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是一本由[中]曹禺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出》精选点评:
●个人喜欢《日出》甚于《雷雨》。日出虽不像雷雨般有着强烈的戏剧冲突,观感冲击,却给我带来一种每个角色都具备的更深邃的感受,这是一种疼到捶胸顿足都不足为过的疼。曹禺先生在“跋”文末补充回应李蕤等人所言极是。我同样感受 由极恶的人(李石清 潘月亭等人)生出极怜悯的心情。幕后更大的掌权者是一个又一个看不见的金八,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现实”。翠喜 小东西 小顺子等人的第三幕,实在画龙点睛,对于小东西终赴黄泉(附记未加因“太太小姐的瞧戏问题”而改动那段)感到极为震慑!带来巨大的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情感冲击,这是我个人在雷雨中未曾感受到的。
●曹禺不愧一流!
●陈白露还是走向了自我毁灭。 日出写社会不公和奢侈腐化,是灰色的,是立体的,是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带有宗教感的救赎意味。 很多人说方达生,但是他的行为我都能预设到,反而我觉得潘月亭给了我惊喜,做出来了我意料之外的举动。 这才是人性吧,纠缠在一起的情绪。
●一开始觉得方达生蠢且钝,但在找“小东西”那里又被他的正义与责任心感动了。 黄省三一家真的太可怜了!最可怜的是小工们,费着血泪,受着盘剥,甚至有些不能走到累死那一步,而像“小东西”的父亲那样突然被砸死。 李石清也是很可怜的,虽然有时免不了“小人”做派,但还不算如潘月亭一样全然泯灭人性,最后的“反击”可能也是曹禺先生对观众喜闻乐见的“打鼓骂曹”戏码的预料。还有那句“自作聪明的坏蛋又来了”真的好好笑,哈哈哈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ps,我就喜欢这种浅显的,贴近生活的,接地气的话剧。这种才是长盛不衰,永远流传的。
●痛苦
●损不足以奉有余,深刻体会到了。也有幸理解到剧作的批评,剧本更需要观众,藏诸后世是很困难的,又何不乐得接受大众心态呢。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
●经典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最感兴趣的不出意外依然是“日出”意象背后所蕴含的西西弗式的清醒和绝望。我永远爱这种徒劳和拉扯,因为这让我觉得我仍是在人间活着。另外还有“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和开头引用的七段圣经颇有意思。
《日出》读后感(一):一点点的女性主义苗头
很抱歉看的晚了,这么好的一部剧本,到今天才去阅读,真是可惜了。
这本书里的陈白露我倒真觉得有一点点女性主义的味道在里面,她为了保护小东西的那点勇气,真是令人佩服,这书里有一段她嘲弄方达生的话,很有一点意思,摘录在下:
你以为这些名誉的人物弄来的钱就名誉么?我这里很有几个场面上的人物,你可以瞧瞧,种种色色:银行家,实业家,做小官的都有。假若你认为他们的职业是名誉的,那我这样弄来的钱要比他们还名誉得多。《日出》读后感(二):《日出》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题名《日出》,结尾方达生和陈白露都看到了太阳升起,似乎应是光明的结局,起码寓意希望的。但“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陈白露意识到无望,并逃避了。希望会寄托在理想化的书呆子气的方达生身上吗?他要去会会金八,结果会如何? 邪恶势力的代表金八并未出场,却显得神秘又威力无比,剧中角色的生死悲欢无不被其掌控。在妓女翠喜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投下无限的厚意与同情。她的人生已毫无希望,但她有坚实的生活意志,忍耐的人生态度,金子般的心,对更弱者的同情。其他次要人物如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小东西,胡四等的悲惨,荒诞,虚伪,奢靡,作者似有嘲讽怜悯,而非斥责挞伐。为什么呢?也许造成惨剧的是金八为代表的制度,而非单单形形色色人等的愚昧。 但是,作者似将希望寄托于窗外打桩的夯工身上又如何呢?让历史来做出证明吧。我觉得,是很好的一出剧,可以推荐。
《日出》读后感(三):读书笔记(摘抄)
57
陈白露: (不理他,念下去)“……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潘月亭:(深深一个呵欠) 也不通,不过后头这一句还有点意思。
80
潘月亭:我说市面一恐慌,经济一不巩固,就应该买房产。
84
陈白露:不过我常常是这么想,好好地一个情人逼成了自己的丈夫,总觉得怪可惜似的。
86
顾八奶奶:我告诉你,爱情是你心甘情愿地拿出钱来叫他花,他怎么胡花你也不必心痛,——那就是爱情!——爱情!
陈白露:怪不得人家老跟我说爱情是要有代价的,现在我才完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143 实棒槌灌米汤——寸水不进。
197
方达生:活着原来就是不断地冒险,结婚是里面最险的一段。
199
陈白露:我告诉你结婚后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穷,不是嫉妒,不是打架,而是平淡,无聊,厌烦。
200
陈白露: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
北京人艺在2010年曹禺诞辰100周年,由陈好领衔的《日出》舞台演出中,顾八奶奶和张乔治对话台词有一处改得很好。
91
顾八奶奶:博士,你这两天没跟胡四一起玩么?
张乔治:胡四?前两天我在俱乐部看见他很亲热地跟一个——girl(加了这个英语单词)。
顾八奶奶:(急躁地)一个什么?
张乔治:跟一个狗一块走进来走进去。
《日出》读后感(四):都是被“金八”捉弄的一生
一拿起就放不下的剧本,一下午看完。每个社会,每个时代,每个阶层,都有金八。金八是权力,是暴力,是污浊,是黑暗,是捉弄人的命运。
《日出》里所有人都怕金八,只有方达生和陈白露敢小小地挑战金八,然而,他们的挑战在现实面前弱小得有些可笑。陈白露是刻画得极复杂,爱热闹也爱孤独,爱梦想也爱金钱,八面玲珑却又无可奈何,爱惜名誉又不过是高级卖身,想逃离又没勇气。方达生但是一朵染缸外的白莲花,可是他又幼稚天真到可笑,陈白露不跟他走,大概所有读者都能理解,毕竟,如果一个没见过社会黑暗的人大谈理想,着实让人不放心。我个人认为,最精彩的人是李石清,他是卑微,可怜,又可恨。他不坏,不过是被生活压迫,辛苦工作,拍马屁也赚不到钱的小人物,他用家里的生活费来陪有钱人玩麻将,试图挤进有钱人的世界,可到头来不过是给有钱人送小费。他可怜吧?确实可怜!但他又是那么可恨,被钱活活扭曲,对被裁掉黄省三,他极尽刻薄,叫人家去偷,去死!而最后没想到,自己也有失业被踹掉的那天。
第三幕小东西和翠喜都是底层女性的写照,人在底层都可怜,而底层的女性尤其可怜,因为她们还会遭受丈夫,家庭的羞辱打骂。第三幕的低级妓院写得非常真实,特别是那唱数来宝的乞丐,不给钱就不走,一直唱,唱到有人不耐烦为止,实在真实。因为这一幕的剧情是曹禺亲自去当时的低级妓馆调查得来的,他还被几个答应教他数来宝的乞丐放了鸽子。
当然,剧中还有很多人物,都真实而矛盾。曹禺写人不仅仅超越了当时作家们类型化阶级化的幼稚,在如今也有很大解读余地。
《日出》读后感(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石清
我记得最开始看《日出》应该是在高中或者初中语文课本上,只是一小段节选,就是黄省三找李石清的那一段,仅凭那一个小片段,李石清这个人物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当时只觉得他就是个简单的残忍反派,看到完整版才觉得他应该是里面塑造得最好的一个人物。
其实李石清在《日出》不是主角,戏都演了一半多了他才正式出场,然而我却对他的印象最深刻,并且我相信作者对这个人物也是花了很多功夫,因为我特别比对了一下作者对每个人第一次出场的描写,李石清的是最多最详细的,几乎占了一整页的篇幅,其感情色彩也最明显:
”他原来是大丰银行一个小职员,他的狡黠和逢迎的本领使他目前升为潘月亭的秘书。他很猥琐,极力做出他心目中大人物的气魄,却始终掩饰不住自己的穷酸相,他永远偷偷望着人的颜色,顺从而谄媚地笑着。他嘴角的笑纹呆板板地如木刻上的线条,雕在那卑猥而又不甘于贫贱的面形上。当他正颜厉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额上有许多经历的皱纹,一条一条的细沟,蓄满了他在人生所遭受的羞辱,穷困和酸辛。在这许多他所羡慕的“既富且贵”的人里,他是时有“自惭形秽”之感的,所以在人前,为怕人的藐视,他时而扭捏作态无中生有地夸耀一下,然而一想起家里的老小,便不由得低下头,忍气吞声受着屈辱。他恨那些在上的人,他又不得不逢迎他们。于是愤恨倒咽在肚里,只有在回家以后一起发泄在自己可怜的妻儿身上。他是这么一个讨厌而又可悯的性格,——他有一对老鼠似的小眼睛,头发稀稀拉拉,眉毛淡得看不出,嘴边如野地上的散兵似的只布着几根毛,扁鼻子,短下巴,张开嘴露着几颗黑牙齿,声音总是很尖锐的。他很瘦,很小,穿一件褪了颜色的碎花黄缎袍,外面套上一件崭新的黑缎子马褂·······“
这一段对李石清的描写实在是太具体了,就差放一张照片告诉读者他长这样了,其他人物都没有的待遇啊,基本上看完这一段,李石清这样一个欺下媚上又遭遇悲惨命运的可恨又可怜的形象已经立起来,已经活了。
李石清的性格具有多面性,面对黄省三的时候他是不耐烦又傲慢,我第一次读那一段节选时看李石清的态度我甚至以为他是一个权力很大的人,看完才知道他其实又穷又惨,但有时又流露出那么一点对黄省三的同情;对潘月亭,他是极尽所能地讨好,尽心尽力地为潘月亭做事,连自己孩子生病都来不及管,努力地让自己的夫人讨好潘月亭的情妇陈白露;但抓住潘月亭的把柄之后又以此威胁潘月亭;最后对潘月亭的爆发,几次态度的大转变,又衔接得紧密自然,如果是将这部剧演出来,这个角色恐怕是不好演的,一不小心就会用力过度了(突然很想看王劲松或者刘奕君演·····)
还有一个很讽刺的点就是李石清和黄省三其实很像啊,他对黄省三说过的那些话,难道不是又回到他自己身上了吗,他对黄省三说是要裁员节省开支,结果他自己也是被裁掉了;他对黄省三说你养不起那么多孩子你还要生,他自己的孩子不是也一堆养不活了么,最后还死掉了;李石清控诉潘月亭的时候说自己为了他那点公债整天忙前忙后家都忘了,孩子的病都没有理,花费自己的薪水做排场的时候,我马上又想起前面黄省三又哭又笑地骂潘月亭,说自己为了一个月的十块二毛五,整天整夜地写,写到身体都烂了。
同时,李石清对自己的家人又还有一点真情,他整天阿谀奉承也是为了养家糊口混一碗饭吃,让自己的老婆陪陈白露打牌也是希望讨好潘月亭,这一点点真情就足以让读者对这个尽管卑鄙猥琐透顶的人物生出一分悲悯之心。
我记得曹禺先生说过,他写的人物都是他身边的人,他每天都看着这些人,对他们太熟悉了。像潘月亭、陈白露这种”成功人士“毕竟是少数,最多其实的是黄省三,但曹禺先生家境一直比较好,跟穷困潦倒的人终究还是有些距离,所以他接触到的更多的是像李石清这样的人,所以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是最详尽的,刻画是最立体最饱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