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11 00:42: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读后感锦集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是一本由沈熹微著作,青橙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读后感(一):人生实苦

  生活的真相是什么?是那些从你我原本的计划中出现的不可逆的动荡,是那不被你我所左右的命运,是对当下的麻木,是对未来的迷茫,是脚踏实地的笨重前行,是千千万万种人生的可能性,是你我永不放弃对明***阳的痴迷,对晚霞的留恋…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跳舞吧,像无人会欣赏一样;唱歌吧,像没有人聆听一样;工作吧,像不需要金钱一样,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这大约就是生活所有追寻的真相吧,我们总是要欣赏着这个花花世界,然后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的生活着,走完属于自己的一生。

  本书作者写了自己生活中的故事,亲人、朋友、师长、病友等等自传般的散文作品,每个故事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忧伤与惋惜,读后给人一种郁结在心的悲。那些年少的物之所欣,在历经逝世后的已为陈迹,成长的过程岁月的流走,是我们没有掌控好自己的未来还是我们被生活所打败?作者笔下的阿桂姨、莉莉、明明总能让自己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曾经漂亮高挑的阿桂姨,叛逆果敢的莉莉,时尚前沿的明明,一口小黑皮箱让作者对其有着长久的好奇和向往,经年累月之后阿桂姨的三次改嫁, 莉莉在失败婚姻后的的无助软弱、幽怨自怜,明明面对着生活的动荡后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生活全然是自己选择的代价。生活的真相就是在多年以后回望自己的一步一步来时的路,那一个个十字路口漫不经心地左拐右拐实则决定着自己未来。生活还要继续,还要我们承担着选择的后果。

  我想作者肯定是喜欢鲁迅先生的,《爱唱歌的王老师》一篇写出了作者曾经英语老师的故事,读来有着强烈的《孔乙己》的味道,作为第三者写出了王老师可怜可气的一面,西装透露着他的迂腐,特殊的课堂规矩透露着他的独特,在作者众多英语老师中他也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甚至于他个体悲惨遭际也成为了时代的缩影。

  个体的命运等同于社会的命运,家庭的悲哀正是时代的悲哀,人生多苦,于是软弱与恶,大都有了来处。人生实苦,这更是我们用尽全力生活的初衷。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读后感(二):在充满泥泞的生活里,也要努力保持一颗纯真的心

  我们总再谈生活,却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生活,生活到底长什么样子。其实,生活就是岁月静好、相夫教子;生活就是妈妈拎着木桶到河边洗衣服;生活也是即便已经有了三段婚姻,却还要义无反顾的寻找真爱。在我看来,生活中的哲理没有棱角没有,它应该是很随和很平静的日子,虽然也有难过和不如意,但这就是生活。

  在这本书里我看的大部分都是生活的样子,就像作者在序里面写的那个抽屉一样。我的抽屉也是时常乱糟糟的,每次心情大好就会收拾一番,不出几天又会乱成原来的面目。以前就在想,为什么找东西的时候总是找不到,不找的时候却在哪个角落发现的它,于是再后来我就不会再花力气去找不愿意出现的事物,顺其自然。于是,在生活中,也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不强求任何事,不勉强任何人。可能这就是人生吧。总是在微不足道的地方教会你生活的哲理。

  这里面是作者的生活,也是作者的故事。这些故事有趣而感人,总是透着些许微酸,却让人很感动。尤其是阿桂姨,一生都在寻找爱,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落。阿桂姨是家里的长女,因为妈妈离经叛道的事情而和妈妈的关系一生都是破冰的状态。可自己却因为犯了一个大错,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原本稳定幸福的家,原本和和睦睦的夫妻情,在那一刻轰然倒塌,也造就了她这一生都走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我”一直在问阿桂姨,离开男人就真的活不了吗?阿桂姨的回答让我觉得,她只是被生活迷住了双眼而已。其实,可能也是和她所接受的教育有关系,毕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大家都没有怎么念过书,学过道理。本来艰辛的生活压的自己喘不过气的时候,突然能遇到让自己感到幸福快乐的人,哪怕付出所有好像也是值得了,她却不知道这只是在“饮鸩止渴”,当这种感觉消失的时候,苦的还是只有自己。

  兜兜转转几十年,最后阿桂姨嫁给了庄稼汉,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可这日子是安稳的,也是踏实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日子:在那样静好的岁月里,相夫教子,不知何谓人散,何谓漂泊!其实这才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生活,而不是那种靠着欲望支撑的泡沫生活!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读后感(三):人生就是养好伤,再上战场吧

  说了那么多,说句关于作者的品性的话吧。

  我妈对我非常不好,如今我能写出来具体哪里不好,但我小时候有口难言。沈熹微和父母的关系非常好,这我向来知道,但直到看了这书,才知道她和父母之间爱得异常深切。可是在我们有联系的十来年里,即便算是交心的朋友,她也从未对我说过一句“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或“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烂话。尊重人的界限竟能做到如此,她是见过太多事,才能体谅个人有个人的难处。

  《阳台上的哨兵》那几篇写得非常令人动容,每看完几页,我不得不合上书,闭上眼,去感知也去体谅她的艰难与痛。我常想起与她的这一场相识与别离,说不悔又有憾,只觉无可奈何。我有太多往事可说,白色的,灰色的,冷的,烈的,看书的时候都在心里翻腾,只能等它们静默之后再打开书。我想,这是她的文字的力量。

  说到文字的部分,她的厉害是能把波折的经历写得清晰又完整,把她不清楚的部分隐藏好,清楚的部分写明白,节奏感好,文字也好,这是长久的写作生涯带来的。就是语气太委婉,这也是她的性格。绝望却又充满欣慰地去爱、去相信这个世界,是她最难得的地方。书名叫去爱吧,像没有受过伤一样,这句话像是冥冥之中对我说的一样。我也走到了这个年纪,面临到了这样的抉择。我不负你。我好好爱自己,也选择相信世界,就是对所有爱过我的人的不辜负。

  沈熹微现在出的六本书里,我只喜欢三本:低处盛开,人生本来如寄,去爱吧巴拉巴拉。低处盛开是早年的病房日记,之后又出了两三本小说集,我始终觉得她写小说时,花溪和南风的套路太深,言情味道太重,但因为她本人是个极力抵触狗血生活的人,导致爱情小说总有种别扭。只有在写生活随笔的时候,对生命的认识非常给人启发,她始终走在我们这些平常人前面。所以人生本来如寄和去爱吧这两本,是超过我期待的,没想到竟然这么好。她文字的简练和那种幽香我永远都写不出来。我很小的时候照着她的风格写过,还背了她早年的博客文字去写在作文上。到如今十多年过去,我变成我现在的风格:大开大合,招招见血,不太讲究躲闪,是个武夫。她则丢弃了任何武器,成为一个躲在房间里默默温茶、观察世间的人。小时候看起来还像的人,到了一些年之后,就可能长成完全不同的样子,不得不感慨。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读后感(四):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泰戈尔的《飞鸟集》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用来形容《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这本书,形容这本书的作者沈熹微的人生再合适不过了。

  沈熹微四川人,作家,而且沉疴已久。看见沈熹微,就让我想起了另一个著名作家——史铁生,同样是作家同样有病在身。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全书一共分为两辑:生为尘埃、听风的日子。名字是非常好听了,但是内容就有点让人伤感了。

  “生为尘埃”主要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沈熹微的外公外婆感情不和,外婆还找了外遇,所以她的女儿,也就是熹微的姨妈们从小都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从小都比较缺爱,然后就用一生去寻找爱,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姨妈的子女也是这样,人生陷入了一个悲剧般的循环。

  最令我影响深刻的故事是“回乡记”,叶师傅无疑是一个可怜人,自己常年在外打工,妻子却红杏出墙。明明自己选择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但是叶师娘却不知悔改,执意离婚。离婚之后每个月叶师傅还得给已经成年成家的儿子一笔不小的补贴。好不容易找了新的叶师娘,好日子没过几天,自己却出车祸走了。唉!新的叶师娘也不容易,原来的丈夫意外去世,嫁给叶师傅没有几天,叶师傅也走了,因为没有跟叶师傅领结婚证,所以连抚恤金也没有资格领,还得忍受原来的叶师娘和儿子的白眼。看到最后叶师娘说:今天是老叶生日呢!直接泪目,看似两个人只是搭伙过日子,抱团取暖,其实叶师娘早已默默地把叶师傅放在心里了,可惜叶师傅永远也不知道了。

  第二辑“听风的日子”是熹微的求医之路。小小年纪便被疾病缠身,非常的可怜了。熹微的家庭比起几个姨妈家,已经算是幸福了,虽然经济条件一般,但是父母感情很好。但是沈熹微内心深处依然缺爱,她自小对父母抱着异常敏感的深情。而且对于自己的疾病,没有抱怨父母,没有怪父母当年没有为自己好好医治。非常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不容易,理解家人为自己的付出。真是个令人心疼的姑娘。为人父母,最伤心的就是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了。同样的,为人父母,一定愿意倾尽所有去换孩子的健康。

  总之,《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是本不错的书,不是那种鸡汤文的索然无味,而是把自己亲身经历向读者娓娓道来;也不是那种励志文的激情高涨,欢笑背后也有泪水。尤其是关于父母的那些描写,读起来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读后感(五):【有一种文字叫做沈熹微】

  

第一次接触沈熹微的文字是通过《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希望》这本书。她虽年轻,但却有超乎年龄的平实。她的文笔自然细腻,透露着隐忍克制和淡然。她的才情、她文字里表露的心情都与她的自身经历分不开。 她的重病,求医经历,她的家庭,她的家人,她的求学,她的旁观……都是她写作的素材,尽管她纠结过是否要将故事结集出版,把熟人当成“下手对象”会不会很过分,但是在亲人朋友的鼓励下她最终选择了出版。很幸运我能读到她待过的故事。 她喜欢文字,一辈子在和文字打交道,也试图透过文字去咀嚼过去没有思考到的东西。她不再回避对痛苦的描述,因为她知道,那是另一种不诚实。她认为故事的呈现是一种整理,书写的过程就是放下的过程,但愿有一天,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虽然蹚过泥泞,却洁白如新。 在她的笔下婚姻生活不是简单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是充满硝烟的战场。偷情就好比偷盗,当情欲的火焰燃烧到当事人的身上时作为当事人的偷盗者闻到了灾难的气息自然会逃避。这也就是为什么她笔下的阿桂姨,莉莉小姨一生在不停的寻找爱,却又不停的失落。 她的文字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哪怕不经仔细雕琢也也让人感觉平实不粗俗造作。她文章里的对话多是一些地方用词,她也没有单纯的为了迎合市场,把他们强硬地改编成为普通话而是顺其自然的让它们在自己的文章中恣意流淌。母亲姊妹间的“叫嚣”,病友家人间的调侃等场面都通过这些文字生动地浮现我的脑海。 她的文字很丧很扎心却不乏温暖和体贴。她可以若无其事地写下那一段有一段黑暗到绝望轻生的时光,也能轻讽某些令人发指让人作呕的语态或行为,还能轻描淡写地写下平凡人无可奈何下的无论如何绝不放弃的最后挣扎,更能细致入微的刻画那一幕幕没有利益参与的温情陪伴。 她的文字充满希望,她细细的努力就是为了不留遗憾的活着。她用心记录每一位友好的医生朋友,每一次奔波就医的过程,每一瞬感动自己的瞬间,她试图用写作的方式在仅剩的生命时光里为同样饱受苦难的人们用文字带去希望与安慰。她做到了。 她曾写到“生命最好和唯一的兑现方式,即一日一日细细地过。”我想她都做到了,她的文字就是她好好兑现生活的最佳见证。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要勇敢,要坚强,沈熹微的文字一直陪伴着你。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读后感(六):去爱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书中不过是一些琐碎的家事和人情往来,或许会觉得不过如此,或许会觉得人生的最大波折也不外乎作者家庭所经历的这些了。刚开始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会给这本书取这样一个名字,“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直到将书中的一个个可以说是悲情坎坷的故事读过之后,我细细思考了这个问题。

  此前,并未认真读过沈熹微的作品,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名字,《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感觉像是在抛弃一切是非过往,追逐天空阳光那般自由温暖的爱情,有种向死而生的决绝的美。

  读过前言和作者的注释,我已经感觉到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像商业电影一样吸引人眼球的故事,毕竟是真实源于作者身边的人物情节,对于经历它的人来说刻骨铭心、悲痛欲绝,而在旁观者看来,那不过是“他”所经历的过的卑微的生活歧路而已,甚至如作者所说,曾经觉得这些在有色眼镜下的人生百态让人轻视、鄙夷,甚至是畸形、少见的,但是真正了解之后,代入自己,便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悲哀。

  阿桂姨,莉莉小姨,明明,像很多很多渴望爱情的人一样,本已是伤的体无完肤,可回过头来,心中却还是有着对爱情的那一份不甘,那份强烈的感情如飞蛾扑火却从未回头。会有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但这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无论是受伤还是倒下,她们的内心仍然会说,去爱吧,去爱吧,忘了那些曾受过的伤。

  任何一个故事都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但是作者文笔细腻,人物再现丰满,或许是常年病痛缠身的原因,总觉得字里行间带着淡淡的忧愁,像常年晕不开的江南水墨,隐隐约约,却叫人无法忽略。作者明亮的双眼倒映出这些身边的百态,又从柔弱的笔尖倾流而出,让读者一点点闻到在爱情的绝望里挣扎无助的味道,尝到身陷泥沼的不甘和尝试,循环不止。

  昆明,是个让人去了就不愿离开的城市,但是很显然,作者对那里的印象并不好,即使那是一个总是天气晴好的地方。这个城市就如这个社会,就像那些不得不怀抱希望的绝望生活,“阳光好是真的,早晚的寒意也是真冷”,这不过就是希望和现实的温差吧。

  陷在长期病弱中的作者,笔端难免总流露出常年萦绕的忧郁,就算是对一个城市的爱,也只表现在对它不厌其烦的埋怨中,春天的风很大,风大的声音像是在哭,白日里的阳光也是真的暖,温暖的像是可以晒干那些无法风干的泪。

  无论是多么绵长的忧郁和无奈,总能一转角又突然给人一种明亮的希望和可能,不知这是否是沈熹微在生命越来越微弱的日子里,想要留存在这世上的念想,告诉所有能看到的人,不要怕,去爱吧……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去爱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读后感(七):生为尘埃,还是要努力活着啊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是沈熹微老师的遗作,这大概是我近期读过的最好的随笔,纯粹细腻,真诚动人,或许是由于作者常年生病,以至于文字里透着一种痛感。观者被刺痛,或是由于设身处地的同理心,或是因为某句话勾起一段记忆,看到某段经历,发现自己也有相似的过往,与之有关的时光霎时间汹涌而来,于是怆然不能自已。

  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人,几个姨妈不顺遂的一生,阿桂姨,莉莉小姨,明明,在爱情里受够了苦,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栽进去,一次又一次地受伤,却还是对爱渴望,不知这是不是遗传了她们的母亲,她们血液里是否埋藏着爱的诅咒。

  《莉莉,亲爱的莉莉》写莉莉小姨的故事。“我”念中学时,曾特别羡慕莉莉小姨,她从南方打工回来,她的编织袋放在“我”房间的角落,里面塞了时髦的微喇牛仔裤、泡泡纱 T 恤、杭州丝巾、蝙蝠袖毛衣。后来莉莉小姨经历婚变,嗜赌败掉家产,觅工受挫,又辗转各地。有一次,“我”随母亲去看望莉莉小姨,那是佛山一个偏僻的小村子,看到莉莉小姨过得非常不好,母亲便劈头大骂。数十年来,“我”妈与她的姐妹们一直如此,爱之深恨之切,她们的情感如此强烈,以至于常伤害到对方和自己。

  沈熹微把亲人间的亲密与疏离写得那么痛,小时候是多么亲近啊,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命运变幻,世事无常,说不清道不明为什么一下子走到了今天的地步。往事不值得纪念,现实又是一片破败,晃晃荡荡在世间挣扎的人,互相依靠,却又有隔膜,经历了些许事情,才知道,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

  或许她也是想写小说的,在几篇文章里能隐约看到影子,如《胭脂粉》中的陈婆婆和张婆婆,如两个高手过招,一个处处提防,一个闲逸无忧,仿佛有暗流涌动。再有《回乡记》里的叶师傅和叶师娘的故事,《玲花》中的玲花,《夜晚将至》中的一次请客,应是有人物原型,作者虚构了一些情节,能看出加工的痕迹,虽稚嫩,但已有雏形。当然,这都是我的胡乱猜疑,随着作者的离世,一切都不可而知。

  第二部分写自己多年以来遭受的病痛,辗转各个城市看病的经历,往事的碎片锋利,有痛苦和抱怨,也有温暖的时刻。父亲的眼泪,母亲的眼泪,“我”的眼泪,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刻,可还是一路走了下来,一路写了下来。或许病痛更能使人咀嚼出生命的真相,对生活亦有更大的宽宥和体谅,才能更加珍惜手中那一点点拥有的东西。就像作者在《沙漠行舟》中写到:“我们在船里,闭了天光,摇摇晃晃,等着等着又一天。其实我不担心,黑暗里走久了,一点星火亦能使人欢喜。天又亮了,总会有希望吧?”她是多么渴望着那点光。

  扉页后有一句话,那是罗曼·罗兰用来写米开朗琪罗的。

  编者放在这里,给沈熹微和她书中所写的人。诚然,我们凡俗的人没有艺术家的英雄主义,可人生不应因平凡而变得渺小。纵使人生平凡到近乎黯淡,一生都不曾有过光芒闪现,但还是要努力活着,这便是沈熹微坚实的温柔。这句话不仅属于米开朗琪罗,不仅属于书中的人,也属于每一个热爱生活、认真生活的人。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读后感(八):她是落入凡间的文字精灵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

  文/文小妖

  细细想来,熹微的文字陪伴我已有好些年头了。最早是从杂志《南风》上识得这个文字清透中带着淡淡凉意的写作者。嗯,谦虚的熹微一直称自己是一个热爱文字的写作者。那时,文字在她的编织下,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美丽而又哀伤的故事,我在故事里感受着青春,感受着爱情。自此,喜欢上她的文字,一发不可收拾。

  从微博到豆瓣,再到公众号,沈熹微是必须关注的,喜欢她岁月静好的姿态,也喜欢她镜头里的那一景一物,更喜欢她文字里的那份清淡的坦然。那时,只隐隐约约知道她身体不好,并不知道承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甚至有些时候,反而羡慕她的这种生活,殊不知,这一切是有代价的。

  2017年初,微博上得知久受病痛折磨的熹微静静地离开了。当时以为看错了,但看到熹微妈妈借着熹微的微博发出的消息,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偶尔,还是会去翻看熹微的微博、豆瓣和公众号,去看看那些打动许多人的文字。直到去年,读到她的遗作《人生本来如寄》,及今年她的另一部新作《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我仍然觉得熹微没走,她只不过调皮地躲在某个地方,继续为喜欢她的读者敲打着文字呢!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是熹微用文字对生活的另一种呈现及思考的作品集。第一辑《生为尘埃》,她写亲人,不加修饰的还原她们过去的半生经历,从亲人的经历中感悟出人生的种种。没有偏见,没有泛滥的主观情感,熹微用克制而又冷静的笔调对她们进行了真实的还原。平凡人家的女儿们的爱恨情仇跃然于书中,可叹可感!从熹微笔下的这些人物的命运中,我们能感受到世事的无常,亦能感受到现实的残酷。然而,这些并不妨碍,所有人努力地活着,努力地去适应这个世界,甚至张开双臂去热爱这现实的残酷与残忍。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熹微的文字较之以前,技巧上更加娴熟,文字的内质更加接近一种质朴的情愫,带着淡淡的痛感,以及对这世事的理解和宽容。人生的苦与难,在她的世界里,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历练。她坦然,安静地敲打着这些文字,像是诉说,也像倾吐,但更是一种炽热的爱。是的,熹微对文字的热爱只有那么深沉了,对于这个残酷现实容易幻灭的世界,文字是她的精神世界,也是信仰。她细细打磨着文字,融入自己的情感、敏感、宽容和理解,就像在打造一件最心爱的艺术品一样。是以,她的文字能见其心,诚挚而又静谧。

  书中,第二辑《听风的日子》,几乎是含着泪读完全辑。此时此刻,文字里的熹微像是一个撒娇的小女孩,肆意地抒发着自己的内心情感,她对父母的爱,对医者的敬,一字一句在书中晕染开来。虽然多年的病痛折磨着她,但这无疑也为熹微对亲情的审视提供了相当的养分,她用一颗敏感地心灵去体会了何为幸福,并将自己在幸福与病痛的碰撞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一切,化作了生命里的记忆,注入到写作生涯之中。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一书中,熹微用带着痛感的文字来拥抱生命,拥抱生活,纵然命运带给她种种不幸。一如她在《我们爱着,依然孤独》中写到,“苦痛没有尽头,接受也没有尽头,须得千方百计不停振作,才能有勇气笑着走到最后。”

  很多时候,我在想,为什么熹微的文字能如此一次次打动我?我想,也许就是她对文字的那种执着和热爱吧。在同时代的女作家中,熹微的世界最安静,文字最纯粹。她用文字对自己短暂的一生做了一个完美的收梢——但愿在另一个世界里,她依然与最爱的文字相伴!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读后感(九):岁月是朵双生花

  能读到这本书,的确是因为书名是艾佛列德·德索萨流传很广的那段话:“去爱吧,像从未受伤一样;跳舞吧,像无人会欣赏一样;唱歌吧,像没有人聆听一样;工作吧,像不需要金钱一样,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我是不会知道这个叫“沈熹微”的女子,一个80后写作者,然而当我读到这本书时,她已经于2017年初去世了。读完这本书,才真正对她充满着怀念和敬佩,于是又买了她之前发表的几本书读了,更是对她文字沉静纯粹和温柔豁达无限喜爱。她用温暖的笔调记录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亲身经历,以一颗平静理性的心感知生命意义所在,思索着人性与生死。

  在平行世界里,有时会觉得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一定存在着另一个自己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曾经我也有一个写作梦,虽然现在的工作也是和文字打交道,但却不能把心思全部投入到写作中。我在十五岁的时候,也和沈熹微患的是一样的病,该死的类风湿,也是彻底改写了我的人生,十五岁到十七岁,因病重致瘫痪,肌肉全部萎缩,几乎形成干尸,但不是消失了痛感,而是痛不欲声,每天都在与疼痛做斗争,疾病也在消磨着我的意志,也许没有人能更深刻地体悟沈熹微的痛苦,而我却真的从她的字里行间完全能知道她的疼与痛,她的无力与挣扎,她的抗争与绝望。幸运的是,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反复和康复,我站起来了,从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到最后可以行走,可以奔跑,这期间我人生的一半已经结束。但与她相比,与千千万万的类风湿患者相比,我是何等大幸!那天读完她的书,久久不能平静,几次执笔想写点什么,竟是不能自已。

  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几个亲人的故事,她把亲情写的非常的现实,也许小时候是亲密无间的,然而长大后却不得不面对疏离和告别。阿桂姨、莉莉小姨、明明,在爱情中分分合合,不断地受伤,却依然对爱充满了渴望。曾经特别羡慕莉莉小姨,她曾是个时髦女,有很多时尚的衣物,然而她经历婚变,嗜赌成性,最后败掉家产,再找工作又屡受挫,接着辗转各地。后来,“我”随母亲去看望她,莉莉小姨过得非常不好,母亲便劈头大骂。母亲与她的姐妹们一直如此,熟悉也陌生,爱之深恨之切,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作者把亲人之间的亲密与疏离写的细腻又疼痛,世事无常,命运多舛,只有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也许才能明白有的人活着本身就已经是生命的终极意义。

  第二部分写自己多年以来遭受的病痛,辗转各个城市看病的经历,有痛苦,有抱怨,也有温暖和感人时刻。写这部分时,我的眼前不时浮现当年父亲背着我也是辗转各大城市去看病的情景,如今他老人家已经仙世十年之久,而当年他去世时,我还没有学会跑,经常在春天、秋天、冬天就会卧床,或者走路缓慢,甚至不能走路。感恩我的父母没有放弃我,一路陪我走到了最后。我特别能理解沈熹微治病的心路历程,记录她的父母,她的医生,她的心绪。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她十六岁患病,二十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她说,生命是一次奇妙的经历。当你不得不坠落,并且越来越低,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在你面前开阔舒展。她说,相信吧,你不会因此失去什么,你只会得到更多。她因医学界称之为“不死的癌症”的类风湿而离世,走的时候刚刚三十二岁,她说:“我们都是绝症患者,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在还没有到来之前就摧毁了你的全部人生。所以死亡,不应该是决定我们做不做一件事、快乐或者不快乐的原因”。或许病痛更能使人咀嚼出生命的真相,对生活亦有更大的宽容和体谅,更加珍惜拥有的东西。

  沈熹微在书中写道:“苦痛没有尽头,接受也没有尽头,须得千方百计不停振作,才能有勇气笑着走到最后。” 深以体悟,纵然世界以痛吻我们,我们依然拥抱生活,热爱生命。她的文字一次次打动我,有一种心心相印的感受,像双生花一样,她的文字是纯粹的,她的世界是安静的,她去了另一个世界,而我依然活着,而类风湿这种疾病也并未从我的身体中完全消失,在知道了她的故事之后,我想我会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也会试图用文字去写书心中的完美,愿熹微在天堂安好,不再有病痛,继续与文字相伴!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读后感(十):做自己,那个你想要的自己

  去做一件事情吧,不要有束缚。多么容易的一句话,可是真正要做起来却是那么难。这本书给我们的勇气,就是要让我们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有遗憾。

  看这本书的时候,选择它,是因为作者是一个四川人。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四川人,总会产生一些故乡的味道。四川是一个特别美好的地方,那里有美食,美人,美景,在那样的环境下,你会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还有就是封面上的一句话吸引了我,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对于生活,我们有太多自己的看法,有喜悦的,也有悲伤的。可是生活对于每一个人都是过于公平的。我们会发现生活的真相,也许有时候会,突破我们的承受能力,但是我们应该也要学会去笑着面对生活中存在的一切,没有办法改变,就学着去适应。人总是在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也在失去一些东西。所以与其抱怨生活对我们太过残忍,还不如去接受生活给我们的挑战。

  在书里,第一部分不写自己,而见众生。第二部分,当她写道假想自己某一天不在了,父母将如何难捱,于是自己的泪一滴滴落在枕头上,终于忍不住热泪长流。这是一本饱含悲悯泪意的生命之书,充满着往事锋利的碎片。

  这本书收集了生活中许多倍感艰难和无奈的时刻,也收集了一些普通人并不恢弘的命运。他们平凡,近乎黯淡,但亦同样怀着对世界的爱和恨,努力地过着这一生。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可是我们却忽略了,还有比我们更惨的人。我们不满足于现状,却又向现实妥协。我们不断的抱怨着生活的种种,可是,又在泥潭中不争不扎。比起那些更惨的人,他们还在苦苦挣扎着,而我们却,妥协了。我们比他们幸运,可是我们的做法呢?

  作者的文风纯粹沉静,虽病中久幽居,反将生命所思所感细腻描摹。写作即最真诚的梳理,苦短人生,不掩其温柔豁达。不要再抱怨你一事无成,至少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健康的身体,他给了你所有想要一切的根本。所以你要记得你是幸运的,至少你很健康,你有了去争取一切的资本。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跳舞吧,像无人会欣赏一样;唱歌吧,像没有人聆听一样;工作吧,像不需要金钱一样;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你可以活的非常的肆意妄为,只要你喜欢。抛开很多束缚,你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自我。

  真诚、有痛感,成长的痛,世事变化的痛,暗合在命运里的痛,像是皮肤被刀片划过,起初不觉得什么,几天后才发现有条浅浅的疤,生活中的无奈、苦难、平凡,逃无可逃,而那些些许闪光的时刻,是唯一的慰藉。书名很像她——我虽不认识她,也再无认识的可能,像是苦难中开出的花,带着一点点粗粝的温度。

  真实面对疼痛,面对生活的熹微。“生命最好和唯一的兑现方式,即一日一日细细地过。” 她的确做到了。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是以写人的故事为主的散文集。作者以“个人家庭”“亲历”为写作背景,讲述了一系列锁在心底角落的故事。在了解更多家庭背后的故事之后,作者咀嚼出过去没有思考到的东西,看到生活所有的真相。这些真相,通过残酷而温情的亲人友邻之情、事,及作者自己病中的生活,一一展现出来。

  当你以为你很不幸的时候,请你多看看你身边的美好,你会发现你是幸运的,去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诚觉生命无非是赴死的过程,不外乎有人快,有人慢,活在当下,便是最大的珍惜。人生仿佛海上行船,在时而袭来的波澜中,倒是学会了从容以对。

  做你自己,活出你想要的自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去爱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