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无端欢喜》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09 03:24: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无端欢喜》读后感精选

  《无端欢喜》是一本由余秀华著作,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端欢喜》读后感(一):也有金句

  看余秀华《无端欢喜》,怎么说呢,一个絮絮叨叨的女人的话,一般人读不进去。

  但凡读的进去,总能遇到稍纵即逝的金句。金句太少了,像混在一盆酒酿里的桂花。

  众生皆苦,苦中也可以作乐。还是读她的诗更好。

  确实如豆瓣的评论那样,少了烟火气,多了哲思。

  风格感还是很强烈的。

  才看了40页,实在没有更多点评了。希望不要放弃阅读,毕竟也是当当满100减50之前买的呢。

  《无端欢喜》读后感(二):余秀华的文字

  某个朋友的书评:余秀华还真是个是个一言难尽的人,粗糙的肯定与否定都不太合适。在一个以丧为个性的环境里,命运的艰辛、残缺的痛苦、自卑的孤独,都给了她传播丧文化的资格,可她没有。

  不开心,不健康,不阳光。越读下去,越会觉得,这本书就像每个自诩有书品的人,时而理智深邃,时而矫情土味。

  别,别矫情。

我的回复与书评:《无端欢喜》刚刚听完了,我好像有点理解你的这般评价的理由了[呲牙] 你的矫情的这个用词我是在“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那章开始有点理解的,你的土味的这个评价是在“手谈”那章开始集中体现,边听边觉得“还蛮好玩儿的”

  《无端欢喜》读后感(三):无端热爱,无端欢喜。

  身体的残疾确实限制了她的行动,却限制不了书写。不同于男性作家,她笔下有一种身为女性的无羁——或者说“不管不顾”。

  将自己抽丝剥茧在太阳光下去晒,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哀恸,欣喜,热辣,坦诚。

  读书的获得感之一,就是感知里边的情绪。

  无端欢喜,无端热爱。那无端是自由的,但不随意。

  灵魂和身体的奔波抹杀了那许多的无端,当下已是未来的来不及。能陪着绿植和狗走得很慢的人,相信诗歌和爱会永远在大地上放歌,哪怕这个世界满目疮痍。

  “所以我爱死了这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生。我爱着人生里涌现的骄傲和低处的迷雾。我感谢我自己卑微而鲜活地存在。”

  《无端欢喜》读后感(四):我也听过这风声

  读到中间的章节,尤其是关于亲情的部分,无数次的眼眶湿润。这个世界上,感情真的是相通的,好像只要你不屏蔽这个部分,或者其实屏蔽了也没有用,总是会波及到你,或者余波荡漾的时候,躲的再远,也会被氤氲的气氛所围绕。

  全书最喜欢最后的一个章节,果然人还是在爱情中最像诗人,无一例外。好像不能说这么绝对的话,但是代入感是最强烈的。长久的停止描述和观察内心,总是会让人对自己变得生疏。仿佛只有通过外界的传达来感触,但是由于记忆过于强烈,或者是太过容易被唤醒。少年时代的感情或许是因为太过美好和单纯,总是会格外清晰,仿佛是认真的刻在镜子上的画,擦去灰尘,一切便清晰可见。但难得是,即使你到了中年,还能有少年般炽热和浓烈的爱。

  这便是真的爱了吧。感念。

  《无端欢喜》读后感(五):人生注定在颠沛流离中慢慢平庸

  诗和远方,远方对于余秀华来说可能难以触及 ,但对于诗来说她去不断向自己内心的彼岸走去。 书中余秀华对于爱情,故乡 ,人生,命运,悲喜都给出了自己生活中的体现。抚摸着书中的文字 窥探着她的生活。发现她糊涂的很明白。她真实,她露骨。对于生活没有过多的掩饰,甚至对生活报以看透却无奈的态度…… 对于爱情,她保持着炙热的情感,但情到深处又不免露出那深深的卑微和怯懦。她对于世人给她“荡妇”的称号全然不在乎,她渴求感情的陪伴,但又惧怕情感带来的拘束 ,她就在感情这张网里不断挣扎。 整体而言,我喜欢她认清现实后,仍保留着幻想,喜欢她对生活的戏谑和暴露,只是些许文字略有缥缈和虚无

  《无端欢喜》读后感(六):真正的幸福会让你身在其中

  余秀华新作。关于诗,你不知道的还很多。对于生活,你期待的还太少。

  对于文学,对我来说它是神秘的。犹如宗教一般,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对于此我必须承认,写作真的是一件必须要靠天赋的东西。文人是天生的气质。后天的加成都会让文字带有一丝矫揉做作。就想好的演技是浑然天成的,看不出来在演才是演的最高级别。那么写作也一样,可以的修饰都是一种对文字的过分运用,都不可以在完全意义上称之为“文学”。

  这其实就是我在尽自己的所能在褒奖作者。

  余秀华绝对是一个天才作家。她与文字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血缘关系,他的基因组里一定有相当一部分留给了写作。这样她的文学成就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无端欢喜》读后感(七):“无端欢喜”余秀华

  余秀华的第一本散文集,特点非常鲜明,具有诗歌的特质,落笔之处都是妙语,值得反复阅读。

  这本书分两个时间段读完,中间间隔了大概半年时间吧。所以印像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不过,总的来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诚、丰富而又独立的余秀华。

  真诚,来自于她袒露自己内心思考的真诚,来自于她面对周遭世界的真诚,来自于她内心小女人的真诚,还略带一点儿奸狡黠,非常真实的展现了她自己。

  丰富,在于她思考领域的宽泛,或者她透过自己审视现实生活本质的深度,不亚于当下最好的散文作家,尤其是关于生死,关于残疾,等等问题的思考,让人深思。

  独立,体现在她极强的个性中,她在文字中表达的那个让人怜惜的小女子,具有女权主义的色彩,面对现实不妥协不投降,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爱与恨。

  喜欢这样的余秀华,不仅在诗歌外,也在这些散文里……

  《无端欢喜》读后感(八):文字摘抄 《无端欢喜》余秀华

  gt;> 当你心有幸福的时候,幸福就已经悄然光临 >> 我从来不指望吸引别人,我觉得这样很浅薄,我得吸引我自己,让我对自己有了热爱,才能完成以后一个个孤单而漫长的日子。我的这个心愿,是对自己最好的馈赠。 >> 既然孤独无法消除,索性就把它做到极致。 >> 我们看似好好地活着,但是死别就在脚边,仿佛一不小心摔倒,就会碰到它。 >> 命运生怕看透,即使看透一半也是一件不讨人喜欢的事情。 >> 岁月是一个优秀的说客,把外出的梦想说得一塌糊涂, >> 我们的愁,源自我们的无能为力,而这却是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的身不由己和担忧。 >> 别人的生活永远是别人的,你怎么可能看见别人的生活本质? >> 也许人总是要找到让自己悲伤的事物,才能把自己按在灰突突的人世里 >> 人身上的物质都是时间的物质,身上的情绪也是时间的情绪,可以与它为敌,无法与它较劲。

  《无端欢喜》读后感(九):无端 缘由

  两年前读过余秀华的诗歌,内心被动荡的治愈过,好多句子,都扎根发了芽,又被其他的情绪铲除,在春天里重新开花。

  这次看到散文,挤牙膏一样的读完了,每天一点点。

  和诗歌不一样,散文有更细致的情绪,在田间的空旷里有回音,而诗歌是把情绪抛在空中,看它飞去哪里。

  看到亲情里的惦记,母亲的葬礼和奶奶的唠叨反复的出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下的邻里乡亲,父亲带着些许啼笑皆非的新生活,和新朋友在小酒馆里滑稽世事,停下来还是写着有关深处的神情。

  情感自然而然的出现,那些句子,诞生于横店,有的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小憩,有的随着门前拖拉机的声音蹦跶在键盘上,有的根植于农作物的胡须里。

  什么样的想法,关于“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性的坦诚,情的扭转与为难。那些写给朋友的信,想要喜欢的人读出来的文字,稳稳当当的表达着一个人情感的最初诉求,不为了门当户对,不为了灵魂契合,就是简单的相遇,和那一朵不可求的花火。

  那些情绪,我也许都有过,但始终无法坦诚的对谁交待。朦胧中想起了那句诗:

  “ 雪下不下来都阻挡不了我的白

  我白不白都掩饰不了一生的荒唐。”

  《无端欢喜》读后感(十):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实是有惊讶的,所以忍不住想要知道她的学历,经历和她的阅读史。并非世俗的标签,只是觉得构成一个人的语言表达,首先便是看她所阅读的书目。长期看史料写论文的时候,我知道自己的语言是艰涩的,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理性表达的好处。但是对于文学来说,它所需要的是最最自然的原始的灵性。最近所读过的散文里,新疆的李娟和余秀华都有这种灵性。

  她们都着与大自然最亲密接触的缘故,风雨入梦来,那些乡土边疆生活的气息是足以感染很多城市中麻木的心灵,所以《无端欢喜》里面,也是喜欢看她写日常生活的文字,而不是高谈阔论,这些东西谁谈都容易露怯的。

  看了一篇报道,记者和我的思路相似,问她最近在看什么,她说在看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散文里她所引用的那篇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她说这个世界上现在很多的城市都大同小异了。我也曾引用过《看不见的城市》,我想说的城市的模样不在乎它的结构,而在于时空中所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有的时候,也是很厌恶自己写评论写论文的样子,绞尽脑汁,想着到底哪个理论家的文字可以支撑我的论点。或许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想要写成什么样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无端欢喜》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