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太太》是一部由阮芳英执导,阮如琼 / 陈女燕溪 / 阮芳茶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太太》观后感(一):我和女主长得很像
从没有看见如此让我悸动的电影。小动作,简单的对话,鸡鸣牛哞,满满都是戏。影片使用的手法十分简单明了,突出了男权对女性心理的折磨和压迫,可以说男人追求的只有性欲。还是女人了解女人,只有在女人那里,我们才能获得理解和信任。十分理解女主变弯。影片使用的镜头也很有意思,都是女性视角,看得很舒服。国内好的女导演缺缺缺,求你们加油啊
《三太太》观后感(二):越南版的大红灯笼
越南版的大红灯笼,剧情还是比较压抑的,封建的旧的家族观念其实是整个东南亚民族的共同的特色,至于这个婚配习俗,更是伤疤。越南版的大红灯笼,剧情还是比较压抑的,封建的旧的家族观念其实是整个东南亚民族的共同的特色,至于这个婚配习俗,更是伤疤。越南版的大红灯笼,剧情还是比较压抑的,封建的旧的家族观念其实是整个东南亚民族的共同的特色,至于这个婚配习俗,更是伤疤。
《三太太》观后感(三):无病呻吟
越南人看来还没大脑还没开化,演出这样无聊的电影,首先逻辑就混乱,这小女孩被拍的傻傻的,竟然最后毒死自己的女儿,也是厉害!
在者想学中国的尔虞我诈,可惜电影里真没体现出来,仅仅几个毫无逻辑的片段,也想揭露女人地位的低下?
看这个都要睡着,想拍唯美画面?又想揭露封建荼毒?导演大概都没理清楚想要表现啥…真是浪费时间,还好我是不断的进度条才看完的…哎…这里面唯一的看点就是大少爷和二姨太的故事……可惜不连贯且表现太少,简直拍成了青春爱情片…太失败了!
《三太太》观后感(四):越南升级进化版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这种题材感觉已经很多年没看到过了,20多年前倒是盛行一时,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现在已经鲜有华人导演拍摄这类东方女性刻板印象的故事。看到出自一位越南女导演之手,真的让我感到意外。依然是女性对抗传统男权封建思想与制度的叙事,依旧沿袭着女性间勾心斗角的烂俗套路,从美术设计到女主角的命运安排,都参照吸取了不少当年张艺谋作品的精髓,但效果却是新意欠奉,除了突如其来的女同百合情节。这部意图彰显作者风格的处女作有不少出彩的画面设计和空镜头展示,对女性觉悟的刻画显然有别于男性导演的粗放,然而,在阴柔唯美的人物与情节之外,始终难以摆脱西方视角里对东方女性的猎奇眼光。
《三太太》观后感(五):于无尽挣扎中
意料之外的非典型越南电影,导演用尽可能少的对白、克制的镜头语言、充满宗教感的配音和干净明朗的色调讲了一个于安静中无尽挣扎的故事,对女人命运的刻画和对伦理、欲望和禁忌的描述很东方(中式)。故事的发生地很像一个时间被架空的桃源,看上去很宗教式却处处人间烟火让人窒息,极度真实的生育过程和新生命(女婴)的诞生并没有让女主换来新生,意念中充满压迫感的山洞和现实中缓缓驶出溶洞见到光明的隐喻并没有让影片的基调发生任何改变。片尾二太太的幼女在河边剪掉一束束长发,她仿佛洞察到了一切却没人在意她的想法,所有人都籍着那散落在溪水里的头发向封建理教无力的告别。如果说东方文化是一个套娃的话,越南永远活在套娃的最里层,这是他们的悲哀,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他们有意无意的越是想要摆脱什么越是会发出那种很东方的叹息!
《三太太》观后感(六):无声泣泪
19世纪末的越南乡郊像透明的玻璃,14岁的女孩像一张白纸,坐着小船摇啊摇,怀着好奇嫁人了。
如果说《大红灯笼高高挂》表现的是浓墨重彩的荒唐,那么《落红》是淡雅的图穷匕见。看前者像看戏,高潮迭起;看后者像经历,静水深流。
《落红》表现的主题与《大红灯笼高高挂》高度一致,表现的角度却截然不同。
可能女生更能够感同身受。女性间的窥视是这样的,女性间微妙的关系是这样的,女性悲伤和懦弱也是这样的。
看东西不能脱离时代背景,那个年代的女孩没有现在的社会地位,自然很难养出现在女孩的性格。但是那个社会的吃人的嘴脸太明目张胆了,不管你顺从还是偷情还是反抗,全都死路一条。你都会发现,活下去就要竭尽全力。
我觉得《落红》的思想境界更高。
因为你无路可逃。
《三太太》观后感(七):百年女子命运
仅仅百来年,像越南这样的国家,包括中国,女子的命运彻底改变。这个人类历史的大飞跃,在经历几千年的所谓文明社会,虽然来得迟了点,改变得迟了点,但改变是彻底的,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影片通过一个小女孩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大家庭当三太太的经历,来表现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故事,反映了越南百年前封建时期一个农村大家的女人们的感情与生活,男女的不平等。
女子在14岁左右就要嫁人,完全不懂事的年龄,却要面对着感情,家庭,性情,生活,生育,死亡等种种问题,而所有的期待,最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生一个男孩。男人是主宰一切的,而一个女孩的命运,自己完全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电影的故事相对简单,但通过电影可以了解越南的历史风情和习俗,大体与中国百年前的情况差不多,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所反映的故事,基本意思差不多。
片子排得唯美,画面,音乐,镜头语言都漂亮。
《三太太》观后感(八):暗涌
就像在某个夏日的黄昏,窗外景物如画般凝固,没有一丝响动,唯见落日在逐渐沉沦,电影中一切的梦幻与唯美皆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澄清见底的湖水,葱郁的热带植物,薄帐内若隐若现的女性胴体,镜头在平缓地向前推进,试图将一切被迫选择、爱而不得、事与愿违化为命运的既定。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关于桑蚕的繁殖和母牛的孕育,相应着电影中女性的宿命。在男尊女卑之下,她们的生命存在的唯一意义即繁衍。 生产时小云昏死过去,镜头展现的此时小云的梦境是她初次乘船前往夫家的场景,阴沉压抑的色调和音乐与片头明丽的色彩和构图形成巨大反差。14岁成为三太太的小云在亲身经历男性权威,亲眼目睹身边女性的悲惨遭遇中,一点点地将原始纯真的自我扼杀。而她对命运的屈服早开始与她对“我要生一个男孩”的信念。作为被压制的对象,女性反过来进行的自我压制更令人感压抑和绝望。 小云的祈愿终究没有得到神灵的回应,她诞下了一个女儿。襁褓里的女婴儿以响亮的哭声打破了电影一直以来岑寂的基调。片尾,一直认定自己长大会变成男人的小莲将自己女性特征的长发剪短。貌似平静的湖面下暗潮涌动。电影里女性最终的反叛是由一个婴儿和一个女童进行,如此讽刺。
《三太太》观后感(九):封建社会的女性该何去何从?
《落红》一部反映近代封建社会女性悲哀的影片,一个年轻漂亮的16岁女孩嫁给一个三四十岁的老爷当三姨太的婚后生活,整个影片场景就是在一个树木丛生和竹子漫山遍野的小山村,生活场景则是一栋老宅,整个影片的背景音乐较安静,全片无任何振奋人心或是激情的配乐,但是影片却可以让观看者深刻的感到生活在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及无法反抗亦或是不敢反抗的无奈,整个剧情细腻又不失真本。整个剧中可以说是有两段情节看了特别的让人呜呼哀哉,一个情节是大少爷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下和一位素未蒙面的年轻女子结婚,但是大少爷不喜欢她,就和老爷说想退婚,因为大少爷一直不能洞房,老爷在无奈的情况下,答应了大少爷的请求并找来女方父亲,告知女孩父亲依然女孩依然是处女,他们愿意以赔偿三倍的嫁妆退婚,并将女孩送回去,但是女孩父亲感觉这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不答应退婚,后面女孩在父亲的逼迫下自杀了。L另一个情节是女主怀孕,她一直祈求老天爷保佑她生一个男宝宝,最后宝宝出生的那天她知道自己生了一个女宝宝,她就自己抱着娃娃去湖边,用野草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这两个情节表现出那个时期女性无法逃出厄运的那种无奈与无助,唯有已死来解放自己以及自己最心爱的孩子,因为活着要比死更痛苦,女主不想让将来她的女儿和她过一样的生活,承受着和她一样的内心折磨。看完还是不得不感叹一句,现代社会真的是进步很多,现代女性也真的是幸福太多......
《三太太》观后感(十):这世间一切美好事物之最,应是不染纤尘的少女
剧情很平淡,封建旧社会里被符号化,被禁锢的女人们的处境。没有人会喜欢这种被压迫的感觉,没有人会不想要反抗。但这种封建父权却从古至今不曾被彻底颠覆,甚至于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仍会有女子应传宗接代,三从四德的思想不时涌现。即使不便明说,那暗涌的优越和压迫还是会出现在不少人的家庭里。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如长在脑神经上的毒瘤。我想现在单身不婚女子群体,就如电影里抱着孩子逃离的三姨太,就如减掉长发的女孩小闲。而质疑你的社会和那些邀你入围城的人就是这弥留不散,苟延残喘的封建裹挟。
我现在已经很难得静下心来认真观看一部影片了。而且这部影片评分不高,之前看到我是跳过了的。但还是被电影的海报画面吸引了。
海报上就是电影的主人公三姨太,她坐在舟上,于青山碧水间,前往遥远的乡郊夫家。清晨的阳光斜斜的打在她的侧脸上,水面粼粼的波光映衬着她,她周身笼罩着一层柔光,如阳光下少女脸颊上透明的细小绒毛。这位三姨太其实长得不算美,但开篇的这个影像,把所有少女的纯真和美好都捕捉到了。这世间一切美好事物之最,应是这般不染纤尘的少女。
影片中明暗更替,场景画面的转变自然而然地推进了时间和剧情的变化。
翠绿环绕的溪水边,粉衣罗裙梳洗的女人们。
小栓窗前,素色罗帐下,打闹嬉戏的少女。
画面明亮,有流水声,有山谷里的鸟叫声,女人和女孩们脸上的欢笑,被阳光照射得明晰透亮,像一束束打在心上的光。
情节低转处,远处的青山如墨,空气里是延伸的浓雾。真如林夕的歌词里说的“天青色等烟雨”。
雨后烟雾笼罩的清晨,被风吹动薄雾尽染的空气。一帧帧都是让语言描述失色的极美画面。
除了主题的压抑,这部片子是一场美好的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