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宿命三国》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08 04:59: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宿命三国》读后感锦集

  《宿命三国》是一本由桓大司马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宿命三国》读后感(一):业余历史爱好者的上乘之作

  初看书名,似乎感觉这是一本三国历史山寨之作,但翻看书的内容,作者对三国历史研究功力不浅。

  开篇从黄巾起义入手,引出道教和儒教之争,这一观点与方诗铭先生大作《曹操、袁绍、黄巾》书中的内容颇为相似,即黄巾起义(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天师道)乃分别是张角三兄弟及张修、张鲁为首的道教势力结合社会中下层,对与国家机器紧密结合的儒教势力的一次反抗。

  书中虽未大量引用古籍文献作为论据支撑,但显然已经将近现代三国历史研究的主流观点化为己用,而且表述得更加凝练。而且,本书的用纸轻便,印刷讲究,不愧为好书一本。

  尤为有趣的是,作者在书中聚焦三国而不局限于三国,上溯先秦诸子百家至前汉,下启两晋南北朝及唐宋,用宏大的视野将读者思绪由三国微观拓展至汉民族的整个中古历史。

  《宿命三国》读后感(二):历史研究讲究客观而非狭隘的宿命研究思维

  这本书算是一种不同的理解思路,但纵观全书显而易见的是作者对传统学派的极端仇视,有不同观点可以,但全盘否定传统,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就颇具哗众取宠的意味了。总体而言读完是令人万分失望的。此外作者的学术态度令人颇为不齿,这一点看看他文史宴的微信公众号上便可得知,但凡提出不同论点的,一律否定甚至胡乱贴上标签以显示自身的主观正确性,固步自封的作者与狭隘的观点不值得阅读

  此外当读者提问时,骂读者也很牛逼呢

上图为作者公众号“文史宴”对读者回复

  《宿命三国》读后感(三):不同角度看三国

  三国那些经典的故事和人物大家耳熟能详,除了《三国演义》的助推,还有的就是人们对那个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的向往,那是一个文争武斗,英杰辈出的时代。人们憧憬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溅山河的英杰们。都说“时势造英雄”,也只有在这种时代,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才能登上历史的舞台,角逐英雄的荣耀。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很奇怪这个时代还有什么需要恒大司马去解读的,无数的文人、政客都曾分析了千百遍。看完这本《三国宿命》,不得不感慨,历史是史实,可就像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样,对待史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关注的重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思考后的解读。

  《三国宿命》中用十个三国中的人物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三国鼎立存在的必然,曹魏夺取天下的原因。不得不说作者确实是积累了大量的史料,分析的很深刻。归根结底,我觉得是说明了一个制度的问题,国家制度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缔造者。书中分析了封建制度和帝国制度的不同,秦之前应该都是封建制的,王室将旁系亲属分封到其他地方,建立邦国,王室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对邦国的具体政治管不了多少。而秦统一六国,秦始皇“功高三皇,德迈五帝”,所以有了皇帝,他是能够管理天下一切事物的政治强权。我们的历史书上通常认为秦统一六国是封建王朝的开始,可是看来作者是不认同这个观点的。有看过其他学者也有这个方面的质疑,但大多数没有对秦前后制度的优劣做评价。本书对帝国制看来是不认同的,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大家唾弃的,君权无限放大后患无穷,而后期汉仍然是分封制,较优于秦,所以崛起,随之汉武帝集中皇权又是导致后期汉室衰落,外戚当权,宦官乱政的根源。我读史书少,这些观点可以听听,但要认同,还需要多下功夫。时移世易,时代不同,选择不同,人们总是从自己最近的朝代来总结教训,起起落落都是必然,无碍于历史的车轮的滚动。

  《宿命三国》读后感(四):淘不尽三国人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宿命深信不疑,尤其是在佛教深入中国之后。王朝的更新换代,在表面上看是一场领导者们的争夺战,然而细想来,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存在或消亡的原因,所有的事情的发展与消亡也都有着各自的命运,很多时候,并不是你去努力就可以,时间,地点,人物,所有的都安排好,还需要靠天意,我们称之为命运。百度百科中对宿命是这样解释的:“宿命,汉语词汇。本意星宿运行各有命令。地球在宇宙中的综合运动,以天体为坐标,归类民情,验其祸福。因决定果,前生决定后世,前因决定后果,福祸之因,皆自圆成。借指生来注定的命运。”

  作者在讲宿命是选的是三国时代,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这一段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段,三国鼎立,群雄争霸,流传下来的有生死离别,有英雄相惜,有战场烽火,也有风月佳人。而我们最为熟悉的三国故事多数源于《三国演义》,而确切的说这部更多的是传奇色彩的故事,如若想真正的了解三国,可能《三国志》是更为真实,更为具体的。作者将宿命,将的是三国的宿命,从历史看,这段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从人物来说,三国时期的人物众多,每一位人物都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与文化背景,而他们的宿命承载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宿命。

  我们讲历史,很多时候是客观的去读历史,但每个人却有着主观的想法,作者讲三国,从每一个人物的命运去写起,我们会发现这些人,在他的人生有着不可抗拒的命运,在因果循环中,宿命也已经开始。汉献帝,汉武帝,汉少帝,作者一一为我们讲解那一段历史,以自己的认知。我们今天说起宿命这一次,也并非是传统的迷信着什么,而是一种信仰,在这纷乱的故事里,我们相信所有事情都有着自己的因果关系,你播种一颗桃树的种子,它不会长出一颗李子树。所以因果是为主要的原因。

  《宿命三国》作者以另一种视角去看三国的兴亡,去看人物命运的不同,这种角度可以说是全新的,自古以来,我们称之为帝王为天子,或许这也是一种对于宿命的认知。今天,历史过去千百年,而对于我们来说,三国群雄割据,那里有太多的故事。

  《宿命三国》读后感(五):煮酒论英雄

  关于本书,通读之后,还是觉得为本书写序的班布尔汗的话概括的简明精要。为何古中国与其他文明不同,没有产生坚固的一神教而政治本身却有着极强的宗教印记?为何其他宗教进入中国举步维艰,而唯独佛教却可以迅速打开局面并征服了中国的精英阶层?这一切的一切,都有其必然原因。答案就在本书中,彭治宇的《宿命三国》是一本简洁而不简略、明白而不浅白的作品。帮你梳理和学习中国古代的政治与宗教,不过是以三国时代为切入点。

  对读者的分析大呼过瘾。起初我还觉得这种命题应该从大处着眼,将中国5000年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阐述观点,更有说服力。读完之后,我感受到了作者选三国时代的好处了。正如班布尔汗所说,三国是人们最熟悉的陌生人。虽然大多数像我一样的读者对三国的了解还局限于《三国演义》。脑子里闪出来的是电影《赤壁》里的那句“萌萌站起来”。但是,相对于其他朝代,人们对三国时代还是熟悉的,用这个时代的人和事做举例,能让读者一下子就了解情况。

  为何曹操必须利用汉室,而袁绍却不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要光复的汉室,真的是东汉吗?为何曹操不必篡汉,而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功业,却必须篡汉?这些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解答。

  关于中国的儒家学说,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孔子,道教是老子,但是这两种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怎么发挥作用,对当时的朝代和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都说不清楚。作者在这本书中做了梳理,讲三国时期的儒家、道教的发展,还有后来对中国发展影响比较大的佛教。其实,东汉是儒教与道教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渐走向分道扬镳的时代。对张角的黄巾起义和白莲教的道教渊源等等。本书中都有详解,读起来绝对是津津有味。文章内容详实有力,能感受到作者的专业性和高水平,是一门涨知识的干货书。

  常说的读史使人明志,大概就是作者写书的这种感觉。以前我没有特别深的体会,这次看作者能将很多有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并分析其中道理,梳理出朝代变革或者说人物决策的各中原因真的是佩服之至,同时也收获颇丰。这时候再想本书书名的“宿命”两个字,原来如此。

  《宿命三国》读后感(六):为什么会有三国?

  中国的四大名著成员,《三国演义》中纵横捭阖的气势,《水浒传》中充满了侠义。和哀怨婉转的《红楼梦》,富有想象的《西游记》相比,《三国演义》仿佛更加适合哪些,有着一腔热血的人士!《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的混战。不管是奸雄曹操,还是舌战群儒的诸葛亮,都是《三国演义》中的闪光点。《三国演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不过最精彩的还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在《宿命三国》中资深历史研究者桓大司马在本书选取三国时期十位:张角、汉献帝、伏皇后、袁绍、贾诩、荀彧、鲁肃、陆逊、诸葛亮、李严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从权力法则、道统之争、地区矛盾、阶层升降等角度切入,以个体的抗争事迹折射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关于三国的著作很多,有人会提到易中天老师,南怀瑾,袁腾飞等,最为人所崇拜的应当属吕思勉先生了,但一般人要读懂吕思勉先生的著作还是颇为困难,以及方诗铭对于三国人物的研究也是深得三国迷的心。在知乎里三国的回答几乎是历史话题最多的,有很多的人会问我要不要看哪本书,看哪本书最好?听说谁谁的研究不够深入,他的书要不要看?那么在前面有这么多著名研究者的著作,我们是否还需要去选择其他的书籍的读呢?

  其实看书并不是没有门槛的,很多的书即使摆在你面前了,你也未必能够读得懂,就像我曾经试图去挑战自己阅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结果反反复复看了几遍都每一次能将其完全阅读的,而每一本书虽然谈论的东西是一样的,但是方向却是不一致,你看像研究红学的,有的看重的是里面的爱情,有的是政治,有的是对古建筑的研究,更甚者是对其中饮食的研究。而《宿命三国》就是给你另一个角度去研究三国,让你从两汉大背景出发,从道统、政治、地域、阶层等深层次出发,来介绍两汉大一统之后为什么会有三国,以及三国结束后为什么会进入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而且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单易懂,对于众多三国刚入门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拓展视野和学识的书籍

  《宿命三国》读后感(七):历史应笑我,早生华发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可见三国在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地位,正如全书导语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本书历尽百年沧桑,仍能在现代社会得到有志之士的重视,足以见到其真金白银的厉害。桓大司马所著〈三国宿命〉不是唯一一本以三国为题材的论说书,但是我所能读到的较好的一本三国题材书。全书说得上是通俗历史著作中的一股清流,作者敢于放下架子,与读者坐而论道,好过所谓的“砖家”“叫兽”,为了所在阶层的利益胡乱言之。 〈三国宿命〉揭示的是权力的游戏,三国分之,最终晋以代之,虽然验证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但是分、合之间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也不是上苍注定的,而是无数种偶然推断出来的一种必然,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耳。上下五千年,除了暴力为王之外,我们真的没有见到民主与自由,更何谈历史的归宿与人类的价值? 〈三国宿命〉全书点评了十位人物,分别为张角、汉献帝、伏皇后、袁绍、贾诩、荀或、鲁肃、陆逊、诸葛亮、李严,既有帝王身,也有将相命。如果有幸读到三国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物众多,并不是上述八位人物主导了历史的走向,像我们所熟知了孙权、曹操、刘备并没有纳入大司马的眼光,并非这三位割地称雄的英杰不重要,而是写他们夸他们贬他们的作家太多太多了,所以大司马仅从二流人物入手,写一段有声眼镜视角下的三国史。 作者写到汉献帝时,并没有顾及他只是一个胸有大志却无寸兵的悲剧,而是从皇权、外戚、宦官之间的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关系推断出政府应有的模样,只有那些以民心民意为执政基础的王朝,才能得到历史的承认,人民的拥护,相反那些以为自己君权神授、不可一世的人,必将在一次次内忧外患中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历史是现实的,不容你打扮,正如我们在诸葛亮的大智若妖下,看不到周公瑾、鲁肃、陆逊的不凡作为,他们辅佐孙权在风云变幻的战局中保持了一席之地,实在是权力的对决和智谋的崛起。也许没有了对比,也就没有了伤害,在双方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谁能掌控好时机,谁就能向着成功与胜利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就能为自己的子民创造更加宽松和美好的环境。

  《宿命三国》读后感(八):这就是宿命

  宿命,带着一种被审判的定论,这就是宿命。我很莫名的喜欢这个词语,宿命,就像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其实,一提起三国,大家都很熟悉,多多少少知道些,人物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孙权,故事有草船借箭,三顾茅庐,吕布与貂蝉等等,不再意一例举,而且也有很多的著作是针对三国里面的任务或者故事的,还有很多的讲者也是介绍三国时期前后的,但是恒大司马所编写的这本书《宿命三国》确实很有意思的,这本书是给大家讲为什么会有三国?可以说是三国前传了。

  本书选了三国时期十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是张角、汉献帝、伏皇后、贾诩、袁绍、诸葛亮、陆逊、荀彧、李严、鲁肃。

  作者对每个人物都给了一个标题,比如袁绍,写的是关东的霸主当不了天下的霸主。诸葛亮也是给了很高的评价,就像我们所公认的那样完美,秦制帝国最完美的宰相,没有之一等等。

  作者之所以能够很公正很准确很还原的写每一个人物,与他自身的资历还是有莫大的关系的,桓大司马,本名彭治宇,资深历史研究者,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研究尤深。其行文,字字有来历;更以宏大而独特的分析逻辑而著称。其独立运营的公众号“文史宴”,聚集了大批学界内外历史研究者,致力于为历史卸妆。

  这本书也是角度新颖,有点像《史记》纪传体的文章,以人为史,而且非常的专业。本书一改以往从机谋、战争角度介绍三国历史的写法,而是从两汉大背景出发,从道统、政治、地域、阶层等深层次出发,以个体的抗争事迹折射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从张角的欲说还休,汉献帝默然无语。那么最终,又是谁能够终结三国呢,各路英雄纷纷出现,荀彧攥紧拳头,曹操奸雄出世,诸葛亮的仰天长啸,想要维护国家的有,想要篡权夺位的有,真心为百姓者有……可是乱世之中,该如何安身立命,世道纷乱,又该如何效忠,本以为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英雄,世事无常动荡,最终都沦为宿命的棋子。

  从大历史的高维度重看三国,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人物,脉络更清晰明了、形象更加生动丰满。更重要的是,三国并非凭空而来,三国也没有断然消逝,它是滚滚历史车轮里必有的一段,宿命的三国。

  《宿命三国》读后感(九):三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每当杨洪基老师那浑厚的声音响起,脑海中的思绪总会不自觉的被带回那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

  我们对于东汉末年分三国那段历史的了解,大部分是来自于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不过那毕竟只是依托于真实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所创造出来的历史小说,用七实三虚的写作手法所创造出来的小说终究不能够取代真正的历史。并且《三国演义》的内容还是太过侧重于政治权谋的勾画与军事战争的打造,而真正的三国,绝不仅仅只限于此。所以想要多方面的去了解一个真正的三国,怕还是要从一些别的书籍入手才行。

  《宿命三国》,一本讲述三国历史的通俗讲史的书籍,将三国时期的是非功过一一为读者讲述。与以往通过一些历史事件来讲述历史的书籍不同的是,该书是通过十位三国时期的人物的历史经历来讲述三国的那段历史的,并且其中所选择来讲述的人物也并非全部都是我们极其熟悉的三国中的重要人物,刘关张三兄弟便不在此书的讲述范围之内。反倒是一些在《三国演义》中担当绿叶的角色出现在了此书之中。既然此书的名字为《宿命三国》,除却三国的历史之外,重点便放在“宿命”二字之上。仔细分析此书选择的人物,发现都与“宿命”二字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在乱世之中,他们不甘于随波逐流,力图奋起抗争挣脱命运的枷锁,却又身不由己的被宿命所摆布。

  最典型的人物便是汉献帝。原本根本不会成为帝王的他,由于他人的政治权谋而登上了帝位。他并非没有帝王之才,只是生不逢时,面对他的摆布,他也曾经抗争过,试图改变这种局面,只是当时的政治格局并不允许他如此。或许这便是他的在三国的人生宿命。

  塑造人物并不是作者写作此书的真正目的,毕竟之前罗贯中对于三国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无人能及的。作者的目的是通过讲述这些三国历史人物,来探讨那些历史故事,同时将三国时期的制度、格局以及人物关系等多方面进行讲述分析。让读者通过看三国的那些事,来懂三国的那些人,通过识三国的那些人来知三国的那些事。

  全书讲解语言通俗易懂,甚至还偶尔会带有一些调侃的味道。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倒是真的不妨一读,一个不太一样的三国正在等待着你去发现。

  《宿命三国》读后感(十):看前朝往事,论三国英雄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一直是人们热衷的历史研究对象。写三国时期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从我们最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到去年的《军师联盟》与《三国机密》等。三国的往事,是说不尽也道不明。我们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却不明白三国局面出现的因果原由,又为何最终会以司马家终结?是运气还是实力?古往今来,人们从各个角度来探索三国往事,有从历史事件来分析三国,或从家族渊源来探索三国,更甚者从人物关系来解读三国。

  三国之事,看似只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实则暗藏玄机。那些看得见的争斗不休,看不见的权谋之争、君臣成败、地区矛盾等,都是导致三国局面出现与结束的重要因素。而我们通常读三国,大多是偏向于读他们的历史故事,很少会去分析这些因果关系。正是我们所忽略的,反而成为至关重要的东西。读三国,不仅要读三国之事,更要了解三国之因果。

  三国资深历史研究者桓大司马所著的《宿命三国》,从前朝制度、儒道法家思想的盛行、君臣关系与斗争等各个角度来分析三国局面的因和果。选取三国时期十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从他们的事迹探索三国机密,重新梳理逻辑关系,使得三国之事脉络更加清晰明了。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诉说三国,以独特的见解解读三国。汉室、世家、诸侯、儒生,他们在这场斗争中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而那些历史事件就真的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吗?它背后隐藏的因素才是真实的一面。三国时期,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卷入了这场斗争,而等待着他们的是宿命还是他们的不认命?

  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他是著名的傀儡皇帝。人们都觉得他胆小懦弱,无法拯救汉室,力挽狂澜。殊不知,东汉末年到他继位之时,皇权早已不复存在,皇位也如同摆设。更何况还有虎视眈眈的曹家父子,与汉室各怀鬼胎的一帮老臣。他并非没有做过抵抗,用衣带诏召集大臣去谋杀曹操便是最好的证明。他很聪明,奈何生不逢时。由于地方争斗不休,战事连连,当时的汉室早已失去民心。汉室无人可用,也无兵可调,只能依附曹家得以苟活。汉室的衰微是从汉和帝时期就已经开始,而汉室最终的寿终正寝也是意料之中。只是奈何汉献帝刘协成了背锅侠,一生为世人所不齿。

  在三国之中,最喜欢的还是荀彧荀令君。他矛盾一生,最终选择自尽而死。三国的史事,不仅关系三国时期之事,还与前朝政权的演变、皇权的集中与分权、儒道法思想的盛行息息相关。桓大司马用前朝往事的种种因素来分析三国,解读三国的因与果,独特的见解与角度,对于研究三国史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宿命三国》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