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辫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10 02:31: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辫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辫子》是一本由[法] 莱蒂西娅·科隆巴尼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辫子》精选点评:

  ●做个独立且有勇气的女性一点都不简单

  ●「政治,宗教,病痛等都不足以阻挡三位女性追求自由的步伐。」

  ●这本书完全称不上是小说,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三个女人生的经历做了概述,附带着作者的评价,表达作者对女性现状的观点,最多算是故事会上的故事。内容空洞,结构简单,没人人物的塑造。

  ●很好猜的故事情节。印度“达利特”斯密塔,每天干着徒手掏粪的工作,为了女儿的未来勇敢出走,离开那个被欺侮的学校和周围环境;西西里假发工厂的朱丽娅,因为父亲车祸离世而坚强担负起工厂运营的工作,让工厂免于倒闭危机;加拿大蒙特利尔律师女强人萨拉,因为患癌而被冷暴力被歧视……她们三人的命运,都跟头发有关。小说脉络简单。作者第一部能写得这样流畅算是ok 不错的了。

  ●在38节的早晨读完这本书,算是完成了一种仪式?不管怎样,别让任何人改变你的道路,要坚定信念。这样平凡简单的文字总有着振奋人心的生命力,如果之前的生活就是一个谎言,那么从今以后就将它变得现实吧。

  ●2019.4.10

  ●读的过程多次泪目,最喜欢斯密塔的故事,可能因为当了母亲,对这位印度母亲的勇敢与坚韧、对孩子的爱与希望更能感同身受。

  ●故事本身是不错的,但是结尾稍显仓促。

  ●怎么说呢?这本书看下来觉得有点浪费。可以感觉到作者有意识的引导,跳过了序还是基本猜出了相关联的因果。三个平行故事的交代有些没说完的感觉,印度女性的结果以及意大利女性的发展再到加拿大女性的战斗,都有些无力和空白,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铺排不一定可以表明主人公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或者真正因为斗争获得了什么。三个人的片段,其实都像短暂经历的互相连缀。整本书的逻辑简单,铺排也中规中矩。整体而言总觉得缺了些灵气,像是习作而不像是作品。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迈步出发已经是很不错的实验了。

  ●很奇妙的一种把三个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连接到一起的方式,本来还期待她们最后会相见,但确实比较天方夜谭了233 算是呈现了女性的三种典型困境吧,但略觉得有一些浅,有些词句读起来有些刻意煽动情绪的感觉,特别在萨拉的部分里。不过她本身也是精英女强人设定。蛮好读的,感觉改成电影会蛮好看。

  《辫子》读后感(一):一些摘抄

  

辫子,三股头发交叉编成的集合体。小说中的一条辫子将三个来自不同大陆的女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这是一条极具女性特质、象征自由的辫子,它越过印度圣山,停留于意大利的小岛,最终又飞往加拿大的繁华都市,它的旅程漫长而特别,奏响了一首向阶级、传统、男权挑战的自由之歌。

  《辫子》读后感(二):象征自由的辫子

  “爷爷,我被生下来,真的好吗?” 黑白的回忆里,艾斯流着鼻涕说的这句话,引爆顶上战争的同时也疯狂挤压着泪腺。 直至死亡,他始终在寻找答案。 回到真实世界,依旧有那么多的人用血与泪推翻着“存在即合理” “我多么希望不曾出生过,拉克什玛玛在离开之前这么对他说。”在婆罗门和刹帝利面前,达利特只能靠用手掏粪、生吃老鼠这样卑微的姿态活着。与之相比,福贵已经算富贵,如此看来,好死不如赖活这句话的确值得商榷。 声名显赫的律师,在病魔来临的时候逃不开歧视二字。西西里的朱丽娅,只能在阴暗的洞穴里和卡玛做爱。 在标榜人人平等的地球村,对女性的歧视却无处不在。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曾经因为我是个女孩闹着离婚的娘老子,却盼望能抱抱孙子。在我质疑家中是否有皇位需要继承时,那无奈中夹杂心酸的语气总让受了高等教育的我难以发声。 她没法第一时间与新时代新思想同频共振,到现在都只会用用微信的简单功能,只能以一名尝尽了男尊女卑社会心酸苦累农村妇女的经历,希望子孙后代可以不用面对这个世界的风风雨雨。 无法否认的是,有个女儿,意味着她的夜不归宿将更多地增添你两鬓的白发。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两个月前看的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内心无力感难以言表。 书名戏剧化地将三大洲的女性联系起来,并成为她们追逐自由的意象和挣脱枷锁的力量。只是276年的清朝历史,早将最漂亮的隐喻摆在了大庭广众面前。 那象征着自由的辫子呵! 当然,本书还是有过分放大女性弱点之嫌,萨拉的遭遇,放到男性身上异曲同工,踩着同伴尸体上位,是食肉动物的本能。 感谢张洁老师的翻译,没有刻意堆砌华丽辞藻,用最简单的文字带给人最强烈的震撼,惊艳了我的旅途。 她于2018年6月译于白云山下,掐指一算,我离重新拥抱广州,竟也已五年之久了。

  《辫子》读后感(三):加油,全世界的女孩和女人

  #读书笔记# 读完了这本辫子。一部讲述三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经受着不同挑战的勇敢的女性的故事。

  看到这本书的最后一句,鼻子一酸,回味无穷的感动。

  gt;> 她想,为了使她痊愈,整个世界同心协力地在努力。她想起了《塔木德》里的一句话:“凡救一个人,即救全世界。”而今天,全世界救了她,萨拉想向整个世界致谢。

  书的末尾,拿着这顶原材料来自印度,在意大利西西里加工而成的假发,来自加拿大的莎拉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全世界都在为我战斗,何其不是,这顶假发凝聚着全世界女性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在黑暗尘埃中仰望繁星的勇气。而莎拉也会通过她的专业技能尽力去回馈其他的弱者-她准备起诉那些因为她生病就开始打压她的律师们,为其他经受这样不公的人发声。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我的妈妈,刚刚结束了8次的化疗战斗,我那么在职场上叱咤风云的女强人。这些天她顶着毛茸茸的小头发,像一只可爱的小一休。我为她感到骄傲,当妈妈喜滋滋的给我展示那顶她花了近三千人民币买的假发美美的戴在头上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妈妈,她是一名survivor, 病痛的伤疤让她变得更加坚强且美丽。不知道她的这顶假发来自哪里。我会跟她分享这个故事,让她感受全世界给予她的力量。加油,妈妈;加油,全世界的女孩和女人!♥️

  图为我小时候和妈妈一起~

  《辫子》读后感(四):辫子——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伟大女性

  三个大陆、三个女人、三段故事,不同的蜕变之旅,同样的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用两天时间读完。

  辫子的来源——斯密塔和女儿。印度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一家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逃跑后去蒂鲁帕蒂圣山上朝拜毗湿奴,奉献了她和女儿的一头秀发。三个故事中最感动的一个。

  辫子的加工——茱丽娅及她的工厂。意大利西西里岛一家百年假发制造厂的继承者,本来生活的无忧无虑,却因为父亲的一场车祸,经营假发厂的重担落在了这个年轻的小姑娘肩上。

  辫子的使用者——萨拉。加拿大一家律师事务所的骨干精英,光鲜的外表下却有着常人不了解的压力和对孩子的愧疚。

  这个故事想到了小时候也会有人来村子里收辫子,有的女孩子把头发留很长,然后被家长卖掉,或者理发店也是会收这种长头发。当时没想过这些头发干嘛用,现在想来也是去做假发、接发了。而书中的印度,长头发很多被寺庙收走了,当然虔诚的信徒们肯定不会想到她们的头发漂洋过海去做假发了。这和十六世纪罪恶的三角贸易不同,你情我愿的贸易往来,而且市场对真发的需求也是供不应求。

  三个故事中最揪心的就是斯密塔母女俩了。许是书中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印度底层人民的生活还是超出预想,主要是那种认命的无力感。而且存在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贱民活的甚至像个奴隶。还有女人的地位低到令人发指:“惩罚一个欠债不还的男人的方法,就是强奸他的妻子。惩罚一个与已婚妇女有染的男人,就去强奸她的姐妹。”“每年印度都有两百万女人被谋杀,这两百万替罪羔羊在世人的冷漠中无声无息地死去。”看到这段话时,真是很痛心。所以当意大利的茱丽娅为如何维系工厂及情感所困,及萨拉为因生病遭受歧视而愤愤不平时,冲击力就没有那么大了,毕竟后两者都是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所追求的进一步权利。而斯密塔却还在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孩子的受教育权利而抗争。结尾开放式结局也让我相信她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辫子》读后感(五):三个女人,一条辫子。

  这是一条辫子的蜕变之旅,也是一首向阶级、传统、男权挑战的自由之歌。——译后记

自从《辫子》刚在中国出版,我在《南方都市报》上的“新书推荐”栏目里看见关于这本书的简介后,便对它念念不忘。终于在今年,读到了这本让我一年来念念不忘的书。

到底是这本书里的什么让我如此兴致盎然呢?大概是这世界上三个不同大洲大洋的女人因为一条辫子串联起来的奇妙故事吧。我自视为一名“女权主义者”,所以有关于刻画女人建立自己生活的作品都会使我饶有兴致。而《辫子》正是一部描写不同种族和出生的女人,勇敢地为同一个重塑自己生活的目标而前进的故事。

斯密塔,生活在印度的徒手掏粪的达利特(印度对贱民的称呼)。为了女儿不重蹈自己卑屈人生的覆辙,决意带领女儿逃离前往市区寻找平等的生活。中途感受到神灵的指引来到圣山向毗湿奴还愿。母女俩以自己的辫子向文卡特斯瓦拉神献祭。

朱丽娅,西西里岛上无忧无虑的小女生。父亲失事后一人负担起重振家族三代假发厂的责任。在身边人不断的质疑声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工厂里各种身世的女工保住维持生计的工作。

萨拉,加拿大律师所居于高位的女强人,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生活。罹患乳腺癌,身体衰败,工作失利,生活分崩离析。在接受化疗后选择戴上假发重启自己的生活,回归家庭,回归本真。

辫子,从亚洲来到欧洲再来到美洲,将一个又一个女性自立自强生活的故事带到这三个女人的手上——也带到了我们的面前。

斯密塔向阶级发起抗争,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不应该受到封建阶级思想而禁锢,人的生命不应该由阶级地位划分尊卑;朱丽娅向传统发起抗争,告诉我们传统是可以和新思想共存的,新思想只是拓宽甚至延长了传统得以流传下来的道路;萨拉向男权发起抗争,告诉我们女人也能和男人一般优秀,性别不应该成为划分工作能力的标准。

她们不是第一个向阶级、传统、男权发起抗争的女人,但她们是最能唤醒我们心底里祈求体面人生的形象。冲破这如纸糊般却又坚韧无比的隔膜。而幸好我们所处于的这个时代允许我们这样去做。男女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发展机会,我们还拥有各种触手可及的平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借用一首很俗的歌名,这的确是“最好的时代”。只是在生活之外,在一些我们接触不到的地方,还残存着可恶的偏见。而勇者,总是毫不犹豫地战胜它们——因为她们的信念比现实的羁绊更加强大。

读者随着辫子的旅程,体会到了斯密塔的善良,朱丽娅的笃定,还有萨拉的坚毅,也让这些美好的品质深植于我们的内心。如果可以,我想让每一位女性都能看到这条辫子的故事,都能唤醒每个女人心底里塑造属于自己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决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辫子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