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乖》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10 02:37: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不乖》读后感摘抄

  《不乖》是一本由(日) 加藤谛三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乖》读后感(一):看完这本去看积极心理学吧

  很详细的阐述了,乖孩子的抑郁成因,压抑的家庭关系、亲自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但是并没有讲到如何走出来,如何建立真实的自我。

  看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觉得,哦天哪,这不就是在讲我么,原来我抑郁是这么回事啊。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太啰嗦了,讲的太过细致了,很多章节主题不明晰,感觉讲的都是一个问题。刚开始觉得这本书竟然是一个日本的心理学家写的,读完之后才发现,日本的心理学家写出这样的书很正常了,毕竟要他们的文化那么压抑。

  作者在最后结语才说:无论生在何种家庭,在哪颗星星的看顾下,你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生于不幸的环境,还是思考如何活的幸福,这就是本书的宗旨。即使诞生在不幸之星的阴影下,也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

  也由此想到了为什么会出现积极心理学,大家疏通自己的原因之后,我觉得可以多学习积极心理学了,学的如何让自己真正开心健康起来。

  加油吧,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修行之路不易

  《不乖》读后感(二):读书笔记——摘录

  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看着宣传语我以为是欧美国家的心理学教授呢,要在豆瓣写书评才发现是日本人写的,真不容易啊。做一些金句摘录吧,作为一个从小到大的乖孩子,还是很有感触的。

  序

  1.人的内心越是不安,越是牢牢抓住对方不放。

  2.怀着自卑感的人,之所以会过度在意自己的弱点,不安的情绪是其根源。

  3.一个无法相信他人者,也无法相信自己。

  第一章:

  1.亲密关系中,其实只要彼此能够在一起就是有意义的。

  2.“成长动机”是为了满足基本欲求。实现自我的欲望而驱动。相反的,“匮乏动机”则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归属感或亲密关系等基本欲求时,为了填补不足而起的动机。

  3.越是想得到他人的赞赏,就越无法信赖自己。

  4.违反自己原有的性格,努力复活他人的欢心,这种情况下,人总是会轻视自己。因此,人的心灵会变的容易受伤,并出现各种病态心理的倾向。

  5.那些有福的人无法主动跟相处时感到压力的人来往,他们选择交往的对象,是愿意接受自己的赤裸的真实的人。因此在他们的成长的过程里,没有任何可以与勉强,最后成长为一个具有抗压性的人。

  对他们来说,应该来往的对象会是:待在一起时,自己无需观察他渴求些什么,也不必遵循他的想法,更不用修正自己配合他的价值观。

  6父母是否会接受真实的自己,有没有这样基本的安全感讲影响并支配这个人的一生。具备安全感的人能够敞开胸怀做自己,而缺乏这安全感者则会处处看人脸色,把他人的价值观,看得比自己还重要许多。

  《不乖》读后感(三):做自己

  “不乖”,当你念出这两个字的时候,是不是嘴角上扬,流露出一丝微笑。这两个字,饱含着一种对爱的深沉,一种俏皮,还有一种溺爱般的包容。对于乖的定义,是听话,还是默默接受不逆反,也许都有吧!书名不明所以,不乖,为什么不乖,又是谁不乖?带着一种疑问,翻开了这本书。 作者加藤谛三,1938年生于东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教养学科本科,同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研究生课程毕业。为早稻田大学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准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理事、产业精神辅导学会理事。本书是我一本自我突破的心理学。 本书主体是孩子。自然而然,再看题目,瞬间明白了,原来是孩子不乖。没看这本书之前,一直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或者是不太理解有时候孩子们的想法。阅读这本书之后,感觉稍许能在心态或者心理方面把握一下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提时代过来的,在对自己小时候心里的一些小九九现在看来或许想笑。一起跟着作者,看作者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孩子的内在。 在孩子眼中,满足父母是首要的,因为他们觉得满足了父母,父母会表扬他们,从而满足了他们自身的虚荣心。可是,时间一长,孩子们就会从原来的天真烂漫变成一种固有的模式生活,即满足家长的需要。做事情之前会思考,这件事情我的爸爸妈妈会同意吗,我做到了他们会开心吗?凡此种种,之后的做法,往往是朝着家长所希望的那样达成,而孩子受到了家长的赞扬,于是,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虽然心里不愿意这么去做,但是这样做会让自己得到家长的称赞,这样做的话也是值得的。这个教育模式下的孩子,渐渐失去了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当下有一种情况与这很相似,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妈宝男”。我们的先辈们一直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所作所为会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孩子,孩子在外面的为人处世都带着父母的影子,对于那些没有礼貌,没有态度的孩子,一般人的评价都是“没有家长教”。 总而言之,这本书干活满满,一定要静下心来细细体味,才会有所收获。

  《不乖》读后感(四):做个“不乖”的孩子,喜欢真实的自己

  “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已经......”以这句话开头的句子,从小听到大的人应该不少,估计可以列为父母最爱说的口头禅前十。咋一听视乎这是父母因为孩子做出了重大的牺牲,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从小做个乖孩子,是不是就很幸福了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翻开加藤谛三写的这本《不乖》

  加藤谛三193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社会研究科硕士,是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著有数十部经典的大众心理读物。

  《不乖》是阐述“乖孩子”们在长大以后,为什么会自我认同度低,容易迷茫、委曲求全,不轻易走出舒适区等,种种负面心理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

  从小,我们都被大人教导要做乖孩子,要听话,只要乖乖的听从大人们的话,就会受到表扬。长大以后,我们有很大的可能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教导孩子们,但这并不是因为这样对孩子们好,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望。多父母在因为总总原因无法达成的愿望,比如希望成为某种类型的人物,于是就将自己的的愿望强行加附与下一代的身上,只有孩子乖乖听话,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行动的时候,才会给予孩子笑脸。而孩子们为了得到父母的喜爱,会否定自己感到欢愉的体验,因为,倘若他们不这样做,父母就会面露不悦。作者在书中写到正是这些“不要做你自己”的信息,让孩子们放弃自己的感受方式,锻炼自己心中的念想,丧失了自我。

  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这种倾向会越来约严重。为了得到他人的喜爱或重视,这种人往往会强迫自己去满足对方的虚荣心或成就感,而且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必须有助与对方,却从不考虑对方是否需要自己这样的付出。一旦这些付出得不到回报时,就会把他们逼上绝路,人际关系也出现了裂痕,这种人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影视剧或小说中看到。

  作者在《不乖》一书中,通过分析家庭环境,父母的态度等方面,会对成年后的我们所造成的心理影响,提出了要追寻自我,找回自信,接受不完美却真实的自己,以求摆脱父母或他人附加与自身的期望,勇敢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重新喜欢上真实的自己。

  《不乖》读后感(五):“乖”是精神死亡

  

对于混乱自我状态的人来说,对于痛苦而不知为何的人来说,很适合看这本书。

通过作者的描述,你会找到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问题。

你会由衷产生一种感觉:原来是这些让我痛苦啊! 原来父母是通过“我为了你……”等句式来控制我们。

我们变成了橱窗中精致的玩偶,外表美丽,优秀,高级,但是没有生命力,内里在腐烂。

我们会从书中觉知到,做一个不乖的小孩,就是自我认同的开始,就是散发生命活力的开始。

可惜的是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问题,但对于解决问题的着墨不多。

但是对于还在“乖乖”状态但莫名痛苦的人来说,看这本书可以让你直面痛苦,惨烈的痛苦。

因为你会发现,你拼了命做父母满意的乖小孩,去小心翼翼,卑微地乞求父母的爱,但是这是一条缘木求鱼的路。

这样的父母永远不会无条件爱你,他们爱的只是“乖“”,而不是自己。

抱抱我自己,写下这段时话时,鼻腔酸涩,眼泪在眼眶充盈,有什么比得知,父母不爱自己更残忍。

年幼时,忐忑不安,惶恐的我啊;

成长时痛苦,绝望,充满屈辱感的我啊。

这些都是我。

感谢自己经历了如此多,挣扎着走到了心理学的道路上。

从爱自己开始,救赎自己开始,慢慢有了一个坚定的核心自我。

我开始体会到平静与满足。

我不在“乖”了,我开始利落拒绝别人,我开始自私,我开始有了攻击性。

但同时我也有了生命力,只有生命力会滋养爱。

  《不乖》读后感(六):不乖,“不乖”

  我们小的时候,大人们会告诉我们要听话,这样的孩子别人才会喜欢,但是这样的孩子真的会让别人喜欢吗?有一个当老师的朋友却告诉我,听话的孩子在学校里会吃亏的,不是被别人欺负的那种吃亏,他说老师们喜欢那种稍微“调皮”一点的听话的孩子,因为脑子活,有想法,听话的孩子只会被动的接受,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碰到不懂的问题不会主动的去问,只想等着老师来解答,你不问,老师怎么知道你不会呢?殊不知,“调皮”一点的孩子已经问完老师了。被动接受永远不如主动出击得到的机会多,一步慢,步步慢。 乖孩子问题,是因为大人们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陷入了做好一件事情,才能得到褒奖的陷阱,大人又没有给孩子一个乖与不乖的明确的界限,所以不能明确的确认孩子乖与不乖,乖与不乖的定义又是什么呢?每个家长又有着不同的界限。 长时间过度的压抑孩子的天性,会让孩子失去追求自己向往生活的那颗勇敢的心。乖孩子长大之后,会没有什么特点,不喜欢闯一闯,只希望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生活会很平淡,不好也不坏,而坏孩子会有更多的拼劲和闯劲,他们从小就是不乖的人,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即使闯过之后失败了,也是自己选择的,大不了下次再闯一次,人生没有什么是闯一次过不去的,如果有,那就再闯一次。 不管是乖孩子还是坏孩子,都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下,“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初中、高中直至结婚生子,我们一直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中,我们就不要把“别人家的孩子”强加再下一代身上了。如果人们念叨的多了,虚构的一些人物能成神的话,“别人家的孩子”一定是宇宙第一神。 大人不能太过于去矫正孩子的天性,要正确的去引导孩子的天性,怎么样都是过一生,短短数十年,按自己的意愿快乐过一生,多好!孩子们正是受外界影响最深的年纪,大人们的一些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孩子们,所以大人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榜样。大人们的好行为,加上孩子们的天性,一定会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的。 《不乖》确实是本值得看的书,因为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幸亏我的孩子还小,现在去了解这些,对于我来说,还不算太晚,在适当的时候,读适当的书,真是一种幸运。

  《不乖》读后感(七):不乖是真实的自我

  印象最深的是书后面的一句:即使诞生在不幸之星的阴影下,也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联系书中作者讲述的一些他人生的片段,从患精神官能症到治愈。那句话是他走过的那段艰难岁月的总结。我们每个人,要去发现自己的优秀、坚强的地方。用这些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支持自己走过那些不幸。 从我的经历来说,非常地符合“乖巧就有理,听从便无罪”。小的时候父母都认为我是那种不需要约束与管教成绩都是班上第一名的优秀小孩,除了成绩优秀毫无特点。小时候被说教与打骂的时候,一开始会顶嘴反抗,最后发现只会愈演愈烈。到最后只能够选择顺从,然后我变得毫无特点。默默承受变成了逆来顺受。 童年时期关于被表扬的经历,都是与满足大人的期待有关——而不是你本来就很好。还未生儿育女,并不能体会到作为父母的角色会去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但是回想自己的过去,仿佛情况确实如此。 家庭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我们不应该被父母或者其他人的期待束缚,我们要接受不完美但是真正的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幼年的心理创伤,支配人们的一声。幼年时期的心灵是一片净土,新奇、愉悦、创伤……的种子都在疯狂生长。幼年的那些重要的事情印象深刻。这些事情带来的影响甚至会绵延人们的一生。 开朗又温顺的“乖孩子”是精神上的自杀者,这些乖孩子他们只是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他们的心里对乖孩子的模样麻木甚至极度厌恶,但是为了获得关注,他们逼着自己去走自己不喜欢的路,成为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 也就是说在一定层面上,孩子成为了父母精神纠葛的牺牲品。父母的支配欲、占有欲施加于自己的孩子。父母迁怒于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赖关系严重缺乏,孩子会产生不安与束缚,他们开始选择服从迎合。他们将这些负面的情绪藏在自己的潜意识,一旦爆发,这些乖孩子就变成了坏孩子,很多的家暴者也源于这里。另外一些不断压抑自己情绪的乖孩子,他们有一天再也忍受不了然后精神扭曲,甚至出现想要自我消灭的想法。他们的世界不断地变得灰暗,他们拖着沉重的枷锁,以自我为中心又缺乏自我,带着沉重的自卑感追求自我,用不安支持自己的矛盾心理。 父母给孩子最棒的礼物是从幼年时期赋予孩子自信,传递温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会给别人带来喜悦。紧接着,孩子会成长,意识到自身的优点变得更加自信优秀。 你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但是你可以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去了解自己的优点,内心坚强,直到最后闪耀自己的光芒。

  《不乖》读后感(八):写给每一个人的成长之书

  很多时候,我们安静的做着父母眼中的乖乖孩子,也总是以为这个样子就是所有人喜欢的样子,所以我们也会失去一些快乐,久而久之,有些人也失去了真正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也在想,人生这么短暂,何不开心一些的活着呢,可是,我们会害怕,顺从,讨好,妥协,怯懦,他们缠绕着我们,所以,关于这本书,是在超越自我的路上,给你承担风险的力量。

  《不乖》是哈弗心理导师加藤谛三所著,在这本书里作者剖析了“怪孩子”在长大以后自我认同度低,迷茫,委屈求全,不敢走出舒适区等种种负面心理背后的深层心理成因,而这或多或少都在于我们年幼时父母与身边人的态度影响着,需要我们按照他们心里的模式成为乖乖的孩子,却也疏忽了我们自身的渴求。

  《不乖》一书深层次的告诉我们何为“不乖”,在很多人的眼里,不哭不闹,按部就班便是乖孩子的表现,我们也遵循着父母的指引去生活着,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乖巧的听着话,我们丧失了一定的想象力,生而为人,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犹如一张白纸,父母是会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培养孩子,这是无可厚非的,父母经历过许多事情,有着自己的认知,而对于孩子们来说,所有的信息,所有的知识便也是来源于父母与老师的传授,但很多时候也会固步自封,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给孩子们的想像空间加了一层枷锁。使其思想受到了限制。这也让成长中的孩子有了胆怯的心理。

  想来成年后的我们也早已经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模样,最初是什么样子呢,后来的我回忆了好久,也终究太过于模糊。作者说“人心一旦有了烦恼,就没有余力去管其他事,纠结的情绪已经占据了整个心灵。”而孩子也沦为父母精神纠葛的牺牲品。这个样子或许有着可怕,但是却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作为父母,即使再小心,再小心,也会在心情烦躁的时候,将战活引到孩子身上。使其年幼的心境有着恐惧与不安。

  《不乖》是写给每一位父母,也是写给每一个年轻人的,我们终究有做父母的那一天,也终究期望子女能健康成长,有着自己的人生,但是,如何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人生,我们不可预知,这样的一本书,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不乖,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有着自信。书上写到:“但如此换来的认同,却不是你找到自信的解药。只因“乖””的内外,是被压抑的委屈,渴望和愤怒。越“乖”的人,自我认同度越低,越不快乐。”阅读这本书,去超越自我,带给自己一个新的未来,也给自己关于教育的一个新的尝试。

  《不乖》就是放胆去做自己。

  《不乖》读后感(九):审视内心,满足自己,抬头看看天空。

  1. “乖”—>原生家庭。

  2. 乖孩子的成因到底是什么?性格吗?—>扮演。冷漠、或是不安—>只想取悦父母,完全没有自己—>“过度适应的病前性格” —>不成熟的情绪、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忍耐力,以及有气无力。

  3. 自卑—>容易过度美化他人(对不必要评论的人给予赞美,却不夸奖该受到赞美的人)—>内心深处恐惧导致无法掌握别人的真实面貌—>因为意识到自己的欠缺,而对那份欠缺给予过大的好评—>过分在意那份不必备的欠缺—>自卑感,同时也是疏离感、孤独感。

  4. 迎合—>无法察觉内心的真实感觉—>光看表面的行动—>无法了解人们的内心(长期以往,社交关系也会触礁)—>表达—>捍卫。

  5. 压抑—>对己对人紧闭心扉—>不想承认真实的情感—>把它逼进潜意识的领域里。

  6. 乖小孩—>逆来顺受—>闷葫芦—>可以向外寻求帮助。

  7. 自我实现的人会麻烦别人—>不害怕麻烦别人(被拒绝)、目的性强不会心里过意不去、确信自己有可以回报的东西。

  8. 内心纠葛=缺乏自我—>对自我价值越缺乏自信—>越重视与对方的关系。

  9. 心理的成长、自我的确立—>忍受困难的能力、与困难对战的力量为特征。人类的成长就是自我满足。

  10. 所谓“无私的父母”—>圈养—>心理的安定难以达成。

  11. 依赖心—>破坏规则—>罪恶感—>罪恶感并非坏事。

  12. 所谓人性—>既不是精神官能性的索求,也不是牺牲内在需求的过度适应,而是主动性、积极性、爱情、自主性等特质。如果可以不牺牲自我内在而得到成长,自然就能具备上述这些人性应有的内涵。

  13. 人类必须把自己当作依归,才能够真正相信自己,涌出活下去的自信。为了获得活下去的自信,首先必须学会从心理上依靠自己。只要能够相信自己,其他人也才能相信你。心境上也能明确区分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在心理学上,称作“形塑自我境界”。

  14. 美国心理学者柯尔·怀特克(Terry Cole-Whittaker)表示,真实情况往往是相反的。当人摔了一跤,或者走投无路时,就会发现,很多真实情况与原本以为的恰恰相反。—>凡事多想想。

  《不乖》读后感(十):用尽一生,就是要活出真实的自我

  很少有《不乖》这么叛逆的书籍,在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顺从、听话、懂事儿的情况下,能够看到这么另类的《不乖》,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又有些热泪盈眶。我们的父母,他们受自己父母一代文化大环境的影响,沉淀下了喜欢——乖孩子的价值观,他们在抚养我们这一代的时候,我们听到无数遍——你看人家谁谁的孩子,多听话、多懂事儿,不用父母操心,就知道看书学习等等。太多的人被一代一代的磨平成了一个个螺丝钉,一个没有多少内涵的大众脸。

  为什么要乖?可能是应为乖的孩子,他们遵守各种规则,这样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的人都变得相对轻松,把不太遵守、不遵守规则的孩子都剔除出去,更能够维护规则的运转。

  我们往往忙于为生活奔波,而忘记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每个作为个体的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忘记人的个性比万紫千红的花儿还丰富。

  不知道多少读者读过美国华裔作家的《无声的告白》,小女孩为了活出真正的自我,不惜自沉湖底。这种反抗看似惨烈,却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个性的价值。千人千面是现实,非要让千人一面,只会抹杀个性,达到毫无生气的一致。

  看完这本书,自己特别反思了我们流行价值观中的好、坏、美、丑,我们很多的价值观中的细节,都是在进行无声的个性抹杀。如推崇白、高、瘦,难道黑的、矮的、胖的就天然不好吗?我们的父母喜欢听话、安静的孩子,那么有自己主见的、活泼的孩子就不好了吗?我们真的需要对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价值标准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并且不断进行反思,从而让我们的价值评判标准不断的趋向于尊重个体个性同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一定不是一个千人一面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个性活力的社会,如一个充满不同物种的森林一般,这样的社会,才能在遇到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的时候,能够很快恢复生机活力,能够整体的生存更长的时间。我们的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多年,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遇到过重大的冲击,但是都毅然度过了这些磨难,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属于包容的文化,能够接纳外来的文化,能够不断的吸收融合。从这一点,我们就更加应该做到尊重个性,从容自信,通过让每个个体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从而让整体更加有活力。

  再回到本书,读完这本书有一种原来并不是我一个人觉得自己“不乖”,其实这种不乖,并不一定是对其他人的伤害,可能仅仅是其他人给我们灌输的——如果我们做真实的自己,就会伤害到其他人。

  人生很短暂,我们要努力的做真实的自己,即使看起来非常不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乖》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