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反对选举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09 02:05: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反对选举读后感精选

  《反对选举》是一本由[比利时] 达维德•范雷布鲁克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对选举》读后感(一):我看民主

  我们一直宣扬民主,最早民主被解释为“人民当家做主”。民主不是绝对的,就像自由一样,绝对的自由必然损害别人的自由,造成某些人绝对自由,某些人的绝对不自由。在实现自己的权力的同时,需要保障别人的权力,才是真正的自由。

  实现民主采取什么政体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情。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国民素质以及历史沿革,决定了政体的形式。这种政体架构不是谁能够强加给谁的,就算一时采取了也会出现反复,这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

  《反对选举》读后感(二):民主≠投票

  “人们希望通过抽签来获得更具代表性的、规模较大的样本,但同时不得不承认,人数较少的公民代表小组更便于开展工作;人们想要代表们快速地轮流任职以提高民众参与度,但同时又深知长任期可以带来更漂亮的工作业绩;人们想要有参与公众生活意愿的人都能参与,但也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公民代表大多是受教育程度高、口才好但不具有代表性的公民;人们希望民众共同商议探讨,但知道这会产生群体思维的风险,也就是很快会达成共识;人们想要给予抽签产生的机构尽可能大的权力,但又清楚一些个体会对团队流程施加过多影响,这会带来一些专制的后果。”

  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但还是有人一直在尝试,不是吗?

  《反对选举》读后感(三):反对选举

  民主的合法性与效率越来越低,作者将这种时代病症命名为“民主疲劳综合征”,作者将病因归纳为四,:政客的过错,民主制的过错,代议民主制的过错,以及选举代议民主制的过错。本书作者着重讨论第四种病因及病理机制,作者所质疑的是被视为现代民主根基的选举制度。将民主局限于选举,正在摧毁民主,而选举从未被视作民主工具。通过对选举制的历史考察,作者认为现代选举民主制不过是两个世纪前的巧合,“ 我们民主制的基底的,是一种对贵族制的回应”。古代雅典抽签制下的政治机会均等,才是民主制的正源。“抽签是民主的,挑选式的选举则是贵族制的,选举的精英主义色彩,从一开始就显而易见”。“最为民主的政治工具——抽签在19世纪被选举取代了,而选举从未被看做一种民主工具,它导致了一种新的非世袭的贵族制。投票权的扩大,使这一贵族性质的程序越来越民主化,尽管在寡头制度下治理者和被治理者、政客与选民之间一如既往地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作者为“民主的疲劳症”所开的药方正是抽签制在现代政治中的回归,“抽签并非有悖于逻辑,它建立在以下逻辑之上:自愿中立的程序能平均分配政治机会,它可以避免不和。”这一药方是否是对症下药,还需以观后效。

  《反对选举》读后感(四):我们还在等什么

  第一次看政治哲学的书 还好并不算太晦涩

  就是一篇论文 翻译得也挺流畅的 给人不少启发 1.阳光之下并无新鲜事 作者引经据典 去分析抽签存在的合理性 其中很重要的 就是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 来证明这是历史 想想雅典民主 虽然短暂 确实留下不少财产 不由得想起 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 今人的小说 无非是清朝笔记小说兑些水 古希腊的民主制较之今日民主 也有同理吧 2.细节 以前只知道早期的选举 没有女性和无产者 是有限民主 简单粗暴的民主 真是对它的误解 它在民主制度设计上 有那么多玄机 让人震惊 威尼斯的选举 先随机 在表决扩大 再抽签缩小 再投票扩大 …… 多重制度下 既让折中立场被推举出来 又让少数人有参政机会 赞 3.辩解 最精妙的是 作者在文章最后 罗列了十余条理由 去辩解 对抽签治国专业性的顾虑 第一条就发人深思 专业性不足 也是当年不给 女性和无产者投票权的理由 适逢台湾县市选举 台湾的突如其来的民主 民粹主义、专家治国、普选 …… 可以说也是在 民智并不成熟的基础上 放开舞台 各种热闹 这三十几年磕磕碰碰 我们的主流媒体 总是在嘲笑他们的混乱 但却没有去观察 在这个自下而上的民主化进程中 社会民众从民享 到民治的进步 挂一漏万 在重感请假中 看完这本启发思维的好书 荐之

  《反对选举》读后感(五):新时代的民主课

  (先坑)

  比利时| 达维德·范雷布鲁克,甘欢/译,社科文献·甲骨文,2018

  很久没读过这样齐整有力的书了。

  民主未必是天然正确的词,选举更加不是。

  书中的“(选举制)病发机理”分析极准极好。

  此前的两章,“症状”与“诊断”,谈现象,溯根本,把一些大词糟透深挖,——而这些词在别的著述中往往是作为先验的基本组建而存在的。

  就此而言,此书于我有再度启蒙之功。最坏的秩序也比没有秩序强。就在本国而言,但凡存在一整套成型体制,都有不断纠偏完善的余地,借力做些值得推动的实事。以民主政治的历史而言,无非是联合大多数,造福公共利益,找到中国土壤上真正的普世价值和底层逻辑,从这里发力,做一分是一分,得存而进尺,尽其志而已。

  念及此,《人生十论》《中国人的精神》还需重读。

  选举之“举”,即“指而高之”。同在民主语境下,因其必分高下,故是利于贵族之制。而抽签式民主(古代雅典范式),则为平等大众之民主。相较而言,抽签民主在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玩得转,在现代大国则难以为继。英、法、美等国在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皆有关于此的探讨与阵痛,辛苦与成果,尤以美国为深(几无地方政治文化基础)。在此过程中,两种范式的民主交战不已,余波至今,唯共和制、联邦制得以确定。可见“民主”是比“统一”等更为复杂的政治观念。详见联邦党人文集。

  最后一章“良药”,在书中专指抽签协商。

  《反对选举》读后感(六):《反对选举》(达维德•范雷布鲁克)

  精英与大众关系是近年世界范围内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更有不少论者指出,两者正在或已经走向分裂。而对于民主制国家,代议制选举也因此被质疑,简言之,如果它是民主的,是完整民意的反映,那么当选的政治精英何以会与大众存在巨大鸿沟。这背后,投票率过低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达维德·范雷布鲁克的《反对选择》将之归因于“代议制选举”的困局,选出的、作为代表的,必然就是精英型的。按他的理解,人们错误地将代议制选举等同于选举,将选举等同于民主,所以出现了“民主疲劳综合征”。

  达维德·范雷布鲁克不同意目前的一些拯救观点。比如:有的认为问题根源是精英个人品格,但解决之道可能滑向民粹主义;有的认为间接民主是病源,但可能会变成追崇疯狂的直接民主。他提出的是通过抽签而不是选举参与政治,并回到古雅典时代探索其实践,即每个被认可的市民都可以被抽中而参与立法、决策(执行由非选举产生的执法机构完成)。他承认可能抽中庸碌者,因此还需选举作为补充。他并不是政治学家,而是作家,但他对选举民主的多元观察,以及对政治学研究的借鉴和判断,使他的写作为反思欧美民主制度困境提供了一种倡导,尽管他可能高估了抽签的地位及其可操作性。新京报·书评周刊-2018年7月28日-书情

  《反对选举》读后感(七):反对选举=反对民主吗?

  什么是民主,民主如何实现?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很难的。现行政体大多为代议制民主,那么,这种经由选举产生的议会成员真的能代表普通民众吗?一个政府的首要问题是在效率和合法性上两边求得平衡,专家治国与代议制民主将效率看得更重一些,合法性方面,看看罹患“民主疲劳综合症”的各国民众可见一斑。作者从民主的发源地雅典开始追本溯源,最早期的民主,来自于抽签和选举并行。但是抽签在现今世界几乎绝迹了,一是看起来抽签不可避免的会使没有实力者享有权利,以他的能力不足以善用此权利为人民谋福祉。二是先进的选举制度其实只是“贵族式”民主,即利用选举这个形式来解决少数人(大部分是精英or世袭)当权的合理性问题。代表的其实依旧是少数人的利益。为了集中权利,随机性的全民抽签无疑会被摒弃。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提出:自由不是自己一直占有权力,也不是不需要尊重权力,更不是被动地服从权力。自由是自治与忠诚间的平衡,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平衡。权力不仅是一种利益,也是一种义务。可喜的是,现今越来越多的研究材料证明,对于抽签产生能力不足的执政人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在意识到自身的义务后,他做决策反而更加慎重,政治也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能力,必要时也大可寻求专家的指导。在国家进行经济支持的情况下,普通人对政治的参与度也是可以显著提高的。作者最后提出应并行抽签和选举制度,并借鉴之前各种尝试,规避每种单一制度的短板,使三权相互制衡。并使权力永远不会长久落入部分人手中,才能解决效率与合法性的平衡问题,解救日渐疲乏的现行民主制度。读完还是很有收获的,学习了不少政治方面的名词,了解了国际上关于政治制度的各种新的尝试。

  《反对选举》读后感(八):治疗民主疲劳靠抽签?

  作者先是提出目前民主制国家都在面临合法性和效率的双重危机。现代国家中民众参与政治讨论的能力和热情在提高,但对国家机器和政府机构的不信任和反感度在上升。按照政治学理论,现代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社会契约,是民众最初主动让渡一部分政治权力,由少部分人“代表”民众来行使和运作国家机器。但很显然,这些“代表”并没有达到为非已方阶层发声的理想化状态,失望导致公民“退场”,各国投票率和支持率都在下降。但同时,社运的热情和频度在上升,民众参与政治讨论和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不断增加,导致摇摆型选民增多。这个变化,导致在选举年政党为了更多地争取中间选民而更多提出泛化的政策,或者使用激进政策去吸引支持。

  这种泛化的打法明显会导致协商时间延长,从而进一步恶化民主制中效率低下的问题。政客们意识到治理国家会容易受到攻击,但利用媒体来提升公众形象,却能让他们更容易赢下选举游戏。对于职业政客而言,保持权力显然比真实的民众需求更重要和迫切。

  基于这些现实弊病,作者断定西方社会患上“民主疲劳综合征”,他极度反对将选举与民主直接挂钩的错误认知,认为目前的民主导致选民成了“奴隶”。在这一场大规模袭击民主制国家的疲劳风暴中,作者指出了多个过错方:政客、民主制 代议民主制、选举代议民主制。

  政客已经越发民粹主义,因为只有塑与选民共享价值观和利益的自我形象,才可能利用媒体得分。而“民主”这块金字招牌,永远有着能召唤部分选民走出家门投票的神秘主义力量。

  有一些人不属于选举精英,但也被赋予了运营国家的权力,并被寄希望于能实现"良好的治理”。他们就是技术专家,但作者认为技术专家在前期效率会高于选举精英,但合法性存在问题,一旦要与人民对话来解决政治问题,效率就会相应降低,丧失掉自身优势。

  而像代议民主制、选举代议民主制这些制度,将选举与民主捆绑成充分且必要的条件。作者甚至点名指出福山不应该以“历史之终结”来赞美议会民主制,因为“后民主”时代已经背离了雅典范式的民主精神。

  既然指出了目前民主制国家的病灶,那么到了对症下药的关键部分。作者的药方是“抽签和选举并行的双代表模式”,他认为经过精心的设计,可以让抽签这一自愿中立的程序治疗民主的顽疾。抽签源自于强调政治机会均等的雅典范式,但小城邦的治理经验是否适用于如今大国甚至于国家联盟的治理?作者拿出了欧洲几个国家小规模的试水案例,希望未来能在更多政府机构和更多国家层面上推行这一范式。但从欧盟现今岌岌可危的联盟关系来看,这种乌托邦色彩的政治试验能治愈民主顽疾的机会不甚乐观。

  《反对选举》读后感(九):《反对选举》读后的一些想法和警示

  本书主要探讨了西方民主制现状、历史成因,以及作者对改进西方民主制的建议和尝试,旨在将抽签制重新加入到西方政治体制中。

  本书对西方国家现阶段民主制度的缺陷和选举机制弊端的分析令我叹为观止;对西方政Z制度的历史沿革的叙述也令我大开眼界。

  提出问题、挑毛病,总是比解决问题容易。

  书中称,西方目前主要的民主改革主要有三个声音,但都是极为危险的:民粹主义——会危及少数人;专家治国——会损害多数人;反议会制——会妨害自由。

  之后,作者引入了抽签制。作者将抽签制作为政Z制度的使用追溯到了古雅典时期,又举了几个古代其他国家应用抽签制作为主要制度的例子。

  作者也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伙伴,将抽签制实验性的运用到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事务决策上,有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些被搁置,有些被否决于全民公投。

  其中被全民公投否决的事项,很值得重视,也是抽签制最大的阻碍之一。简练的讲:具体是先提出一个法案或公共政策,通过抽签➕自荐获得公民样本,再通过抽签选出讨论、制定法案或政策的人,提供给他们必要的知识、数据、现实情况等要素,再由抽签选出的公民分组讨论,再汇集整理,讨论和整理反复几次之后,往往会得出非常优秀的法案或政策,但是,付诸实施需要经过全民公投,而结果都是不予通过。作者知道问题所在,而且也很明显——参与公投的人不管公民样本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不管法案或政策有多么巨大的长远利益,没有相关的深思熟虑和长远考量,只是凭着第一印象加以判断,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而这样的法案或政策,在参与公投的人眼里,岂不也是“专家治国”,即使制定法案、政策的人是通过最为民主的方法选出的。

  作者最后提议实行双代表制,即选举和抽签相结合的代表制。效率和合法性对一套制度来讲是极为重要的,而作者提出的双代表制在效率上和合法性上都在某一层面上会很高,而又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而目前,将双代表制付诸实践的最好平台,诚如作者所说,以作者的祖国比利时最为适宜。

  “抽签制”、“双代表制”是个解决目前西方民主制度问题的一种思路,但还是有很多必须要提前确定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设定参与抽签的人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在我看来这很重要。而且,西方发达国家之外,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人口基数大,人民素质、经济条件等落差也极大,相当长的时期内,各项政务,乃至重大决策上绝对不宜采用,但一些公共事务上倒应该尝试,书中也提到曾将相关方法应用在了我国“温岭,抽签选出的公民可以就大型基础工程项目的优先顺序提出建议。”

  因此,我要再次强调——也是我反复提示的是,本书的主要考量对象,是西方部分国家,并不是所有政体,大家切莫盲目认同,当然也不必嗤之以鼻。

  本来我还节选了几段很精彩的论述,但我深深地意识到,任何对本书内容的断章取义都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就不附上了。总之是一本可以令人开阔眼界的书。

  《反对选举》读后感(十):选举不等于民主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主动读政治相关的书籍,因为叛逆心理和刻板印象以前一直非常讨厌政治话题。

可能因为作者并非政治学专家出身,这本书对于我这样政治小白而言,算是结构清晰比较通俗易懂的,后半部分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让我忽略了翻译一般的影响。

作者分别用四个章节阐述了目前西方民主制当前的困境——“民主疲劳综合征”;常见的解决方案——民粹主义、专家治国、反议会制的危险性;民主制的历史演化——是如何演变成”选举“等同于”民主“的观念;真正有希望的解决方案——复兴多体抽签制+协商民主。

对于比较复杂的历史和地区不同案例对比,作者都贴心地制作了清晰直观的图表方便读者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现在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选举制度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其本质是反民主的、贵族式或精英式的。动不动的游行抗议,是因为政府效率即低下又不能广泛地代表民众的真正需求,公民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公民是愤怒而无能为力的,弃票率也年年增长。选举不再是为了选出更优秀的国家管理者,而是背后代表过多利益的精英阶层与过度爆炸的公共媒体、社交媒体的合作演出的一场资本大戏。这样的危机如何解除呢?

回顾历史,作者从古雅典的”抽签式“民主制度中找到了希望。从公民中抽签选出四个互相制衡的组织成员,”同一个人可以既是政客又是公民,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是统治者又是臣民。自由不是自己一直占有权力,也不是不需要尊重权力,更不是被动地服从于权力。自由是自治和忠诚之间的平衡,是管理和被管理之间的平衡。“

抽签制明明更民主,为何会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而选举式代议制却大行其道呢?以往使用抽签制的国家都是规模很小的城镇国家,当国土面积和人口上升到帝国层级,实践上有一定困难。然而最核心的原因还是无论美国革命还是法国大革命,革命者们都是打着代表人民的旗号把经济优先权和权力牢牢地攥在精英阶层手中,他们想要的实际上是贵族性质的共和国而非民主性质的,选举比抽签更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景。

目前来看最优的解决方案是布里希乌提出的多体抽签制,通过抽签模式组建起6个互补并制衡的机构:议程设置委员会、利益讨论组、评审委员会、政策陪审团、规则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从现有体系过渡到这一理想蓝图仍需时间,必须循序渐进。作者认为现阶段在比利时这样的小国先试行双代表制(选举和抽签两种代表共同参政)是更合时宜的选择。

布里希乌提出的多体抽签制,在我看来有些理想化,纸上谈兵的感觉,真的实践起来会有很多不可控性,但是这个启发性的思路还是值得肯定的。

延伸阅读

《社会契约论》

《隐形民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反对选举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