图书馆借了本看。 2017金石堂“十大影响力”好书、2017 Openbook好书奖“美好生活书”、2017诚品书店阅读职人大赏“最想卖”、“年度最期待在地作家”;始终占据博客来、金石堂、诚品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梁鸿、路内、傅月庵倾情推荐;台版一年重印40次。 这是后来查到新浪读书的新闻报道。 我以为《做工的人》会像初中还是高中课本中一篇描写女工的那样,完完全全体现黑暗的一面,但是我反而感受到那种生的欲望。包括封面,包括插图,虽然是黑白色调的但是我感觉不到苦闷压抑。 嗷忘了讲作者是一个爱好文学的工地监工。 作者主要从三个视角来写“工地人间”“爱拼”“活着”。 工地人间介绍的就是工地上存在的算是不同类别不同背景的工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工地大嫂吧,从年轻时候跟着兄弟老哥爸爸,到后来有了阿嬷的身份退休回家。“这些女性完全就是台湾社会女性最为坚强、最为温柔、又最为美丽的身影。” 然后爱拼就算是讲主要面临的职业伤害吧,那活着就是休闲娱乐,生存方式。 有的人讲作者写的不够深入或者怎样,我没办法去讲他写的到底好不好,我就知道很不一样, 有大的宏观上的轮廓书写,也有个人工人的细致书写,工地人间的温柔可怜友爱挣扎就这样多层次的表现出来了。 最后,书中照片的冲击力也很强,震撼的那种。 你必须用心倾听,把他们作为一个个,而不是笼统的群体,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与幸福所在。不同的工地现场,共时的空间,同是那些做工的人。——梁鸿

  《做工的人》读后感(六):你是否对这世界常怀温情

  这本纪实文学,台湾原版的豆瓣评分高达9.1,大陆删减版的豆瓣评分只有8.2。很遗憾我没有看到原版。 作者林立青并非职业作家,而是一名普通的台湾建筑工地监工。因此他的文笔很朴实,视角也很难得。字里行间的“台味”很重,许多词语需要配合注释才能看懂。不同于“同情社会底层人员”、“体验工人生存现状”的作家,林立青真正是他们的一员,常年与他们相伴,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书中记录了很多活生生、血淋淋的做工的人。 阿钦是焊工,职业伤害极大,眼睛会从夜盲、眼炎,逐渐变瞎,还会烂肺。阿钦为了能够长时间劳作、也为了逃避病痛而吸毒,大部分的收入都用于养家。 师傅们要忍受高温暴晒、刮风下雨,身上因此有难闻的臭味,衣服鞋子很很脏。他们不愿意走进便利店购买商品,因为担心自己弄脏了便利店的地板,店员还要忙中抽空去清理。他们的逻辑,是心疼同为“做工的人”的便利店员。 台湾有很多“槟榔西施”,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无论一年四季,都要穿着清凉待客。遇到寒冬,布料少得连暖宝贴都没地方贴,一边在风中瑟瑟发抖,一边保持微笑。 工地附近有一种特殊的小吃部,菜品难吃至极,但特别便宜。工地的师傅无钱去别的地方消费,常在这种小吃部打发时间,有些店还有女性作陪。当然,由于价钱原因,这些女性大多面貌色衰。其中有一家,更是有残疾的女性提供服务。 上述这些“做工的人”,作者保持的是一种尊重、理解的态度,也让我们得以一窥那角常被忽略的世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艰辛,也能体味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坚韧力。他们有反抗不公的斗志,也有远大的梦想、柔软的感情。

  《做工的人》读后感(七):你是否对这世界常怀温情

  这本纪实文学,台湾原版的豆瓣评分高达9.1,大陆删减版的豆瓣评分只有8.2。很遗憾我没有看到原版。 作者林立青并非职业作家,而是一名普通的台湾建筑工地监工。因此他的文笔很朴实,视角也很难得。字里行间的“台味”很重,许多词语需要配合注释才能看懂。不同于“同情社会底层人员”、“体验工人生存现状”的作家,林立青真正是他们的一员,常年与他们相伴,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书中记录了很多活生生、血淋淋的做工的人。 阿钦是焊工,职业伤害极大,眼睛会从夜盲、眼炎,逐渐变瞎,还会烂肺。阿钦为了能够长时间劳作、也为了逃避病痛而吸毒,大部分的收入都用于养家。 师傅们要忍受高温暴晒、刮风下雨,身上因此有难闻的臭味,衣服鞋子很很脏。他们不愿意走进便利店购买商品,因为担心自己弄脏了便利店的地板,店员还要忙中抽空去清理。他们的逻辑,是心疼同为“做工的人”的便利店员。 台湾有很多“槟榔西施”,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无论一年四季,都要穿着清凉待客。遇到寒冬,布料少得连暖宝贴都没地方贴,一边在风中瑟瑟发抖,一边保持微笑。 工地附近有一种特殊的小吃部,菜品难吃至极,但特别便宜。工地的师傅无钱去别的地方消费,常在这种小吃部打发时间,有些店还有女性作陪。当然,由于价钱原因,这些女性大多面貌色衰。其中有一家,更是有残疾的女性提供服务。 上述这些“做工的人”,作者保持的是一种尊重、理解的态度,也让我们得以一窥那角常被忽略的世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艰辛,也能体味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坚韧力。他们有反抗不公的斗志,也有远大的梦想、柔软的感情。

  《做工的人》读后感(八):你是否对这世界常怀温情

  这本纪实文学,台湾原版的豆瓣评分高达9.1,大陆删减版的豆瓣评分只有8.2。很遗憾我没有看到原版。 作者林立青并非职业作家,而是一名普通的台湾建筑工地监工。因此他的文笔很朴实,视角也很难得。字里行间的“台味”很重,许多词语需要配合注释才能看懂。不同于“同情社会底层人员”、“体验工人生存现状”的作家,林立青真正是他们的一员,常年与他们相伴,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书中记录了很多活生生、血淋淋的做工的人。 阿钦是焊工,职业伤害极大,眼睛会从夜盲、眼炎,逐渐变瞎,还会烂肺。阿钦为了能够长时间劳作、也为了逃避病痛而吸毒,大部分的收入都用于养家。 师傅们要忍受高温暴晒、刮风下雨,身上因此有难闻的臭味,衣服鞋子很很脏。他们不愿意走进便利店购买商品,因为担心自己弄脏了便利店的地板,店员还要忙中抽空去清理。他们的逻辑,是心疼同为“做工的人”的便利店员。 台湾有很多“槟榔西施”,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无论一年四季,都要穿着清凉待客。遇到寒冬,布料少得连暖宝贴都没地方贴,一边在风中瑟瑟发抖,一边保持微笑。 工地附近有一种特殊的小吃部,菜品难吃至极,但特别便宜。工地的师傅无钱去别的地方消费,常在这种小吃部打发时间,有些店还有女性作陪。当然,由于价钱原因,这些女性大多面貌色衰。其中有一家,更是有残疾的女性提供服务。 上述这些“做工的人”,作者保持的是一种尊重、理解的态度,也让我们得以一窥那角常被忽略的世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艰辛,也能体味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坚韧力。他们有反抗不公的斗志,也有远大的梦想、柔软的感情。

  《做工的人》读后感(九):金鱼缸

  常常在金鱼店里,看到一排透明的玻璃缸被分割成不同大小的隔间,不同品种的鱼被一层玻璃分隔在不同的小世界。水族馆里食物链更被人为切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遥遥相望。不同的鱼缸基本上也是一个个互不兼容的生态系统。

  被矮矮的围墙圈出的工地也是这样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有它自己的是非曲折和爱恨情仇。对于每天匆匆从它门口路过的人来说,那里只会生产无法解读的噪音,简直是异次元空间般的存在。

  在什么地方我们会听说工地的故事?很大概率是社会新闻。那些工地上的人要么是重要工程的解说背景,要么是突发事件中的伤亡数字。他们戴着工帽,穿着工衣,面容模糊。我们从新闻里再一次享受了憎人有笑人无的情绪鸦片,然后指着他们跟小孩说:“不好好读书以后就跟他们一样。”

  《做工的人》的作者尽可能的靠近那层玻璃观察他们。不是社会问题分析,不是纪实新闻写作,也不是报告文学作品。如题所述,只是关于人。题中之人既有工人,也有作者本人。

  文章的大体格式是对描述对象先大量的平铺直叙,然后在最后略加评论。客观性带来真实感。有立场,才让人觉得是从人的角度在共情同理。当然算不上一流的文学,但够得上一流的真诚。

  在工地上的监工生活也从物质和精神上影响了作者。有时写的是底层社会的简单快乐,却也看得到作者对社会不知何处发泄的愤懑,对未来不知所终迷茫。

  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谁都不是上帝,只是另一个缸里的另一个品种。如后记所说之哀矜,既是言他,又是喻己。

  几乎在所有的公共场合,人们都在低头刷手机。屏幕将人吸入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每个人或大哭或大笑,竭尽全力做出各种标记。标记上写着看见我赞美我记住我,我,我,我。有谁愿意抬起头,看到这一小块玻璃之外的其他人,有谁愿意感同身受?

  《做工的人》读后感(十):你过的是沉重的人生还是轻飘飘的人生?

  看毒Sir电影推送过一篇非影评文章,写信给一个因为要替父亲还债无法再过上精致生活而要自杀的女孩。毒Sir说,当轻飘飘的你,遇到了沉重的事,你只剩下了一个轻飘飘的选择——不就是死嘛。

  可是,这女孩遇到的沉重的事是什么事啊?替父亲还债,不能再买流行色号的口红,不能再买名牌包,不能再有说走就走的出国旅行,开始受到周围人的歧视……

  可是,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总是有人,一开始,或者从某一个阶段开始,就在过着沉重的人生。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各种病痛缠身,因为进医院太贵的关系,只能靠止痛药配着高粱酒饮下暂缓疼痛;在国外当劳工,从来没有名字,像你们叫9527那样他们的名字是背心上的数字;40度的高温以及天上下着瓢泼大雨的时候,只能在脚手架上继续攀爬,几乎躲无可躲;因为不懂法律条文,各种被坑骗背锅也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讨回公道;为了多赚几个钱,到遥远的城市去打工,远离自己最挂念的父母子女……这样对人生算不算沉重呢?以上种种人生,你可以在《做工的人》这本书中找到。虽然这是一本写台湾工地工人的书,然而这样的人,你身边有没有呢?为你做保洁的人,为你做安保的人,为你送快递和外卖的人……他们都是做工的人。

  他们因为背负着这样沉重的人生,选择了怎样的生活呢?喝过药酒以后,去庙宇祷告等子女长大后,自己还要能支撑;把自己做”外劳“赚到的钱通过同样的”外劳银行“即日寄回,给家人和自己宽慰;等暴风雨过后,坐下来喝上一杯,也敬下”人定胜天“;也会去买彩票,幻想中奖后怎么分钱的玩笑,也会去钓虾、泡三温暖,去吃个热炒放松……没有人做出那轻飘飘的决定,每个人都在负重中前行。

  我们跟这些沉重的人生有什么关系呢?Sir说,因为世上有很多正在沉重生活的人,不断制造那些能让你精致生活的东西,就为了让你活得轻飘飘,所以你才能活得轻飘飘。

  你还会无视他们吗?当你在地铁上看到背着大包小包行李的做工的人,当你在路边店里看到喝着便宜的白酒桌上只有一盘花生米的一群做工的人,当你看到衣着寒酸进到超市排队买东西的做工的人,你会投去什么样的目光?你是否还会避之不及?

  如果这些沉重找上你,你会怎么办?会像他们一样,承接种种,负重前行吗?不是要消费,不需要同情,从来没有阶层之分,都是人生。在轻飘飘的活着和死去面前,这种沉重得活着值得尊重和敬佩。

  读完《做工的人》,希望以后能去看到那些平常习焉不察的人,用心倾听那些人的痛苦与幸福所在。

  因为我们同是那些做工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做工的人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