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望远镜》是一部由Toni Myers执导,Scott D. Altman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Andrew J. Feustel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勃望远镜》观后感(一):差点睡着
去年电影节上的IMAX单元里放过这部影片,然后很多人推荐,票子很快售罄,加场之后,又很快售罄。于是某天在团购网看到科技馆有放该片,还有团购的时候,果断团了……然后等啊等啊,等到辞职,去了三趟才终于看到这部影片。很震撼是因为宇宙,但如果只是作为一部电影,真的有那么令人难忘吗?科技馆的巨幕影院,只坐了一成不到的观众,那些爱科学爱电影的好少年哪里去了?
111215晚外公家
《哈勃望远镜》观后感(二):仰望星空,回头与前进
看得时候就觉得解说的声音很熟悉,万万没想到竟然是小李子的声音,很有节奏很学院派。总觉得这四十多分钟有些过于平淡,也许在影院看IMAX可能会很震撼。
仰望星空,回头看我们的地球,是那么地神圣、纯粹和静谧;往前看一望无际的宇宙,又会被一些终极问题搞崩溃:宇宙有边际吗?其它星系是什么样?有没有另外一个像我们一样可以繁衍生命的星球以如此高的概率存在于宇宙之中?我们是否仅仅是上帝的玩偶?时空隧道又在哪里?
《哈勃望远镜》观后感(三):这不是在讲哈勃 这是在说宇宙
如果没有展示哈勃望远镜维修这么一个鸡肋的情节,这肯定是IMAX技术最棒的作品。
哈勃望远镜也只是个一粒尘埃,借宇宙的力量它才得以如此辉煌。
片中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镜头算得上是精华,但其中任意一秒钟拿出来都足以秒的阿凡达暗淡无光。
有的片子让你感觉没什么挑剔的地方,但是达不到完美;有点片子有明显的失误,但让你义无反顾的给满分。
能想象这宇宙给3D带来的辉煌。在电脑上看的,真像体会一下在影院中像蝼蚁一样臣服的感觉。
《哈勃望远镜》观后感(四):纪录片的美好时光
1.前天晚上说的梦话,昨天看的这个电影,挺匹配的~
梦话由某室友提供:
梦话一:我过得不容易啊!——是啊挺不容易的,下个电影,得天天窝在青蓝大厦,一两个小时。
梦话二:我真穷!——是啊真挺穷的看不起IMAX,就只能下下电影看看,哈哈哈哈哈~
2.美国人的科技确实牛逼~,挺震撼的那些星云~哈勃望远镜牛逼啊~不过世界还是多姿多彩的好~一家独大难免有点强势的悲情~
3.跟“海洋”一样同样是纪录片,同样带给我一段安静的,绚丽多姿的美好时光~
《哈勃望远镜》观后感(五):一个低俗文科生与高雅理科生的对话
理科生说,我的60岁就要上火星,把我的余生结束在那儿吧。
文科生说,……。
理科生说,等我有了钱,我要捐款给NASA。
文科生,……
理科生说,哇,我还以为这个片子是给我看宇宙的呢。原来是怎么维修哈勃望远镜。
文科生说,对啊,他们和蓝翔汽校的维修工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么。
理科生,…… 区别很大!
文科生,怎么大了!?人是没有三教九流的。
理科生说,对,人是没有!但灵魂有!
《哈勃望远镜》观后感(六):看完此片心潮澎湃的诸位,请允许我提醒两点,中学生就应该知道的常识
1.太空中是听不到声音的。库布里克1968年就体现了这一年,随后从星战开始宇宙空间就充满了咻咻的风声和隆隆的爆炸声,也不知道是好莱坞变蠢了还是观众变蠢了。
2.看星星是看不出立体感的,你夜里抬头看看天,看得出哪颗星远哪颗星个近吗?立体视觉是由两眼间距造成的,而你两眼间的距离在天文学上等于零。
除非你是一个超级巨人,你的头比银河系还大……
当然NASA不可能连这些常识都不知道,但是如果没有咻咻的音效和3D噱头,还有多少人会去看这片?所以这就一唬人骗钱的商业玩意,闲来看看玩玩,震撼之类的,实在谈不上。
《哈勃望远镜》观后感(七):如此真实,如此遥远
如此真实,如此遥远。(短评太长,发不下:() 1.恒星风?或年轻恒星形成期的时间尺度是怎样的,相对论效应有多少。这是多么剧烈变化的物理实验。 2.在哈勃的轨道高度,肉眼观察地球,地球的尺度占了多少度。 3.革新的推进原理(进行星际旅行),究竟在工程上实现到什么程度了?或者说是否已经存在概念设计。工程经验?理论原理? 4.人类的飞机发明史上,曾经有这样一句话:It is nothing to design an aeroplane, making it is something, flying it is everything. 即便如此,在飞往星际的征程上,我们又design到什么程度了呢?
《哈勃望远镜》观后感(八):哈勃的眼睛
今天看了IMAX与NASA合拍的《哈勃》,太震撼了!
我一直以为哈勃太空望远镜是一台老掉牙的机器,搞不懂NASA那么有钱为何始终对其不离不弃,看完这部片子我完全明白了——哈勃不仅仅是一台机器,它是人类投向未知空间的最深邃的眼睛。
哈勃可以说代表了一代航天人的梦想,也实现了比梦想更多的东西。
我又想到去年NASA正式宣布航天飞机退役时,很多的老航天人面对现实的那种无奈与遗憾。
太空是一个造梦的地方,我也无数次的在梦中去往那里。我不知今生是否有机会飞出天穹,如果得以成真,我将用余生的每一秒去赞美造物的伟大。即使不能,我也会感激那些始终致力于将人类带出摇篮的人们,是你们替大多数人类实现了那遥不可及的梦想。
《哈勃望远镜》观后感(九):宇宙中肯定有无数个哈勃望远镜
哈勃望远镜,就是人类看清宇宙的眼睛。看完此片,觉得人类是多少的渺小,地球、甚至太阳系都是多么的沧海一粟。
完全不用怀疑,浩瀚的宇宙中一定存在着无数个和地球一样的星球,那些星球上的“人类”也会有哈勃望远镜,也会仰望着整个宇宙,遥望着我们。但问题是相距实在太遥远,能相互看到的,都是几百万年前的光影...更别谈相互见面了...
除非是超光速旅行。但相隔银河系最近的仙女座星系都有200万光年的距离,我们以200万倍超光速的速度,都需要1年时间抵达。因此宇宙中生物文明互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会在各自所在的微小区域演绎自己的故事......
《哈勃望远镜》观后感(十):美国的哈勃望远镜
像哈勃望远镜这种记录片,基本不会有人差评吧。这不像情感片那样,每个人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遇去体会感受剧中角色,得到不同的感悟,在这部片面前,我们都是一样的,因为太过渺小,感受会那么的一致。世界还有很多的未知,可能到人类灭绝的那一天,我们都没有机会到达哈勃镜头下随便一个星系,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还有一点感受就带有点民族主义倾向了,也就是标题特别声明的,“美国哈勃”,这是美国的科技产品,获取给全世界看的图片,给全球人民打开一个宇宙的窗口,我们应该心怀感激吗?我觉的单纯就这一点是的,结合最近刚刚看完的“美国陷阱”,恰恰是同一种事件的两种表达,强大,某些方面会让大家受惠,有些方面可能会让大家感到不公,但这就是硬币的两面啊,存在即合理,心怀感激同时修炼内功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