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04 02:0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读后感1000字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是一本由[美]华盛顿·欧文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592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2020-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读后感(一):征服大海的男人

  

收到这本沉甸甸的《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时正好是晚饭后回家的路上,刚好看到书店门口的新书区域有这本书,喜欢历史的我必然会进去翻看一眼,结果刚一打开我就决定买下来回家细细研究。对于这些人们早就耳熟能详的历史,我们大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知道一段历史和了解一段历史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更何况哥伦布当时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在这背后一定是有很多细节可以拿出来推敲。

哥伦布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做足一切准备,开始了自己的航行。哥伦布虽说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探险家,但他确实在这段航路中贡献最大的一位。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有着很令人折服的态度和表达能力,让那些支持他的人相信即将到来的成功。他的第一次出海就直接带来了重要的信息,给过去的普遍认知完全打破,尽管这次并没有航行太远便中途返回。大航海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更是巨大的,不仅得到了交流的作用,还贯通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人们脑海中的世界地图不仅成为了圆球形,而且整个范围得到了广泛的扩大。

这几次航海的花费是十分巨大的,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上来说,哥伦布自己并没有能够支撑旅程的资金,所以他找到了当时的西班牙女王,两个人情投意合,如果说不是哥伦布的精彩演说,女王也很难把自己调给他,因为当时正经历着一场战争,也是需要大量金钱的。对于能够作出如此事迹的人来说,他必然与常人不同,所以在那段经历当中他的船员也是无法完全相信这个人,于是当时也激发出了很多的矛盾,所以说这些路上并不顺利,书中记录了很多当时发生在船上的细节。

由于这个世界上总是出现各种假说,人们对其将信将疑,哪怕是稍微有一点不合理之处都会遭受到很大的质疑,这段航行本身就是去探索未知的,但在当时有非常多的人想要去插手,有的人是嫉妒,有的人是因为无知,但好在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在当时可能造成的轰动并不是很强烈,但在不远的将来,他的贡献让全世界人民都认识了这个人,他就是伟大的哥伦布。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读后感(二):哥伦布大航海时代风云录

笔者从小就是一个航海迷。不过,这也有些奇葩说,因为笔者是旱鸭子、不会游泳,而还做着遨游大海的白日梦。还好,今天可穿越了,让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由美国著名作家亲自操刀、代晓丽老师翻译的《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走进了我们,走进了我的心里。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一本共577页的大厚书,全书共包括十三卷,虽然每一卷没有题目,但是每一章都会出现至少5行的故事梗概。比如说,第一卷,就罗列出哥伦布的出身、父母、早年生活;哥伦布的早期的航海经历等等。第十卷的梗概指出,哥伦布离开西班牙开始第三次航海——发现特立尼达岛;穿过帕里亚海岸的推测。这些短小精悍的概述恰似一个鸟瞰图、俯视图,足以成为我们阅读本书、了解实际情况的战略图。

喜欢哥伦布的身世那些事,不是笔者八卦,而是了解一个人需要从头开始,。以前求学时代,了解的哥伦布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时空里,而笔者敢断言,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一定会从此与众不同、个性十足、智慧满满的。哥伦布的父亲是航海家,或者是水手吗?非也,其父亲乃羊毛梳理匠,似乎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在热那亚从事这门手艺。年幼的哥伦布就显示出对海洋的强烈兴趣,因此,他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引导他适应海员生活。他在年仅14岁就开始了起航海生活,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位当时的后浪真了不起啊!在这之前,他还学习了阅读、写作、语法和算术等科目,还学习了拉丁语,并接受绘图和设计方面的专门训练。看来这位哥伦布先生绝对是个学术理工男。

令人感到意外的传奇故事结尾。一个读者不喜欢的人物出现了,博瓦迪利亚行使了皇家的第三个授权令,命令哥伦布及其兄弟们交出所有要塞、船舶以及其他皇家财产。为了彻底赢得公众对他的支持,他还宣读了附加的授权。更可恨的是,他还以最不尊重和最不负责任的言辞谈论哥伦布,说他有权给后者套上锁链送回祖国,而且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后裔,将永远不能再次获准管辖该岛。笔者对这个版本不太让人高兴,让人费解。

英雄的故事又一次充满了悲凉的结尾,整个故事的确耐人细读!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读后感(三):大航海时代,为何哥伦布能成为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

  历史是偶然与必然的交织,哥伦布作为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大航海时代的风云人物,也许发现新地理有运气成分,但是我更好奇的是哥伦布到底具有怎样的特质以及怎样的际遇,使得他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是华盛顿▪欧文的一本力作,作为牛津大学名誉博士、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对史料考究认真、行文严谨又充满想象力,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的往事跟我们娓娓道来。 如同我想象中的那样,哥伦布有着非凡的特质,年富力强,风度迷人,和蔼可亲,恪守宗教职责。而且他的虔诚并不仅限于纯粹的形式,而是深入骨髓,他的整个性格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也许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在里斯本的一个修道院里,哥伦布结识了他后来的妻子多娜。而多娜已去世的父亲是一名意大利骑士,曾是一名杰出的航海家。岳母觉察到哥伦布对航海的相关事宜非常感兴趣,将自己已知晓的故事和已故丈夫所有的航行和探险经历,都告诉了哥伦布,以及赠予了他很多宝贵的文件、资料等,受益于这些帮助,哥伦布伦布得以熟悉葡萄牙的航海路线计划还有构想。 在那时,很多的谣言满天飞。远航的人不时带回来传说,自己看到了新的岛屿与陆地。而哥伦布虽然也具有幻想的气质,但他更试图从事实出发,进行理性的假设,从天马行空的叙述和流言蜚语中抽丝剥茧,挖掘迷雾中隐含的真相,构思自己伟大的计划。 当“地圆说”的信念在脑海越加坚定时,哥伦布在构思的计划也逐渐成型,但是,由于哥伦布实在太过贫穷,无法为如此重要的远征配置必须的装备,争取资助是他最需要做的事。当看到哥伦布到处游说,并坚持了十几年时,我由衷感到佩服。 哥伦布如此传奇的一生,但算起来,绝大部分光阴都耗费在毫无结果的恳求中,直到1492年,凭着坦率真挚的热诚、对所期事业的渴望、对利弊的陈述,终于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认可,并给予了慷慨的资助。 对比哥伦布此后的浩瀚远征,终于确认了他心中的构想,“发现了”新大陆,不知道为何,我还是觉得这一段默默无闻、十几年无人相信自己但一再不厌其烦的讲诉自己的构想、需求资助的经历,更令我敬佩。 大概是,对比起在太阳下奔跑,那些迷雾中的摸索与坚持,更为难得吧。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读后感(四):一个人需要经历怎样的磨难才能青史留名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探险家、殖民者、航海家,出生于热那亚共和国(今意大利西北部)。他读过《马克.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他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是地圆说的信奉者,相信可以通过航海从欧洲到达亚洲,为了验证西起大西洋可以通往东亚,他一生中共进行了四次横渡大西洋的远洋航行。尽管他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探险家,但是他的航海行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推动了欧洲和美洲的交流和贸易,对西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说,哥伦布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开辟的新航路使得大量金银流入欧洲,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为全球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除此之外,哥伦布还将许多新大陆的物产带到了欧洲,比如烟草、土豆、木薯、玉米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欧洲的粮食饥荒。哥伦布的远洋航海行为也成功刺激了西欧国家人士远航探险,引发了远航、探险、殖民的高潮。 不可否认,哥伦布的远航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导致了印第安人文明的毁灭,美洲印第安人陷入被奴役被屠杀的苦难深渊。美洲的性病梅毒也被传播到欧洲。 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所著的《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讲述了哥伦布传奇而曲折的一生。在哥伦布开始其改变世界的四次远航之前,他经历过许多挫折和磨难,很多人质疑他的信仰和理念,认为他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家和狂妄自大的疯子,他曾在意大利、葡萄牙、英国等国游说政要以求得船只、人员和资金的资助,但是得到的却是忽视、嘲笑和凌辱,拒绝是家常便饭。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在西班牙,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多方游说和别人的帮助,经过一再的拖延和无尽的等待后,才终于获得了伊莎贝拉皇后的同意。这时,哥伦布已经56岁了,距离他最初设定远航计划已经过去了18年。贫穷并没有让他退缩,挫折并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失望并没有使他停止探索的脚步,这便是哥伦布。 然而,这只是远航的开始。哪怕哥伦布力排众议,获得远航的基础条件,前途依然困难重重。在他生存的年代,远洋航海是一件危险而冒险的行为,随时可能搭上性命,缺少食物和淡水、船只损坏、恶劣天气、随时可能到来的海上风暴……每一项都可能置人于死地。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未知旅途中一望无际的海洋带来的绝望,一次次出现陆地的迹象却皆为虚幻,船员们开始躁动不安甚至挑唆造反,哥伦布一次次用他的地理知识、领导威严和耐心劝慰去安抚船员们的情绪,直到陆地的出现。 驱使哥伦布进行远航探险的最大动力是他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于财富的渴求,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一个资本家;但是他身上依然有许多闪光点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学习、去钻研、去纪念,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执行力,这也是他能够青史留名的重要原因。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读后感(五):《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在大航海时代发现新世界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出色的航海家之一,他为人们所熟知的原因是他发现了新大陆,但是人们对他的是非功过从来就褒贬不一。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是19世纪美国传奇作家华盛顿•欧文的作品,这本将近六百页的图书,一共包含了十三卷,其中包括哥伦布的出身、早年生活、早期的航海经历、三次航海的经历以及在美洲诸岛屿上的殖民经历。作者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旨在以最为客观的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哥伦布的真实形象和他的大航海事业。

海洋是通往冒险的宽阔大道。哥伦布在年幼时就显示出对海洋的强烈兴趣,他向往马可•波罗提到过的国度,也逐渐意识到,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仍然处于未知状态,并开始思索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他不断积累着天文、地理、航海知识,并形成了自己向西航行的设想。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从哥伦布开始构思他的航海事业蓝图到他能够将其付诸实践,他用去了18年的时间,他多方恳求支持,却一次次被忽视,甚至被嘲笑,但他仍然坚持不懈,没有绝望。1492年8月3日,在西班牙君主的支持下,哥伦布终于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航行。同年的10月12日,哥伦布成功横渡大西洋,抵达大陆,第一次看到新世界。这时哥伦布已不是一个探险家,而是一个新大陆的发现者,可以说这一天是哥伦布一生中最伟大的日子。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归西班牙,历经七个多月的时间,他完成了航海史上最重大的旅行。

哥伦布始终坚信他所发现的古巴是亚洲大陆的末端,其他临近岛屿位于印度海域。后来的后来,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之前不为西方人知的大陆,这是西方人认为的“新大陆"。

哥伦布的发现成为美洲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开端,是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而这也正是人们对于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的原因。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承认,在哥伦布一生的大航海经历中,他的勇敢无畏的气魄、吃苦耐劳的本领以及不畏艰险的胆识都是他成功穿越大西洋、踏上陆地的基础,而他的航海也带来了欧洲与美洲的第一次接触,让地球两端的彼此沟通变成了现实。大航海时代拉开了世界全球化的序幕,人类历史因此有了巨大的发展。

�-�a���1%z|m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读后感(六):哥伦布的大航海时代与今天的我们

  

提到哥伦布,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将他简单地与“发现新大陆”联系起来。在国外,哥伦布的重要程度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与移民有关的日子,除了感恩节,还有一个著名的节日——哥伦布日。每年的10月12日,哥伦布迷们会用各种方法,来纪念大航海家、开辟新航道的“男子汉英雄”哥伦布。

在外国人的印象中,哥伦布是具有“两重身份”的著名人物。他既是天才航海家、大航海时代的开路先锋、东西半球的融合者、基督教的传播者,也是遭人唾弃的大殖民者、财富的掠夺者、“骗子”与刽子手。他的一生纠结是怎样的?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著作《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读。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由“美国文学之父”、美国传奇作家华盛顿·欧文撰写。从哥伦布的出生、父母与早年生活开始,直到他功成名就却被西班牙朝廷反对、夺权后结束,全书共分为十三个章节,全方位展示了哥伦布的成长规矩与一生所经历的“大事件”。

整部作品既有对哥伦布各个时期心理、状态、环境的描写,也参杂着作者对部分人物、事物的态度和点评。哥伦布穷困潦倒时,以绘画地图为生。而他精湛的地图绘制功底,让他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权威”,这也为他后来获得王室的信任与赞助、最终成功出海有着必然的联系。哥伦布第一次航行时,数十日航行不见陆地,焦躁的水手几次谋划暴乱,每夜都计划“第二日捆住哥伦布,逼迫他回国”。而在第二日清晨,却又被哥伦布的巧言安抚与人格魅力平息。这些故事细节丰富,具有画面感。作者在描绘哥伦布之时展现了他高超的文字雕琢功力,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有喜怒哀乐、活灵活现的哥伦布形象。

曾经有人说,航海的故事,最有价值的不是航海的路线与所获的结果,而是水手与船长所写的航海日志。航海日志倾注着航海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珍贵的历史文稿与文学艺术品。航海日志记录着天气,记录着景观,记录着多变的云朵、与预示着陆地的飞鸟。在《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中,你可以随时随地看到这位天才的、乐观的航海家的心情和语录。在第一次航行中,面对着未来的未知与多变的风云,在众人留神无主之时,他却坚定地认为自己航行“受到上帝的庇佑”、是“王室的祝福”,并把这样的乐观精神传递给了行为疯狂和临近崩溃的船员。虽然是一部人物传记,但在这样的描述下,你可以随时想象波澜壮阔的大海所拥有的瞬息万变,与哥伦布同乘一船,共同远航。

哥伦布的殖民过程中,作者也尽可能中立、详细地描绘着当时的情景。这趟航行,到底是人类文明的统一,还是血腥与征服,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在哥伦布踏上美洲大陆之前,一名中国人带着比哥伦布更庞大的舰队来到此地。这名中国人并没有带来烧杀掠夺,而是带去了贸易与和平。他就是郑和。如此对比,哥伦布的远航究竟是文明和上帝的福音,还是杀戮与掠夺的重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历史总是不断的轮回与重演,《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也给了我们新的启迪。当今的“海上丝绸之路”政策是新时期下的大航海时代,航海的目的决定着行动的成败。哥伦布的经历告诉我们,杀戮与掠夺的方针终究会带来破坏与背叛。而繁荣长久的航海,一定属于带来和平与希望的舰队。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读后感(七):哥伦布与全球化之《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

  

小玲子编辑

对于海洋的探索,无论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先辈都在不停的做着各种的尝试。现在的我们回顾历史,对于古人们对于海洋探索的系列过程可以用地理大发现来进行归纳。所谓的地理大发现,也就是一个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关于地理大发现的一些人物事迹,比较出名的可以从13世纪马可波罗横跨欧亚大陆来到中国的一次地理大穿越,留下的《马可波罗游记》可以说直到现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接下来的郑和下西洋就是典型的国人向大海深处迈进的探索。但这些探索进程都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探索高潮,而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展的海洋套索也就是新航道的开辟就是一个以一国之力做后盾的浩大工程。在这个漫长的开拓过程中,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探索美洲之旅无疑就是其中的一个高潮。

现今的我们通过历史教科书也能够知道哥伦布从对大西洋的探索到后面发现美洲的这一事件对于当时世界格局额重要影响。现在的我们借助发达的通信工具可以直接将相隔大洋彼岸两端的人轻而易举的联系起来,通过卫星等探测工具可以很容易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的地理分布形势。但是在哥伦布生活的年代里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具都是没有的,那么哥伦布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他的新航道开辟梦想的呢?

我们在这本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华盛顿·欧文编著的《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一书就为我们详细展示了哥伦布开辟新航道的全过程。作者在描述哥伦布的成长历程时力求做到了语言逻辑的严谨性,在引用文献材料的时候也做到了不人云亦云。如在讨论哥伦布的出身和早年的航海经历的时候,作者参考引用了哥伦布之子费尔南多的回忆。尤其是介绍哥伦布第一次抵达葡萄牙的情景时,虽然“现代历史学家们”普遍采用了费尔南多的说法,但是作者在考察了那段时期的各种历史记载之后,对于费尔南多回忆的那场海战的时间有所推敲,并进而得出“个不论第一次去里斯本并不是什么孤注一掷冒险的意外结果,而是在具有强烈好奇精神的指引下,追求荣华富贵的慎重之举”。从这一细微之处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文字逻辑的严谨性,对于材料文献引用真实性的严格把关。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所在,正因为文字语言的严谨性,我们才可以“放心大胆无所顾忌”地在作者文字的指引下去感受哥伦布所生活的那个真实世界。

在本书十三个章节也就是十三卷的篇幅中我们会发现哥伦布之所以能够取得发现美洲的航海胜利,这与他天生的航海冒险精神密不可分,在经历了不断地挫折失败之后还能够继续坚持下去,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哥伦布能够成功远航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得到所有人的支持(这里指同艘船上的其余船员)。当哥伦布本人的意愿与所有人的想法都向佐的时候,哥伦布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目的的呢?这一小问题的解决其实也有助于我们处理日常的人际交往。

通过本书的阅读,你不仅仅能够收获关于哥伦布与当时那个大航海时代的所有资讯,更能够从哥伦布的航海经历中感受哥伦布的个人魅力!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读后感(八):大航海时代的开创者哥伦布——《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

  现在这个时代,通讯工具先进,交通工具四通八达。打开电脑、电视或手机,你可以看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也可以和不同地方的朋友视频通话、电话通话。想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很多交通工具可以选择。方便快捷的联络和出行,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之一。可是,在五百多年前,人类对于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还存在着困惑。改变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就是哥伦布。

封面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华盛顿·欧文,他是美国文学之父,这本《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属于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13册华盛顿·欧文文集。华盛顿·欧文出生于1783年,是一个美国富商的儿子。《见闻札记》是他的成名作,奠定了他的文学史地位。华盛顿·欧文非常擅长写这种游记和历史类作品,这本《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是他在西班牙大使馆工作时期努力搜集相关资料,用心写就的著作。 关于本书 哥伦布开启的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他的航海发现,让人类对整个地球有了新的认知。虽然那时的认知还有谬误和偏见,但是这为当今的全球互联打下了基础。 从哥伦布张罗航海行程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窥见后来殖民掠夺的端倪。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炫耀国威,是奉旨出海,还给所到之处的人们赠送了财物。而哥伦布的出海旅程,从筹措经费开始,就充满了困难。哥伦布是热那亚人,也就是今天的意大利人。他的祖辈都是羊毛梳理匠,家境贫穷。他和航海结缘,也是因为少年时期曾经出海。航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他没有从本国得到支持,只得在欧洲其他国家寻求支持。最终同意支持他的,是西班牙的君主。所以,哥伦布是代表西班牙出海的。当然,君主也是有要求的,这对君主来说,就是一场投资,需要哥伦布带来丰厚的回报。无论哥伦布的初衷是什么,当他最大的支持者抱有这种态度和要求时,他的出海必然受到极大影响。既然是为钱而成行,后面的殖民活动就并不令人奇怪了。 哥伦布是一个非常坚持自己想法的人,他的航海之旅非常曲折。首先,游说各国王室就耗费了他很多年的时间和精力。一次次的拒绝并没有打垮他的信念,他反而更加坚定自己的愿望。在那个闭塞的时代,他的想法是那么不切实际又大胆。最重要的是,统治着中世纪的教会不认同地圆说,他的航海计划无疑是违背教会的理念。他顶着无数压力,只为实现心中的那个愿望。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个开创者都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周围人不解的眼光中激流勇进。高瞻远瞩的人始终是凤毛麟角的,他们要承受的压力和质疑也非常人所能想象。每一个开创者都是这样走过来。 哥伦布少年时期就出过海,等到航海计划成行,他已经五十多岁了。这样的高龄,还能出海多次,不断解决航海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想见,他有什么样的意志力。 哥伦布有着过人的智慧和毅力,当然,他也有自己的错误:一是他深受马可波罗的影响,一直以为他到达的是印度,所以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二是推动了殖民时代的到来。欧洲在美洲的殖民活动是一部残酷的历史,人性的贪婪和恶劣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也很值得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真研究,以史为鉴,才能让历史永远只是历史。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读后感(九):从华盛顿·欧文看如何将史料书写成小说?

  

大航海时代有关哥伦布的故事不必多说,这位名叫克里斯托弗的航海家,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出海开辟新航线,在开辟航线的过程中发现了新大陆,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轨迹。这段历史相信所有人都耳熟能详。不过,有关哥伦布和大航海时代的细节,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楚了。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它将搜集到的翔实的史料加以整理,突破了传统史料讲述中重视事实证据、轻视逻辑串连的特点,把历史背景、社会条件、个人条件等等材料融入到事实发展当中,按照哥伦布一生的生命轨迹,将历史进行重述。

书写这类历史小说看似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实际上中外很多作家都很难找到文学夸张润色和尊重历史材料之间的平衡,最终作品或是味同嚼蜡,或是错误百出。而《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成书于19世纪,在今日仍然能大受追捧,一方面源于哥伦布本身跌宕起伏的人生,另一方面归功于作者讲述中的独具匠心。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封面

本书作者华盛顿·欧文是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号称“美国文学之父”。欧文从少年时代起就喜爱阅读英国作家司各特、拜伦和彭斯等人的作品。他的文笔优雅自然,清新精致,时常流露出温和的幽默。他厌恶资产阶级的浅薄与庸俗,从资本主义前的传统观点出发,对殖民主义者的无耻欺诈和残酷剥削以及他们屠杀印第安人的罪行进行讽刺和揭露。

“哥伦布”这本书虽然不是欧文最受人关注的作品,却是他的作品里难得的一部历史著述,他在如实讲述哥伦布生涯的过程中,用同一主题将不同时间的前后因果串在一起。他的讲述尽量平实,不代入个人情感和价值判断,只用不同材料的安排去侧面表现他对当时西班牙政府态度的质疑,以及对哥伦布本身杰出的探险才能和伟大的冒险精神的赞叹。

“他能够批判地看待这些史料,并能将其传播四方;他确立了最根本的事实真相,而这些真相迄今为止曾经被一些带有偏见或有系统的作家掺了假。”这句话是1831年纳瓦雷特先生对欧文的评价。

可以想见,很有可能因为大航海时代人们对哥伦布的偏见,欧文看到的史料中有很多带有价值判断的不实资料,筛选和评判成为他的首要任务,其次才是构成文本。这才能最终形成我们今日看到的一部同时包含哥伦布本人信息、历史背景、航海经历细节的作品,让我们重回大航海时代,重新见证一个英雄的诞生、挫败、成功。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读后感(十):执著、敢于冒险的天才航海家

  

15世纪,敢于冒险和有非凡才智的天才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寻找东方文明的过程中,发现了新大陆,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通读完《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后,有感于哥伦布的个人成就对历史进程带来的影响,这一阶段对欧洲人来说是财富大发现的美好时代,但对美洲大陆的原住民来说却是灭顶之灾。西方的文明并没有带给他们天国的幸福,却将他们送入地狱之门。抛开殖民时代的血腥和必然性,单就哥伦布的个人成就,确实令人瞩目,他忠于信仰,敢于冒险,坚持不懈,勇于进取的精神作为榜样,一直鼓舞了后来人。

忠于信仰的执著精神

从开始构思西航的伟业,到付诸实施,哥伦布用了18年,这18年里,他大部分日子是在无望、贫困、被忽视、被奚落嘲笑中挣扎,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不断争取各种机会,向权贵们提出他的航海计划,经过多次磨难,终于在1492年获得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赏识,最终促成了第一次远航。自从他建构大发现的崇高理想以来,他始终坚定不移地为他的事业奋斗,无论遇到多大的阻扰,也绝不动摇。

勇于探索的冒险精神

历经多年的挫折和希望,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从索尔茨岛起航,但他还不能充分享受这种喜悦,还要和远航的各种磨难不断斗智斗勇。航行过程中的每一次意外状况都会令船员们不安,9月13日,哥伦布首次发现罗盘针的变化,这种从未出现的现象引起了导航员的注意,他们对此充满惊愕。哥伦布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智慧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减轻他们的恐惧。另外哥伦布还有意向船员隐瞒了真实的航行里程,并耐心安抚船员们五花八门的恐惧和打消他们返航的幻想。在航行的途中,不仅要面临狂风暴雨的危险,还有内部船员时不时的反抗情绪,一不小心都会使得这次远航无功而返。但哥伦布始终不改自己的计划,终于在10月12日发现了新世界。

殖民时代的开启

但首次踏入的新世界的岛屿和马克·波罗游记中的富庶的王国相去甚远,于是他们再次起航,为了寻找东方世界,他们沿古巴海岸绕行。并和这些岛屿上的原住民进行贸易,淳朴的原住民自发慷慨地赠送一切。但是哥伦布不允许他的人去占取这种便宜,并下令所有东西必须交换获取。这些举动获得了原住民的信任,把他们视为天国的人。

哥伦布在第一次远航中所展现的智慧、勇敢、坚毅和果敢,令人佩服,在和原住民的交往中恪守本分,约束自己的随行人员,这些措施使得航行计划顺利完成,并带来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时刻。随后朝廷又集资人马进行第二次航行,希望能发现盛产黄金的大陆。第二次的航行中,团队的成员变多,管理也比第一次难度大,哥伦布又一次面临同行人员的背叛,耗费巨资的远航,并没有及时带来实质的财富,哥伦布为了安抚朝廷,将新大陆中的俘虏当成奴隶带往了欧洲,残忍的殖民时代和贩卖奴隶的序幕被拉开了。

倘若没有哥伦布,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早晚也会有其他航海家将西方文明带入美洲大陆。但哥伦布在追求航海事业上的决心和意志令人敬佩,坚持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是每个时代奋斗的主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