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09 00:21: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1000字

  《宇宙从何而来》是一本由傅渥成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8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一):这是一本易读易懂的科普书

  开学第一周,《自然辩证法》的老师问我们看过什么科普读物,思来想去只能想到《十万个为什么》,这还是我在遥远的童年时期看的。确实,平时要么看专业书,要么看小说散文,很少会去看科普读物。自从上了大学,没有物理课、化学课,就更少去关注科学类知识。这样想来,确实缺少了这方面的知识素养。刚好有朋友推荐《宇宙从何而来》这本书,其中夹杂着量子物理、复杂性科学、人工智能等知识,是我感兴趣的主题,值得一看。

  这本书由四部分构成:终极的终极、物质与能量、生命与信息、时间与宇宙,乍一看内容十分深奥,其实不然,作者在书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历史上物理学家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的故事,娓娓道来,许多片段读起来都津津有味。而且,这本书科普的内容不是经典的老掉牙的玩意儿,而是当前理论物理界正在经历的革命——第二次量子革命。这些虽然不是我的专业,但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各行各业,不紧跟潮流就容易落伍,况且,认识世界本就是每个人的天性。

  这本书有太多值得分享的地方,例如在介绍“闵可夫斯基空间”时,以《理想国》的“洞穴比喻”来做类比解释四维空间和相对论;例如在介绍超导态形成时,用舞会里人们结伴跳舞来比喻电子结对运动的状态例如在介绍光线遇到黑洞不再直线传播时,用透镜折射光线来做比喻。这些比喻十分生动形象,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原本十分深奥的概念。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地方还能再进一步提升,我想在语言表述上能再直接浅白一些会更好,但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毕竟要将如此专业的知识梳理清楚、讲得简单易懂太难了。

  这是一本难得的高质量的科普读物,值得抽时间阅读。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二):一切都是结构

  一切都是结构,结构就是信息。

  这是我的读后感言,非常简单,就如同本书所介绍的宇宙本质--量子比特,只有0,1和不定态。但是简单可以涌现出复杂,量子比特海洋中涌现出电子,光子,夸克,中子,原子。在原子世界的碰撞中出现了分子世界,简单物质世界诞生了。分子世界继续排列组合,化学世界出现了。在某次组合中,蛋白质被合成了,有机物世界来临了,各种蛋白质,各种酶,各种大分子结构。接下来是,猜对了,生命世界打开了大门,魔术一般,一种大分子获得了自复制能力,但它不是100%拷贝,而是保留恰好的错误率,让它可以随环境改变。后面波澜壮阔的故事就交给达尔文进化论去继续讲述,而如今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这个大分子的复制品。

  《宇宙从何而来》里主要讲的就是当今前沿物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可以解释万物的“大统一理论”就要实现,我们将从本质上去理解宇宙的形成,这非常令人激动。更令人震惊的是,由此得到的推论是:宇宙本身类似一台量子计算机,我们人类只是程序的一部分。当然书中还大篇幅地回顾了经典物理学大师们的生平事迹和研究故事,让我们对整个物理学科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除去那些震惊的部分和平实的历史故事,在我看来,和一般人关系最大的部分,便是书中无处不在的“结构”概念对其他学科的启发,甚至是对人生发展的启发。书中一直在强调,“结构就是一切”。一语中的!不同的量子结构演化出不同的基本粒子,不同的基本粒子结构涌现出不同的原子,然后是不同的原子结构 > 分子结构>化学结构 >... , 颠覆性的概念不是“量子”,“基本粒子”,“原子”, 而是“结构”!结构是“因”,那些我们原以为是本质的东西,比如原子,分子,只是“果”而已。

  另外要强调的是,作为一本前沿物理科普书,书中有一定量的专有名字,需要读者慢慢理解消化。当然可以选择跳过,如同我第一遍读的时候那样。但是如果你要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些名字是躲避不了的,说不定它会出现在书中其他的地方。

  希望所有人能读一读,体会其中“结构”的力量和意义。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三):物理是为了更好的认知世界

  不得不承认,科普书不好写。

  盖因此类书籍要么过于“科”,对于专业理论无法透彻阐述;要么过于“普”,失却严谨和深度,读之难有收获。也正因此,国内科普书少有,国人也苦于无书可读,只能去翻看译自海外的作品,总觉因为文化差异而差那么一层窗户纸。有国内学者愿意写作此类书籍,提高素养,开启民智,实为幸事!

  本书篇幅不长,通过四个部分简述了现代物理学的主要成果和正在探讨的前沿问题。难得的是,虽然论述的都是常见的科普话题,读之却不枯燥。随处可见的引用也体现出作者人文素养方面的积累。

  回顾当代人类历史,数千年的时间里,物理科学大多数时候都在黑灯瞎火中进行摸象,然而这一阶段并不可缺。 牛顿爵士的成就,既代表传统基于逻辑和实验的研究思路的极大成果,同时也意味着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走进死胡同,摔过跟头,终于让科学家们开始深思,从直觉和外界输入进行的演绎究竟有多少值得信任?

  自我突破总是最困难的。放弃所有假设,实际上正是解开所有的束缚,进而,近代物理学革命到来——量子力学的崛起奠定了此后两百年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发展到今天,可谓硕果累累,似乎所有问题都已经有了“答案”。物理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在理论层面终于殊途同归,过往探究过的那些问题,似乎也不值得再考虑;无法回答的问题似乎仍旧毫无思路。

  然而,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从上帝视角看旧时代科学巨匠们在种种困难中艰难做出抉择、面对难题苦思不得其解,会知晓今日之科学界所面临的境况依旧。但今天的我们又幸运太多,已经出现了计算机、基因技术等先进工具来验证最先进的理论和设想。即便自身从何而来已成谜题,但至少可以尝试开创新的世界。从这个角度,人这种智能现象在未来或许真能突破种种物理学的限制。那么,如果继续这一历史进程,人类的科学之路还能走多远?个人具备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去影响和改变历史,科学的发展也前所未有的需要所有个人的共同智慧。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动物并不善于怀疑;人之所以不能成神,在于人太爱怀疑。有不足却并非坏事,因为总归有值得发展和希望。有扰动的系统却不会走出一条直线。多元化、动态稳定、具备规模性和复杂度的系统往往是更为自然的选择。因此,科学的思想也正应该是宽容和开放的,无论当下如何认为“异端”和奇特的观点,或许正孕育着未来更为先进的理论。

  否定之否定,怀疑之怀疑,或许,这正是科学的精神。

  衷心希望国内能见到更多的科普作品,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带给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群体。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读《宇宙从何而来》有感

  让一个文科生谈现代物理学著作的读后感,一定不要对此抱有多大希望,特别是对于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中年人。因此,笔者在此也没有过多压力。谈不明白很正常,如果真谈明白了那反倒不正常。

  《宇宙从何而来》收到后,两天时间就阅读完了,当然没有懂得多少,除去里面的专业术语和尚未接触的定理之外,阅读过程是顺畅的,阅读的心情也是愉悦的。当我合上书本,于是萌生出一些念头。

  其一:一个物理学家的想像力并不比一个小说家弱。

  通过《宇宙从何而来》一书,粗略的了解了从混沌到宇宙诞生、从气态到固态、从原子分子到生命形成、从原始生产到人工智能的进程,发现人类在探究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的这些问题的时候,遇到了不少当时的难解之谜,但最终不少问题都得以解答,其中不乏物理学家、思想家的天才想像。想像的结论最终在实验或者观测中得到证实,从而把人类的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其二:在阅读中获得的快乐并不比在食色中获得的少。

  作为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在一本介绍现代物理前沿理论的专著中获得阅读快乐,这不能说读者有多么聪明,只能说作者是多么高明。把一个个高深的物理天文理论、一个个闻所未闻的公式、定律解说得那么容易让人理解,让读者有眼界大开之感,让读者明白世上除了食色之乐外,还有阅读之乐。这既需要作者除了掌握高深的专业理论外,同时还具备把高深理论浅显地给读者讲出来的能力。让读者明白世上不少现象和高科技产品背后的理论根据,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获得恍然大悟的快乐,应该归功于本书的作者。

  其三:微醺或许是读者对一部著作的高度评价。

  酒过三巡,直至微醺,都说是喝酒的最佳状态。既不伤身、又飘飘如仙,是一种享受。读书其实也是一样,如果一本看硬着头皮读,始终读不下去,或者合上最后一页,豁然开朗甚至一头雾水,都不是最佳状态。如果一头雾水,肯定会迅速遗忘。如果豁然开朗,也会因明白而放下。但是微醺却不一样,真理就在半明半暗之间,如纱后美人、墙里佳人,让人欲罢不能,兴犹未尽,浮想联翩。肯定会思索消化一些时日,再次捡拾,细细品味。肯定会百度谷歌,把一些名词原理摸清弄明,彻底明白天地间的道理原来是这么回事,然后独自慨叹历代科学家的惊世才华。

  品读《宇宙从何而来》,理解的是我们自己的生命和生存。生命是如此奇妙、宇宙是如此奇妙!当然,还有更多奥妙,还待一代代科学家去探索。天地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如弱水三千,我能得一瓢饮就已经足够!

  谢谢《宇宙从何而来》,让我慢慢明白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五):做一个宇宙的关怀者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眼前充斥着大千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们享受着多样性带来的各种体验,追逐着复杂性带来的各种便利;同时,我们也纠结于多样性给予的不同选择,面临着复杂性带来的种种困惑。可有多少人曾想过这些多样性与复杂性的源头。《宇宙从何而来》这本书让茫茫人海中多了一些冷静的思考者和世界的关怀者。

  从书名和目录可以看出,作者是站在哲学的高度,以广阔的视角审视着整个世界。“宇宙从何而来?”这个我们在少年时幻想过的问题,在成人的年纪是否已有答案。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很容易让读者先入为主,然而,越是先入为主就越能使得这本书从底层世界观上革新读者的思想。这个标题也从另一种角度让我明白:从明天起,做一个世界的关怀者,因为人生不止有美食与美景,还有诗和远方。从目录中可以看出,第一、二、三章要表达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宇宙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第四章所表达出的另一个核心思想是:宇宙是演生出来的。这种高度抽象的标题向读者展示了宇宙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视角。

  具体来说,在第一章中作者通过有趣生动的物理史料讲述了宏观世界的统一、微观世界的统一以及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尝试,从中透露出了一种演生论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也正是在复杂科学盛行以及物理学深入研究的背景下正在发生的科学范式转换所体现出来的。还坚持还原论的我们更应该去冷静思考,慢慢接受这种深层次的思想转变。

  第二章,作者以物质或能量的概念为主线讲述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程。每一次概念的厘清与扩展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科学家看问题角度所发生的变化。从热与功---能量与运动---能量守恒---质能守恒---守恒与对称---物质与反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随着物理学的深入研究,有许多问题被解决,也有越来越多的问题浮出水面,物质和能量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时候更需要一种哲学式的抽象来统一物质和能量,这是一次需要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共同完成的探索。

  第三章,作者从“生命是什么”这一问题出发,探讨了复杂性事物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诸多问题。作者综合了许多概念:能量、生命、信息、宇宙,然而也抛出更多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是什么?它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与复杂性事物的关系是什么?这些终极性的问题正是作者想要尝试回答的问题,也是需要提醒宇宙关怀者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更是需要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们为之奋斗的问题。

  第四章,作者回归书名,介绍了一种万物起源的新猜想:万物起源于信息。面对充满未知的领域,也许新颖比正确更重要。对于同一个问题,只有出现不同的声音,按着不同的路径去研究,才能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宇宙从何而来”正是值得每一代人去探索的问题。

  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作者将有趣的物理史料穿插于各个话题,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许多非常专业的概念和理论。本书是集物理、哲学与科普于一身的一本著作,对于物理专业或非专业人士都非常值得一读,说不定它会革新你的世界观,让你看见一个新的世界。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六):在宏观与微观之间

  事实上,这算得上是一些很古老很古老的时候就产生了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大概是因为安全感不够,人类总是喜欢追根究底,总是急于和喜欢得到一个确定无疑的回答,好让内心中稍微能够安宁一些。事实上,即使是最伟大最博学的科学家,对于这两个问题,也未必就一定能够言之凿凿——毕竟,即使是写了《物种起源》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即使是在黑洞学说方面俨然大家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 对于这两个问题或者与之类似的终极问题,都估计是同样的困惑!所以,它们才能称之为终极问题。

  所以,面对傅渥成博士的这本《宇宙从何而来》,即使作者在其中想要探讨一些关于宇宙的最根本的问题,也不需要担心看不懂——他只是想通过讲一些和宇宙最基本的东西有关的故事来引导更多的人关心一下宇宙、关注一下科学、关切一下宇宙的未来而已!从世界上体积、重量都堪称之最的蓝鲸,到细微到肉眼难以寻觅踪迹的病菌,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只是复杂的程度不同而已。宇宙也是这样。归根到底,不过就是些关于起点与终点、质与能量、空间和时间的命题罢了。杞人忧天的时期早就过去了,但人类却并不缺乏相关的新的一轮疑问的体验。这些问题当然并不无聊,而是具有某种终极的意义,值得一问。

  一般公认的观点是,大约137亿年前,一个大爆炸事件,产生了今天的宇宙和一切。起初,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瞬间产生巨大压力;后来发生了大爆炸,奇点没有了,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相继出现;至今,宇宙依然在继续。

  但这一切都只不过是猜想,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因为人类无法回溯到137亿年前,无法以上帝的视角来回顾这所有的一切。但人类——地球上的生命,最早的也不过诞生在38亿年前;地质年代里可考证的生命,最早的不过是在5亿多年前——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虽然只有20万年左右,却已经比杞人还要杞人——当然,换一种角度看,杞人并不应该成为被嘲笑的那一个,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忧患意识。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意识,以及拥有这样的意识的一些人,人类科学才得以进步,不断向前推进!虽然,今天的人类依然无法很确切地回答诸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进步的广度与深度都显然是无与伦比的。

  就在1900年,当欧洲著名的科学家欢聚一堂,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在其新年祝词中回顾物理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就曾经乐观地认为,物理大厦已经落成,物理学所取得的成果已经足可以回答所遇到的大多数问题了,只剩下了一些修饰性的工作。但他也不无忧虑地认为,出现了“两朵乌云”。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过去100年间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确实足够辉煌;但如果再过100年,再回过头来看,是不是会有一种如威廉·汤姆生般的忧虑呢!而且,更应该注意到的是,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递进速度不仅越来越快,而且质量也越来越高了!所以,关于宇宙从何而来、到何而去这一类的问题,似乎实在也没必要过多忧虑,只管认认真真做好当下的事情就可以了。

  从宇宙的尺度来衡量地球以及人类世界的一切,很容易就迷失于宏观与微观之间,却又在恍惚之间找不到自己的所在。当然,这也正是物理学最迷人和最微妙之处。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七):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从何而来

  本书名为《宇宙从何而来》,讲的是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从何而来,如何达到现在的认识的。书中分终极的终极、物质与能量、生命与信息、时间与宇宙等四个主题介绍了物质、能量、生命、信息、时间、空间、宇宙等概念的由来及演化。

  最初,人们对世界有着蒙昧的认识,经过伽俐略、牛顿、麦克斯韦等人的伟大的工作终于达成了我们的经典物理的世界观,形成了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等概念,对世界有了定量的认识。对这一认识形成过程,作者举了对热的认识及能量守恒定律发现过程的例子。最初,人们直觉地将感受的来源都看做“物质”。热便被假想为“热质”--一种无质量的气体。“热质说”一开始无疑是成功的,可以定量分析人们当时认识到的自然现象,形成了现在仍在使用的温度、热量、潜热、热容等概念。卡诺用它来分析热机,指导如何改进热机、提高热机效率。但由于热现象的特殊性,人们对热质说的疑问始终不断。终于,人们观察到理想气体自由膨胀而温度保持不变,冰经摩擦融化等热质说无法解决的现象,从而抛弃了热质说。对能量守恒定律的认识过程更为屈折,书中作了深入、系统的介绍。到了十九世纪末期,经典力学、电磁理论、热力学、统计力学的提出解决当时人们所认识到的几乎所有问题。“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不过,“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

  而这两朵乌云背后却隐藏着二十世纪物理学的风起云涌。二十世纪的第一年,普朗克为了解释第二朵乌云提出了能量子假说。随即,迎来了爱因斯坦奇迹年,第一朵乌云云开雾散。到1925年,海森堡和薛定谔终于建立了完整的量子理论,第二朵乌云也彻底消散。相对论、量子理论的提出,革新了人们对时空、对物质的认识。习以为常的世界突然趣味起来,时间和空间、能量和质量不再泾渭分明,不同概念只是同一事物在不同观点下的投影。至此,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可以解释在所有尺度观察到的现象。而这一切,只用了四分之一世纪。科学家们欢欣鼓舞,终级理论似乎只有一步之遥,然而这一步却再没有人能跨出。对物理世界的统一止步于此。认识世界似乎不再需要新的原理、新的方程了。留给接下的物理学家们的只是如何将这些方程应用于特定的体系。所幸,特定的体系并不像老一辈物理学家认为的那么无趣。More is different。不同尺度上出现了不同的物理现象。习惯旧套路的物理学家可能会略为失望,这些现象的背后没能发现什么新面孔,只是已知的粒子的排列组合,有了新的结构,新的现象由此演生而来。朗道对超导现象的研究是个开风气之先的例子。

  然而,对物质与生命的认识还是割裂的。解释生命是否需要新的原理?关于这些,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作了预言性的解答。为解释生命的存续,薛定谔提出负熵的概念。生命赖负熵为生,而负熵由结构而来。本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薛定谔的观点,以及关于生命现象的更新的认识。

  对物理现象和生命现象的研究都归结到结构。进而,都归结到信息。认识世界的视角由此改变。从物质角度看世界,万物有物理。从信息的角度看世界,则万物源于比特。书中由结构和信息的角度分析了热寂说、麦克斯韦妖这些科普书上的常客,让人耳目一新。

  回首二十世纪,物理的发展给人们观念、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可以说,二十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随着我们认识的角度从物质转向信息,我想,二十一世纪应该是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的世纪吧。(当然,二十一世纪也是生物学的世纪,基于信息的生物学的世纪。)

  从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没必要执着于基本粒子的新发现,太过执着就有可能为了发现新粒子而放弃了余下的宇宙。说句玩笑话,也许等可控核聚变实现后,再按现在的思路来探寻新粒子更为合适。

  此外,这本书还可以启迪人生。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一定要与他人产生联系,构成结构才好发展。基于现象(方程)的相似性,从已经解决的问题来比照解决新的不同领域的问题正是本书中所讲的一个方法。

  最后,尤其要提一下,本书装帧、排版俱好,阅读体验非常棒。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八):了解物理学是为了理性地看待客观世界

  我们为什么要懂得物理学,我们对物理的理解还停留在公式计算阶段么?这是学生时代的印象,是上学时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而对于不是专业从事物理的人来说,是从另一个层面上去了解它,了解它的一个发展历程,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对于我自己来说,阅读市面上关于物理学科的书,这些书大部分讲述的是物理学的一个发展年鉴。了解这些,让我学会了用另一个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从微观上来讲,组成世间万物的微粒子,分子、原子、中子,这些小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物质,永远处在一个不停地流动之中。生命消失后,组成生命个体的物质并不会消失,分子、原子又重新组成了其他新的物体,各个物质形态在不断地转化,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从宏观宇宙来说,恒星、黑洞这些浩瀚壮观的物质存在,让人感叹人类的渺小与卑微。领悟到宇宙万物的神秘与奇特,会让人对客观事物有更理性地认知,认真审视万物生命。

  《宇宙从何而来》详细讲述了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本物理学简史,它把所有的知识打包整理到了一起,来了个大融合,不过并不是生硬的知识罗列。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分析了某些物理学知识背后的因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学到系统完善的物理学知识,也会受启发去思考物理学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宇宙从何而来》的作者傅渥成,原名唐乾元,是知乎知名答主,“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中国博士生代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东京大学博士后、综合文化研究科特任研究员,曾发表过多部学术论文。

  在《宇宙从何而来》这本书中,傅渥成老师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他完全是把物理学这门学科读薄了,然后又读厚了。把物理学知识讲的科学严谨同时又兼具趣味性。一般来说,科普类读物,要么讲的太深奥,读来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讲的不够专业,讲的过于浅显趣味,又有点喧宾夺主,弱化了科普书本来想要传达的意义。而这本书中这个度就把握的比较好,严谨专业又通俗易懂,在讲述物理学知识的同时穿插着讲了物理学家们的生平人物事迹,读来引人入胜。读者可以迅速了解每一起发明与发现背后的因缘性。是想要系统地了解物理学人士很好的参考书。

  例如,对以下这些概念的解释:

“黑洞”可以看作是社交网络中小众而封闭的粉丝圈。“虫洞”可以看作社交网络里面的“长程联结”。

  整个宇宙是一台量子计算机,它在不停地进行着“大数据分析”,全息空间因而演生了出来。

  还有一些物理学上的趣闻轶事:

能量守恒定律的灵感来源竟然来自于一位给水手放血放疗的医生。讲述心灵感应的书《心灵电波》的作者竟与爱因斯坦有着很深的渊源。

  全书分为“终极的终极”,“物质与能量”,“生命与信息”,“时间与宇宙”几个大章节,内里多个小章节各自成文,作者摘取了物理学发展史上起里程碑作用的事件重点讲述,如:爱因斯坦“奇迹年”的四篇论文的内容及意义,爱因斯坦大脑同时进行着几个领域的深度思考,并且都提出了突出性的见解;能量守恒的发现;宇宙微波发现过程;X射线的发现等等。就好像是一个个小的编年体史书。读者不必要一定按顺序阅读,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跳着看,完全不用担心不连贯的问题。

  例如以下这些单个小标题讲述的物理学知识:

量子纠缠与时间之箭。沙堆模型:大自然如何工作。热寂说:古老诅咒的终结。从薛定谔到“创世纪的第八天”。暗能量:驱动宇宙的膨胀。

  《宇宙之光》整本书行文风格轻松,但是在文献资料出处方面非常严谨,应该是和作者是理工科学者严谨的治学风格有关,但凡翻译过来的都在括号中标注原英文,有引用的都标注清楚。有难于理解的概念还细心地配了插图,看得出这本书做的十分用心,尊重读者。

  《宇宙之光》介绍了物理学一路走来的历程,同时也对目前科学界正在研究的课题作了介绍,对一些新进展和新观点作了讲解。这是一门神秘伟大又意义深远的科学,吸引着无数科学家投身其中,探索追寻,把客观世界的规律展示给人类,让普罗大众了解到这个万花筒般精彩的世界。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九):宇宙从何而来?

  

这是一本科普读物,却不像一般的科普书那么好读,因为其中观点非常密集,干货特别多,也没有一条主线。从原子到宇宙,从时间到空间,从科学到哲学,从万有引力到相对论,包罗万象。有时候需要来回多看几遍才能理解。 作者把科学分为三个阶段:能量,熵,纠缠。我们目前只掌握了能量,熵目前只存在理论阶段,量子纠缠只有一个概念。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 终极的终极 讲的是天地间所有事物的联系。人类天生善于总结归纳。牛顿说:“对于同类的结果必须给予相同的原因。”人类把看到的现象归纳成定理和公式。 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只知道一件事。科学家,或者人可以分为狐狸型和刺猬型。刺猬只知道钻研一件事,比如爱因斯坦、奥本海默、柏拉图、黑格尔,爱因斯坦终其一生研究一个统一理论却没有成功。狐狸对许多事情感兴趣,比如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戴森,戴森研究过粒子物理、统计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各种问题,戴森认为科学上的伟大进展通常得自新的工具而不是得自新的学说。 科学的发展就是寻找相似处。数学家能找到定理之间的相似处,优秀的数学家能看到证明之间的相似处,卓越的数学家能察觉到数学定理之间的相似处,而最顶级的数学家能俯瞰这些相似之处的相似之处。南部阳一郎发现了希格斯粒子与物质获得质量的原因直接相关,也就是说费米子的质量是有类似超导能隙形成的方式产生的。 对称破缺意味着本来对称的某些东西,在发生转变之后突然变得不对称了。超导的转变和质量的产生也与对称破缺有关。高有序的结构有着较低的对称性。 最智能的选择,就是让未来的可能性最多的选择。对大脑而言,稳定性意味着记忆,可塑性意味着对新知识的学习,我们的大脑在稳定性和可塑性之间达成了一种巧妙的平衡。 微观规则到账宏观现象,而宏观现象未必能导出微观规则。只要群体中有的人不希望与自己同族的人在社区中占少数,那么就可能导致宏观上的种族隔离。也就是说系统的宏观性质与微观机制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科学的理论在层次间分离。比如遗传规律、双螺旋、量子力学、原子核分裂都是不同的学科,不能从一个推导出另一个。一些宏大的问题——整体的宇宙演化、生命的起源人类意识的性质和地球气候的演变,都不能通过还原为基本粒子和分子来理解。 序决定激发,所以结构决定了响应。 物理学常常刷新我们的三观。 第二章 物质与能量 物质和能量是一回事。 提出能量守恒定律,并不存在永动机。波尔两次尝试放弃能量守恒都以失败告终。 热和运动等价。 力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是支配宇宙的普遍规则。 物理规律一旦随时间改变,能量将变得不再守恒。 真空中充满了无限多的具有负能量的粒子,反粒子与粒子湮灭后会释放出两倍的能量。 暗物质不存在电磁相互作用。 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力称为暗能量,它在宇宙中起到了斥力的作用。 第三章 生命与信息 热力学三定律。第一定律。,不可能赢。第二定律,你不可能打成平手。第三定律,你不可能退出比赛。 熵是热量与温度的商,一个可逆循环即为一个熵保持不变的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说一个绝热系统的熵不会自动减少。当系统从一个平衡态到达另一平衡态,如果该过程可逆,则系统的熵保持不变;如果过程不可逆,则系统的熵增加。 在一个热力学系统任意平衡态的相邻状态中,存在着经由可逆绝热过程无法达到的状态。如果一个热力学系统平衡态的全部相邻状态都可以通过可逆绝热过程达到,那么所有的热都将可以被利用于做功不发生任何变化。 生命赖负熵为生。 信息的缺失导致熵增加,而信息则对应于负熵。 第四章 时间与宇宙 万物源于比特。参与者的观察影响了宇宙的演化,而宇宙的演化也塑造了参与者本身。 黑洞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它的存在本身就像是一个第二类永动机。 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间最重大的矛盾在于我们找不到同时体现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特性的粒子。 虫洞不违背光速不变原理。 虫洞等于量子纠缠。

宇宙从何而来8.5傅渥成 / 2018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十):一个普通人如何读完《宇宙从何而来》的

  当我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看到午后森林里的一束束光穿过,我会发出感叹“哇哦,好美!”也会敲敲自己的小脑袋,这幅奇异的景象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后来我知道了那是丁达尔效应。 我也会好奇为什么吹足了气的气球再放开它会到处乱窜,为什么竹蜻蜓旋转会飞起来,为什么装满了热水的瓶子等放凉了会打不开瓶盖,为什么荡秋千的时候向后退的越远荡的越高…… 我的小脑袋里永远有十万个为什么,后来我知道了这些都是物理现象。对于那个稚气未脱的我来说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后来是什么改变了我对物理的认知,使得我把它划分到严肃、无聊、想要逃离的领域了呢?

  真的只是因为它的复杂和烧脑吗? 我想不全是,主要是出于我的无知、懒惰、随波逐流吧。

  越长大对于思考这件事越没有耐心, 生活在五光十色的万花筒里,每天都会接收巨量的信息,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但是大部分想法都会梦醒之后过滤掉,很少能有让我纵深去思考找回自我意识的。也许是没有,也许偶尔会有三分钟的热度,也很快也消散掉了。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硅谷投资人王川读完这本书后在序里说物理可以这般有趣,他提到了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固化,固步自封。我已经沦为固化思维的千万庸人之一。但我深知,这个时代需要的是T 型思维的人,不仅要有高延展度的横向思维,更要有根植于头脑和内心的纵向思维。就像物理本身,很多人都知难而退了,但其实物理真的是一件“难事”吗? 对于刚刚斩获国际科幻大奖的刘慈欣来说,对于逝世不久回到宇宙的黑洞中去的霍金来说,对于本书的作者傅渥成来说,物理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当然对于我,它确实算个难事。(分分钟打脸)

  看科普读物很容易让智力水平有限的普通人产生挫败感,但这本书清晰的逻辑线条、有趣的文风、浅显易懂的语言让我这个普通人不至于太尴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物理或者说科学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遥远,也并非那么严肃。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接触物理,使用科学。虽然我们的科普读物很少,教科书上印的也还是那些理论,近些年我们可能并没有感知到物理的进化,但实际上物理的变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这本书本着“物理学应尽可能有趣,但不能过分有趣”的原则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历史上物理学家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提高的故事。主要是从物理学基本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一些看似复杂的物理问题。

  本书主要分了四个部分:

  一、终极的终极

  从寻求天地间的联系到“相对论”

  从远古开始人类就在追寻天地万物之间的联系,这也是物理学发生的起始矛盾点。但仰望天空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活跃了上千年至今没有消亡的占星术士,另一种是像牛顿、富兰克林这样伟大的物理学家。作者从人类寻求联系引出了物理学的诞生,物理学真正揭示了天地之间不同现象中隐藏的联系。受“一神论”的启发,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首次提出“统一”的视角,“对于同类的结果必须给予相同的原因”,爱因斯坦在此基础上才改变了看待世界的眼光,“侠义相对论”之后 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为了更好地让读者理解相对论,作者重新讲述了“洞穴比喻”,穴居人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认知过渡,就像我们从三维空间到四维空间的认知过渡。简单又深刻。

  另外作者从南部阳一郎的故事代入了超导体,具体讲述了电子配对与质量的产生。又从“对称破缺”系统引申到“智能”的可能性。 我们现在已经处在“智能”时代了,AI人工智能已经在深刻地改变和影响我们的生活,但很多人对于“智能”体系并没有基本的认知,作者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讲在指尖上保持直立的铅笔的原理让我们对智能体系有了一个简单清晰的了解。

  另外作者利用鸟群的比喻讲述了微观机制和宏观现象以及从宏观到微观机制的过渡演生。也提到了科学界的“还原”与“演生”之争,是否建设大型对撞机的问题。杨振宁代表的反对派和丘成桐代表的赞成派在这个问题上的纷争从未停止。

  为了解释“还原论”和“演生论” 作者又谈到了高能物理,以及朗道的“序”与“激发”和“范式转变”。 这部分的物理知识我完全看不懂,作为一个普通人看一看朗道病榻前获诺奖的故事就好了。

  二、物质与能量

  早在原始人的时候,人类就已经会摩擦生热、钻木取火,但把“摩擦”跟热联系起来却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

  作者先从热力学的概念着手,讲到了“物质”与“能量”之分,物质和能量之所以能被联系起来主要归功于工业革命蒸汽机对于“热”能的充分利用,以及后来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能量学”理论。值得一提的他的理论还酿成一出悲剧,奥斯特瓦尔德坚持把能量视为世界本原的理论与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提出的“原子论”相左,两人本是朋友,却因理论不同分道扬镳。玻尔兹曼的“原子论”因为一直未被学界认可,产生精神问题,最终上吊自杀于旅馆。关于玻尔兹曼有这样一本书叫《玻尔兹曼:笃信原子的人》 。玻尔兹曼的故事给我很大的震撼,我相信现在依然有很多科学家像他一样有着这种执迷钻研的精神,为了科学真理宁愿付出生命代价,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敬佩。

  “能量守恒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作者把这个过程形容为一条“统一之路”。 早期思想萌芽来自于伽利略的实验,之后到文艺复兴时期工程师们对“永动机”的热衷,历经费曼“丹尼斯的积木”和“玻尔的错误”到“热质说”的讨论、生命科学家迈尔的研究重新发现“生命力”,能量守恒定律已经基本趋于成熟。但对于物质和能量基本规律以及延伸应用的探索远远还未结束。

  三、生命与信息

  生命这种有序结构的“意义”就在于尽可能地消耗甚至浪费资源。

  生命是什么? 关于”生命力论”最典型的理论就是“灵魂”说,“灵魂的重量是21克”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流传。人类是否有“灵魂”或者“精神”的存在,很多人都是持肯定回答的。科学家们也从未放弃过对生命现象的研究。

  伽伐尼用带电的解剖刀让死去的青蛙神经性地踢了腿,贝采利乌斯发现了生命与非生命的差别在于生物的有机合成。读到这里我在猜想这一发现是不是已经奠定了“克隆人”的思想。 这一时期各类科幻小说和电影开始出现,普通人虽然没有科学家一样的头脑,但对于生命之迷的热衷却丝毫不输。

  作者又通过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有些事是不可能的,继而提出了“熵”的概念。玻尔兹曼是“熵”的定义者,他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公式:S=k. log W , 这个公式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将宏观与微观世界相结合。玻尔兹曼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家,他意识到“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生命是无法存在的。在热平衡的状态下,生命将无法新陈代谢,也无法与外界环境互动。” 薛定谔继承了玻尔兹曼的思想,进一步对“生命是什么”进行讨论,提出了“负熵”的概念。薛定谔关于生命的演讲中提到“生命赖于负熵为生。”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中真正宝贵的能够使我们免于死亡的东西正是“负熵”,而能维持我们生命的是新陈代谢下的“有序”。 从某种意义上薛定谔预言了“分子生物学革命”。

  在薛定谔《生命是什么》演讲之后,美国的埃尔伍德. 香农 发表了划时代的《通信的数学原理》,提出“信息熵”的概念,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香农的信息论在今天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数据传输、压缩、信息的处理等成为我们日常的一部分。

  热力学熵和信息熵可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但至少在物理学的进展中我们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更进一步,给了我们更大的鼓舞,人类对于生命之谜探索的脚步将永远不停。

  四、时间与宇宙

  整个宇宙是一台量子计算机,它在不停地进行着“大数据分析”,全息空间因而演生了出来。

  这本书前3个部分都在讲物理的基本定律,到了最后还在讲物理定律,但上升到了宇宙的高度,终于能有机会认真了解黑洞和虫洞的原理,能耐心地看到这部分我已经很感谢自己了!在书里作者介绍了霍金和惠勒关于黑洞的思想理论。作者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去解释黑洞,也从星际穿越和量子纠缠的角度去解释虫洞的形成。黑洞是写满信息的球;虫洞是时空的社交网络;虫洞等于量子纠缠;永远走不出的圆盘:双曲空间;时空只是一场幻觉;宇宙是一种处理大数据的程序。这些充满诗意的比喻让物理解释变得有趣又接地气。但是对于我来说可能针对具体的物理定律还是无法理解,还好凭借这些比喻对于宇宙的状态有了一个模糊的意象。 在最后这部分,上升到宇宙之外,宏观地去俯瞰所有,瞬间感觉到星空的浩瀚,宇宙的无垠,人类渺小的如沧海一粟。但说这句话并不悲观,只是顿感苍凉中生出一股孤勇来,人类是很渺小,但思想却很伟大!

  在书的序文里作者引用了道金斯的写作名言,他说在写作时,脑海中会出现三位遐想的读者,一是专业领域外的普通人,二是挑剔的专业内人,三是从外行向内行过渡的学生。作者创作的时候一定也是设想到了这三类读者的存在,最难的便是照顾到第一类人,又不丢掉自己“科普”的原则。我认为作者做到了!这本书通过生动准确的描述、图文搭配的讲解、逻辑性紧密的指引,让跟我一样的第一类普通人也有机会、有能力去阅读这样一本书。通过这本书我对宇宙有了一个全面又具体的认知,也重拾了对于物理科学的兴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