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读后感(一):一个不落俗套的优质选本
这是我买的第三本沈从文。我很爱第一本,但由于时间太久,我失去了对它的记忆,也失去了它本身。只记得,它是散文和小说在一起,小说占一半,散文占另一半,互相是颠倒的——它有两个书封,符合我当年的审美。第二本,是现在比较通行的,很厚,也是散文也有、小说也有,书名就叫《边城》,网店上图片看着还不可以,虽然没有脱离俗套,但也不那么碍眼。可拿到手里就毁了,粗苯,书页里密密扎扎都是字,不从容,更不儒雅,跟沈先生毫无想象的气质。这本《十四夜间》是第三本,它只有小说,是偏小的32开,外封很端庄娴静,内封比外封更好,因为几乎没有什么纹饰。选篇只有十四个,但够了,对于多数非核心沈迷来说,够了。重要的一点:装帧总算对了,就是这样,是青壮年时,还在写小说时的沈从文的样子。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读后感(二):读后淡淡的忧伤
每次看完一篇,心里总是有莫名的悲伤和荒凉,沈从文小说的结局似乎都没有圆满的。结尾总是开放式的,好像这个故事还要延续下去,思路跟着他的方向可以往前走,但走到哪里读者似乎也没有方向。 沈从文对于文字的把握能力真的很微妙。
刚看完边城,其实真的就是两兄弟爱上同一个女孩的故事,但是确是这本书里面最长的一篇小说。先是背景、景色。人物的情况介绍,水到渠成的感觉,故事平平淡淡的讲着,但却能吸引人往下读。后期情节的转折,大佬的死都让我有点心痛,再到外公的死,文中说这位老人已经在孤独中死去了,我被情节的转折惊到了。在乡亲的帮忙下料理完外公的后事后,翠翠选择继续渡船等待二佬的归来。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第二天写读后感的时候仍然觉得心里留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沈老的文字就是这么有感染力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读后感(三):读《十四夜间》的一点小感触
今天读完《十四夜间》,当读完《巧秀与冬生》后,我明显察觉到沈从文后期的作品要较前期深刻。他的前期作品中,例如《三三》、《萧萧》和《边城》中,都用一种及其浪漫的手法刻画出了“超世脱俗”的人文社会,这个社会的每个人性格都那么善良,社会是那么安定,然而同时,他没有、或者故意忽略了现实社会所糟粕的一面,小人物所被生活压迫的一面,也就离真正的人物性格远了一步。还可以观察到,沈从文所塑造的女主人公,例如三三,萧萧,还有诗歌一样的小说《边城》中的翠翠,都像一个模子刻画出来的,只是这样的塑造模式,在一种越来越成熟的刻画和其他的方面,在《边城》中,得到了极大的展现。 沈从文青年时期的乌托邦情节,明显在《巧秀和冬生》的一文中瓦解,虽然这篇文章不长,然而刻画的立体感和视角的广度,都增强了许多。沈从文从自己的闺房走了出来,从内心的乌托邦情节中解放了出来,他所刻画的社会开始变得矛盾,他的人物开始挣扎。在这样一种胸襟和眼界和观察角度的前提下,沈从文的素材将变得更加丰富,然而可惜,他后来似乎没有再写作了。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读后感(四):随性沈从文小说
说起沈从文,喜欢文学,小说的读者一般都会读过他的小说。因为它是一种无法绕过的存在。
当然,个人的偏爱还是那些农人与士兵的那种情怀。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生长在都市。这样的比较遥远的感觉是不会存在在身体当中。
没有切身的体会。所以作者能够将这些正直的,诚实的。尤其是伟大的。平凡的。故事渗透在其中有利于我们成长。
个人感觉作者是有更多的爱国主义情怀吧,虽然是小人物的描写,但是更多的是希望有一种正能量在其中穿梭,希望更多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要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一直用一种非常朴素的叙述,非常有理性的。处于对国家的那种关心。
其内容可能会存在一些争议,个人认为这是另外一种勇气和信心的存在。
个人偏爱《边城》中的所有人至善至美,没有等级,不谈功利。 老船夫进城赶集可以不带一分钱,就可以拎满美酒肥肉回家。 回家的路上,遇到熟人又可以把自己最爱的酒全部送给别人,连酒葫芦都不要了。 大佬二佬对翠翠的爱纯洁无瑕,兄弟之间的手足之爱诚挚无私,翠翠对二佬的爱一往无前,爷爷对孙女的爱至死方休....... 小小的边城,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但或许营造它,就是因为它并不存在。 书中有多美,现实有多残酷和丑陋。 沈从文没写的,便是鲁迅写的那一部分世界。 那里冷漠、浅薄、腐化、庸俗、文明失落、物欲横流...... 沈从文希望借一尘不染的湘西,建造一个理想新世界的模型,建立正确的民族风情。
沈从文对生命轮回的领悟,湘西山水间弥漫的诗意氛围是恬淡平静的,没有功利。最是难得。
值得一提的是,据说湘西沅水上游,和川黔边境一带有许多苗瑶民族和汉族杂居在一起,惟其生活习惯与我们大不相同。
因为沈从文是湘西人,又曾在黔边军队混过几年,对于苗族生活比较别人多知道一些,所以他的作品关于苗族生活的描写要占一部分。这种描写,许多人称为作者作品特具的色彩,也似乎为作者自己所最得意啦。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读后感(五):十四夜间——陪你走入这凉夜
收到《十四夜间》这本书时,我非常惊喜。书的设计与装帧及其精美,设计风格与书名和沈从文先生的文风相得益彰。外封是黑白配色,黑底上配有一轮圆月和两枝烫金的芦苇,仿佛植物染上了月的光华。拆开外封,里面是纯黑的封面封底,配有亮度柔和的灰银色四字书名,还有两篇苇叶飘在空中。本书选取的是十四篇中短篇小说,选题涵盖了沈先生创作的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既包含了《边城》这种知名度非常高的作品,也选了一些我不曾读过的作品,如《炉边》、《三三》等。拿着这本书,就好像坐在夜间温柔的月光下,静静地听着虫鸣,有人在耳边为你低语诉说一个个故事。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风格清丽质朴,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许多作品的主角都是小人物、普通人,比如著名的《边城》,主角就是湘西小镇中的渡船老人的孙女,还有书中的《萧萧》、《牛》、《龙朱》都是如此。但每个普通人又是如此鲜活、善良,在沈先生细腻的笔下,他们的生活灵动、美好,给读者温暖。沈先生在作品里塑造了单纯美好的乌托邦,湘西的背景为读者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但他又深谙生活的复杂,许多作品都夹杂着淡淡的、不可言说的悲伤。记得我看《边城》的时候,结局充满了无奈与忧伤。这大概也是沈先生想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一种人性的思考。
阅读沈先生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是笔调抒情,文章结构并不像传统的小说那么紧凑。这种写法使得在阅读他的文章时,有种在读散文和抒情诗的感觉。他用质朴淡雅的文字,描写了抒情而淡远的忧思。读《十四夜间》,仿佛身处恬静的田园生活,那些对细节的描写,像一首悠扬的小夜曲一般。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读后感(六):我愿用一切换来湘西一片炊烟
一片温柔沉静的湖水中倒影着黄昏幕日,芦苇飞扬的岸边点缀着翠绿的青苔。出生于湖南凤凰的沈从文,骨子里的情怀细腻,温润而静谧,好像是湘西风景中诞生的娇子,中国文化中潺潺一流。
他和鲁迅不同,与莫言不似,他没有壮举过人,以国家大事,为民族情怀而洒下太多笔墨。他深知故乡的故事便是他一生最好的源泉,于是有了闻名于世的小说《边城》 有了《三三》 有了《萧萧》 有了四季如画,依山傍水,高吊脚楼,粗布蓝衣的湘西文字。
大家的文笔终有一种常人无法模仿的,根植于骨子里和内心深处的风格。好比提过的鲁迅,心怀国家与文学,提倡科学与文化,影射众生百态和“吃人社会”;又如钱钟书书写内心苦闷与个人情绪,波澜壮阔之处却藏满辛酸苦辣;好像硬朗厚实的高密,莫言笔下大片大片的红高粱......而沈从文,犹如他名字的那样温和安静,一笔一画,勾勒了整个凤凰湘西的青石小巷,刻画了无数身边各色迥异。
读沈从文的作品,不需要动用太多的思考和思维逻辑,当然不是说作品不好,而是好的太过真实,好的太过简约。有人说过,好的作品从来不是需要专家学者,捧着厚厚辞海钻研每一句话。当然这有些偏颇,但能够让常人百姓都能得到浸染的文字,却要比吹嘘自己“厚重”,更加困难。沈先生做到了极致,他让所有人看到了湘西,看到了简单的文字,朴素的故事,震慑人心的情感。
从淳朴善良,音乐天赋极好的囚犯“二哥”被仇杀,到我与弟弟撺掇妹妹吃食宵夜,与边城上守护一辈子渡船的爷爷,皮肤黝黑眼睛明亮的翠翠,孤独固执的大牛伯与牛的谈心,杨家堡单纯善良的三三。我们熟知了太多太多的角色,感受到了太多太多的情感,好像只是在眨眼间,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在我们眼前展开。
我对于民族大爱,大慈大悲不会刻骨铭心。我会因为国家兴旺强大而热血沸腾,也会因为天灾人祸的后果悲伤同情。但这些有很多人关注,有更强大的、更有能力的人去付出行动,我深知我的感受只是人类情绪和大脑传达给我的信号。而那些在生活中微小的人,小情小爱,却真的撼动我的灵魂。
沈先生把大爱放在了心里,奉献了他一生所爱的湘西。我想如果可能,真切的踏在那个熟悉但未知的路上,我会不会深沉的望一望那一片湖水,摸一摸厚实湿润的石板,且听雨声,留下一行清泪?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读后感(七):经典的力量
多年以前,我读过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却也仅仅是读过而已。多年以后,故事中的情节早已忘却了大半,只依稀记得那个叫翠翠的姑娘依然在渡口痴痴的等待着情郎的归来。只是不知道这许多年过去,翠翠是否还安好,是否等到了那个让她魂牵梦绕的人儿呢? 今日在读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大抵又是另外一番心境了。摩挲着手边的这边先生的小说集子《十四夜间》,我忍不住的浮想联翩。或者先生的文字只有在寂静无人的深夜中才会读出一些些许的滋味吧。在《十四夜间》中收录了先生十四篇中短篇小说,其中既有我们早已熟悉的《边城》、《萧萧》,也有我第一次才接触到的《炉边》《屠夫》等等。对于早已习惯了现代人书写方式与阅读习惯的人们来说,先生的文字自带有他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或者有些人会觉得有些晦涩之意,但在我看来,那些文字仿佛就如同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一般,绽放出悦耳动听的音乐。我喜欢那个时代的文字,真实而不做作,感情充沛自然而不故作无病呻吟之状。 读着沈从文先生的文字,我们也好像被先生带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古老的湘边小镇。在《炉边》中,我们依稀看到那燃着的炉火,与炉边依偎而做的姊妹三人,依稀可以听到大门外零食小贩的吆喝声,耳畔不断回响的好像是娃娃们稚嫩有趣的童声。在这样一幅充满了爱与温馨的画面里,我们也好像在不经意间,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只是时光不再,我们也只能够在梦里回到过去那个温暖的火炉旁,听着妈妈讲述过去的故事了吧! 沈从文先生的《爹爹》是我第一次遇见,只看名字,大概会以为是先生回忆父亲之作。但是读过之后,才发现却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个爹爹,原来是一个叫傩寿的医生,他是一个父亲,却是一个失去了唯一儿子的可怜人。自古白发人送黑发人最是伤悲,对于傩寿来说也依然如此。他抛了祖传的医馆,来到山上,与老和尚比邻而居,希冀忘却失子的痛苦。然而那些早已认熟了的乡邻们却还是会因为小孩子的头疼脑热不辞劳苦的爬上山来,央着先生去瞧一瞧。老和尚劝医生,老朋友,别这样子了。医生却说,唉,办不到,你瞧他们多可怜,做娘的,做孩子的,都要我这两手来安慰,我好说我不干吗?不知怎的,当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有了一种要流泪的冲动了,所谓最平凡的人总是会给我们最大的感动,大概便是如此吧。我们实也难以想象,当医生听着稚嫩的童声呼唤着自己的母亲父亲的时候,心里该会是多么的悲苦吧! 算起来,沈从文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整整三十年了。我们早已望不到先生的背影,只有先生留下的文字依然还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还在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今天读到先生的文字依然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美好。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读后感(八):十四夜间
很多年前,在一次晚自习上,突然间听到一男生读的这一句话,从此就爱上了这句话,从此就知道了有个叫沈从文的写乡士小说的作家,从此,开始看他的书<边城》《萧萧》等一发不可收拾。
喜欢他的文,浓浓的乡士气息,朴实无华的民族方言,还有那纯朴的湘西的山水与人物,他笔下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让人看到了生命的思索与探寻,思想的崛起与纯真的气息。
这本书收录的是他解放前的十四个作品,写的全是他的故乡,湘西的人事物,特有的渡头,乡士风俗,民族风情,那个时代下的原著少数民族的思想,通过细细的描绘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时隔多年,再次翻看边城,看到那个纯真的少女,翠翠,仍然让人泪盈盈,那个美好如山间精灵的少女,那个原可以遇见最好爱情的少女,那个与爷爷一直生活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的少女,终究有一天要长大,长大后所要经历的却不是爷爷可以去保护的,轻抚书页,指间拂过句句字字,只是,翠翠,这是否会变成一个梦,一个永远没有醒来的梦,梦里依然是一条船,一只狗,一个少女,一个终身等待的身影。
多年前,总会忍不住的想,那个少年是否会回来,后来的后来他们怎么样了,多年后,经历过爱情后,才明白,爱过,执着过,美丽过,而余生是可以与你遥遥相忘的。曾经也因为边城而追寻过,走过凤凰古城,走过他从小生长的地方,探寻过当地的建筑,一步步的感受,书中的许许多多的场景总会不断的浮上脑海,我想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
犹如他的书,几十年后,带给我们的依然是那样生机的乡土人情,依然是那么浪漫的生命的思索。
十四岁入行伍,流浪多年,对于故乡有着思念与执着吧,从炉边的故事就可以感受的到,那份安静详和以及温暖有趣的童年,那份任岁月如何变迁,流逝,静静流淌着的童年时光。透过他的文字,看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民族风情,看到了少年的纯朴,看到了时光定格里的美丽画卷。
时光流逝,作者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年了,可是他的文字,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读来都是那么让人的自然,感受他的浪漫小说,感受他独特的湘西的风情,也因为他的小说,对于湘西一度的热情与好奇,好的著作,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去风华。
而最后的最后想用他的一段话来结尾:
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一辈子最怕的是在同一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热情既使人疯狂糊涂,也使人明澈深思。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读后感(九):寻常人、寻常事、寻常的悲欢离合
不记得多小的时候,读过《边城》,已经全无记忆,大概只记得小女主人公叫翠翠。
这两年又开始读先生的书,先是去看了下半生,压抑到喘不过气,又去补了上半生,然后开始读信,开始读他的小说。
“凡事都得耐烦去做,忍了痛对你生活去努力。”
“一切的站到幸运上的人,周围的事实是已把他们思想铸定成为了那样懦怯与自私,他们那能知道一个年青的人在正好接受智慧的时候为生活压下而继续死去是普遍的事实?”
“我们是在同一命运下竭着力量来同生活抗拒的人,看了为可怕的时间所捏碎我们的天真与青春,真是只有抚着脸儿来痛哭,但是,向渺茫的那一点儿光明去看吧。”
——《入伍后》
读到这些的时候,我心里唯一的感叹是“怎么这么会讲心里话呢!”,不去想他的故事,也不去想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在同谁讲这番话,我们总归能从这些话里,得到些心里总是知道却讲不出的道理呀。比如忍耐总是人最好的品质,当然如今的我们知道忍耐要有度,但是生活中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是要忍耐的,它让我们在不得不与人共处的社会中,得到一个相对舒服的状态。用这样的语言来讲这样的道理,让我觉得太受用。
他这样讲时光流逝“春夏秋冬各以其时承受一点小忧愁,同时承受一些小欢喜,又随便在各样忧喜事上流一些眼泪。”
他这样讲人的成长“从此是世界上的人,不再是家中的人了。”
他这样写一个悲凉的结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他这样写一个少女第一次对意中人“吃醋”的状态“是烦恼吧,不是!是忧愁吧,不是!是快乐吧,不,有什么事情使这个女孩子快乐呢?是生气了吧,——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
他这样写老者对于年轻人的勉励“日头不辜负你们,你们也莫辜负日头!”
他这样写一个人的状态“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他写着寻常的人、寻常的事、寻常的悲欢离合,却让我感觉像是看过了大江大河。
《十四夜间:沈从文小说》读后感(十):深邃的凉夜
在当下读沈从文的小说,有一种慢浸时光的感觉。他笔下的那个时代的人物,比起现今的人物来更是触之鲜活,甚至悲苦之中呈现出有趣、有益和多才多艺之感。比如小说《二哥》,二哥当兵“我是的确只有他的性情与模样的美好温良据在我心中,我始觉到人生颇为刻酷的”,于是沈从文说, "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要回到故乡"。
读这样的文字,深为沈从文先生精湛的白描特写能力折服。画虎画皮难画骨,沈先生写人写到了骨子里,同时,这样的书写也鲜明地反衬出对战争对摧残人性的血腥暴力的不满与控诉。在反战立场上,有的人披荆斩棘,有的人奋力激呼,有的人弃笔从戎,有的人奔波在后方战线,但都为保家卫国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世事无情,不经事,终不能言苦。沈从文于生活的细节里洞悉千万事,敏感细腻。1935年沈从文给巴金写信说:“我以为你太为两件事扰乱到心灵:一件是太偏爱读法国革命史,一件是你太容易受身边一点现象耗费感情了。前者增加你的迷信,后者增加你的痛苦。”其实,沈从文自己何尝不是在为身边事痛苦着悲伤着呢。
手中的《十四夜间》精选沈从文《边城》《萧萧》《龙朱》《三三》等名作,包括《炉边》《静》《山鬼》《牛》等佳作,十四个中短篇小说,涵盖沈从文各个时期的小说艺术风格,完整地呈现出沈从文先生在小说一途中的心路历程。沈从文生于动荡年代,曾自杀过,曾弃笔过,最后投身于没有任何利益与时政冲突的古文物研究中,并在这里找到精神的寄托,也完成了半生心血结晶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晚年回忆往事,沈老说,“在文革里我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闻者落泪。悲哀的事不多说,在沈从文墓碑的正面刻着遗作《抽象的抒情》中的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生前不被人理解,身后委屈无从诉说,仍坚持理解为国家多做贡献,正是因一腔赤子之心。
在《沈从家事》中,在乡下特立独行周济天下而无儿无女的大哥,功绩赫赫却被杀的弟弟,患难与共回到乡间饿死的妹妹,黄永玉说自己的表叔沈从文“捏着三个烧红的故事,哼也不哼一声”。便是这样不声不响的沈从文,平静面庞下藏着奔袭而过的情感洪流。观世人,看尽人事,“不必言语已知来龙去脉”。
小说《静》中,同样的悲苦平凡人家的写照。身处乱世,残酷现实,人心麻木无助,看起来静的是平淡如水的叙述,没有冲突,没有激烈的情绪,静静的,悄悄的,但是这静的潜流之下却是无尽的让人灭顶的悲,是静的气氛中,那压抑不住的愤,是无以申诉的焦虑与不安的艰难。春日里的风筝原本是带来无比快乐的物什,可《静》中的风筝却是放飞的希望和对亲人的渴盼。写景写人,忧伤漫漫。沈从文善于在这些生活的常见人事中挖掘出不一样的人情味道。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文字优美极了,也让人念念不忘。
在给沈从文写的挽联上,张充和说,“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也是对沈从文最贴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